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 (3)

1. 漏瘡

瘭瘡方,治卒得瘭瘡赤爛,牛糞燒存性敷。

白話文:

治療突然發生的瘭瘡,呈現紅腫潰爛時,可以使用燒過的牛糞,將其燒成炭後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2. 魚臍瘡

瘡頭黑深,破之黃水出,四畔淳漿,用蛇蛻皮燒存性,細研,雞子漬調敷。

白話文:

瘡的頂部呈現黑色且凹陷,破開後會流出黃色的液體,周圍則有濃稠的漿液。可以使用燒成灰的蛇蛻皮,磨成細粉,再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

3. 諸瘡久不瘥

白膠香半兩,輕粉二錢,同調豬膏或豬骨髓敷之。

白話文:

白膠香半兩,輕粉二錢,將這兩樣東西混合均勻,然後用豬油或豬骨髓調成糊狀,塗敷在久治不癒的各種瘡瘍上。

4. 小兒灸法

(第三十九)

《明堂灸經》曰:小兒之患,詳悉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故曰啞科。或胎中受病,或生後傷風,動發無時,寒溫各異,證候多端。治療之法,皆有憑於灸艾。然諸家穴法不同,則治法亦多舛謬。今按《明堂》之內,精選小兒應驗七十二穴,曾是並經用治,累驗神功。大抵穴法與大人無異,艾炷大小之別耳。凡兒灸艾,其小如麥炷許,今附穴法於下云。

小兒驚癇者,先驚悸啼叫後乃發也,灸頂上旋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各一壯,在肘下橫紋約上動脈中。

小兒風癇,先屈指如數物,乃發病也,灸鼻柱上髮際宛宛中三壯。

小兒二、三歲忽發兩眼大小眥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間後一寸五分陷中各三壯。

小兒囟門不合,灸臍上、臍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壯,灸瘡未發,囟門先合最效。

小兒夜啼,上燈啼,雞鳴止者,灸中指甲後一分中衝一壯。

小兒喉中鳴,咽乳不利,灸璇璣一穴三壯,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癇病者,小兒惡疾也。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致困者不少。諺云:國無良醫,枉死者半。小兒豬癇病,如口穢吐沫,灸巨闕穴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

小兒睡中驚,目不合,灸屈肘橫紋中上三分各一壯。

小兒口有瘡蝕齦,臭穢氣衝人,灸勞宮二穴各一壯,在手心中,以名指屈指尖到處是也。

小兒雞癇,驚搐自搖,灸手少陰三壯,在掌後去腕半寸。

小兒久瘧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

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髮際三分三壯,次灸大椎下節間。

小兒龜胸,緣肺熱脹滿,攻胸膈所生,又緣乳母過食五辛之致。灸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三壯。

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陷中,灸三壯。

小兒秋後冷痢不止者,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

小兒驚癇,灸鬼祿穴,在上唇內中央弦上,以快剪斷更佳。

小兒水腫腹大,灸臍上一寸三壯,名水分穴。

小兒熱毒風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節頭三壯,名拳尖也。

小兒龜背,初生時被客風吹著脊骨所致,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壯。取法:,肺俞(在三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心俞(在五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膈俞(七惟下兩旁一寸半。)

小兒臍腫,灸腰節臍骨間,灸三壯,名命門穴。

小兒急驚風,灸前頂一穴三壯。取法:在百會前一寸,若不愈,須灸兩眉頭及鼻下人中一穴。

小兒風癇治不瘥,灸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名率谷也。

小兒嘔吐乳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

小兒目澀怕明,狀如青盲,灸中渚二穴各一壯,在手小指次指大節後陷中。

小兒雀目,夜不見物,灸手大指甲後一寸,內節橫紋頭白肉際各一壯。

白話文:

小兒灸法

《明堂灸經》說:小兒的疾病,非常隱晦難明,他們默默地忍受病痛,自己無法表達,所以被稱為「啞科」。有的是在母親懷孕時就已受病,有的是出生後受到風寒侵襲,發病時間不定,寒熱症狀也各有不同,病情變化多端。治療的方法,大多需要依賴艾灸。然而,各家學派對於穴位的選取有所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存在許多偏差。現在根據《明堂》的內容,精心選取了七十二個對小兒疾病有明顯療效的穴位,這些穴位都經過多次臨床驗證,效果顯著。大致上,這些穴位的取法與成人並無太大差異,只是艾炷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凡是為小兒進行艾灸,艾炷的大小應如麥粒般即可。現在將這些穴位的取法記錄如下。

