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八 (3)

1. 補氣補陽諸方

(《局方》)四君子湯,治諸氣虛脾弱無力,或泄瀉飲食少。(方加減見氣門。)

人參白朮(炒。各二錢),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粳米百粒,煎七分。不拘時服。

六君子湯,即四君子湯陳皮半夏(各一錢),胸膈飽悶,嘔吐加之。

附子理中湯,治胃弱氣虛腹痛或瀉。(方見脾胃門。)

(東垣)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門),治勞倦傷脾,胃氣下陷,發熱不退,飲食無味,四肢無力以動,言語懶發。

升陽益胃湯(方見內傷門),治脫血,益氣,古聖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惟知其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故先理胃氣。人身中之陰陽百脈,皆以穀氣為本,經云失谷則亡,從可知矣。

(《金匱》)小建中湯,治虛勞裡急腹痛,失精,四肢痠疼,煩熱,咽乾口燥。

桂枝(錢半),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大棗(二枚),生薑(一錢),阿膠(半合)

上咀,水煎服。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裡急,諸不足。即小建中加黃耆(一錢),煎服。

十味人參散人參黃耆散(二方並見熱門),並治氣虛發熱。

(嚴氏)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蜜炙),附子(制。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加姜水煎服。

參附湯,治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人參,附子(制。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加姜煎服。

(《瑞竹》)補氣湯,治氣虛脈浮而弱,怔忡,無力,自汗。

黃耆(三兩,蜜水炒),人參,甘草(炙。各半兩),麥門冬桔梗(各一兩)

上咀,每服四錢,姜三片煎服。

(《濟生》)茯神湯,治脈虛,咳則心痛,喉中介或腫。

人參,黃耆,茯神遠志,麥門冬,通草,桔梗,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加姜三片煎服。

(《和劑》)養氣丹,治諸虛百損,真陽不固,氣不升降,或發喘促。一切體弱氣虛之人並宜服此。

禹餘糧石,紫石英赤石脂代赭石,磁石(以上各煅法見制門),附子,肉蓯蓉當歸茴香破故紙木香丁香肉桂,肉豆蔻,巴戟,山藥鹿茸,白茯苓,沉香,遠志,乳香沒藥五靈脂硃砂(製法並見本門),陽起石(煅),鍾乳粉(俱另研。各一兩)

上為細末,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白湯下。

三建湯,治元陽素虛,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大小便數滑。凡中風潮涎,不省人事;傷寒陰證,皆可服之。

大附子,大川烏,天雄(各要制過,三錢)

上水二盞,姜十片,煎一盞。不拘時服。自汗加桂、浮小麥,氣逆者加沉香,胃冷加丁香、胡椒

復陽丹,治陽虛手足厥冷,暴大下,脈細。陰證並可服。

陽丹,治陰寒手足厥冷,腰腹疼痛,真氣不足,衰憊欲絕。

沉香蓽澄茄散附子茴香散(二方見痼冷門。)

黑錫丹養正丹(二方見頭暈門。)

並能接元陽,升降水火。一切吐逆霍亂腹痛。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及久瀉。(方見脾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