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九 (1)

1. 病機敘論

至真要大論曰:太陰之勝,大氣內菀,流散於外,足脛胕腫。

通評虛實論曰:谷入多而氣少,濕居下也。

又云:清濕襲虛,病起於下。又云:濕淫於內,以苦發之。又云:當風取涼,醉以入房,能成此疾。

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俗飲潼酪而肉食。凡飲潼酪者,以飲多、速飲為能。

又曰:因而大飲則氣逆。又曰:飲食入於陰,行氣為陽,乃返陰道,是為逆也。

2. 腳氣總屬脾腎二經寒濕〔四〕

腳氣腎之外候,司於下體者也。腎屬水而主寒化,寒水傷人,腎先受之。水濕居下,腳先受之。飲食入胃,脾濕下流,注於足而不散,皆成腳氣。或因外感風寒喜濕之邪,注久而成此疾。得病之始,人便不覺,因他病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方覺之。先從腳起,或緩弱痛痹,行起忽倒。

或脛腫滿,或足膝枯細。或心中忪悸,小腹不仁,小便秘澀。或舉體筋骨痠疼。或惡聞食氣,見食嘔吐。或胸滿氣急,壯熱憎寒,傳足六經,外證與傷寒類焉,但卒然腳痛為異耳。《內經》名厥病,至漢名為緩風,宋齊後始謂之腳氣,名雖不同,其實一也。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夫胃氣不能施行,脾氣不能四布,故濕下流乘於腎,加之醉以入房,陰虛勞弱,遂成腳氣。孫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白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此皆濕鬱於內所致也。又云: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洗足,當風取涼,皆成腳氣。

暑月久坐久立濕地,則濕熱之氣蒸入經絡,病發必熱而四肢痠疼,煩悶胕腫寒熱,此皆山野農夫多有,久濕傷於外所致也。

3. 腳氣兼別證最多

巢氏《病源》云:凡腳氣病,皆因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膝及脛指洒洒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疼痛,或緩縱不隨,或攣急。或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氣。

或有物如指,發於踹腸,逕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心沖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有善忘誤者。或眼濁精神昏憒者。此皆腳氣之兼病也,若治之緩便上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二三月。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

又云:風毒濕氣,初從腳上,後轉入腹,而乘於氣,故氣上也。或血氣虛弱,受風寒濕毒,與血並行膚腠,故令痹弱。或風濕毒氣與血相搏,正氣與邪氣交擊,而正氣不宣散,故疼痛,是名不仁。或挾風毒則搏於筋,腎氣不能宣通,水液不傳於小腸,致壅溢臟腑,臟腑溉漬於肌膚之間,故腫滿也。

4. 南方腳氣多是外邪所感

東垣云:《千金秘錄》總謂南方皆系卑濕霧露所聚之地,其實腠理疏,陽氣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此由氣血衰弱,受清濕之邪,氣與血並行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後人名曰腳氣。孫真人所謂立坐濕地而久不覺感受,後因他病而作,其必南方之人歟?

5. 北方腳氣多為內郁所因

經曰: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俗飲潼酪以肉食。凡飲潼酪,以飲多速飲為能。又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夫乳酪醇酒為濕熱之物,飲之屬也,加以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呴,故下疰於足脛,積久而成腫滿疼痛,此飲食之濕熱流於下也。加之房事勞倦,脾腎愈虛而致腳氣,當作內因處治,其必北方之謂歟?

6. 江東嶺南腳氣多因瘴毒之氣

經曰: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江東嶺南率如此。春夏之交,山川蒸菀,風濕毒氣為甚,足或腫痛,遂成瘴毒腳氣。其候則腳先屈弱,漸至痹疼,脛微腫,小腹微脹,頭痛煩心,痰氣壅逆,晡作寒熱,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勢迫,治之誠不可緩。支法存所以留意經方,偏善此術者,豈非江東嶺表此疾得之多歟?

7. 腳氣主於水濕辨

《發明》曰:腳氣之疾,實水濕之所為也。蓋濕之害人皮肉筋脈而屬於下,然亦有二焉,一自外感,一自內致,其治法自應不同,故辨析而論之。其為病也,有證而無名,自晉蘇敬始名之,而關中河朔無有也。惟南地卑水寒,其清濕之氣中於人,必自足始,故經曰: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又曰:足脛腫曰水,太陰所至為胕腫。此但言其濕自外感者也,所治之法故多辛溫發散之劑。自內而致之,治法則未有也,無怪乎!或曰令之北方,其地則風甚高寒,其人則腠理致密而復多此疾者,豈是地之濕氣盛之而為邪?且自外感傷於足之六經,故其狀如傷寒,治從發散其邪也,故經治之多以艾焫為佳,以導引濕氣出外。今言內致,其可以六經發散為言,治法何以不備?答曰:自內而致,脾濕之下流而注足腳。

脾屬四肢,濕氣下流先從陰也。如人之脾虛泄瀉,飲食所傷,則足太陰脾經先腫,而後及於面目身體,豈非水濕內溢而然耶?腳氣內致亦由是也。夫始因脾濕下溢出於經,則亦可從發散為治也。如小兒痘疹證,其因多稟五臟之淫火,治法當以托裡而達於表,則痘能出而證安矣。

然則因內而致,不可以言表乎?大抵因證施治,此萬全也。因於外者,以發散為主;因於內者,以疏利為主。南人亦有因於內致者也,安得不從內治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