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13)
卷之十三 (13)
1. 煩熱
煩熱者,不經汗吐下,邪熱傳裡,則為煩熱,與發熱有異也。經云:病邪在表,發熱汗出而解,如未作,膈實,但當和解,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也。宜別其虛實,而為劑之重輕。若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虎,虛謂心中或嘔或吐之貌。陽明病心煩喜嘔,壯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湯。
發汗後解半日許,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汗後晝煩夜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乾薑附子湯。又云:煩熱為煩而熱,有時而煩者是也,所以有陰有陽,有真陽內郁,有陰中伏陽之證。
【發汗】邪在表而煩熱者,桂枝麻黃各半湯。發熱後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汗,桂枝湯。
【和解】心煩熱而嘔,或胸中煩而不嘔,小柴胡湯。
兼吐,心煩不眠者,酸棗仁湯。煩熱而渴,竹葉石膏湯。
【和中】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熱,是虛也,小建中湯。
【分利】汗後煩熱而渴,五苓散之類。
【可水】汗後胃干,煩熱不得眠,欲飲水,少少與之。
【吐】汗後煩熱,心胸煩悶,人參散吐之。實煩而胸中窒者,梔子豉湯。脈浮,上部填塞,心胸滿者,瓜蒂散。
反覆顛倒,心中懊憹,但藥有輕重之不同耳。
【和表裡生津液隨證分治】熱者,白虎湯。寒者,附子湯。
脈表未解也。熱者渴者,熱未實上焦燥也,五苓散。(生津和表裡。)
陰虛而邪盛,熱煩於內,心中煩,不得眠者,黃連阿膠湯。(扶陽散煎。)
白話文:
所謂的「煩熱」,並不是直接透過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式來處理,而是因為邪熱已經傳到身體內部所導致的,這跟單純的發熱情況有所不同。
經書上說:「病邪在體表時,發熱而且會流汗,這樣病邪就能解除。如果沒有發汗,並且感到胸膈脹滿,就應該用和解的方式來處理,只會稍微發熱而已。如果感覺心下脹滿而且煩躁,那麼就可能需要用到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所以應該要區分虛證和實證,然後決定用藥的輕重。
如果先感到煩躁然後才心悸,這是屬於實證;如果先心悸然後才感到煩躁,這就是屬於虛證。這裡說的虛證,指的是心中感到噁心或想吐的樣子。陽明病患者會感到心煩、想吐、高燒反覆、心悸、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茯苓來治療。
發汗治療後,如果大約半天病況又出現,而且脈象浮數,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的方式,例如使用桂枝湯。如果發汗後白天感到煩躁,晚上卻安靜,沒有想吐或口渴,也沒有體表的症狀,而且脈象微弱且沉,這可以使用乾薑附子湯。
還有人說:「煩熱就是感到煩躁而且發熱,時有時無的煩躁,這是因為體內有陰有陽,有真陽被鬱積在內,也有陰氣中潛藏陽氣的狀況。」
【發汗】 如果邪氣在體表而引起煩熱,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發熱後約半天又感到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的方式,例如使用桂枝湯。
【和解】 如果感到心煩熱而想吐,或胸中煩躁卻不想吐,可以使用小柴胡湯。
如果同時有想吐、心煩、失眠的狀況,可以使用酸棗仁湯。如果感到煩熱且口渴,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
【和中】 如果傷寒二三天,心中感到心悸和煩熱,這是屬於虛證,可以使用小建中湯。
【分利】 如果發汗後感到煩熱且口渴,可以使用五苓散之類的藥方。
【可水】 如果發汗後胃部乾燥,感到煩熱而無法入睡,而且想喝水,可以少量給予。
【吐】 如果發汗後感到煩熱,心胸煩悶,可以使用人參散來催吐。如果是實證的煩躁,而且胸中感到窒悶,可以使用梔子豉湯。如果脈象浮,上部堵塞,心胸脹滿,可以使用瓜蒂散。
(病況)反覆不定,心中感到煩惱不安,只是用藥的輕重有所不同而已。
【和表裡生津液,隨證分治】 如果是熱證,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是寒證,可以使用附子湯。
如果脈象顯示表證尚未解除,熱證口渴,這是因為熱邪並非實際存在於上焦,而是因燥熱導致,可以使用五苓散。(主要作用是生津液,調和表裡)
如果是陰虛而邪氣旺盛,體內感到煩熱,心中煩躁,無法入睡,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主要是扶陽散煎。)
2. 背惡寒
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氣盛,故背惡寒。背為五臟之所繫,陰氣乘於陽也。
【發汗】無汗惡風表實,脈緊,寒傷榮,俱麻黃湯。脈浮者,升麻湯。
【和解】背惡寒兼潮熱,柴胡加桂湯。汗出惡寒,附子瀉心湯。
【解肌】自汗,背惡寒,惡風,桂枝湯。《保命集》背惡寒表未解,葛根湯。
【清】三陽合病,額有汗,口燥不仁,白虎湯。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
【下】背惡寒,有潮熱腹滿,小承氣湯。
【溫】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無熱也,附子湯。
發汗後不解,反惡寒者,虛也,陽微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榮衛。)
在陰者四肢冷,大便滑,溫中湯、四逆湯。脈沉緊而細,內自煩躁,不飲水,此為陰盛格陽,身冷,四逆湯、霹靂散。尺脈遲,小建中湯。身寒拘急,泄下重腹滿,少陰也,溫中益陰。
【灸】背惡寒,口中和,灸關元穴。
白話文:
