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9)

1. 論歲會

夫當年十干建運,與年神十二律五行相會,故曰歲會,氣之平也。故不以陰年陽年,乃是取四時正月之中為四直承歲,子午卯酉是也。而土無正位,各寄旺四季之末,一十八日有奇,則通論承歲,辰戌丑未是也。外有四年,壬寅皆木,庚申皆金,是二陽年;癸巳皆火,辛亥皆水,是二陰年。

是運與年辰相會,而不為歲會者,謂不當四年正中之令故也。除二陽年,則癸巳、辛亥二陰年雖不名歲會,亦上下五行相佐,皆為平氣之歲。物生脈應,皆必合期無先後矣。歲會八年中內四年與司天氣同,已入太乙天符。

白話文:

古代推算運勢,將十天干與年神十二律五行相合,稱為歲會,代表氣運平和。不以陰年陽年論,而是以四時正月為四直承歲,分別是子、午、卯、酉。土無固定位置,分別寄旺於四季之末,十八日有餘,因此將辰、戌、丑、未視為承歲。此外,還有四年特殊年份:壬寅皆屬木、庚申皆屬金,為二陽年;癸巳皆屬火、辛亥皆屬水,為二陰年。

這些年份雖與年辰相合,卻不稱為歲會,因為不處於四年正中的位置。除了二陽年之外,癸巳、辛亥二陰年雖然不名歲會,但也因五行相佐,屬於平氣之年。萬物生長、脈象應驗,皆需合乎時令,絕無先後之分。歲會八年中,其中四年與司天氣相同,已經進入太乙天符。

2. 論同天符同歲會

運氣與在泉合其氣化,陽年曰同天符,陰年曰同歲會。故六十年中,太乙天符四年,天符十二年,歲會八年,同天符六年,同歲會六年。五者離而言之共三十六年,合而言之止有二十七年。經言二十四歲者,不言歲會也。變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按經推步,誠可知也。

白話文:

運氣與在泉(指人體的精氣)相合,進行氣化的過程,陽年稱為「同天符」,陰年稱為「同歲會」。

因此,在六十年中,太乙天符出現四年,天符出現十二年,歲會出現八年,同天符出現六年,同歲會出現六年。

這五種情況,如果分別計算,總共為三十六年。但如果將它們合併計算,則只有二十七年。

經書上說,二十四歲的人,不言歲會。

運氣的變化多少,疾病的形態有輕重,生死有早晚,依據經書推算,確實是可以知道的。

3. 同天符同歲會之圖

天符太乙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總歌

司天與運及年支,三位相參太乙符。

運合年支名歲會,土辰四正必同途。

在泉合運陰同歲,陽則同天符可呼。

惟有天符何意取,司天合運是其區。

符,合也。太乙,尊之之號。惟辰戌丑未寄位於子午卯酉四正位主歲會者,余不當止中之合故耳。邪之中人,太乙暴而死,歲會徐而持,天符速而危。

白話文:

天符太乙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總歌,用來推算司天、運氣和年支三者之間的關係。司天、運氣和年支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太乙符。當運氣與年支相合時,稱為歲會。土、辰、四正(子、午、卯、酉)必定同途。如果在泉(亥)位,運氣陰氣與年支相合,陽氣則與天符相合。天符指的是司天與運氣的結合。至於為什麼要取天符,是因為司天與運氣決定了天符的範圍。符,是指合的意思。太乙,是尊稱。只有辰、戌、丑、未寄位於子、午、卯、酉四正位,才能主導歲會,其他位置則不應當以中位相合。邪氣入侵人體,太乙符會導致暴亡,歲會會導致緩慢死亡,天符則會導致迅速死亡。

4. 干德符

無論無圖,讀其歌便諳其義,故錄於此。

不及年月干符同,未逢行勝氣亦平。

行勝己後行復畢,本氣即得正德位。

年前大寒交初氣,其日乾合年干位。

交氣時干或合之。二者皆為平氣至。

如丁酉歲木運不及,當金行勝。正月建壬與丁合,此木逢勝。己卯歲土不及,當木行勝。金行復至,九月建甲與己合,土乃還位,此行勝己後,亦行復己畢也。年日時除交初氣,余雖相遇,不相齊合,謂甲與己合之類是也。

