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九 (2)

1. 脈候

陳無擇曰:腳氣不專主於一氣,亦不專在一經,故與中風寒暑濕為異耳。兼有所雜生諸病,未易分別,須尋三陰三陽病所在,後察脈之虛實為治。自汗走疰為風勝,無汗攣急掣痛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躁熱為暑勝。四氣兼中者,但推其多者為勝,分其表裡以施治也。

脈浮為風,緊為寒,緩細濡弱為濕。洪數者為熱,遲澀者為寒。沉而弦者亦為風,沉而緊者為寒。沉細為濕,沉數為熱。脈浮見於陽者在外宜發散,脈沉見於陰者宜疏利。腳氣病恍惚妄言,嘔吐不食,睡臥不安,左寸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

白話文:

陳無擇曰:

腳氣病的病因並非單一,也不只局限於某一條經絡,這與中風、寒邪、暑熱、濕邪等疾病有所不同。腳氣常常與其他疾病相互影響,難以單獨區分,需要根據三陰三陽的病症,再觀察脈象的虛實來進行治療。

如果患者自汗、走疰,則屬於風邪過盛;若無汗、肢體攣急、疼痛,則屬於寒邪過盛;如果出現腫脹、沉重,則屬於濕邪過盛;若是煩躁、口渴、發熱,則屬於暑邪過盛。如果四種邪氣都存在,則以其中最明顯者為主要病因,根據表裡證候進行治療。

脈象方面,浮脈屬於風邪,緊脈屬於寒邪,緩細濡弱的脈象屬於濕邪。洪數的脈象屬於熱邪,遲澀的脈象屬於寒邪。沉而弦的脈象也屬於風邪,沉而緊的脈象屬於寒邪。沉細的脈象屬於濕邪,沉數的脈象屬於熱邪。

陽氣偏盛的患者,如果脈象浮在表層,則應當採用發散的方法治療;陰氣偏盛的患者,如果脈象沉在裡面,則應當採用疏利的方法治療。

腳氣病患者如果出現神志恍惚、胡言亂語、嘔吐、食慾不振、睡眠不安,並且左寸脈時大時小、時有時無,則預後凶險,多半會死亡。

2. 治腳氣以去濕散壅為主

腳氣是濕著為病,氣滯而成者也。楊大受云:腳氣是為壅疾,當用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如羌活導滯湯之類。故宜通用蒼、白朮、防己、南星以去濕,羌、獨活、木瓜、檳榔行氣利關節以去壅,佐以木通、牛膝引經,當歸、生地黃和血。此必用之藥也。如東垣當歸拈痛湯之類甚健,余因證之虛實寒熱、表裡輕重而施治之。此醫之通變活法也。

白話文:

腳氣的病因及治療

腳氣是由於濕氣入侵身體,導致氣血流通不暢所引起。楊大受說,腳氣屬於阻塞不通的疾病,應使用宣通氣血的藥物,使氣機暢通,避免阻塞。例如,可以參考羌活導滯湯之類的方劑。

治療腳氣,應以蒼朮、白朮、防己、南星等藥物祛除濕氣,再配合羌活、獨活、木瓜、檳榔等藥物行氣利關節,疏通阻塞。同時,佐以木通、牛膝引導藥力直達病處,並用當歸、生地黃等藥物和血。這些都是治療腳氣的常用藥物。

例如,東垣的當歸拈痛湯之類的方劑效果很好。我則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表裡輕重等不同的證狀,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醫學的活法和通變之道。

3. 治腳氣發散疏下貴乎得中

腳氣之病,若非外受寒濕,必是內之濕熱下流。發散固須用,太過則傷衛;疏下以去壅,太過則傷脾,恐氣不能上升反下疰而為病也。發散不及,則邪氣留連而寒熱不散;疏下不及,則濕熱壅遏而腫痛不消。全在量其勢之輕重而處治也。

白話文:

腳氣這個病,如果不是因為外在受寒濕入侵,就一定是體內濕熱向下流動所致。治療時,固然要使用發散藥物來驅散寒邪,但過於猛烈就會傷及人體的衛氣;也要使用瀉下藥物來疏通下焦,排除濕熱,但過度瀉下就會傷脾,導致氣機不能上升反而向下流動而加重病情。

