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14)
卷之十三 (14)
1. 惡風
惡風者,見風則怯,密室之中無所惡也。風傷榮衛,氣虛則腠理不密。由是而惡風,悉屬於陽,非比惡寒有陰陽之別。若無汁而惡寒者為傷寒,當發其汗。汗出而惡風者為中風,當解其肌,不可更發汗。若里證甚,而惡風未罷者,尤當先解其表。三陽風溫皆有此證,不可不辨。
【發汗】太陽頭痛發熱,身痛骨節痛,無汗惡風而喘,麻黃湯。
【解肌】有汗而惡風,為中風衛病,桂枝加葛根湯。太陽中風,陽浮陰弱,惡風自汗出,鼻鳴乾嘔,桂枝湯。
【和中】汗不止必惡風,煩躁不得臥,先防風白朮牡蠣湯,次用小建中湯。
【清】吐下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白虎加人參湯。
【溫】發汗太過,衛虛亡陽,遂漏不止而惡風者,法當溫,桂附湯。
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同上。)
風濕惡風不欲去衣,骨節煩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
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耆湯。
【針】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葛根湯。
白話文:
所謂的「惡風」,指的是人一遇到風就感到畏懼,在密閉的房間裡則不會這樣。這是因為風侵襲了身體的防禦系統,導致氣虛,皮膚的毛孔變得不緊密。這種情況屬於陽性體質的問題,與畏寒這種分陰陽的情況不同。如果沒有出汗卻感到畏寒,這是因為受了寒邪,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若是出汗後仍然怕風,這是因為中了風邪,應該疏通肌肉,不可以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身體內部的疾病嚴重,而怕風的症狀還沒有消失,更應該先處理體表的疾病。三陽經的風溫病都可能出現這種怕風的症狀,必須仔細辨別。
【發汗】太陽經的頭痛發熱,全身疼痛,關節痛,沒有出汗又怕風而且喘氣,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
【解肌】如果出汗後仍然怕風,這是中風導致的防禦系統生病,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太陽經中風,身體陽氣浮盛,陰氣虛弱,怕風且會自汗,鼻塞,想吐,可以用桂枝湯。
【和中】如果汗流不止,一定會怕風,煩躁不安,難以入睡,先用防風白朮牡蠣湯,再用小建中湯。
【清】如果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還沒好,身體內外都有熱,時時怕風,口渴嚴重,舌頭乾燥,煩躁不安,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
【溫】如果發汗太過,導致防禦系統虛弱,陽氣外洩,汗流不止而且怕風,應該用溫補的方式,可以用桂附湯。
小便困難,四肢稍微緊張,難以彎曲伸展(同上),也是用桂附湯。
風濕病導致怕風,不願意脫衣服,關節煩痛,難以彎曲伸展,出汗而且呼吸短促,小便不順暢,或者身體稍微腫脹,可以用甘草附子湯。
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而且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
【針灸】可以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然後配合服用桂枝葛根湯。
2. 自汗
衛氣者,所以實腠理而固津液者也。衛為邪所幹,不能衛護於外,由是而汗出焉。且自汗者有表裡虛實之分。若自汗出,惡風寒,為表未解,當先解肌;以至汗泄惡風,與汗後惡寒,皆為表虛,必用溫劑;若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解里未和,須攻下之。或汗出發潤如油如凝珠而不流者,不治;汗出而濡,此其風濕甚者,濕邪干於衛氣,氣不能固於外,則皮膚為之疏,而津液妄泄,濈濈然潤,漐漐然出也。
【解肌】太陽中風自汗,脈浮緩,桂枝湯。
【和解】自汗身熱不渴,柴胡加桂湯。
【補】自汗而小便數者,不可與桂枝湯,宜芍藥甘草二物,或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
【分利】自汗而渴小便難,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白汗而渴小便利,勿用五苓散。
【疏風】太陽病發熱脈沉細,搖頭口噤,背反張,自汗不惡寒,名柔痓,中風也,小續命湯。汗多亡陽,煩躁惡風不得臥,先與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服小建中湯。
【溫】發汗多,遂漏不止,曰漏風亡陽,桂枝附子湯;少陰自汗,小便清白,咽乾嘔吐厥逆,甘草乾薑湯。霍亂吐利自汗,手足冷,脈沉絕不渴者,理中湯。陰證四肢逆冷自汗,四逆湯。
【消暑】中暑霍亂,吐利自汗,內熱渴甚者,香茹飲、白虎湯、小柴胡湯冷服。
【從治】吐利後自汗出而厥,脈欲絕,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