白話文:

不論有沒有圖表,只要讀歌詞就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我把歌詞記錄下來。

如果年份和天干不相符,而且沒有遇到行勝,氣運就平穩。

行勝結束後,行復也結束,本氣就回到它應有的位置。

年前大寒交初氣,那天干合年干所在的位置。

交氣時的天干,或者跟年干相合。這兩種情況都表示平氣到來。

比如丁酉年木運不及,應該金行勝。正月建壬與丁合,這是木遇到行勝。己卯年土運不及,應該木行勝。金行復至,九月建甲與己合,土就回到原位,這就叫做行勝結束後,也行復結束。

年日時除了交初氣,其他的相遇,即使有相遇,也不相合,比如甲與己相合這種情況。

5. 論手足經

經言人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者,乃論手足經三陰三陽也。其十二經,外循身形,內貫臟腑,以應十二月,即十二節也。五臟為陰,六腑為陽。一陰一陽乃為一合,即六合也。

夫少陰之經主心與腎二臟者,蓋心屬火,而少陰冬脈,其本在腎。又君火正司於午,對化於子,是以腎臟亦少陰主之。五臟為陰,不可言陽。水隨腎至,故太陽為腑,則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也。

太陰之經主脾與肺二臟者,蓋脾屬陰土,而太陰陰脈在肺。又上生金,子隨母居,故肺太陰主之。金隨肺至,故陽明為腑,則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也。

厥陰之經主肝與心包絡二臟者,蓋肝屬木,又生火,子隨母居,故心包厥陰主之。火隨心包而至,故少陽為腑,則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也。

白話文:

古人說,人體五臟十二節都與天氣相通,這是指手足三陰三陽經脈而言。這十二條經脈,外在循行於身體表面,內在貫穿五臟六腑,對應著十二個月,也就是十二節氣。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一陰一陽合為一體,也就是六合。

少陰經脈主要掌管心臟和腎臟,因為心屬火,而少陰經脈在冬季屬於冬脈,其根本在腎臟。又君火掌管午時,對應於子時,所以腎臟也由少陰經脈主導。五臟為陰,不能說陽。水隨腎臟而至,所以太陽屬腑,因此手太陽經脈是小腸,足太陽經脈是膀胱。

太陰經脈主要掌管脾臟和肺臟,因為脾臟屬陰土,而太陰經脈的陰脈在肺臟。又土生金,子隨母居,所以肺臟由太陰經脈主導。金隨肺臟而至,所以陽明屬腑,因此手陽明經脈是大腸,足陽明經脈是胃。

厥陰經脈主要掌管肝臟和心包絡,因為肝臟屬木,又木生火,子隨母居,所以心包絡由厥陰經脈主導。火隨心包絡而至,所以少陽屬腑,因此手少陽經脈是三焦,足少陽經脈是膽。

其手足經者,乃手經脈自兩手起,足經之脈自兩足起也。以十二辰言之,蓋陰生於午,陰上生,故曰手經;陽生於子,陽下生,故曰足經,所以紀上下也。又心肺心包在上,屬手經,肝脾腎在下,屬足經,亦其意也。臟腑同為手足經,乃一合也。心包非臟,三焦非腑也。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在胸主兩乳間,為氣之海,然心主為君也。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有名無形,上合心主,下合於右腎,主謁道。(諸氣名為使者也。)

白話文:

手腳的經脈,是由手部和腳部開始的。按照十二辰來說,陰氣生於午時,由上而生,所以稱為手經;陽氣生於子時,由下而生,所以稱為足經,以此來區分上下。此外,心、肺、心包位於上,屬於手經;肝、脾、腎位於下,屬於足經,也是同樣的道理。臟腑共同構成手足經脈,是一個整體。心包不是臟器,三焦不是腑臟。經書記載:「膻中是臣使之官,喜樂之情由此而出。」它位於胸部,在兩乳之間,是氣的海,但心臟才是君主。三焦是決瀆之官,水道由此而出。三焦有名無形,上連心臟,下連右腎,主導著身體的通路。所有氣都稱為使者。

