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0)

1. 論治法

主客之氣皆能致其疾,下是主氣,上是客氣。經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少陰之客,以甘瀉之,以痠軟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緩之。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此六氣主客之補瀉也。客勝則瀉客補主,主勝則瀉主補客,應隨當緩當急以治之也。而本經又有六氣司天在泉淫勝之治法,有司天在泉反勝之治法,有歲運上下所宜藥食之治法。如是不一,各依疾苦,順其運令,以藥石五味調治之。

白話文:

疾病的產生,既可能是體內正氣不足導致,也可能是外邪入侵所致。其中,內在不足稱為「主氣」,外邪入侵稱為「客氣」。

根據經書記載,木氣主位,酸味可瀉,辛味可補;厥陰之邪入侵,則需用辛味補之,酸味瀉之,甘味緩和之。火氣主位,甘味可瀉,咸味可補;少陰之邪入侵,則需用甘味瀉之,酸味軟化之;少陽之邪入侵,則需用咸味補之,甘味瀉之,咸味軟化之。土氣主位,苦味可瀉,甘味可補;太陰之邪入侵,則需用甘味補之,苦味瀉之,甘味緩和之。

金氣主位,辛味可瀉,酸味可補;陽明之邪入侵,則需用酸味補之,辛味瀉之,苦味緩和之。水氣主位,咸味可瀉,苦味可補;太陽之邪入侵,則需用苦味補之,咸味瀉之,苦味固守之,辛味潤澤之。

以上便是六氣主客的補瀉方法。若外邪入侵過盛,則需瀉客補主;若正氣不足,則需瀉主補客,需要根據病情的急緩程度對症施治。

此外,本經書中還記載了六氣主客不同的治法,例如六氣司天在泉時,若外邪入侵過盛,則需採用「淫勝」的治法;若正氣不足,則需採用「反勝」的治法;此外,還需根據季節、運氣的變化,選擇合適的藥物和飲食療法。

總之,治病時需根據病人的具体情况,结合天時地利人和,运用藥石五味,順其運令,才能達到最佳的療效。

為工者當明其歲令,察其形證,診其脈急,別其陰陽,依經旨以拯救之,何患疾之不瘥耶?

五運之中,又有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之法。《玄珠》以為太陽司天,取九月瀉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瀉金之源;少陰少陽司天,取三月瀉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瀉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瀉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之法也。故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主治者,此也。

蓋用藥之制,有法存焉。然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而宜其制。此用之大法也。

或者以為歲運太角木旺土衰,迎取之當瀉其肝經而益其脾胃。此非通論也。何哉?豈有人人臟腑皆同者?假如肝元素虛,脾氣太盛,遇此太角之運,肝木稍實,脾氣得平,方獲安和。若便瀉肝補脾,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而死者,醫殺之耳。是不察其誤,反害人增疾尤甚也。

白話文:

從事醫術的人,應該要了解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觀察病人的外觀和症狀,診斷脈搏的快慢,區分陰陽的虛實,根據醫書的教導來救治病人,怎麼會擔心疾病不痊癒呢?

在五運的循環中,還有必須要疏解鬱結之氣,先採取化解病源的方法。《玄珠》中記載,太陽主宰一年氣候時,在九月瀉掉水的病源;陽明主宰一年氣候時,在六月瀉掉金的病源;少陰少陽主宰一年氣候時,在三月瀉掉火的病源;太陰主宰一年氣候時,在五月瀉掉土的病源;厥陰主宰一年氣候時,在年前的十二月瀉掉木的病源,這是用針灸來迎合氣候變化,取決於病源的治療方法。所以說:不違背天地的規律,不逆轉氣機的運行;不助長過盛的氣勢,不幫助恢復衰敗的氣勢,這就是主要的治療原則。

總之,用藥的原則,是有方法可循的。然而,疾病有久病和新病之分,藥方也有大小之分,有毒和無毒之分,要根據疾病的性質來選擇適當的藥方。這是用藥的大原則。

有些人認為,如果當年是太角星當令,木氣旺盛,土氣衰弱,治療時應該瀉掉肝經,補益脾胃。這不是通用的原則。為什麼呢?難道每個人的臟腑都相同嗎?假如肝臟的本元虛弱,脾胃的氣盛,遇到太角星當令的年份,肝木稍微旺盛,脾胃氣平,才獲得安和。如果一味地瀉肝補脾,也就是說,實者更實,虛者更虛,損失了不足的,而增加過剩的,這樣做,病人就會因此而死,是醫生殺死了病人。是不了解病情的誤診,反而加重病情,危害更大了。

何則?天下事物之理,益之則遲,而損之則速。若服一藥取其效,則緩而微;若食一發病之物,俄頃而應。由是觀之,成難毀易,可不謹哉!

