《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 (2)
卷之四十 (2)
1. 易簡方
金剛丸,治腎損骨痿,不能起床,宜服此益精。
萆薢,杜仲(薑汁炒),肉蓯蓉(酒浸),菟絲子(制)
上為細末,酒煮豬腰子,搗爛,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補肝丸,治前證。陰如冰冷,並陰汗,兩腳痿弱無力。
黃耆(一錢,炙),人參,葛根,白茯苓,豬苓,升麻(各一錢),柴胡,當歸身,羌活,連翹,黃柏,澤瀉,陳皮,神麯,知母,防風,蒼朮,甘草(炙。各五分),
白話文:
金剛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臟受損導致骨骼痿弱、無法起床的症狀,其功效是益精。方劑包括萆薢、杜仲(薑汁炒)、肉蓯蓉(酒浸)、菟絲子(制),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煮豬腰子,搗爛後與藥末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溫酒送服。
補肝丸則用於治療金剛丸所述症狀,並伴隨陰寒冰冷、陰汗、雙腳痿弱無力等情況。方劑包括黃耆(一錢,炙)、人參、葛根、白茯苓、豬苓、升麻(各一錢)、柴胡、當歸身、羌活、連翹、黃柏、澤瀉、陳皮、神麯、知母、防風、蒼朮、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一盞,空心熱服,忌酒濕面。
溫腎湯,治面色萎黃,腳軟弱無力,陰汗出。
蒼朮,白朮(各一錢),柴胡,升麻,麻黃,豬苓,澤瀉(各五分),酒黃柏,防風,白茯苓(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一時久,方可飲食。
白話文:
將兩碗水煎成一碗,空腹喝下,忌酒和吃濕冷的食物。溫腎湯可用於治療面色萎黃、腳軟無力、陰汗出。藥方包括蒼朮、白朮、柴胡、升麻、麻黃、豬苓、澤瀉、酒黃柏、防風、白茯苓,各取一定比例,用兩碗水煎成一碗,飯前溫服。服藥一小時後才能吃飯。
2. 麻木證
(兼風痹門,治世俗謂之麻痹是也。麻木者,即痹證中之不仁者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在描述一種病症,稱為「麻痺」。「麻痺」是指身體某些部位失去知覺或感覺遲鈍的情況。而「麻木」則是麻痺症狀的一種表現形式,指的是皮膚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或者反應減弱的情況。 簡而言之,這段文字在說:「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也被俗稱為『麻痹』。麻木就是麻痺其中一個症狀,也就是皮膚失去了敏感度和感知能力。」
3. 麻木敘論
《內經》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不痛不仁者為麻痹是也。今夫麻木之證,正經謂其不痛不仁,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不仁,如繩扎縛,初解之狀。
河間云:留著不去,即四肢麻木拘攣也。
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或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有虛感濕,麻木兼作者,有因虛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並作者,若此其甚,宜先汗而後補;有痰滯四肢,或一指麻木,逾年而中風之病作,此皆氣血先虛之兆也。若此者,須預調之。
白話文:
