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一 (1)
卷之二十一 (1)
1. 經有內熱外熱之異
《內經》曰:陰虛生內熱者,因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陽盛則外熱者,因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泄,故外熱。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體內陰液不足而產生內熱的原因,是因為過度勞累疲倦;身體的精氣衰弱減少,水穀精微之氣運化不順暢,上焦的氣機無法通暢運行,下脘的氣機也無法疏通,導致胃火產生熱,熱氣向上熏蒸胸腔,所以產生內熱。陽氣過盛而導致體表發熱的原因,是因為上焦的氣機不通暢,使得皮膚緻密,毛孔閉塞,玄府(指身體的孔竅)不通暢,衛氣無法向外宣發,所以產生體表發熱。
2. 熱有在氣在血之分
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然,是重陽而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白話文:
李東垣說: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氣在白天陽分時自行旺盛的現象。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進入陰分的現象,叫做熱入血室。白天發熱、煩躁,晚上也是這樣,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的現象,應當趕快瀉去過盛的陽氣,並大力補充陰氣。
3. 熱證病機不外三家之旨
卒病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其脈浮緊而澀,為風寒客於榮衛,六經傳變之異。此皆自外而入,故張仲景主於《內經》所言: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此《傷寒論》之所由作也,自外而入內熱者然也。有所勞倦,穀氣衰少,脾氣下陷,頭痛發熱。其或發熱惡寒,寒熱間作;或蒸蒸燥熱,發於肌肉之間。
始得之,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仁。風寒而生寒熱,亦與傷寒相似。此李明之主於《內經》勞倦形氣不足,《脾胃論》之所由作也,自內而之外熱者然也。
陽氣怫鬱為諸熱。經云: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反戾,水液渾濁,腹脹有聲,鼓之如鼓,鬱結轉甚,而惡寒如戰慄驚駭之類,此劉守真主於《內經》病機著為《原病式》。非內非外,專為鬱結積熱者然也。
白話文:
突然生病發燒卻又怕冷,這種情況是身體陽氣出了問題,它的脈象會是浮、緊、澀,這是風寒侵襲到身體的營衛之氣,導致六經傳變產生的不同症狀。這些都是從外而入的病,所以張仲景依據《內經》所說:人如果被寒邪所傷,就會發熱。這就是《傷寒論》寫作的原因,這是指從外部侵入導致的內部發熱。另外,如果因為過度勞累、飲食不足、脾胃虛弱、導致脾氣下陷,也會引起頭痛發熱。有時候會發燒怕冷,寒熱交替;有時會感覺身體內熱,在肌肉之間發熱。
剛開始發病時,會呼吸急促喘氣,身體發熱煩躁,脈象洪大,而且頭痛;有時會一直口渴,皮膚感覺麻木。因為風寒導致的寒熱症狀,也和傷寒相似。這是李杲依據《內經》所說的勞累導致形體氣血不足,也是《脾胃論》寫作的原因。這是指從內部原因引起的發熱。
陽氣鬱結也會產生各種發熱症狀。《內經》說:喘氣、嘔吐酸水、腹瀉不止、抽筋、小便混濁、腹脹有聲音,敲起來像鼓一樣,鬱結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像打寒顫一樣的怕冷,和受到驚嚇一樣。這是劉完素依據《內經》的病機寫成《原病式》。這種發熱不是因為外感也不是因為內傷,而是專門因為氣機鬱結積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