6. 手足經所屬之圖

手足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

少陽三焦足膽匹,太陰肺兮足脾方。

少陰心經足腎部,厥陰包絡足肝鄉。

臟腑所屬地支歌:

子腎午心辰膀胱,醜脾酉腸戌小腸。

未肺巳肝亥包絡,卯胃中焦寅膽房。

白話文:

手足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 (太陽經的小腸經與足膀胱經相連,陽明經的大腸經與足胃經相連。)

少陽三焦足膽匹,太陰肺兮足脾方。 (少陽經的三焦經與足膽經相連,太陰經的肺經與足脾經相連。)

少陰心經足腎部,厥陰包絡足肝鄉。 (少陰經的心經與足腎經相連,厥陰經的包絡經與足肝經相連。)

臟腑所屬地支歌:

子腎午心辰膀胱,醜脾酉腸戌小腸。 (子時(晚上11點到1點)屬腎經,午時(下午1點到3點)屬心經,辰時(早上7點到9點)屬膀胱經,醜時(晚上1點到3點)屬脾經,酉時(下午5點到7點)屬大腸經,戌時(晚上7點到9點)屬小腸經。)

未肺巳肝亥包絡,卯胃中焦寅膽房。 (未時(下午1點到3點)屬肺經,巳時(早上9點到11點)屬肝經,亥時(晚上9點到11點)屬包絡經,卯時(早上5點到7點)屬胃經,中焦指脾胃,寅時(早上3點到5點)屬膽經。)

7. 論六病

厥陰所至為裡急,筋緩縮急,支痛軟戾,脅痛嘔泄。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血汙。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身重胕腫,肉泥按不起。少陽所至為嚏嘔,瘡瘍耳鳴,嘔湧溢食不下,驚躁瞀昧,目不明,暴注瞤瘈,惡病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浮虛皴揭,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腰痛,寢汗痙,流泄禁止。此六氣之為病也。

按經旨,則淫勝郁復,主客太少,皆至其疾。則邪之中人有淺深矣,又在人稟受沖冒畏避而已。

原夫人稟五行之氣生,亦從五行之數盡。若起居調養,而能避邪安正,無橫夭殃矣。然為七情牽於內,六氣干於外,由是眾疾作而百病生,又況趨逐名利,貪迷嗜欲,勞役辛苦,飢渴醉飽,沖涉寒暑,凌冒風雨,觸犯禁忌,殘賊真靈。如是論之,夭殤之由,豈數之盡也?歸咎於己而已。經曰: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者,此之謂也。

白話文:

厥陰所至的症狀是腸胃不適,肌肉鬆弛或收縮不適,四肢疼痛,胸脹疼痛及噁心嘔吐。 少陰所至的症狀包括傷風、皮膚疹、發熱畏寒、震顫驚懼、情緒多變,出現幻聽或幻視,鼻出血及血尿。 太陰所至的症狀包括消化不良、腹脹、霍亂、嘔吐和腹瀉、身體沈重、腫脹、皮膚有異常。 少陽所至的症狀包括打噴嚏、嘔吐、傷風、耳鳴、反胃難消化食物、驚慌、精神混亂、眼花、突然發熱、抽搐、生命危急。 陽明所至的症狀包括鼻塞、皮膚乾燥、臀部、大腿、膝蓋、小腿、腳等部位的疾病。 太陽所至的症狀包括活動不便、腰痛、睡眠出汗、腹瀉、消化不良。

以上就是六種氣候對人體可能造成的疾病。

根據經典的理論,過度放縱或抑鬱,主客之間的失衡,都可能導致疾病。疾病侵入人體的程度有所不同,這取決於個體的先天條件、防護、避免疾病的能力。

人類的健康來自於五行之氣的生長,也需要五行之數的盡頭。如果我們能夠調節生活,避免邪氣,保持正氣,就可以避免意外的死亡。然而,如果我們被內在的情緒所牽引,外在的六種氣候所影響,疾病就會產生,再加上追求名利、沈迷於享樂、勞累、飢餓、飽食、冷暖交替、風雨侵襲、違反禁忌、傷害靈魂,這些都是死亡的原因。簡而言之,死亡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氣數已盡,而是因為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經典說道:不懂得保持滿意,不時控制心神,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心願,違反了生命的樂趣,這就是原因所在。

