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20)

1. 乾嘔

乾嘔者,嘔而無物出也。大抵熱在胃脘,與穀氣並,熱氣上熏,心下兀兀欲吐不吐,故有此證。

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乾嘔身熱,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不發熱不惡寒,肋痛乾嘔者,十棗湯。自汗頭痛乾嘔,桂枝湯。乾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得陽反劇者,小柴胡湯。乾嘔自利,黃芩半夏生薑湯。裡寒外熱,脈微欲絕,乾嘔,通脈四逆湯。

白話文:

乾嘔是指想吐卻吐不出東西。通常是胃熱,與食物的氣息相合,熱氣向上熏蒸,讓人胸口堵塞、想吐卻吐不出來,所以才會出現乾嘔的症狀。

如果是傷寒表證未解,又伴隨胸口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輕微喘不過氣或腹瀉,可以用小青龍湯。如果沒有發熱或怕冷,但肋骨疼痛並伴有乾嘔,可以用十棗湯。如果伴隨自汗、頭痛、乾嘔,可以用桂枝湯。如果乾嘔並伴隨吐出唾沫、頭痛,可以用吳茱萸湯。如果是因為陽氣回升反而病情加重,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乾嘔並伴隨腹瀉,可以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如果是內寒外熱,脈搏微弱幾乎要停止跳動,並且乾嘔,可以用通脈四逆湯。

2.

《金匱要略》曰:噦逆者,橘皮竹茹湯。嘔噦,手足冷厥,小橘皮湯。若胸滿虛煩,大橘皮湯,胃氣寒者,溫中湯、理中湯、吳茱萸湯。噦不止者,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

反胃(噦逆)者,可服用橘皮竹茹湯

嘔吐反胃,手腳冰冷發麻(手足冷厥)者,可服用小橘皮湯

胸部滿悶、心神不安、煩躁(胸滿虛煩)者,可服用大橘皮湯

胃寒(胃氣寒)者,可服用溫中湯、理中湯、吳茱萸湯

反胃不止者,可服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

3. 咳嗽

咳謂有聲而無痰,嗽謂有痰而無聲,咳嗽則有聲而有痰者也。肺為邪所乘,氣逆而不下也,故令咳嗽。有肺寒而嗽者,有肺熱而嗽者,有停飲而嗽者,有邪在半表半裡而嗽者,治各不同。

陶氏謂水咳有證,不可不辯。水與表寒相合而咳,用小青龍湯汗之;水與裡寒相合而咳,真武湯溫之;里病合水,動肺而咳,十棗湯下之。

【發表】太陽證罷,表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太陽發熱而咳嗽,(方同上。)太陽發熱,嘔噦而咳,小柴胡湯。少陽寒熱往來而咳嗽,胸脅滿,或泄利,小柴胡去棗參加五味子乾薑湯。咳嗽潮熱腹滿,脈微弦而浮,脅痛,鼻乾不得汗,嗜臥,小便難,陽明中風也,小柴胡湯。

白話文:

咳嗽是指有聲音但沒有痰,嗽是指有痰但沒有聲音,而咳嗽則是指有聲音又有痰。肺部受到邪氣侵犯,氣逆上衝而無法下降,所以就會引起咳嗽。咳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肺寒、肺熱、停飲、邪氣在半表半裡等等,不同的原因,治療方法也不同。

陶氏說,水咳的證狀很明顯,不能不辨別。水氣與表寒結合導致咳嗽,要用小青龍湯發汗;水氣與裡寒結合導致咳嗽,要用真武湯溫暖;裡病合併水氣,影響肺部導致咳嗽,要用十棗湯瀉下。

太陽證結束,表症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並咳嗽,可以用小青龍湯。太陽證發熱並咳嗽,可以用小青龍湯。太陽證發熱,嘔吐並咳嗽,可以用小柴胡湯。少陽證寒熱交替並咳嗽,胸脅滿悶,或有腹瀉,可以用小柴胡去棗加五味子乾薑湯。咳嗽伴有潮熱、腹脹、脈象微弱弦細且浮、脅痛、鼻乾無汗、嗜睡、小便困難,屬於陽明中風,可以用小柴胡湯。