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當體內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時,就會感到背部怕冷。背部與五臟有密切關聯,這是因為陰氣侵襲陽氣所致。
【發汗】沒有汗、怕風且身體感到寒冷,屬於表實證,脈象緊繃,是寒邪侵犯經絡,可以使用麻黃湯。如果脈象浮盛,可以使用升麻湯。
【和解】背部怕冷且伴隨發熱,可以使用柴胡加桂湯。如果出汗又怕冷,可以使用附子瀉心湯。
【解肌】自己會出汗,背部怕冷、怕風,可以使用桂枝湯。《保命集》提到,背部怕冷是因為表證未解,可以使用葛根湯。
【清】三陽病合併,額頭出汗,口乾舌燥,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傷寒沒有高燒,但口乾舌燥、心煩、背部微微怕冷,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
【下】背部怕冷,伴隨發熱和腹脹,可以使用小承氣湯。
【溫】少陰病發作一兩天,口中沒有異味,背部怕冷且沒有發熱,可以使用附子湯。
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反而更加怕冷,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陽氣衰微,可以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補益氣血。
陰證表現為四肢冰冷,腹瀉,可以使用溫中湯或四逆湯。如果脈象沉細且緊,身體內部煩躁,不喝水,這是陰氣過盛而將陽氣排斥在外,身體感到寒冷,可以使用四逆湯或霹靂散。如果尺脈遲緩,可以使用小建中湯。如果身體寒冷、拘攣,腹瀉且腹脹,是少陰病,應溫中並滋養陰氣。
【灸】背部怕冷,口中沒有異味,可以艾灸關元穴。
3. 惡寒
惡寒者,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熱亦必欲近衣被。其風寒客於榮衛,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而惡寒也。經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先惡寒,而繼之以發熱,此則發於陽也。若初病惡寒而蜷,脈沉細而緊,此則發於陰也。在陽則發汗,在陰則溫里。
或下證悉具而微惡寒者,是表猶未解,當先解表而後攻裡。若少陰病惡寒而蜷,足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為不治。惡寒陰寒為病,口中和;惡寒陽氣內陷,口乾而煩。
【發汗】惡寒大率多屬表,若太陽發熱無汗惡寒,麻黃湯。陽明雖有下證,但惡寒,表未解也,麻黃湯。
【和解】少陽頭痛發熱惡寒,小柴胡湯。發熱微惡寒,柴胡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解肌】太陽發熱有汗惡寒,陽明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盡也,桂枝湯。或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無汗,先用桂枝湯,然後攻痞,三黃瀉心湯。
【汗】吐下後八九日不解,發熱而渴,時時惡寒,表裡俱熱,白虎湯。
【和中】下利後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尺寸脈微而惡寒,此陰陽表裡俱虛,不可更吐下,俱小建中湯。
【溫經】少陰經惡寒脈沉細,四逆湯、理中湯。汗後惡寒,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
【下】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大柴胡湯。
白話文:
所謂的「惡寒」,是指沒有吹到風也會覺得寒冷,即使身體發熱也還是想蓋上厚厚的被子。這種情況通常是風寒侵入體內,影響了身體的防禦系統,導致陰氣向上侵入陽氣的範圍,就會感到寒冷發抖。
醫書上說:「發熱又怕冷,是陽氣受到影響;只有怕冷沒有發熱,是陰氣受到影響。」有時候是先發熱才怕冷,有時候是先怕冷才發熱,先怕冷後發熱通常是陽氣受到影響。如果一開始就怕冷到身體蜷縮,脈搏沉細而緊繃,這就是陰氣受到影響。陽氣受到影響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陰氣受到影響要用溫補的方式治療。
如果病人其他內在疾病的症狀都有,但只是稍微怕冷,表示身體表面的問題還沒解決,要先處理表面的問題才能處理內部的疾病。如果是少陰病,怕冷到身體蜷縮,手腳冰冷,腹瀉,煩躁不安,脈搏微弱,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況。因為陰寒造成的怕冷,通常口中不會覺得乾渴;而陽氣被陰寒困住造成的怕冷,則會口乾煩躁。
治療方法:
-
發汗: 怕冷大多是身體表面的問題。如果太陽病是發熱又怕冷且沒有流汗,就用麻黃湯。陽明病即使有其他內在疾病的症狀,但只要有怕冷,就表示身體表面的問題還沒解決,也要用麻黃湯。
-
和解: 少陽病是頭痛、發熱又怕冷,用小柴胡湯。如果發熱但稍微怕冷,就用柴胡桂枝湯或桂枝二越婢一湯。
-
解肌: 太陽病是發熱、流汗又怕冷,陽明病是脈搏慢、流很多汗又稍微怕冷,表示身體表面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用桂枝湯。如果大量腹瀉後又發汗,導致心下痞悶、怕冷且沒有流汗,要先用桂枝湯,等身體表面的問題解決後,再用三黃瀉心湯治療心下痞悶。
-
清熱: 如果是吐、瀉後八九天沒有好轉,又發熱、口渴,而且時不時感到怕冷,表示身體內外都有熱,要用白虎湯。
-
和中: 如果腹瀉後怕冷到身體蜷縮,但手腳是溫熱的,脈搏微弱又怕冷,表示身體的陰陽、內外都虛弱,不可以再用吐或瀉的方式治療,要用小建中湯。
-
溫經: 少陰病是怕冷且脈搏沉細,用四逆湯或理中湯。流汗後感到怕冷,是身體虛弱,要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
瀉下: 少陰病是怕冷到身體蜷縮,但時常感到煩躁,不想蓋厚衣服,用大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