《內經》認為,風寒濕三種氣息交雜在一起,就會導致痺病。其中,風氣盛者稱為行痺,寒氣盛者稱為痛痺,濕氣盛者稱為著痺,而沒有疼痛感覺的則稱為麻痺。麻木的病症,在正經中稱為不痛不仁,久病深入,氣血運行不暢,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所以不痛。皮膚失養,所以不仁,就像繩子捆綁過,剛鬆開的樣子。
河間認為,麻木的症狀如果持續存在,就會導致四肢麻木拘攣。
丹溪認為,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有些人氣血都虛,只麻不木;有些人虛弱又受濕邪影響,麻木兼有;有些人因為虛弱而受到風寒濕三氣侵襲,所以全身疼痛,並且伴隨麻木,這種情況最嚴重,應該先用發汗法,再用補益法;有些人痰濕停滯在四肢,或是一根手指麻木,持續多年後就會中風,這是氣血先虛的徵兆。對於這種情況,必須提前調理。
4. 脈候
寸口脈浮濡,屬氣虛,麻在上體。尺浮而濡,麻在下體。
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浮而緊,屬寒為痛痹。
脈澀而芤,屬死血,為麻木不知痛癢。
白話文:
寸口部位的脈搏浮弱,是屬於氣虛的情況,會出現皮膚發麻的症狀在身體上方。尺寸部分的脈搏浮弱,則會出現在身體下方。如果脈搏浮且慢,可能是因為溼氣導致痳木無力。若脈搏浮且緊,可能因寒冷而出現疼痛性痳木。如果脈搏乾枯且薄弱,可能是死亡血液所造成的痳木不感痛苦。
5. 治麻木以疏導鬱滯為先
凡坐臥及倚靠之久,而致經絡氣血不通,即麻而木,可見其鬱滯也。凡麻木多屬四肢及手足之指者,此則四末氣血充榮不到,故多麻木也。丹溪謂:此當用附子行經,則此意也。十指麻木者,胃中多有濕痰死血,宜二陳湯加蒼白朮、桃仁、紅花之類。
白話文:
長時間坐著、躺著或靠著某個姿勢,導致經絡氣血流通不順暢,就會出現麻木的感覺,這表示身體有瘀滯現象。如果麻木主要發生在四肢和手指,說明四肢末端氣血供應不足,所以才會麻木。丹溪翁認為,這種情況應該使用附子來通經活絡。十指麻木的人,通常胃裡有濕痰和瘀血,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蒼朮、桃仁、紅花等藥材治療。
6. 藥方
桂枝五物湯,薏苡仁湯(並見痹證門)治氣血鬱滯,四肢麻木不仁。
(東垣)麻黃桂枝升麻湯,治飲食減少,身體沉重,渾身麻木,腹中氣悶,不能轉運。
麻黃,桂枝,升麻(各三分),人參,黃耆,白朮,陳皮,半夏(薑製),茯苓,炙甘草(各五分),木香,草豆蔻,黑附子(炮,去皮臍),厚朴,生薑(各三分),黃柏,澤瀉(各四分),
白話文:
「桂枝五物湯」和「薏苡仁湯」能治療氣血鬱滯導致的四肢麻木不仁。
(東垣)「麻黃桂枝升麻湯」可治飲食減少、身體沉重、渾身麻木、腹中氣悶、不能轉運。
方藥組成:麻黃、桂枝、升麻(各三分)、人參、黃耆、白朮、陳皮、半夏(薑製)、茯苓、炙甘草(各五分)、木香、草豆蔻、黑附子(炮,去皮臍)、厚朴、生薑(各三分)、黃柏、澤瀉(各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益氣湯,治兩千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熱傷元氣。
人參,生甘草(各一錢二分),黃耆(二錢),炙甘草,升麻(各五分),五味子(三十粒),柴胡,白芍藥(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天麻黃耆湯,治表有風證,因連日醉飲,其證復來,右口角並眼牽引側視,及左手足腳腿麻木疼痛。
白話文:
將藥材煎成一劑,用兩碗水煎煮,煎至八分滿,飯後服用。人參益氣湯可以治療手指麻木、四肢乏力、嗜睡、元氣受損等症狀。人參、生甘草、黃耆、炙甘草、升麻、五味子、柴胡、白芍各取適量,用兩碗水煎煮,加入薑片和紅棗,煎至八分滿,熱服。天麻黃耆湯則可以治療因連日飲酒引起的風邪入侵,表現為口角眼角抽搐、偏視、左半身麻木疼痛等症狀。
天麻,芍藥,神麯,羌活(肢節疼加,不疼減去),茯苓(各三分),人參,黃連(各四分),當歸(各五分),黃耆,甘草,升麻,葛根,黃柏,蒼朮(各六分),澤瀉,柴胡(各七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沖和補氣湯,治閤眼則麻木,開則不麻,四肢無力,痿厥醋心,目昏頭眩,服此神效。
