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七 (1)
卷之五十七 (1)
1. 治脅痛以順氣和血為主
丹溪云:治脅痛要分人之肥瘦強弱。肥白人氣虛,發寒熱而脅下痛,用參、耆補氣,柴胡、黃芩退熱,木香、青皮調氣。瘦人寒熱脅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紅花、柴胡、青皮、大黃之類行之。
肝火盛木氣實而脅痛者,或因怒氣太逆,肝氣鬱甚,謀慮不決,風中於肝,皆使木氣甚,火盛則肝急矣。經云: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撫芎、蒼朮或小柴胡湯之屬。
痰積流注厥陰之經,亦使脅下痛,病則咳急引脅痛,有鬱而兼痰者,宜用二陳湯加南星、半夏、蒼朮、川芎、香附之屬開鬱行痰。痰甚者加芥菜子,痰在脅下,非芥菜子不能除故也。
肝火盛者,用當歸龍薈丸、瀉青丸,皆要藥。
死血、瘀血、惡血停留於肝,歸於脅下而痛,其病則自汗,按之益痛甚,宜破血行氣,以桃仁不去尖、紅花、川芎、香附、玄胡索、青皮及復元活血、當歸導滯等藥。
氣弱人脅下痛,脈細緊或弦,多以勞役怒氣得之,宜八物湯加木香、青皮,或加官桂。
破滯氣須用青皮,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多怒、脅下有積滯者並氣實者因宜。若經病久人虛、二經不足者,皆當用補藥中少加青皮可也。
右脅痛多屬脾經氣滯而致,痰飲流注不行,久則成著,名曰痞氣,必以二陳湯加辛散之藥,吳茱萸、白豆蔻之屬。甚者可用廣朮潰堅湯,間服補中益氣湯,庶得兩全而無傷也。
左脅痛以柴胡為君,加佐使川芎、青皮、龍膽草之類,當歸龍薈丸亦可用。血積者加血藥。
兩脅走痛者用控涎丹,以其有芥菜子之功也。
發寒熱脅下痛,似覺有積塊,必是飲食過傷勞力所致,宜用龍薈丸。痛不得舒伸者,亦宜龍薈丸蜜丸服。
脅下有食積一條槓者起,用吳茱萸、炒黃連。
凡脅痛偏於左者,皆肝經積滯,或中風寒,或肝膽實火,宜詳虛實而治之。右偏痛者,皆屬脾肺,為食積,為痰飲兼咳而有痰是也。若脅下鳴而有水聲者,飲也。咳而先面腥臭氣,肺傷也。內支滿,目眩,前後血下,肝血也。此年少人醉以入房,肝傷氣竭,皆致脅病如是也。
白話文:
治療脅肋疼痛以疏通氣血為主
丹溪說:治療脅肋疼痛要根據人的體型肥瘦、體質強弱來區分。體型肥胖、膚色白的人,通常是氣虛,會發冷發熱且脅肋下疼痛,這種情況要用人參、黃耆來補氣,柴胡、黃芩來退熱,木香、青皮來調氣。體型瘦弱的人,如果因發冷發熱而脅肋疼痛,且容易發怒,通常是有瘀血,應該用桃仁、紅花、柴胡、青皮、大黃等藥物來活血化瘀。
肝火旺盛,肝氣過於強盛而導致脅肋疼痛,或是因為過度生氣,肝氣鬱結嚴重,思慮過多難以決斷,或是風邪侵入肝臟,這些都會使肝氣過於強盛,火氣旺盛則肝臟會產生痙攣。經書說:肝臟怕急迫,所以要用辛味的藥物來疏散它,可以用撫芎、蒼朮,或是小柴胡湯之類的藥方。
痰濕積聚,流注到足厥陰肝經,也會導致脅肋下疼痛。發病時會咳嗽急促,牽引脅肋疼痛。如果因鬱結又兼有痰,宜用二陳湯加上南星、半夏、蒼朮、川芎、香附等藥物,來疏解鬱結、化痰。痰多的,要加芥菜子,因為痰在脅肋下,非芥菜子不能去除。
肝火旺盛的,可以用當歸龍薈丸、瀉青丸,這都是重要的藥物。
死血、瘀血、惡血停留在肝臟,流到脅肋下而產生疼痛,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自汗,按壓疼痛會加劇,應該用破血行氣的藥物,如桃仁(不去尖)、紅花、川芎、香附、玄胡索、青皮,以及復元活血湯、當歸導滯湯等。
氣虛的人脅肋下疼痛,脈象細而緊或呈現弦脈,多是因為過度勞累或發怒引起的,可以用八物湯加上木香、青皮,或加肉桂。
疏通滯氣必須用青皮,青皮是肝膽二經的藥。容易發怒、脅肋下有積滯或氣實的人都適合使用。如果久病體虛、肝膽二經不足的人,可以在補藥中稍微加入青皮。
右邊脅肋疼痛多是屬於脾經氣滯所導致,痰飲停滯不行,久而久之會變成頑固的病邪,稱為痞氣,必須用二陳湯加上辛散的藥物,如吳茱萸、白豆蔻等。嚴重時可以使用廣朮潰堅湯,間隔服用補中益氣湯,這樣可以兼顧攻邪和補虛,而不會傷害身體。
左邊脅肋疼痛要以柴胡為主要藥物,輔佐川芎、青皮、龍膽草等藥,也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如果是有血積,要加上活血化瘀的藥物。
兩邊脅肋都走竄疼痛的,可以用控涎丹,因為它有芥菜子的功效。
發冷發熱,脅肋下疼痛,感覺好像有積塊,這必定是飲食過度或勞累所導致,可以用龍薈丸。疼痛到無法伸展身體的,也適合服用龍薈丸的蜜丸。
脅肋下出現一條線狀的食積,可以用吳茱萸、炒黃連。
凡是脅肋疼痛偏於左邊的,都是肝經積滯,或是中風寒,或是肝膽實火,要詳細辨別虛實來治療。疼痛偏於右邊的,多屬於脾肺的問題,是因為食積或痰飲,並兼有咳嗽和痰。如果脅肋下有鳴響並有水聲的,那是飲邪。咳嗽時先出現腥臭味的,那是肺臟受損。內臟脹滿、頭暈目眩、大小便出血,那是肝血的問題。這些大多是年輕人酒後行房,導致肝臟受損、氣血耗竭,而引發脅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