蓋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燥濕,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是知病生之變,亦由乎我也。又或乘年之虛,失時之和,遇月之空,則邪甚矣;重感於邪,則病危矣。雖然,氣運交相臨遇,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或瘟疫時氣,一州一縣,無問大小皆病者,斯固氣運使然。

若我真元氣實,起居有時,動作無相沖冒,縱是瘟疫之作亦微。是故聖人有養生修真之術也。

或者以為天地五運六氣如何人病。蓋人之五臟應天地五行。陰陽之氣,隨其卷舒衰旺故也。王冰以為蒼天布氣,尚不越於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於天道。故隨氣運陰陽之盛衰,亦理之自然也。但五運六氣為疾而感之者多矣。又經曰:冬傷寒,春病瘟;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痎瘧;秋傷濕,冬咳嗽。

白話文:

天上的邪氣入侵人體,就會傷害五臟;飲食的寒熱失調,就會傷害六腑;乾燥濕氣侵襲,就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此外,喜怒會傷氣,寒暑會傷身。由此可知,疾病的產生,也跟自身有關。

如果正逢年老體虛、時令不調、月相不利,則更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病症也更加嚴重。一旦多次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危及生命。

不過,人體氣運和外在環境相互影響,相合則健康,不合則生病。像瘟疫流行時,不論大小地方,人人皆病,這就是氣運使然。

若自身元氣充沛,起居作息規律,行為舉止不冒犯天理,即使遇到瘟疫,也能減輕病症。因此,古人有養生修真之法,就是為了保護自身免受疾病侵害。

有些人可能不明白天地五運六氣如何影響人體疾病。其實,人體五臟對應天地五行,陰陽之氣隨著天地運行的變化而起伏消長,這是自然規律。王冰認為,天地的氣運不會超出五行之範疇,而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自然也會受到天地之氣的影響。所以,隨著氣運和陰陽的盛衰變化,人體也會出現相应的疾病,這是自然法則。

古書中也記載:「冬傷寒,春病瘟;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痎瘧;秋傷濕,冬咳嗽。」這些都是五運六氣導致疾病的典型例子。

傷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又有四方之氣不同,為病各異。故經有異法方宜之論,以得病之情者是也。又或當歲有病而非歲氣者,亦須原其所感形證脈候,未必盡為運氣所作,在工以明之,庶免拘泥運氣也。

歌曰:

厥陰筋軟縮裡急,軟戾支脅痛嘔泄。

少陰寒熱慄疹瘍,驚惑悲笑譫衄衊。

太陰積飲否滿中,身重胕腫霍亂別。

少陽喉痹嚏嘔瘍,耳鳴湧溢驚躁掣。

暴注瞀昧目不明,瞤瘈惡病暴死滅。

陽明鼽嚏皴揭浮(虛浮,)尻陰股腨足病切。

太陽寢汗若屈伸,流泄禁止腰痛折。

白話文:

人體受到四季氣候的影響,都會生病。而且不同方向的氣候也不同,造成的疾病也各不相同。因此古籍中才會提到「異法方宜」的道理,就是針對不同的病因和病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不過,有些疾病雖然發生在特定年份,但卻不是因為當年的氣候導致,這時候就要根據患者的症狀、脈象等因素,判斷病因,不能完全歸咎於運氣。只有真正懂得醫術的人才能明白這些道理,才不會過於拘泥於運氣論。

此外,古人還用歌訣來記錄不同經脈在不同氣候下容易出現的病症:

厥陰經容易出現筋脈痠軟、裡急後重、脅肋疼痛、嘔吐泄瀉。

少陰經容易出現寒熱交替、皮膚發疹、潰瘍、驚恐不安、神志不清、鼻出血、昏迷。

太陰經容易出現水腫、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肌肉腫脹、霍亂。

少陽經容易出現喉嚨痛、打噴嚏、嘔吐、潰瘍、耳鳴、頭暈目眩、驚恐不安。

陽明經容易出現暴發性疾病,突然昏迷、視力模糊、抽搐、嚴重疾病導致死亡。

太陽經容易出現出汗、肢體麻痺、腰痛、不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