【下】陽明汗多而渴,不大便者,調胃承氣湯。自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證罷而里證實也,承氣湯。里未和,熱越,故下之。才覺汗多,未至津液干,宜速下之,則為達經,免致用蜜導也。
陽明自汗,小便利,小便利為津液內竭,大便雖硬,不可攻,可用蜜導煎法。(其法用蜜二合,於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攪之勿令焦,少以皂角末和之,乘熱捻作棗子樣,冷則硬,納穀道中,欲大便急去之。)
【撲法】汗多不止,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牡蠣、糯米粉各二兩,為細末,相和,周身撲之。
白話文:
衛氣的作用,是充實皮膚紋理,鞏固體內津液。當衛氣受到外邪侵擾,無法在體表發揮防禦作用時,就會導致汗液外洩。而自汗這種情況,又有表、裡、虛、實之分。
如果自汗時還怕風怕冷,這是表證還未解除,應該先用解肌的方法治療。如果汗出後還是怕風,或本身汗出多又怕冷,都屬於表虛,必須用溫補的藥物。如果汗出卻不怕風寒,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但體內不協調,需要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另外,如果汗液像油一樣發潤,或是像凝結的露珠一樣,不流動,這種情況就比較嚴重,難以治癒。如果汗液濕潤黏膩,表示體內風濕很嚴重,濕邪侵擾衛氣,導致衛氣無法固守體表,使得皮膚變得疏鬆,津液就會不斷地向外洩漏,濕淋淋的。
【解肌】太陽中風導致自汗,脈象浮緩,可以用桂枝湯。
【和解】自汗,身體發熱但不口渴,可以用柴胡加桂湯。
【補】如果自汗還伴隨小便次數增多,就不適合用桂枝湯,可以用芍藥甘草這兩味藥,或者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
【分利】如果自汗又口渴,小便困難,可以用五苓散。如果不口渴,可以用茯苓甘草湯。如果汗是白色的,又口渴且小便順暢,就不要用五苓散。
【疏風】太陽病發熱,脈象沉細,出現搖頭、牙關緊閉、背部僵硬反張、自汗但不怕冷的情況,這是柔痓,也是中風的一種,可以用小續命湯。如果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耗損,出現煩躁、怕風、無法入睡,先用防風白朮牡蠣湯,等汗止住後,再服用小建中湯。
【溫】如果發汗太多,導致汗液持續漏出不止,這叫做漏風亡陽,可以用桂枝附子湯。如果少陰病導致自汗,小便清澈,咽喉乾燥,想嘔吐且手腳冰冷,可以用甘草乾薑湯。霍亂導致上吐下瀉且自汗,手腳冰冷,脈象沉伏且不口渴,可以用理中湯。如果陰證導致四肢冰冷且自汗,可以用四逆湯。
【消暑】中暑導致霍亂,上吐下瀉且自汗,體內發熱又口渴嚴重,可以用香茹飲、白虎湯、小柴胡湯冷服。
【從治】吐瀉後出現自汗,並且手腳冰冷,脈象微弱,快要消失,可以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
【下】陽明病導致汗多且口渴,又大便不通暢,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自汗但不怕風寒,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但裡證屬於實證,可以用承氣湯。這是因為體內不協調,熱邪向外擴散,所以要用攻下的方法。當發現汗多時,還沒到津液枯竭的地步,應該盡快用攻下的方法,這樣可以讓邪氣順利排出,避免需要用蜂蜜灌腸的方法。
陽明病自汗,小便順暢,小便順暢表示津液已經在體內耗竭,即使大便乾燥也不宜用攻下的方法,可以用蜂蜜灌腸的方法。(方法是用二合蜂蜜,在銅器中用小火煎煮,稍微凝固像麥芽糖的樣子時,攪拌均勻,不要燒焦,稍微加一點皂角粉混合,趁熱搓成棗子大小的形狀,冷卻後就會變硬,塞入肛門,等產生便意後就取出來。)
【撲法】如果汗出不止,可以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牡蠣、糯米粉各二兩,磨成細末,混合均勻,撲在全身。
3. 盜汗
盜汗者,睡著則汗出,醒則止也。雜病盜汗,責其陰虛;傷寒盜汗,在半表半裡,知其膽有熱也,專主於小柴胡為當矣。
【和解】盜汗出而微惡寒,小柴胡加桂湯。脈浮大欲眠,目合則汗,小柴胡湯。
【清熱】冬陽明脈浮,潮熱盜汗,黃芩湯。
【下】素有積熱在內,脈實,大柴胡湯;陽明盜汗裡實者,調胃承氣湯。
【撲法】(如自汗法。)
白話文:
盜汗指的是睡著時會流汗,醒來後汗就停止的現象。一般來說,雜病引起的盜汗,多半是因為體內陰虛;如果是傷寒引起的盜汗,則是因為病邪在半表半裡,可以判斷是膽有熱,最適合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如果盜汗又稍微怕冷,可以用小柴胡加桂枝湯。如果脈象浮大且想睡覺,眼睛一閉上就流汗,可以用小柴胡湯。
如果冬天出現陽明脈浮,並有潮熱盜汗的症狀,可以用黃芩湯。
如果平時體內就有積熱,且脈象有力,可以用大柴胡湯;如果是陽明經的盜汗,且體內有實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撲法(處理方式)和治療自汗的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