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九 (3)

1. 治案

一人神勞多怒,頸腫一塊,久而不消,諸藥不應。以八珍湯加柴胡、香附,每日更隔蒜灸數壯,及日飲遠志酒二三杯,漸消。

一婦月經不行,漸熱,咳嗽肌瘦,胸膈不利,頸腫一塊,日久不消。令服逍逍散,月餘,更服八珍湯加丹皮、香附,又月餘,加黃耆、白蘞,兩月餘,熱退腫消,經行而愈。

一人因暴怒,項下腫痛,胸膈痞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二劑胸膈利,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熱退。肝脈尚弦澀,以小柴胡加芎歸、芍藥四劑,脈證頓退。以散腫潰堅丸,一料將平,惟一核不消,服神仙無比丸,二兩而瘳。(此憑證與脈也。)

一小兒周歲,項患胎毒,俟有膿出碗許,乳食如常,用托裡藥,月餘而愈。又一兒患此,待膿自出,幾至不救。大抵瘡淺宜砭,瘡深宜刺,使瘀血出於毒聚之始,則易消也。況小兒氣血不弱,膿成不針不砭,鮮不斃矣。

一人項下患毒已成,因畏針烙,延至胸,赤如霞,其脈滑數,飲食不進,月餘不寐,甚倦。予密針之,膿出即睡,覺而思食,用托裡散,兩月而愈。又一人患此,及時針刺,數日而愈。又一人素虛患此,畏針,直潰通項頰,氣血愈虛而死。

一人耳後患毒,脈證俱實,宜用內疏黃連湯。彼以嚴冬不服寒劑,竟至不救。

羅謙甫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證。又云: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而權治之。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其所宜而治之,則萬全矣。

一婦因怒項腫,後月水不通,四肢浮腫,小便如淋,此血分證也。先以椒仁丸數服,經行腫消,更以六君子加柴胡、枳殼,數劑痊。亦有先因小便不利,後身發腫,致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葶藶丸治之。《良方》云:婦人腫滿,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致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復化為水矣,宜服椒仁丸。

一癧婦咽間如一核所哽,咽吐不出,倦怠發熱,先以四七湯而咽利,更以逍遙散愈。

一婦所患同前,兼膈不利,肚腹膨脹,飲食少思,睡臥不安,用分心氣飲並效。(以上皆憑證也。)

一婦久郁,患癧不潰,既潰不斂,發熱口乾,月水短少,飲食無味,日晡尤倦,以益氣養榮湯二十餘劑,少健。予謂:須服百劑,庶保無虞。彼欲速效,反服斑蝥之劑,及用追蝕毒藥而復結,以致不能收斂,流水不止,遂致不救。

一人因勞而患癧,怠情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宜用補中益氣湯。彼不信,輒服攻伐之劑,吐瀉而死。

大抵此證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病禁、經禁,鮮有不誤。凡治先以調經解鬱,更以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候有膿則針之,否則變生他證。設若兼痰、兼陰虛等證,只宜加痰藥,不可干擾余經。或氣血已復而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許不應,氣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進神仙無比丸,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數劑,以調理。瘡口不斂,豆豉餅、琥珀膏貼之。

白話文:

[治案]

案例一: 一個人因為精神過度勞累,經常發怒,導致脖子長了一塊腫塊,很久都消不下去,吃了很多藥也沒有效果。後來用八珍湯加上柴胡、香附來治療,每天還隔著蒜灸幾次,並且每天喝兩三杯遠志酒,腫塊就慢慢消退了。

案例二: 一位婦女月經不來,身體漸漸發熱、咳嗽、肌肉消瘦,胸口不舒服,脖子也長了一塊腫塊,很久都沒消。讓她服用逍遙散,一個多月後,再服用八珍湯加上丹皮、香附,又過了一個多月,再加入黃耆、白蘞,兩個多月後,發熱退了,腫塊也消了,月經來了就痊癒了。

案例三: 一個人因為突然發怒,導致脖子下方腫痛,胸口悶悶的,還發燒,用疏通氣機的藥方,喝了兩劑胸口就舒服了,再用荊防敗毒散,喝了兩劑燒就退了。肝脈還是有點弦澀,用小柴胡湯加上川芎、當歸、芍藥,喝了四劑,脈象和症狀就都消退了。再用散腫潰堅丸,吃了一劑,情況就快要好了,只剩下一個腫核還沒消,又吃了神仙無比丸二兩就痊癒了。(這都是根據他的症狀和脈象來判斷的)

