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2)

1. 病機敘論

戰慄,搖動也。火之象也。或言戰慄亦有寒者,蓋寒慄亦由火甚似水,實非寒也。驚,心卒動而不能也。火在於動,故心火熱甚也。惑,疑惑猶豫,濁亂而志不一也。象火參差而惑亂也。志者,腎水之神也。悲,肺金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激動而兼水化也。

笑,為心之志也。喜極而笑者,猶燔灼火喜而鳴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也。譫,多言也。言為心之聲,猶火燔而聲鳴也。故心熱則多言而不自知也。妄,虛妄也。火為陽,故外清明而內濁昧,其手動亂,故心火熱甚,則腎水衰而志不精一,虛妄見聞而自為問答,則神志失常如見鬼神是也。衄蔑血汗,血出而汗濁也。

熱氣上甚,則血溢亢極,則燥而汗濁,害承乃制,則色黑而為紫也。

經曰:陽勝則熱,熱勝則腫。

陽勝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飲冷也。

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於火者,是人陰氣虛,陽氣盛,當內爍也。又曰:人身非常熱,熱而煩滿者,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三陽之病發寒熱,病熱而有所痛者,是三陽之動也。

人數醉,若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熱氣與穀氣相搏,或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水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白話文:

病機敘論

顫抖,是身體搖動的樣子,就像火的現象。有人說顫抖也有因為寒冷引起的,其實是因為體內火氣太旺盛,如同水被加熱沸騰一般,並不是真正的寒冷。驚恐,是指心臟突然劇烈跳動而無法控制。因為火的特性是動,所以是心火過於旺盛的表現。迷惑,是指疑惑猶豫,思緒混亂而意志不堅定,就像火光閃爍不定而讓人迷惑。意志,是腎水的功能。悲傷,是肺金的情緒。金的本性是乾燥的,而能使它更乾燥的是火。所以悲傷哭泣時,五種體液(淚、涕、涎、汗、尿)同時流出,是因為火的激動作用加上水的蒸化作用。

歡笑,是心所主管的情緒。高興到極點而笑出來,就像燃燒的火發出歡快的聲音一樣。所以,經常不自主發笑的人,是體內火氣太過旺盛。胡言亂語,是指說話很多。說話是心的聲音,就像火燃燒時發出聲響一樣。所以,心火旺盛的人會不斷說話而自己不知道。虛妄,是不真實的。火屬於陽,所以會造成外表看起來清醒,內心卻昏昧,手腳也胡亂動。心火過於旺盛,會導致腎水不足,意志無法集中,產生幻覺,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事物,並自言自語,神志錯亂,就像看到鬼神一樣。鼻出血、汗血,是指血從鼻流出,汗液混濁。

熱氣向上衝得很嚴重,會導致血液外溢,到了極點就會乾燥,導致汗液混濁,當傷害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膚色發黑或發紫。

經典上說:「陽氣過盛就會發熱,熱過度就會腫脹。」

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體表發熱,陰氣虛弱則會導致體內發熱。當體內體外都發熱時,就會呼吸急促、口渴,想要喝冷的飲品。

陽氣旺盛會導致身體發熱,毛孔閉合,呼吸急促、身體前後擺動,不出汗而發熱,牙齒乾燥而心煩意亂,腹脹,這樣的人會死亡,只能耐受冬天不能耐受夏天。

有人四肢發熱,遇到風寒卻感覺像被火烤一樣,這是因為體內陰氣虛弱,陽氣旺盛,火在體內燒灼的緣故。還有一種情況,身體異常發熱,發熱又伴隨著煩躁,這是陰氣不足而陽氣過盛的表現,所以會發熱煩躁。

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的疾病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如果發熱同時伴隨疼痛,那就是三陽經氣機正在動盪的表現。

人喝醉酒後,如果還行房事,氣會聚集在脾胃中無法散開,熱氣與食物消化產生的氣相搏擊,或是熱氣過於旺盛,會造成熱遍布全身,發熱且小便赤紅。酒氣旺盛而強烈,腎氣則會逐漸衰弱,陽氣獨自旺盛,所以手腳會發熱。

《評熱病論》中說:「邪氣之所以會侵入人體,一定是人體的正氣虛弱的緣故。陰氣虛弱,陽氣必定會趁虛而入。所以,當感到氣虛時,就會發熱出汗。小便發黃,表示下腹部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