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19)

1. 脅痛

脅痛少陽證,表解里未和,或素有痞積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陽筋者,名臟結,主死。

【和解】往來寒熱,脅痛及胸痛滿,小柴胡湯加茯苓、柴胡牡蠣湯。傷寒表裡有水,或熱邪偏注,多令脅痛。乾嘔微利,發熱而咳,脅痛者,小青龍湯。身涼兩脅刺痛,此熱攻注於脅也,賺氣湯。或結而成塊,或走入脾間作痛,五磨飲子。

【下】身涼表證罷,乾嘔脅痛,裹有水,十棗湯。

【針】刺關元,仍服小柴胡湯。

白話文:

症狀

肋骨下方疼痛,屬於少陽經證。 表面症狀雖然解除了,但裡面的寒熱尚未和解。 或者病人本來就有痞積在肚臍旁邊,疼痛延伸到小腹,並沿著陽筋(指身體外側的經脈)向上蔓延。 這種情況叫做「臟結」,預後不佳,容易致命。

治療

  • 和解: 若病人出現寒熱往來、肋骨下方疼痛以及胸部脹滿,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茯苓;或服用柴胡牡蠣湯。 傷寒症的患者,如果表裡有水,或熱邪偏注於脅部,也容易造成肋骨下方疼痛。
  • 乾嘔微利,發熱而咳,肋骨下方疼痛者,可以服用小青龍湯。
  • 身體發涼,兩肋骨刺痛,這是熱邪攻注於脅部的表現,可以服用賺氣湯。
  • 如果疼痛部位形成腫塊,或疼痛轉移到脾臟部位,可以服用五磨飲子。

症狀

身體發涼,表面症狀消失,乾嘔、肋骨下方疼痛,且腹部有積水。

治療

可以服用十棗湯。

2. 咳逆

夫咳逆者,俗謂之吃忒是也,才發聲於喉間則遽止,兀兀然連數聲,然而短促不長,古人謂之穢者非也。噦與乾嘔無異,俱其聲濁惡而長,然皆有聲而無物,若將噦為咳逆,誤人多矣。逆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飲水,水寒相搏,而成咳逆。《保命集》云:胸中氣不交也。少陰經至胸中,交於厥陰,水火相搏而有聲故也。

【導氣】《保命集》治咳逆,如聖加枳實湯。汗下後喘氣而咳逆,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世俗用橘皮半夏湯。

白話文:

咳嗽逆上,俗稱「吃忒」,聲音剛從喉嚨發出就馬上停止,斷斷續續地連著幾聲,但聲音短促不長,古人認為這是「穢者」是不對的。噦和乾嘔一樣,聲音都濁惡而長,但都是有聲無物,如果把噦當成咳逆,就會誤導人。咳逆是因為胃氣虛弱,汗出太多,或者喝了寒涼的水,寒氣與胃氣相搏,就產生了咳逆。《保命集》說:這是胸中氣機不通暢。少陰經到達胸中,與厥陰經交會,水火相搏而發出聲音。

【清利】少陰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有熱而咳逆,脈洪大,乃火熱奔心上行,肺不得納故也,甘草瀉心湯。

【溫】胃寒咳逆,先服理中湯,次服旋覆代赭石湯。水寒相搏,小青龍去麻黃加附子。脈微細咳逆者,胃寒,橘皮乾姜半夏生薑湯、羌活附子湯。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少陰下利,咳嗽並伴有嘔吐和口渴,心煩意亂、失眠,可以使用豬苓湯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發熱咳嗽,脈搏洪大,這是由於熱邪上攻心肺,肺氣不能順利下降所致,可以使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胃寒咳嗽,可以先服用理中湯,之後再服用旋覆代赭石湯。如果患者是因為水寒相搏引起的咳嗽,可以服用小青龍去麻黃加附子湯。如果患者脈搏微細、咳嗽,屬於胃寒,可以使用橘皮、乾薑、半夏生薑湯或羌活附子湯治療。

【下】少陰失下咳逆,大便實,小承氣湯。便軟,瀉心湯。

傷寒謂陰陽氣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為咳逆。

【劫】《總錄》治嘔吐噦咳逆,通正散、柿蒂湯。

【嗅法】藥無效,以硫黃、乳香等分為末,酒煎,急令患人嗅之。

【灸法】期門二穴。

白話文:

少陰經氣不足,出現咳嗽逆氣,大便乾燥者,服用小承氣湯;若大便軟,則服用瀉心湯。傷寒病時,陰陽氣機失調,想要發汗卻無法上升,想要下降卻無法下降,因此出現咳嗽逆氣。

治療嘔吐、呃逆、咳嗽逆氣,可服用通正散或柿蒂湯。

若藥物無效,可用硫磺和乳香等量研末,以酒煎煮,讓患者立即聞其氣味。

另外,可以灸刺期門穴。

3. 嘔吐噦(乾嘔)

嘔者,聲物俱出者也;吐者,無聲而但出物者也。仲景復言乾嘔以別之,則嘔為有物明矣。干猶空也,但空嘔而無所出耳。然嘔吐俱有物出,較之重輕,則嘔甚於吐也。蓋表邪傳裡,裡氣上逆,故嘔吐而水穀不下也。