案例四: 一個小孩剛滿周歲,脖子長了胎毒,等到膿出來像一碗那麼多,但吃奶和吃飯都跟平常一樣,就用托裡藥,一個多月就好了。另一個小孩也是這樣,但等到膿自己出來,差點就沒救了。通常來說,瘡比較淺的適合用砭石刮,瘡比較深的適合用針刺,讓瘀血從毒素聚集的地方出來,就容易消退。更何況小孩子氣血不虛弱,如果膿形成了不針刺也不刮痧,很少有能活下來的。

案例五: 一個人脖子下的毒瘡已經長成了,因為害怕針刺和燒灼,拖延到毒瘡蔓延到胸部,紅得像晚霞一樣,脈象滑數,吃不下飯,一個多月都睡不著覺,非常疲倦。我偷偷給他針刺,膿一出來就能睡著了,醒來就想吃東西,用托裡散,兩個月就痊癒了。另外一個人也是這樣,及時針刺,幾天就好了。還有一人原本就虛弱,得了這種病,害怕針刺,結果毒瘡潰爛,從脖子通到臉頰,氣血越來越虛,最後死了。

案例六: 一個人耳朵後面長了毒瘡,脈象和症狀都是實證,應該用內疏黃連湯。他因為是嚴冬不肯服用寒涼的藥,結果就死了。

羅謙甫說:用寒涼的藥要避開寒冷的時候,用溫熱的藥要避開溫熱的時候。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就要反過來,即使不符合時令,也要按照病情來用藥。他又說:凡是治病,一定要觀察身體的下部,就是要觀察當下適不適合用藥,然後權衡著來治療。所以說,經是原則,法是用藥方法,醫是醫生的判斷,要根據情況來用藥,才能萬無一失。

案例七: 一位婦女因為生氣,脖子長了腫塊,後來月經不來,四肢浮腫,小便淋漓不盡,這是血分的病。先用椒仁丸服用幾次,月經來了,腫塊就消了,再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枳殼,喝幾劑就痊癒了。也有人是先小便不順暢,然後身體浮腫,導致月經不來,這叫水分病,應該用葶藶丸來治療。《良方》說:婦女腫滿,如果是先因為月經斷絕,然後導致四肢浮腫,小便不通,這就叫血分病。水會變成血,血不通暢又會變成水,應該服用椒仁丸。

案例八: 一位瘰癧婦女,感覺喉嚨像被一個核堵住一樣,吞不下去也吐不出來,感到疲倦、發熱,先用四七湯,喉嚨就順暢了,再用逍遙散就痊癒了。

案例九: 一位婦女跟上面的症狀一樣,還加上胸膈不舒服,肚子脹氣,沒什麼食慾,睡也睡不好,用分心氣飲就有效了。(以上這些都是根據症狀來判斷的)

案例十: 一位婦女因為長期心情憂鬱,得了瘰癧,腫塊沒有潰破,即使潰破了也不收口,還發燒、口乾,月經量少,吃東西沒味道,傍晚尤其感到疲倦,用益氣養榮湯喝了二十多劑,情況稍微好轉。我說:必須要喝一百劑才能確保沒事。她想快點好,反而服用斑蝥的藥,又用腐蝕毒藥,導致腫塊又結起來了,不能收口,一直流膿,最後就沒救了。

案例十一: 一個人因為過度勞累得了瘰癧,感到疲倦、發熱,脈象洪大,按下去卻無力,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他不相信,反而服用攻伐的藥,結果上吐下瀉就死了。

總體來說,這種病原本就屬於虛損,如果不仔細分辨虛實,犯了用藥的禁忌,很少有不耽誤病情的。通常來說,先要調理月經,疏解憂鬱,再用隔蒜灸,大多都能消退。如果消不掉,就用琥珀膏貼敷,等有膿了就針刺,否則會引發其他病症。如果還兼有痰、陰虛等症狀,只能加入化痰的藥,不要干擾其他經絡。或者氣血已經恢復,但腫核還沒消,就服用散堅的藥,如果吃了一個月還沒效果,但氣血也沒有受損,就一定要用必效散,或者服用神仙無比丸,毒性一發就停這兩種藥,再服用益氣養榮湯來調理。瘡口不收口,就用豆豉餅、琥珀膏來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