白話文:

天下的事物道理,有益的作用會比較慢顯現,而有害的影響則會快速出現。如果服用一種藥物來求取療效,效果會比較緩慢且微小;但如果食用了一種會引發疾病的東西,很快就會有反應。由此來看,成就一件事很難而破壞一件事很容易,這能不謹慎嗎!

2. 六氣主客補瀉歌

木主酸(收)瀉辛(散)補之,火主甘(取舒緩)瀉咸(取柔軟)補施。土主苦(取堅燥)瀉甘(安緩)味補,金主辛(散)瀉酸(收)補為。水主咸(軟)瀉苦(堅)補是,六氣補瀉客後隨。辛(散)補酸(收)瀉甘(苦急)緩厥,甘瀉酸(苦緩)收少陰知。咸補甘瀉咸軟相,甘補苦瀉甘緩脾。

酸補苦瀉肺經施,苦補咸瀉於水推。更以苦堅以辛潤,同極太陽尤其宜。

二火之氣雖殊,其用則一。木用辛補酸瀉。經注:辛味散,故補;酸味收,故瀉。《校正》云:自為一義。今未詳。法復司氣可犯無犯,如夏寒甚,則可熱犯熱;不甚,則不可反。

白話文:

木性主酸,酸收斂,因此木氣以辛散為補,以酸收為瀉;火性主甘,甘味能舒緩,因此火氣以甘味為補,以鹹味為柔軟為瀉;土性主苦,苦味能使堅燥,因此土氣以苦味為補,以甘味為瀉;金性主辛,辛散,因此金氣以辛散為補,以酸收為瀉;水性主鹹,鹹味能軟化,因此水氣以鹹味為補,以苦味為瀉。六氣的補瀉作用,是依循著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後者隨前者而行。辛味能散,因此辛味補酸味收,酸味則瀉甘味,甘味又瀉苦味,苦味則使氣緩厥。甘味瀉酸味,酸味收斂,因此甘味補少陰。鹹味補甘味,甘味則瀉鹹味,鹹味使身體柔軟。甘味補苦味,苦味則瀉甘味,甘味使脾胃安緩。

酸味補肺經,苦味則瀉之;苦味補水經,鹹味則瀉之。此外,還可以用苦味使身體堅固,辛味使身體潤澤,特別是對於太陽經來說,這兩種方法都很有效。

雖然兩種火氣的性質不同,但其作用是一樣的。木氣以辛味為補,以酸味為瀉。經書註解說,辛味能散,所以是補;酸味能收,所以是瀉。《校正》一書說,這是獨特的道理,現今尚未明瞭。法則遵循著氣的運行,可以犯忌也可以不犯忌,例如夏季寒氣很盛,就可以用熱氣來治;寒氣不盛,則不可以用熱氣來治。

3. 五臟所入之味歌

酸主收之屬肝臟,苦堅入心甘緩脾。

辛性味散能調肺,咸則軟兮於腎宜。

白話文:

酸味主收斂,與肝臟相關;苦味堅固,能入心;甘味緩和,對脾臟有益。

辛味能夠散發,調理肺部;鹹味能使東西變軟,適合腎臟。

4. 六氣所宜之味歌

鹹寒二火木辛涼,甘熱當令治太陽。

苦折太陰宜苦熱,陽明之味苦溫嘗。

白話文:

鹹和寒可以對抗兩種火和木的性質,辛涼則能調和;甘甜和熱性在治療太陽病時最為合適。

苦味能克制太陰病,適合用苦熱來治療;陽明病則應使用苦溫的藥材。

5. 論六脈

明陰陽運轉之六氣,辨南北歲政之尊卑;察主客勝負之由,審淫勝郁復之變,須在脈候,然後為工矣。五運不及,則所勝者來克;五運太過,則不勝者受邪。天地六氣,互相臨遇,應則順,否則逆。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唯天地勝復之氣不形於證者,乃初氣終三氣,天之勝,四氣盡終氣,地之復。蓋以氣不以位;故不以形證觀察也。

余則當知六脈。故經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其脈大而浮陽明之至,其脈短而澀;太陽之至,其脈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不當其位者病,(見於他位也。)迭易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此之謂也。

白話文:

要了解阴阳运行的六气,辨别南北岁政的尊卑;观察主客胜负的原因,判断淫胜郁复的变化,必须依靠脉象,才能精通医术。五运不及,则所胜者来克;五运太过,则不胜者受邪。天地六气,互相遭遇,应则顺,否则逆。气相得则和谐,不相得则生病。唯天地胜复之气不显现于症状者,乃初气终三气,天的胜,四气尽终气,地的复。因为以气不以位,所以不以形证观察。

