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50)
卷之十二 (50)
1. 藥方
2. 通治血劑
四物湯為治血之總劑,而不能治氣虛而不能生血者。若脾胃虛而血不生,當從仲景之補以人參氣分之藥,陽旺則生陰血也。此以四物血藥之性例之:川芎,血中氣藥也,通治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也。當歸味辛甘,血中之主藥,隨佐使而各治其血分之病也;如佐以川芎能行血滯於氣,佐以地黃能生陰分之血,佐以芍藥能使脾陰生血,和腹痛。芍藥,陰分藥也,性味酸寒,通脾經,調血脈,治腹痛。
若四物者,獨主血分受傷,以氣不虛而用之。輔佐之類如行血活血須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茜草、丹參、醇酒之屬;如止血治崩須百草霜、棕櫚灰、阿膠、地榆、藕節、茅根、黑墨之屬;如和血止痛須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之屬;補血養血須人參、枸杞子、肉蓯蓉、牛膝、益母草、敗龜板之屬;如治血燥須乳酪、酥油、蜂蜜、阿膠之屬;如涼血須黃連、黃芩、生地黃、苦參之屬;如血寒須附子、乾薑、肉桂、鹿茸之屬。此血藥之大法也。
然則各證又當以方類求之。
白話文:
四物湯是治療血症的基礎方,但它無法治療因氣虛而無法產生血液的情況。如果因為脾胃虛弱導致血液無法生成,就應該參考張仲景的補氣方法,使用人參等補氣藥物,讓陽氣旺盛,進而產生陰血。
以下分析四物湯中各味藥的藥性:川芎,是血藥中的氣藥,主要作用於肝經,性味辛散,能疏通血液中因氣滯造成的阻塞。地黃,是血藥中的血藥,主要作用於腎經,性味甘寒,能補養腎的陰虛。當歸,味道辛甘,是血藥中的主要藥物,會根據配伍的不同而治療不同的血症;例如與川芎同用能疏通氣滯的血瘀,與地黃同用能滋養陰分之血,與芍藥同用能促進脾陰生血,並緩解腹痛。芍藥,是陰分藥物,性味酸寒,主要作用於脾經,能調和血脈,治療腹痛。
四物湯主要用於治療血分受損,適用於氣不虛的狀況。輔助藥物方面,例如活血化瘀的藥物有桃仁、紅花、蘇木、血竭、牡丹皮、茜草、丹參、酒類等;止血治療崩漏的藥物有百草霜、棕櫚灰、阿膠、地榆、藕節、茅根、黑墨等;調和血脈、止痛的藥物有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等;補血養血的藥物有人參、枸杞子、肉蓯蓉、牛膝、益母草、龜板等;治療血燥的藥物有乳酪、酥油、蜂蜜、阿膠等;涼血的藥物有黃連、黃芩、生地黃、苦參等;溫血的藥物有附子、乾薑、肉桂、鹿茸等。這些是使用血藥的主要法則。
然而,各種病症還是要根據病情的不同,參考相關的方劑來治療。
3. 吐血諸劑
(葛氏)十灰散,治一切失血,皆可止。
花蕊石散,止血如神,諸藥不能,服此立效。(二方見癆瘵門。)
(《拔萃》)犀魚地黃湯,治一切失血、血熱、三焦熱血並治。
犀角(磨汁),生地黃(各二錢),黃連,黃芩(各一錢),大黃(三錢),
上水二盞,煎一盞,去渣,入犀角汁和勻,食後溫服。
生地黃飲子,治諸見血無寒。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皆屬熱。
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黃芩,芍藥,天門冬,黃耆,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渣,食遠服。如脈微,身涼,惡風者,加桂五分。吐血者,多如此。
(《和劑》)必勝散,治男婦血妄行流溢,或吐,或咳,或衄並治。
小薊,人參,蒲黃(炒),熟地黃(酒洗),當歸,烏梅,川芎(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服。
(《良方》)四生丸,治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宜服此藥。
生薄荷葉,生艾葉,生側柏葉,生地黃(各等分),
上爛搗如雞子大丸。每服一丸,水二盞,煎一盞,濾去渣服。
(《濟生》)麥門冬湯,治思慮傷心,吐血衄血。
麥門冬,天門冬,遠志(各去心,甘草煮),當歸,白芍藥,生地黃,人參,黃耆,蛤粉(炒),阿膠,藕節,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一片、煎一盞,不拘時服。
(《三因》)茯苓補心湯,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黃悴,五心煩熱咳唾血及婦人妊娠惡阻嘔吐,亦宜服之。
白茯苓,人參,前胡,半夏(制),陳皮,枳殼,紫蘇,白芍藥,桔梗,乾葛,當歸,熟地黃,川芎,甘草