小兒患有驚癇,會先出現驚悸啼哭,然後才發作,可灸頭頂正中央的旋毛處三壯,以及耳後的青筋絡脈,艾炷如小麥大小。

小兒患有慢驚風,可灸兩側的尺澤穴各一壯,位置在手肘橫紋下方,約在動脈搏動處。

小兒患有風癇,發病前會先屈指像在數東西,可灸鼻柱上髮際凹陷處三壯。

小兒兩三歲時,突然兩眼內外眼角都發紅,可灸雙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向後一寸五分凹陷處,各灸三壯。

小兒囟門遲遲不閉合,可灸肚臍上方和下方五分處的兩個穴位,各灸三壯,在灸瘡未發之時,能使囟門閉合效果最好。

小兒夜間啼哭,在燈亮時啼哭,到雞鳴時停止,可灸中指指甲後一分處的中衝穴一壯。

小兒喉嚨有痰鳴聲,吞嚥乳汁困難,可灸璇璣穴三壯,位置在天突穴下一寸凹陷處。

癲癇病是小兒的惡性疾病,往往呼吸之間,來不及求助醫生,導致病情加重的情況不少。俗話說:「國家沒有好醫生,枉死的人就多了一半。」小兒患有豬癇病,會口吐穢物和泡沫,可灸巨闕穴三壯,位置在鳩尾穴下一寸凹陷處。

小兒睡覺時容易驚醒,眼睛不能閉合,可灸手肘彎曲橫紋中點向上三分處各一壯。

小兒口內生瘡,牙齦潰爛,發出難聞的氣味,可灸勞宮穴兩處各一壯,位置在手掌中心,將中指彎曲,指尖所到之處即是。

小兒患有雞癇,會出現驚厥抽搐,身體搖晃,可灸手少陰經穴三壯,位置在手掌後方,距離手腕半寸的地方。

小兒長期患瘧疾無法痊癒,可灸雙腳大拇指和第二指之間凹陷處各一壯。

小兒身體僵硬,出現角弓反張的現象,可灸鼻樑上進入髮際三分處三壯,然後再灸大椎穴下的椎骨間。

小兒患有龜胸,是因為肺熱脹滿,侵犯胸膈所致,也可能是因為哺乳的母親過食辛辣刺激食物所引起。可灸兩側乳房前一寸半向上兩行的位置,也就是肋骨間隙,共六處,每處各三壯。

小兒患有疳眼,可灸雙手合谷穴各一壯,位置在手背大拇指和食指兩骨之間凹陷處,各灸三壯。

小兒秋季腹瀉不止,可灸肚臍下方二寸和三寸之間動脈搏動處。

小兒患有驚癇,可灸鬼祿穴,位置在上嘴唇內中央的繫帶上,用快剪刀剪斷效果更佳。

小兒患有水腫,腹部腫大,可灸肚臍上方一寸處三壯,這個穴位名為水分穴。

小兒患有熱毒風盛,眼睛疼痛,可灸手中指本節頭部三壯,這個穴位名為拳尖。

小兒患有龜背,是初生時背部受風所致,可灸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壯。取穴方法: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一寸五分;心俞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一寸五分;膈俞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一寸半。

小兒肚臍腫脹,可灸腰部,在肚臍相對應的脊椎骨節間,灸三壯,這個穴位名為命門穴。

小兒患有急驚風,可灸前頂穴一處三壯。取穴方法:在前髮際上,百會穴前一寸的地方。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必須再灸兩側眉頭和鼻下人中穴。

小兒患有風癇,治療無效,可灸耳朵上方,進入髮際一寸五分的地方,咀嚼時可明顯摸到凹陷處,這個穴位名為率谷。

小兒嘔吐乳汁,可灸中庭穴一處一壯,位置在膻中穴下一寸凹陷處。

小兒眼睛澀痛,怕光,視物模糊像青盲,可灸中渚穴兩處各一壯,位置在手背小指和無名指大關節後方凹陷處。

小兒患有雀目,夜晚看不見東西,可灸手大拇指指甲後一寸,內側關節橫紋頭白肉交界處各一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