如果發散藥物使用不足,邪氣就會在體內停留,導致寒熱反覆,無法消退;如果瀉下藥物使用不足,濕熱就會阻塞下焦,造成腫痛不消。

所以治療腳氣,關鍵在於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來選擇用藥,不可一概而論。

4. 腳氣宜砭刺

楊氏云:腳氣是為壅疾,治當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若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以消腫熱。經曰:蓄則腫熱。砭刺之後以藥治。

白話文:

楊氏說:腳氣這種病是因為氣血阻塞所致,治療應該使用宣通的藥物,讓氣血不會阻塞。如果已經嚴重阻塞,就需要用針灸放血來消除腫脹和熱感。醫經上說:氣血積聚就會導致腫脹和發熱。在針灸放血後再用藥物治療。

5. 腳氣所當禁

《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者,皆醫之禁也。為此洗者,其必有當禁,有不必禁,要在應變而施也。補藥之當禁,禁其始也,發散疏下之後而病屬虛者,豈可禁乎?渫洗之當禁,禁其外感濕氣乘虛襲入,為腫者內濕下疰,腫痛不能外達,豈可禁乎?補以資其弱也,洗以導其滯也,夫何禁之有?有當禁於未病之先也,如《外臺秘要》云:第一忌嗔,嗔則心煩,煩則腳氣發。又禁大語,大語則傷肺,肺傷病亦發。

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足,兩腳脛尤不宜冷,雖暑月當著帛袴,至冬寒加綿,令兩脛及腿溫暖微汗尤佳。依此將息,腳氣自消,而無邪氣留連之患。夏月腠理開不宜當風取涼。涼處坐憩須得動勞關節,令其氣暢,此養生之要,拒邪之法也。每食後行二五百步,疲倦便止,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止也。

白話文:

《活人書》說,腳氣患者服用補藥或用湯水浸洗,都是醫學禁忌。但實際上,洗腳是否禁忌,要根據情況而定。補藥的禁忌,是指病症初期,如果已經發散疏通之後,病情屬於虛弱的,就不能再禁用了。洗腳的禁忌,是指外感濕氣乘虛入侵,導致腫脹,內濕下沉,腫痛無法外達的情況,就不能再禁用了。補藥用來滋補虛弱,洗腳用來疏導淤積,哪裡有什麼禁忌呢?真正需要禁忌的是未病先防,就像《外臺秘要》說:第一忌嗔怒,嗔怒會心煩,心煩就會引發腳氣。還要禁忌大聲說話,大聲說話會傷肺,肺傷也會引發疾病。

另外,腳也不能暴露在風中,也不能直接用冷水洗腳,尤其是小腿部位更不宜用冷水,即使是夏天也要穿布褲,冬天則要加棉,讓小腿和腿部溫暖微汗最佳。按照這些方法養護,腳氣自然會消退,也不會有邪氣留存的隱患。夏天毛孔張開,不宜在風中吹涼。在涼爽的地方休息時,要適度活動關節,讓氣血通暢,這是養生的要訣,也是抵抗邪氣的方法。飯後最好走二五百步,感到疲倦就停止,腳中的惡氣會隨著走動而散去,即使是浮腫也會有幫助。

《發明》云:凡飲酒及乳酪勿使過度,過則傷脾,下疰於足脛胕腫,遂成腳氣,甚不可縱欲,則發。凡飲食之後宜緩行如上法。不坐濕地,不著濡衣,自免腳氣。

白話文:

《發明》說:凡是喝酒和吃乳酪都不要過量,過量會傷害脾臟,往下積聚在小腿,導致水腫,於是形成腳氣病,非常不可以放縱欲望,否則就會發作。飯後應該慢慢散步,不要坐在濕地上,也不要穿著濕衣服,自然可以避免腳氣病。

6. 胸氣發表諸劑

(《局方》)五積散,治寒濕流注經絡,腳膝腫滿疼痛等證。(方見寒門。)

(東垣)羌活勝濕湯,治濕註腳腿腫痛,寒熱交作,不能行步。(方見濕門。)

(《三因》)麻黃左經湯,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腫痛,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惡食。

麻黃,葛根,細辛,羌活,白朮,茯苓,防風,防己,肉桂,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五積散適用於寒濕入侵經絡,導致腳膝腫脹疼痛的情況。羌活勝濕湯則針對濕邪侵襲腳腿,造成腫痛、寒熱交替,行動不便的情況。麻黃左經湯用於治療風寒暑濕侵犯足太陽經,引發腰腿攣縮、關節腫痛、畏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藥方包含麻黃、葛根、細辛、羌活、白朮、茯苓、防風、防己、肉桂、甘草等藥材,各取等量。