上等分,每服五錢,水三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一盞,食前去渣服。
(《和劑》)龍腦雞蘇丸,治咳嗽唾血,衄血,諸淋下血,胃熱口臭,肺熱喉腥,消煩渴,涼膈,解酒毒,除邪熱,脾疸口甜,膽疸口苦並治。
銀柴胡(銀州者二兩,和木通以湯半升,浸二宿後,取汁入膏),生地黃(六兩,另為末),人參,黃耆(各一兩),麥門冬(去心,四兩),阿膠(炒),蒲黃(炒。各二兩),木通(二兩,同柴胡浸),甘草(炙,兩半),雞蘇薄荷葉(一斤)
上除別研藥外,並搗為末,將好蜜二斤先煉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勻。取木通、銀柴胡汁,慢火熬成膏,勿令焦。然後將其餘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嚼碎,熟水下。虛寒,煩熱、消渴,驚悸,人參湯下;咳嗽,吐唾嘔血,麥門冬湯下;惟諸淋,車前子湯下,或茅花湯調百草霜末送下。
(《濟生》)大薊散,治食啖辛物傷於肺經,嘔吐出血,名曰肺疽。
大薊根(洗),犀角(銼),升麻,桑白皮(炒),蒲黃(炒),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錢),桔梗(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煎一盞,不拘時服。
藕汁飲,治吐血衄血不止。
生藕汁,生地黃汁,大薊汁(各三合),生蜜(一匙)
上和勻,每服一杯,不拘時。
雞蘇散,治勞傷肺經,唾內有血,咽喉不利。
雞蘇,黃耆,生地黃,阿膠,貝母(心不用),白茅根(各一兩),桔梗,麥門冬,甘草(炙。各五錢),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救脈散,治吐血虛羸,脈虛而澀。
人參,黃耆(蜜炒),當歸,芍藥,熟地黃,蒼朮(制。各一錢),陳皮,升麻,柴胡,蘇木,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溫服。
(《拔萃》)麥門冬飲子,治脾胃虛,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麥門冬(一錢),五味子(九粒),人參,黃耆(各八分),當歸,芍藥,紫菀(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服。
黃芩芍藥湯,治虛熱腹痛,不能食,衄吐血。
黃芩,芍藥,甘草(各等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伏龍肝膏,治吐血不止。
伏龍肝(一兩,為末入汁),生地黃汁,麥門冬汁,小薊汁(各三合)
上入白蜜一匙,慢火熬成膏,入龍肝調勻,每服一匙,噙咽。
五神湯,治男婦熱毒上攻,吐血不止。
生藕汁,小薊汁,生地黃汁(各三盞),生薑汁(半盞),白蜜(一盞)
以上藥汁合煎二三沸,每用一小盞調炒麵一錢食前服。
(《簡易》)是齋白朮散,治積熱吐虛咳血。若因飲酒過度,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忌濕面煎爆之物。
白朮(一錢),人參,白茯苓,黃耆,山藥,百合(各六分),甘草(五分),柴胡,前胡(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河間)黃連解毒湯,三黃丸,治積熱吐血,咽膈不利。(二方並見火熱門)
(《直指》)側柏散,治內損失血、飲酒太過,勞傷於內,血氣妄行,其血如湧泉,口鼻皆流。須臾不救,服此而安。又治男婦九竅出血。
人參,荊芥穗(燒灰。各一兩),側柏葉(蒸乾,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入飛羅面三錢,拌勻,汲水調黏啜服。
團參丸,治吐血咳嗽,服涼藥不得者。
人參,黃耆,飛羅面(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茅根湯下。
栝蔞犀角湯,治吐血,酒客溫疫,中熱乾嘔心煩者。
犀角(鎊),栝蔞,蒲黃,甘草(各二兩),葛根,桑寄生(各三兩),
上為粗未,每服,一兩,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溫服。
天門冬丸,治吐血咯血,大能潤肺止嗽。
天門冬(一兩),貝母,杏仁(炒。各七錢),白茯苓,阿膠,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噙化一丸,津嚥下。
綠雲散,治吐血。
柏葉,百合,人參,阿膠(炒成珠,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糯米飲調下。
云雪散,治吐血。
云雪(即寒食麵),蒲黃(各一兩),
上俱生研勻,每服二錢,涼水調下。