【導痰】其人素有痰證,看熱濕風火,宜兼治之。咳嗽有痰,大半夏湯。療春冬傷寒,秋夏傷冷濕咳嗽,喉中鳴,上氣不得下,橘皮湯。

【溫經】少陰咳嗽,真武湯。少陰或咳或悸,小便不利,四逆散。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而咳嗽者,此人有水氣,真武湯加五味子細辛乾薑。少陰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溏泄而咳嗽,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

白話文:

如果病人平常就有痰症,要觀察是熱、濕、風、火哪種因素導致,要同時治療。咳嗽有痰的,可以用半夏湯。治療春冬傷寒,秋夏傷冷濕引起的咳嗽,喉嚨有鳴聲,吸氣困難,可以用橘皮湯。

少陰咳嗽,可以用真武湯。少陰症狀表現為咳嗽或心悸,小便不順,可以用四逆散。少陰病症有腹痛、小便不順、四肢沉重並伴有咳嗽,這類病人有水氣,可以用真武湯加上五味子、細辛、乾薑。少陰症狀表現為四肢厥逆,腹痛,或腹瀉並伴有咳嗽,可以用四逆散加上五味子、乾薑。

4.

傷寒發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裡者,有水氣者。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證無汗,法當汗之。在裡者,心腹脹滿,外證有汗,法當下之。水氣而喘,心下忪忡,法當以青龍湯主之。至若直視譫語喘滿者,死。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絕,死。身汗如油而喘不休為命絕,死。

【發汗】太陽病無汗而喘,麻黃。太陽陽明合病,胸滿而喘,麻黃湯。邪氣外盛,壅遏,使氣不利而喘者,雖汗而喘不已,見其邪氣在表也,雖經汗下,宜發之,麻黃杏子石膏湯。誤下太陽利不止,脈促,喘而有汗,葛根黃連黃芩湯。太陽汗後飲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小腹滿,加茯苓。

白話文:

傷寒發喘的辨證論治

傷寒發喘,其病因可分為三類:

  • 邪在表者: 表現為心腹柔軟不堅實,無汗,應當發汗治療。
  • 邪在裡者: 表現為心腹脹滿,有汗,應當下瀉治療。
  • 水氣者: 表現為心下不安、心慌,應當服用青龍湯治療。

此外,以下情況預後不佳:

  •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 患者眼神呆滯,神志不清,呼吸急促,胸悶氣短,此乃病情危重,難以挽回。
  • 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絕,死。 患者出汗濕潤,呼吸急促且不停,這表示肺氣衰竭,生命垂危。
  • 身汗如油而喘不休為命絕,死。 患者全身出汗如同油脂,呼吸急促且不停,此乃生命將盡的徵兆。

發汗治療:

  • 太陽病無汗而喘,用麻黃。 太陽病無汗伴隨喘息,應當使用麻黃治療。
  • 太陽陽明合病,胸滿而喘,用麻黃湯。 太陽病與陽明病合病,胸部滿悶伴隨喘息,應當使用麻黃湯治療。
  • 邪氣外盛,壅遏,使氣不利而喘者,雖汗而喘不已,見其邪氣在表也,雖經汗下,宜發之,麻黃杏子石膏湯。 邪氣外盛,阻礙氣機運行而導致喘息,即使出汗後仍喘息不止,說明邪氣仍在表,應當再次發汗,可用麻黃杏子石膏湯。
  • 誤下太陽利不止,脈促,喘而有汗,葛根黃連黃芩湯。 誤用下瀉法治療太陽病,導致瀉利不止,脈搏急促,喘息伴有出汗,應當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
  • 太陽汗後飲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小腹滿,加茯苓。 太陽病出汗後飲水過多,水停留在心下,應當服用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若小腹滿脹,可加茯苓。

【解肌】太陽下之,微喘,表未解,桂枝湯加厚朴杏子湯。

【分利】水停心下,腎氣乘心,為悸為喘,五苓散。

【溫】《直指方》云:陰證喘則必促,脈伏而逆,反陰丹、理中湯、四逆湯。陰毒喘促,來蘇丹。

【下】喘而腹滿,有潮熱者,此為欲解。喘而氣促短,腹滿,大柴胡湯、小承氣湯;兼結胸者,陷胸湯。

【灸】寒邪下陷,喘而咳者,灸肺俞。

白話文:

如果太陽底下,病人稍微喘,表示表證還未解,就用桂枝湯加上厚朴杏子湯。

如果水停留在心下,腎氣上犯心臟,導致心悸喘息,就用五苓散。

《直指方》說:陰證的喘息,一定會急促,脈象沉伏而逆,反而要用陰丹、理中湯、四逆湯。如果是陰毒引起的喘促,就用來蘇丹。

如果喘息且腹部脹滿,還伴有潮熱,表示要解表了。如果喘息氣短,腹部脹滿,就用大柴胡湯和小承氣湯;如果還伴有胸悶,就用陷胸湯。

如果寒邪下陷,導致喘息咳嗽,就灸肺俞穴。

5. 煩躁

傷寒煩躁者,煩為擾擾而煩,躁為憤躁之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有陰陽虛實之別焉。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為熱甚。有先煩而後躁,有先躁而後煩。有邪在表而煩躁者,有邪在裡而煩躁者,有不煩便作躁悶者,此則陰盛隔陽也。如此者,證之常也。

其或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發熱下利,厥逆煩躁不得臥者死。少陰病煩躁吐利,四肢逆者死。少陰病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者死。

【解表】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而煩躁,大青龍湯。得病三四日,脈弱,無太陽證,柴胡湯。

白話文:

患了傷寒病,出現煩躁症狀的人,所謂「煩」是指心神不寧,焦慮不安;而「躁」則是形容心裡急躁,容易發怒。總的來說,煩躁都是熱證,但根據陰陽虛實又有所區分。

如果心熱則會表現為煩躁不安,屬於陽盛陰虛;腎熱則會表現為急躁易怒,屬於陰盛陽虛。

「煩」代表熱證較輕,「躁」代表熱證較重。有些人先出現煩躁不安,之後才變得急躁易怒;也有些人先急躁易怒,之後才變得煩躁不安。

如果病邪在表,也會出現煩躁症狀;如果病邪在裡,也會出現煩躁症狀;還有一些人,沒有煩躁不安,直接就出現急躁悶熱,這屬於陰盛隔陽。以上這些症狀都是傷寒病人常見的表現。

如果同時出現結胸證的所有症狀,並且伴有煩躁不安,則會有生命危險。

如果發熱伴隨腹瀉,出現四肢厥逆、煩躁不安,無法平躺休息,則會有生命危險。

如果患上少陰病,出現煩躁不安、嘔吐腹瀉、四肢厥逆的症狀,則會有生命危險。

如果患上少陰病,病程五、六天,出現自利(自發性腹瀉)、再次煩躁不安,無法平躺休息,則會有生命危險。

【分利】煩躁消渴,辰砂五苓散。下利,咳而嘔,煩躁不臥,豬苓湯。

【和】下利咽痛,胸滿而煩,豬膚湯。自汗心煩小便多,芍藥甘草湯。少陰心煩不臥,黃連雞子湯、雞清散。

【溫】陰盛而煩躁,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外臺》云:陰躁欲坐井水中,宜熱藥溫之。下之後復發汗,晝而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渴無熱證,乾薑附子湯。陰盛發躁名陰躁,四逆湯。六七日無大熱,陰盛隔陽,身冷脈細,煩躁不飲水,霹靂散。欲飲水者不可與。

【灸】傷寒六七日,脈微細,手足厥冷而煩躁,灸厥陰。

白話文:

如果出現煩躁、口渴,可以使用辰砂五苓散;如果出現腹瀉、咳嗽伴隨嘔吐、煩躁不安、無法安睡,可以使用豬苓湯。

如果出現腹瀉、咽喉疼痛、胸部脹滿、煩躁不安,可以使用豬膚湯;如果出現自汗、心煩、小便量多,可以使用芍藥甘草湯。如果出現少陰心煩、無法安睡,可以使用黃連雞子湯或雞清散。

如果出現陰盛而煩躁、少陰病症的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瀕臨死亡,可以使用吳茱萸湯。古書記載,如果出現陰躁症,患者渴望坐在井水中,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如果腹瀉後再次出汗,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晚上卻安靜,沒有口渴和發熱症狀,可以使用乾薑附子湯。陰盛導致的煩躁稱為陰躁,可以使用四逆湯。如果病程六七天,沒有明顯的發熱,陰盛阻隔陽氣,身體冰冷,脈搏細弱,煩躁不安,不願喝水,可以使用霹靂散,但患者渴望喝水時不可使用。

如果傷寒病程六七天,脈搏微弱細小,手腳冰冷伴隨煩躁不安,可以使用灸法治療厥陰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