上咀,每服五錢,薑棗煎,食遠服。

半夏左經湯,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連及腰脅痛,頭目眩,嘔吐不食,熱悶煩心,腿痹緩縱不隨。

半夏,葛根,柴胡,細辛(各八分),白朮,茯苓,麥門冬,桂枝,防風,甘草,黃芩(各五分),乾薑(三分)

上咀,水盞半,薑棗煎服。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桑白皮、杏仁。

白話文:

取上列藥材,每次用五錢,加薑棗煎服,飯後服用。此方名為半夏左經湯,用於治療足少陽經受風寒暑濕侵襲,導致發熱、腰脅疼痛、頭昏眼花、嘔吐不食、心煩悶、腿麻痹無力等症狀。

六物附子湯,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附子,肉桂,防風,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七分)

上咀,水盞半,薑棗食遠煎服。

(《濟生》)檳榔湯,治一切腳氣,散氣疏壅。

檳榔,香附子,陳皮,紫蘇葉,木瓜,五加皮,甘草(炙。各七分)

白話文:

六物附子湯用於治療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導致骨節痠痛、四肢僵硬、自汗氣短、小便不順暢、手腳偶爾浮腫。藥方包括附子、肉桂、防風、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七分,煎水服用。

檳榔湯用於治療一切腳氣,功效是散氣疏通。藥方包括檳榔、香附子、陳皮、紫蘇葉、木瓜、五加皮、甘草(炙)各七分。

上咀,水盞半,姜煎八分服。

大腹皮散,治諸腳氣腫痛,小便不利。

大腹皮(一錢),檳榔,荊芥穗,烏藥,陳皮(各七分),紫蘇葉,蘿蔔子(炒。各五分),沉香(五分),桑白皮,枳殼(炒),木瓜(各八分),紫蘇子(炒研,五分)

上咀,水盞半,姜煎八分,食遠服。

澹寮方,治腳氣入腹衝心、疼痛腫滿,大小便秘。

白話文:

將大腹皮、檳榔、荊芥穗、烏藥、陳皮、紫蘇葉、蘿蔔子(炒)、沉香、桑白皮、枳殼(炒)、木瓜、紫蘇子(炒研)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取藥粉一錢,用半碗水煮沸,加入生薑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此方可治療腳氣引起的下肢腫痛、小便不利,以及腳氣入腹衝心、疼痛腫脹、大小便不通等症狀。

沉香,木香,羌活,白芍,檳榔(各五分),蘇葉,蘇子(炒),木瓜(各七分),青皮,枳殼,撫芎,甘草(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煎食遠服。

(東垣)當歸拈痛湯,治濕熱腳氣為病,肢節煩疼,背沉重,胸脅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脛,腫痛不可忍。

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各四分),羌活,甘草(炙),黃芩(酒炒),茵陳(酒炒。各一錢),防風,當歸身,知母(鹽酒炒),澤瀉,豬苓,白朮(炒。各五分)

白話文:

沉香、木香、羌活、白芍、檳榔(各五分)、蘇葉、蘇子(炒)、木瓜(各七分)、青皮、枳殼、撫芎、甘草(各三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做成一劑藥,用半碗水加薑煎煮,服用後走動,不要久坐。

這是東垣先生的當歸拈痛湯,用來治療濕熱腳氣所致的疾病,症狀包括肢體酸痛、背部沉重、胸脅悶痛,全身疼痛,疼痛感向下延伸至足脛,腫痛難忍。

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各四分)、羌活、甘草(炙)、黃芩(酒炒)、茵陳(酒炒。各一錢)、防風、當歸身、知母(鹽酒炒)、澤瀉、豬苓、白朮(炒。各五分)。

上咀,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溫服。

(《局方》)換腿丸,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乘,發為攣痹緩縱,上攻胸脅肩背,下至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步艱辛。

薏苡仁,南星,防己,石斛,檳榔,萆薢,石楠葉,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川牛膝(酒浸),當歸,天麻,續斷(各一兩),黃耆(一兩半)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白話文:

將薏苡仁、南星、防己、石斛、檳榔、萆薢、石楠葉、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川牛膝(酒浸)、當歸、天麻、續斷各一兩,黃耆一兩半,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鹽湯送服。此方用於治療足三陰經受風寒暑濕之氣侵襲,導致肢體攣縮麻痺、活動不便,並伴有胸脅肩背疼痛、腳膝疼痛、足心發熱等症状。另外,將水煎至兩盞,空腹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