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9)

1. 病能篇第三

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䐜脹,支膈胠脅。

胠,脅上也。支,執持也。胸膈胠脅,皆不執持,不利也,肝膽之經也。

下厥上冒,(謂氣逆上而冒於目。)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此咳嗽上氣,厥逆之病,在於胸中也。

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此相火為病,熱在膈而心煩,上行而頭痛。

陽明脈解篇,帝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十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曰:其惡火何也?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則惡火。曰:其惡人何也?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然郁內也)惋則惡人。(惡人,作煩也。)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厥連於經脈者易愈,連於臟者則神去而死也。

帝曰: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能也,病反能者何也?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受氣於其四肢之故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曰:熱盛於身,故棄衣而欲走也。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陰陽別論篇,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汪氏《質疑》注,此言陽明燥金之氣為病也。心以燥血不能生,而榮於百脈;脾以燥弱不能衛津液,而潤於四肢,則筋脈無所滋養,故肢體為之勁急,而不能伸曲也。在於女子則月經不利,此燥之至也。燥立傳變亦終歸其所主,故燥甚則風熱上攻於肺而為消渴。東垣云:上消者多飲水而少食,主於肺是也。

其或津液生痰而不生血,痰積肺中,有時孤陽泛上,則痰隨之賁上,而喘急大作。孤陽降下,則痰隨墜而喘急憩息,斯皆燥其不治之驗。王注以大腸胃四經混說,強謂以男子少精,牽扯曲說,愈講愈繁而不通矣。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痛。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三陽為太陽,寒氣鬱而不散,則發寒熱,久之為癰腫,如流注之疾。痿厥,足冷無力。㾓,痠疼也。索澤,潤澤之氣消索也。頹疝,即睪垂縱緩,內作頹疝也。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鬲。

此少陽相火為病,壯火食氣,故少氣。火爍肺金則善咳,火入於心故掣,三焦內結故隔塞不通,皆火之過。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咳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此肝經風燥為病,故驚咳噫欠,為風厥。

白話文:

[病能篇第三]

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這是因為下面(指下身)實熱而上面(指上身)虛弱的緣故,問題出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肝臟。腹部脹滿,胸腔和脅肋部位也感到不適。

這裡說的「胠」是指脅肋的上方,「支」是支撐的意思。胸腔、膈膜、脅肋等部位都失去了支撐,活動不靈活,這是肝膽經脈出了問題。

下身寒冷而上身感覺氣往上衝,(指氣逆行向上衝到眼睛),問題出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咳嗽、氣喘,感覺氣堵在胸口,問題出在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

這些咳嗽、氣喘、氣逆的毛病,都發生在胸腔之中。

心煩意亂、頭痛,病在膈膜之間,問題出在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

這是相火發病,熱在膈膜導致心煩,熱往上走則引起頭痛。

《陽明脈解篇》

黃帝問道:足陽明胃經的病症,會使人討厭別人、害怕火,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嚇不安,聽到鐘鼓聲卻沒反應。為什麼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嚇呢?岐伯回答說:陽明指的是胃,胃屬於土,土害怕木,所以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嚇。黃帝又問:為什麼害怕火呢?岐伯回答說:陽明經主肌肉,它的血氣旺盛,如果受到邪氣侵入就會發熱,發熱就會怕火。黃帝再問:為什麼討厭人呢?岐伯回答說:陽明經氣逆亂的時候會氣喘,心中鬱悶,鬱悶就會討厭別人。(討厭別人,是心煩意亂的表現。)黃帝問:有的人氣喘後死了,有的人氣喘後卻活著,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氣逆影響到內臟就會死,只影響到經脈就會活。

氣逆連到經脈比較容易治好,連到內臟就會使精神消散而死亡。

黃帝問道:病情嚴重的時候會丟掉衣服到處亂跑,爬到高處唱歌,甚至幾天不吃飯,翻牆上屋頂,這些都是平常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生病反而會出現這些反常的行為呢?岐伯回答說:四肢是各陽經的根本,(陽氣從四肢而生),陽氣旺盛四肢就強壯,強壯就能登高。黃帝問:為什麼會丟掉衣服亂跑呢?岐伯回答說:身體熱盛,所以會丟掉衣服想跑。黃帝又問:為什麼會胡言亂語、罵人,不分親疏地唱歌呢?岐伯回答說:陽氣過盛就會讓人胡言亂語、罵人,不分親疏,不想吃飯,不想吃飯就會亂跑。

《陰陽別論篇》

(書中說:)兩陽經(指的是陽明經)的病會導致心脾功能失調,出現難以啟齒的隱疾,女性會月經失調;如果病邪傳到肺部,變成風消(即消渴,現代醫學指糖尿病),或轉變成息賁(指痰積胸中,呼吸困難),就會死亡,無法醫治。

汪氏《質疑》注解說:這是說陽明燥金之氣造成的疾病。心臟因為燥熱而血脈不暢,無法滋養全身;脾臟因為燥弱而不能運化津液,無法潤澤四肢,導致筋脈失去滋養,所以肢體僵硬,無法伸展彎曲。女性會月經失調,這是燥邪達到極點的表現。燥邪如果傳變,最終會回到它所主的臟腑,所以燥熱到極點會導致風熱攻肺,形成消渴。東垣說:上消(即消渴)的病人會大量喝水卻吃不下東西,主要是因為肺部出了問題。

或者因為津液不能化生為血,反而生成痰液,痰積在肺中,有時虛陽上浮,痰液也會隨之向上湧動,引起氣喘急促。當虛陽下降,痰液也會隨之下降,氣喘就會平息,這些都是燥邪引起的無法治癒的徵兆。王氏的注解把大腸、胃四經混為一談,硬說成是男性精血不足,這種牽強附會的說法越講越複雜,卻講不通。

三陽經(指太陽經)生病會發冷發熱,下面會長癰腫,還會導致肢體痿軟無力、腿部肌肉疼痛。如果病邪傳變,會導致皮膚乾燥粗糙,或者引起疝氣。

三陽經指的是太陽經,寒氣鬱積不散就會發冷發熱,時間久了會長癰腫,例如流注之類的疾病。肢體痿軟無力,足部冰冷無力。腿部肌肉痠痛。索澤是指皮膚失去潤澤。頹疝是指睪丸下垂鬆弛,形成內疝。

一陽經(指少陽經)發病,會出現少氣、容易咳嗽、容易腹瀉。如果病邪傳變,會導致心悸,或影響到膈膜。

這是少陽相火引起的疾病,強盛的火氣會消耗正氣,所以會少氣。火熱侵襲肺金會導致咳嗽,火氣侵入心臟會導致心悸,三焦功能失調會導致膈膜阻塞不通,這些都是火熱引起的過失。

兩陽經(指陽明經)和一陰經(指厥陰經)發病,主要表現為驚嚇、咳嗽、背痛、頻繁打嗝、頻繁打呵欠,這種病症稱為風厥。

這是肝經風燥引起的疾病,所以會出現驚嚇、咳嗽、打嗝、打呵欠,屬於風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