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20)
卷之二 (20)
1. 病能篇第三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君相二火之病,故善脹滿。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此寒濕二氣合病。寒濕之邪滯於經絡,則血氣不周蔭於肢體,故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之證作矣。
陰結者,便血一升,(陰主血故。)再結二升,(二盛。)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小陽曰石水,少腹腫。
經曰,三陰獨至,期於石水,為腹堅如石而水腫也。
二陽結謂之消。
陽明熱結,故善消水穀。
三陽結謂之鬲。
太陽寒水凝蓄胸膈則嗝,其飲食犯寒而吐逆亦然。
三陰結謂之水。
太陰濕土人感之,內聚於脾,不能散布,積於腹而為水腫。其或溢於四肢,而為水腫之類是也。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此少陽相火與厥陰風木相扇而為病也。風火俱陽邪,陽邪從類而上攻,故為喉痹之病。治以薄荷、荊芥以去風;生甘草、桔梗、玄參、黃芩之類以泄火是也。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脈中有陽之別,如尺脈搏手與寸口殊別,則為有孕。今診尺脈滑利是也。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陽氣上搏,則蒸而為汗是也。
陰陽虛,腸闢死。
闢,利也。胃氣不留,腸開不禁,此陽氣竭絕,故死。
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脈不足,陽脈盛,搏則內崩而血下流,此陰中附火然也。
經脈別論,帝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渡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為病。
此言病之變而淫氣於別臟,勇壯者不能淫,怯弱者則受害也。
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不適其性而強云為,過則病生,此理之常也。
皮部論,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淅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
此言病始於皮毛,不愈而漸入於筋骨間,有寒熱之易也。
逆調論,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
以上六問而下止三答,亦脫簡也。
岐伯對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水穀海也。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上古經也。)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白話文:
兩種陰氣和一種陽氣同時發病,容易導致腹脹、心中悶脹、經常打嗝。
君火和相火這兩種火的病變,所以容易導致腹脹。經典說: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
三種陽氣和三種陰氣同時發病,會導致半身不遂、肌肉萎縮、四肢無力。
這是寒氣和濕氣兩種邪氣結合引起的疾病。寒濕邪氣停留在經絡中,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滋養肢體,所以會出現半身不遂、肌肉萎縮、四肢無力的症狀。
陰氣積結,第一次大便出血一升(因為陰氣主血),第二次積結出血二升,第三次積結出血三升,陰氣和陽氣交錯積結,陰氣多而陽氣少稱為石水病,會導致下腹部腫脹。
經典說,三陰經脈單獨受邪氣侵襲,最終會導致石水病,腹部堅硬如石頭並出現水腫。
兩種陽氣積結稱為消渴。
陽明經的熱邪積結,所以容易消耗水穀精微。
三種陽氣積結稱為膈病。
太陽經的寒水凝結在胸膈之間就會打嗝,如果飲食不注意寒冷也會導致嘔吐。
三種陰氣積結稱為水腫。
太陰經的濕土之氣侵入人體,聚集在脾臟,無法正常散布,積聚在腹部形成水腫。有時也會蔓延到四肢,形成四肢水腫。
一種陰氣和一種陽氣積結稱為喉痹。
這是少陽相火和厥陰風木互相煽動而導致的疾病。風和火都是陽邪,陽邪會同類相從向上侵襲,所以會導致喉痹。治療可以使用薄荷、荊芥等來祛風;用生甘草、桔梗、玄參、黃芩等來瀉火。
陰脈搏動而陽脈異常,表示懷孕。
陰脈中有陽脈的異動,比如尺脈的搏動和寸脈明顯不同,就表示懷孕了。現在診斷尺脈滑利也是這個意思。
陽氣增加到陰氣之上稱為出汗。
陽氣向上衝擊,蒸發體內津液形成汗液。
陰陽都虛弱,腸道鬆弛而死。
鬆弛就是腹瀉。胃氣無法留住,腸道開洩不止,這是陽氣衰竭而死亡。
陰虛而陽氣搏動稱為崩漏。
陰脈不足,陽脈過盛,搏動會導致體內出血而下流,這是陰虛體質中夾雜火邪的表現。
《經脈別論》中,黃帝問:人的居住環境、活動狀態、勇猛和怯懦等因素,會使脈象也發生變化嗎?岐伯回答說:凡是人的驚恐、憤怒、勞累、活動和靜止等都會導致脈象變化。因此,夜晚行走會喘氣從腎臟發出,過多的陰氣會損傷肺臟。從高處跌落會驚恐,喘氣從肝臟發出,過多的陰氣會損害脾臟。受到驚嚇和恐懼,喘氣從肺臟發出,過多的陰氣會損傷心臟。渡水跌倒,喘氣從腎臟和骨骼發出。在這種情況下,勇敢的人氣血運行順暢就會自行恢復,膽怯的人就會因此生病。
這說明疾病會因為變化而侵襲不同的臟腑,勇敢強壯的人不會受影響,膽怯虛弱的人就會因此受害。
飲食過飽,汗液會從胃部發出。受到驚嚇而喪失精氣,汗液會從心臟發出。搬運重物行走遠路,汗液會從腎臟發出。快速奔跑和恐懼,汗液會從肝臟發出。身體搖動勞累,汗液會從脾臟發出。所以,無論春夏秋冬四季陰陽變化,生病的原因都是由於過度使用身體,這是常理。
不順應自身的體質而勉強行動,過度就會生病,這是普遍的道理。
《皮部論》中說:各種疾病的產生,一定先從皮膚毛髮開始,邪氣侵入就會導致皮膚腠理打開,打開後邪氣會進入絡脈,停留不散就會傳入經脈,停留不散就會傳入腑,最後積聚在腸胃。邪氣剛侵入皮膚時,會出現汗毛豎立,皮膚腠理打開的現象;邪氣進入絡脈,會導致絡脈充盈、顏色改變;邪氣侵入經脈,會因身體虛弱而導致塌陷;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寒氣多會導致筋脈攣縮、骨骼疼痛,熱氣多會導致筋脈鬆弛、骨骼消瘦,肌肉腐爛、毛髮乾枯。
這是說疾病開始於皮膚毛髮,如果不治療會逐漸侵入到筋骨之間,有寒熱轉化的情況。
《逆調論》中,黃帝問:有人氣逆不能躺臥,呼吸有聲音;有人不能躺臥,呼吸沒有聲音;有人日常起居如常,呼吸卻有聲音;有人能躺下但行走就喘氣;有人不能躺下也不能行走,而且喘氣;有人不能躺下,只能喘氣,這些都是什麼臟腑引起的呢?
以上問了六個問題,下面只回答了三個,也是簡化了。
岐伯回答說:不能躺下而呼吸有聲音,是陽明經氣逆行的緣故。足三陽經脈氣血是向下運行的,現在卻逆向上行,所以呼吸有聲音。陽明經指的是胃經,胃是六腑的海洋,是水穀的海洋。它的氣機也是向下行的,陽明經氣逆行就不能按照正常的規律運行,所以不能躺下。《下經》說:胃氣不順,躺下就不能安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起居如常卻呼吸有聲音,這是肺臟的絡脈氣逆的緣故。絡脈不能隨著經脈上下運行,所以停留在經脈中無法運行,絡脈的病症輕微,所以起居如常,但呼吸卻有聲音。如果不能躺下,躺下就喘氣,這是水邪入侵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