(《聖惠》)雙荷散,治卒暴吐血。
藕節(七節),荷葉頂(七個)
上入蜜一匙,擂細水二盞,煎八分,去渣,溫服。或為末,蜜湯調下二錢效。
枇杷葉散,治暑毒攻心,嘔吐鮮血。
香薷(二錢),厚朴,甘草,麥門冬,乾木瓜,茅根(各一錢),枇杷葉,陳皮,丁香(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水煎服。
二茸丸,治吐血,酒色過度。
紫菀茸,鹿茸,枇杷葉,款冬花,杏仁
木通,桑白皮(各一兩),大黃(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臨臥白湯嚼下。
地黃煎,治吐血憂患絕傷,胸膈疼痛,及虛勞唾血。
上用生地黃五斤,搗取汁於銀鍋內,或沙鍋,微火煎一二沸,投白蜜一升,再煎至三升。每服半升,日三服。主胸痛。百病久服佳。
一方,治吐血不止。用生蜜調和服之。
一方,用生地黃汁一升,生薑汁一合,和勻溫服,日用三四次。
一方,治虛勞吐血,生地黃五斤,搗;酒五升煮去渣服。
掌中金,治吐血。
真蒲黃,黃藥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生麻油調於手心內,以舌舐之。
人參湯,治吐血咯血後宜服。
人參(一兩,為細末),五更時用雞蛋清調如稀糊,一匙抄服。若服參盡,效,每服二錢,服訖卻臥。
松花散,治吐血久不止。
松花(一兩半),生地黃,鹿角膠,薯蕷(各一兩),艾葉(一錢),茜草根,白茯苓,紫菀茸,人參,百合,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米飲調下。
百花煎,治吐血不止,咳嗽;補肺。
生地黃汁,藕汁(各一升),黃牛乳(一升半),胡桃仁(十枚,研如泥),生薑汁(半升),乾柿(五枚,細切研末),紅棗(二十一枚,煮去皮核研如泥),清酒(一升,將以上七味一處同酒入銅鍋內煎沸,方下後項藥),黃明膠(炒燥為末),秦艽(各半兩,為末),杏仁(雙仁者不用。泡去皮尖,另研如泥,三兩,同入煎成劑)
上將熬成煎相,減一半,卻入好蜜四兩,徐徐著火養成。煎後入瓷盒中盛之,每日三次,每服一匙,糯米飲調下,酒調亦可。
石膏散,治心胸熾熱,吐血不止,口乾舌燥,頭疼。
石膏,麥門冬(各二兩),黃芩,生地黃,升麻,青竹茹,葛根,栝蔞根(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服。
杏仁散,治心肺客熱吐血,唇口乾燥。
杏仁(泡,去皮尖,炒),赤茯苓,黃連,梔子仁,黃芩,大黃(炒。各一兩),桂心(三錢),栝蔞根(五錢),
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白朮丸,治傷胃吐血。
白朮(十兩),人參,黃耆,乾薑(炮),伏龍肝(各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米飲下。
雞蛋白丸,治吐血衄血。
雞蛋白(三個),好香墨(一兩,為末)
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不拘時,生地黃汁送下。
三黃補血湯,治面赤善驚,上熱,六脈大,按之虛,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而亡血,瀉火補氣,以墜浮氣。
生地黃,熟地黃(各一錢),黃耆,當歸,芍藥(各錢半),川芎,牡丹皮,柴胡,升麻(各八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服。血不止加桃仁(十枚)酒大黃,量虛實用之,減去升麻、柴胡。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心多健忘,以致妄行,或吐血,或下血。(見健忘門。)
小柴胡湯,治吐血蓋由醉飽房勞,或醉後大怒,觸動榮血,以致妄行。吐血者,內加天門冬、麥門冬送下龍腦雞蘇丸。
桃仁承氣湯,治胃間積瘀吐血,胃脘作脹。(二方見傷寒門。)
涼膈散,治吐血,內加芍藥、當歸、生地黃。
薄荷煎,四順清涼飲子,並治積熱吐血。(方見積熱門。)
(《簡易》)黑神散,治一切吐血,及傷酒食醉鮑,低頭掬損,吐血致多,並血熱妄行,口鼻出,但聲未失,無有不效。
百草霜(不拘多少,村居者佳)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糯米煎湯下。喜涼水,新汲水調服。如衄血者,少許吹鼻;皮破出血者,灸瘡血,摻上即止。
二神散,治男婦吐血。
陳槐花(炒二兩,焦黑),百草霜(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茅根煎湯調下。治血崩下血,皆空心服之效。舌上忽然腫破出血,用此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