嘔吐有四證,不可不辨:有胃熱脈弦數,口苦煩渴;有胃寒脈弦遲,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氣,先渴後嘔,膈間怔忡有膿血,喉中腥,奔逆上衝,不須治之,嘔膿儘自愈。大抵寒邪半表半裡則多嘔吐,及其裡熱而嘔吐者亦有之。故經曰: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為其氣逆未收斂為實也。

若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熱而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甚也。噦則乾嘔之甚者,有聲出而無物出也,亦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亦有熱氣壅鬱,上下氣不得通而噦者,輕則和解之,通利之;甚則溫散之。小便不通,腹滿而噦者不治。

白話文:

嘔吐,指的是聲音和東西都吐出來;吐,則是沒有聲音,只吐出東西。張仲景又說,用乾嘔來區分,就可以明白嘔吐是有東西的。乾,就是空的意思,指的就是空嘔,沒有東西吐出來。但是,嘔吐都有東西吐出來,比較起來,嘔吐比吐更嚴重。這是因為外邪入侵內部,導致內氣上逆,所以才會嘔吐,食物也無法消化吸收。

嘔吐有四種症狀,一定要分辨清楚:一種是胃熱,脈象弦數,口苦煩渴;一種是胃寒,脈象弦遲,腹部冰冷,不想吃東西,小便頻繁;還有一種是水氣,先感到口渴,然後嘔吐,胸膈之間心慌不安,伴有膿血,喉嚨發腥,氣逆上衝,這種情況不用治療,吐出膿血就會自己痊癒。總的來說,寒邪侵襲半表半裡,大多會出現嘔吐,但當內熱導致嘔吐的情況也存在。因此,《傷寒論》說: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證,也不可以攻邪,因為氣逆未收斂,屬於實證。

如果嘔吐伴隨著脈象微弱,小便頻繁,身體發熱並且出現厥症,就難以治療,因為這種情況是虛寒嚴重。噦,是指乾嘔的嚴重情況,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吐出來,也是因為胃氣虛弱,汗出過多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熱氣鬱結,上下氣不通,而出現噦,輕者可以和解,通利;嚴重者就要溫散治療。如果小便不通,腹部脹滿伴有噦,則無法治療。

【發汗】太陽陽明合病,當自利之。若不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和解】半表半裡證多嘔,小柴胡湯。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陰陽不交,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升降陰陽。三陽發熱而嘔吐,俱用小柴胡湯。

【分利】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亦茯苓湯。先嘔後渴,此為欲解,當與水解。凡嘔而渴者,豬苓湯、五苓散。

白話文:

如果太陽和陽明經同時生病,應該要讓患者自然排汗。如果不能自然排汗,而只是嘔吐,就應該服用葛根加半夏湯。

半表半裡症狀,常常伴隨嘔吐,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胸部有熱,胃中有邪氣,陰陽失調,肚子痛想嘔吐,就應該服用黃連湯或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調整陰陽的升降。三陽經發熱並且嘔吐,都應該服用小柴胡湯。

中風發熱六七天都不退,並且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但是喝水就會吐出來,稱為水逆,應該服用五苓散。如果先感到口渴,之後才嘔吐,這是水停留在心臟下方,應該服用茯苓湯。如果先嘔吐之後才感到口渴,這是要痊癒的徵兆,應該用水分來幫助恢復。凡是嘔吐並且感到口渴的,都應該服用豬苓湯或五苓散。

【清熱】有虛熱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活人書》治瘥後有餘熱在胃脘而嘔者,竹葉加生薑汁湯。嘔而思水者,急與豬苓湯。

【溫】膈上有寒,及寒厥,或嘔不渴,乾薑附子湯。乾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嘔吐,手足冷,小橘皮湯。寒多而嘔吐,理中湯。不飲水而吐,理中湯去朮加生薑。胸中似嘔無奈者,生薑汁半夏湯。曾經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少陰吐者,真武去附子加生薑。諸嘔吐食不下,小半夏湯。

白話文:

【清熱】

  • 有虛熱少氣,氣逆欲吐,可用竹葉石膏湯
  • 《活人書》記載,治病痊癒後,若有餘熱停留在胃脘而嘔吐者,可用竹葉加生薑汁湯
  • 嘔吐且想喝水,應急用豬苓湯

【溫】

  • 膈上(指胸膈部位)有寒,以及寒厥(指四肢厥冷無力),或嘔吐不渴,可用乾薑附子湯
  • 乾嘔吐涎沫,頭痛,可用吳茱萸湯
  • 嘔吐,手足冰冷,可用小橘皮湯
  • 寒氣較多而嘔吐,可用理中湯
  • 不喝水而嘔吐,可用理中湯去掉朮,再加生薑
  • 胸中似要嘔吐但又吐不出來,可用生薑汁半夏湯
  • 曾經汗出過多,脈象遲緩,胃中虛寒而嘔吐,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 少陰經嘔吐者,可用真武湯去附子,再加生薑。
  • 各種嘔吐,飲食不進,可用小半夏湯

【下】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表解里未和,十棗湯。吐逆,大小便不通,厥逆無脈,大承氣湯。嘔而不止,發熱,柴胡證具,心下急,鬱郁微煩,大柴胡湯。

《千金方》云:生薑,治嘔吐之聖藥。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沒有發冷的症狀,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了,但裡證還沒有和解,可以用十棗湯治療。如果患者出現嘔吐、大小便不通、手足厥冷、脈象消失,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患者持續嘔吐,並且伴有發燒,符合柴胡證的表現,且心下感到急迫、鬱郁寡歡,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

《千金方》中記載: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