我则应当了解六脉。经书说:厥阴至时,脉象弦;少阴至时,脉象沉;少阳至时,脉象大而浮;阳明至时,脉象短而涩;太阳至时,脉象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不当其位者病(见于他位也),迭易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这就是所谓的病理。

然人之生也,雖五行備於一身,生氣根於內,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何以明之?謂如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毛,冬脈石是也。夫人感運氣而生,亦曰感運氣而疾。《經》曰:逆之則變生,變生則病。物生其應世,氣脈其應也,當立歲氣以診別之。平人氣象論曰:太陽脈至,洪大而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難經》引此,亦論三陰三陽之脈者,乃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六脈者,蓋言運與氣,勝復臨遇,正當行令,當其司化之時而應,故脈之動不相同。若交運交氣時日,及期而見,無相先復、不及太甚,方謂之平。若瘥之者,當知其病也。

白話文:

人雖然天生就具有五行之氣,生氣也源於內在,但也會隨著天地之氣的變化而起伏。怎麼證明呢?就如同春天脈象弦急,夏天脈象洪大,秋天脈象細弱,冬天脈象沉緊一樣。人受到天地運氣的影響而出生,也會受到天地運氣的影響而生病。《經》書說:逆天行事就會產生變化,變化就會導致疾病。萬物應運而生,氣脈也應運而變,所以要根據當年的氣候來診斷疾病。平時人的氣象論述說:太陽經脈到達時,脈象洪大而長;少陽經脈到達時,脈象忽快忽慢,忽短忽長;陽明經脈到達時,脈象浮大而短。《難經》引用了這些論述,也論述了三陰三陽的脈象,這是根據陰陽之氣的深淺來判斷的。

六脈象,其實是說明了人體運氣和氣血的變化,以及它們對應的季節和氣候。當氣血運行順暢,符合當令的氣候時,脈象就會正常。如果脈象異常,就說明人體可能出現了病變。

6. 論南北政

運用十干起,則君火不當其運也。六氣以君火為尊,五運以濕土為尊。故甲己上運為南政,蓋土以成數,貫金木水火,位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令。餘四位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所以有別也。而人脈應之。

甲己之歲,二運南面。論脈則寸在南而尺在北。少陰司天,兩寸不應,乃以南為上,北為下。正如男子面南受氣,尺脈當弱,女子面北受氣,尺脈常盛之理同,以其陰氣沉下,故不應耳。

六氣之位,則少陰居中而厥陰居右,太陰居左,此不可易也。其少陰則主兩寸尺,厥陰司天在泉當在右,故右不應;太陰司天在泉當在左,故左不應,依南政兩論尺寸也。若覆其手診之,則陰沉於下,反沉為浮,細為大矣。又經曰: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

白話文:

運用十天干的排列順序,則君火不處於當運的位置。六氣以君火為尊,五運以濕土為尊。因此甲己年上運為南政,因為土能夠成就所有數字,貫通金木水火,位於中央。君主尊貴,面向南方而發佈命令。其他四位以臣子的身份服侍君主,面向北方而接受命令,所以有區別。而人體脈象也與之相應。

甲己年,是兩個運年的南方。論述脈象,則寸脈在南方而尺脈在北方。少陰司天,兩寸脈不應,因此以南方為上,北方為下。就像男子面向南方接受氣息,尺脈應該較弱,女子面向北方接受氣息,尺脈通常較強的道理相同,因為陰氣沉於下方,所以不應。

六氣的位置,則少陰居於中央,厥陰居於右側,太陰居於左側,這是不可改變的。其中少陰掌管兩寸和尺脈,厥陰司天在泉脈,應該在右側,所以右側不應;太陰司天在泉脈,應該在左側,所以左側不應,符合南方政令關於寸尺脈的論述。如果翻轉手掌診斷,則陰氣沉於下方,反之沉則為浮,細則為大。又經典記載:寸尺脈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確定年份,就可以知道當年的氣運。

左右應見,然後乃可言死生之逆順者,更在診以別其反,詳其交,而後造死生之微也。

歌曰:

土位居南號曰君,火金木水北方臣。

運須濕土(起甲己故)當尊位,六氣仍先君火論。

白話文:

左右的症狀都應該觀察到,這樣才能判斷生死的順逆。進一步診斷時,要區分出症狀的異常,詳細分析症狀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探知生死的微妙之處。

歌訣說:

土的位置在南方,被稱為君主,火、金、木、水四行則位於北方,像是臣子一般。

運行中需要濕土(因為甲己年起作用)來佔據尊貴的位置,而在六氣之中,仍然首先討論君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