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一 (9)
卷之九十一 (9)
1. 蠟紅白黑四色辨
痘瘡有蠟、紅、白、黑四色,為吉凶晦吝之主,甚不可不辨也。何則?蠟色即蒼而黃,為中央之正色。痘見蠟色者,斯為吉兆也。紅色者,南方火心之象也。火盛則色紅,晦之道也。則當解乎心熱,如涼血犀角地黃湯之類是也。白色者,西方金肺之象也。肺氣虛則色白,虛甚則兼陷伏,痘見白色而陷中,吝之道也。
則當大補氣血,如保元湯加薑桂附子之類是也。黑色者,北方水腎之象也。腎水不足以制火邪,火極變黑而似水也。俗調變黑歸腎。痘見黑而陷,凶之道也。則當解毒。如久閉者,用百祥丸、小承氣湯下之。有虛之甚者,保元湯加桂芎,從其熱而用之之類也。
汪氏《理辨》曰:五色者,五行之精華也。正則光而明,衰則慘而暗,五臟榮枯於此可見矣。故痘毒之出於臟,惟利乎明,不利乎暗。光明者,氣血旺也。慘暗者,氣血衰也。氣位旺而血得其令,氣位衰而血被其囚。血非氣則毒不收,氣非血則毒不化,信乎痘毒必氣血而後可以終始成功。
且夫色之紅者,毒始出也。白者,毒未散也。黃者,毒將解也。干黃者,毒盡解也。灰白者,血衰而氣滯也。黑者,毒滯而血乾也。焦竭者,血氣枯也。如紅變白,白變黃者吉,紅變紫,紫變黑者,凶之兆也。且毒出乎五臟而非獨一臟。前人言五臟各主色,固有之,又不載各臟治法。
錢氏陳氏所論變黑歸腎,此皆過於理也。
春甫調五色合五臟,此至當之理。然《辨》云毒出五臟非獨一臟,正所以五臟之中而一臟之病甚,則其一臟之象著見也。又云錢氏、陳氏變黑歸腎之論,皆過於理,是《辨》之未詳辨也。凡變黑者,乃火之劇,而腎水浸衰不能制火,故色黑也。其責安得不歸於腎乎?調其未載五臟之方則可矣,謂其謬論,《辨》亦未知思也。
予每參合五臟立方,罔不應驗,故錄其方法於四色辨中,以備全論,醫者審之。
白話文:
痘瘡有蠟色、紅色、白色、黑色四種顏色,這些顏色代表著吉凶、順利或不順利的徵兆,必須仔細分辨。為什麼呢?蠟色指的是略帶蒼白的黃色,是居於中央的正色。痘瘡呈現蠟色,是好的徵兆。紅色代表南方火的象徵,火氣旺盛就會呈現紅色,這是疾病惡化的徵兆,這時應該要清心火,例如使用犀角地黃湯之類的藥方。白色代表西方金肺的象徵,肺氣虛弱就會呈現白色,虛弱嚴重時還會伴隨凹陷,痘瘡呈現白色又凹陷,是不順利的徵兆,這時應該要大補氣血,例如使用保元湯加薑桂附子之類的藥方。黑色代表北方水腎的象徵,腎水不足以控制火邪,火氣過旺就會轉變成黑色,看起來像水一樣。民間認為變黑是腎的問題。痘瘡呈現黑色又凹陷,是凶險的徵兆,這時應該要解毒,如果便秘很久,可以使用百祥丸、小承氣湯來幫助排便。如果身體虛弱嚴重,則可以使用保元湯加桂芎,根據熱象來使用。
汪氏的《理辨》說:五種顏色代表五行的精華,顏色純正就光亮,顏色衰敗就黯淡,五臟的興盛衰敗可以從顏色中看出來。所以,痘瘡毒素從內臟發出來時,顏色明亮是好的,黯淡是不好的。顏色光明代表氣血旺盛,顏色黯淡代表氣血衰退。氣位旺盛,血就能順利運行;氣位衰退,血就會被困住。血沒有氣的推動,毒素就無法收斂,氣沒有血的滋養,毒素就無法消散,可見痘瘡毒素一定要氣血充足才能夠順利痊癒。
另外,紅色代表毒素剛開始發出來,白色代表毒素還沒有消散,黃色代表毒素即將解除,乾黃色代表毒素已經完全解除,灰白色代表血氣衰退且氣滯,黑色代表毒素停滯且血枯竭,焦黑色代表血氣枯竭。如果紅色變成白色、白色變成黃色,是好的徵兆;如果紅色變成紫色、紫色變成黑色,是不好的徵兆。而且毒素是從五臟發出來的,並非單一臟器。前人說五臟各主顏色,確實如此,但是沒有記載各臟的治療方法。
錢氏、陳氏認為變黑歸咎於腎,這種說法過於片面。
春甫認為五種顏色對應五臟,這是很正確的道理。然而《理辨》說毒素從五臟發出,並非單一臟器,這正是說明五臟之中,如果某一臟器病重,那它的象徵就會特別明顯。又說錢氏、陳氏認為變黑歸咎於腎的說法過於片面,這表示《理辨》並沒有詳細辨別。凡是變黑的情況,都是火氣過於旺盛,而腎水逐漸衰弱,無法控制火氣,所以才會變成黑色。這種情況怎能不歸咎於腎呢?或許應該補充記載五臟的治療方法,但說他們的理論是錯誤的,《理辨》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我經常根據五臟的理論來開藥方,都能得到驗證,所以我把方法記錄在四色辨中,作為完整的論述,希望醫生能仔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