羌活,獨活,川歸,黃柏(各三分),柴胡,神麯,木香,草豆蔻(各一分),人參,白朮,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升麻(各五分),芍藥,黃耆(二錢),蒼朮,陳皮(各一錢),黃連,麻黃(二分),
白話文:
天麻、芍藥、神麯、羌活(肢節疼加,不疼減去)、茯苓(各三分)、人參、黃連(各四分)、當歸(各五分)、黃耆、甘草、升麻、葛根、黃柏、蒼朮(各六分)、澤瀉、柴胡(各七分),以上藥材用水兩盞煎煮,煎至八分,溫服。
此方名為補氣湯,主治閤眼時麻木,睜開眼則不麻,四肢無力,痿厥醋心,目昏頭眩等症,服用此方療效顯著。
另有一方,以羌活、獨活、川歸、黃柏(各三分)、柴胡、神麯、木香、草豆蔻(各一分)、人參、白朮、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升麻(各五分)、芍藥、黃耆(二錢)、蒼朮、陳皮(各一錢)、黃連、麻黃(二分)組成。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神效黃耆湯,治遍身麻木不仁,或頭面、手足、胕背、腿腳麻木並治,及兩目怕日羞明,隱澀難開,視物昏花,睛痛亦治。
黃耆(一錢),陳皮(五分),人參(八分),炙甘草(四分),白芍藥(一錢),蔓荊子(二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煎八分,臨臥稍熱服。如麻木不仁,雖有熱,宜加黃柏。只加黃耆一錢,通作三錢。如麻木甚者,加芍藥一錢。小便淋澀,加澤瀉五分。如有大熱,加酒黃柏三分。
補氣湯,治皮膚麻木。
白話文:
上面藥方分成兩劑,每劑用兩杯水,煎成一杯,溫溫的喝下。
神效黃耆湯,可以治療全身麻木無知覺,包括頭面、手足、肩膀背部、腿腳麻木,以及兩眼怕光、羞明、眼睛澀難睜開、視力模糊、眼睛疼痛,都可以治療。
藥方如下:黃耆一錢,陳皮五分,人參八分,炙甘草四分,白芍藥一錢,蔓荊子二分。
上面藥方做成一劑,用半杯水,煎成八分,睡前稍微熱的時候喝下。如果麻木無知覺,即使有發熱,也應該加黃柏。只加黃耆一錢,總共加到三錢。如果麻木很嚴重,加芍藥一錢。小便淋澀,加澤瀉五分。如果有發燒,加酒黃柏三分。
補氣湯,可以治療皮膚麻木。
黃耆,陳皮,甘草(各一錢二分),澤瀉(六分),芍藥(八分),
上一服,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導氣湯,治腿麻木沉重。
黃耆(二錢),甘草(錢半),青皮(一錢),升麻,柴胡,當歸梢,澤瀉(各五分),陳皮,紅花(少許),五味子(三十粒)
上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虞氏)三妙丸,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如火烙之熱。
黃柏(酒炒四兩),蒼朮(制,四兩),川牛膝(酒洗二兩),
白話文:
導氣湯可用於治療腿部麻木沉重,藥方為黃耆、陳皮、甘草各一錢二分,澤瀉六分,芍藥八分,水煎八分溫服。虞氏三妙丸則用於治療濕熱下流、雙腿麻木、灼熱等症狀,藥方為黃柏酒炒四兩、蒼朮制四兩、川牛膝酒洗二兩。另外,還有一個藥方,以黃耆二錢、甘草錢半、青皮一錢、升麻、柴胡、當歸梢、澤瀉各五分、陳皮、紅花少許、五味子三十粒,水煎八分溫服。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薑湯下。忌魚腥、蕎麥、熱面、煎炒等物。
白話文:
把上面的材料研磨成細粉末,再用麵糊揉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粒,空腹時用鹽和薑熬煮的水送服。禁忌食用魚腥食物、蕎麥以及加熱後的麪食和油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