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21)
卷之十三 (21)
1. 懊憹
懊為煩惱,憹為鬱悶之貌,即心下煩惱,鬱郁然不舒,憤憤然無奈,心中不安,比之煩躁而甚者也。有自下後,表中陽乘虛入內陷,鬱結不散,伏於心胸之間,宜吐之,正所謂木鬱達之之意。經曰:表未解反下之,胃中虛空,客氣衝上,飢不思食,而為懊憹。由此觀之,皆下早所致。邪結心胸,大小便不利,熱結胃中,有燥糞,此為實懊憹,可下之。
【吐】陽明脈浮緊,咽燥,腹滿而喘,發熱汗出,惡熱,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發汗吐下之後,虛煩不得眠,甚則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
【下】陽明病下之後懊憹而煩,中有燥糞,承氣湯。短氣煩躁,咽硬,胸中懊憹,大陷胸湯。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茵陳蒿湯。
白話文:
「懊」指的是煩惱,「憹」指的是鬱悶的樣子,也就是心中煩惱,鬱鬱寡歡,感到不舒服,憤恨無奈,心中不安,比煩躁還要更嚴重。這種情況有的因為體表陽氣虛弱,邪氣趁虛進入體內,鬱結不散,潛伏在心胸之間,應該用吐法來治療,正是所謂疏通肝氣鬱結的意思。醫書說:表證還沒解除就用下法,導致胃中空虛,邪氣向上衝,雖然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就會產生懊憹。由此看來,都是太早用下法造成的。邪氣結聚在心胸,導致大小便不順暢;熱邪結聚在胃中,產生乾燥的糞便,這就屬於實證的懊憹,可以用下法治療。
【吐法】如果陽明經的脈象浮緊,咽喉乾燥,腹部脹滿且喘,發熱流汗,怕熱,心中煩惱不安,舌苔厚膩,可以用梔子豉湯。使用發汗、吐法或下法之後,出現虛煩而難以入眠,甚至翻來覆去睡不著,心中煩惱不安,可以用梔子豉湯。
【下法】陽明病使用下法之後,出現煩惱不安,且腸中有乾燥的糞便,可以用承氣湯。如果感到呼吸急促煩躁,咽喉僵硬,胸中煩惱不安,可以用大陷胸湯。如果陽明病沒有汗,小便不順暢,心中煩惱不安,必定會出現黃疸,可以用茵陳蒿湯。
2. 驚惕
傷寒驚惕者,心中惕惕然而不安也,或因下吐,或因溫針,或因火劫。
【鎮定】與悸證同。
【涼心】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氣亂而熱,似懊憹狀,硃砂安神丸。
【和解】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驚惕,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痛,不可轉側而煩者,陽熱客於胸中也。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便不利,津液不行,裡虛也。譫語身痛,不營於表也,柴胡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驚惕
傷寒引起的驚惕,是指心中感到驚恐不安,好像隨時會受到驚嚇一樣。這種情況有時是因為過度腹瀉、或使用了溫針治療、或是使用火劫(一種古老的熱療法)所導致。
【鎮定】 這種症狀和心悸的表現類似。
【涼心】 如果出現心神煩亂、精神恍惚、想吐、氣息紊亂且發熱、類似煩躁不安的狀況,可以使用硃砂安神丸來治療。
【和解】 如果傷寒病發七八天後,使用瀉藥治療,卻出現胸悶、驚惕、小便不順暢、說胡話、全身疼痛、無法翻身且感到煩躁等症狀,這是因為陽熱之邪侵入了胸中。所謂的驚,是心臟厭惡熱邪而導致心神不寧。小便不順暢,是因為體內的津液無法正常運行,屬於體內虛弱的表現。說胡話和身體疼痛,是因為疾病沒有表現在體表,而是侵入了體內,可以使用柴胡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3. 戰慄
傷寒戰慄,為病欲解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陰陽爭戰,故為之搖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戰得汗而解,慄則不戰而但鼓頷,遂成寒逆,多不得解,以陰氣內盛,陽虛不勝故也。惟正氣將實,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正相爭,微而振動,而作戰,為正勝邪,故欲解也。
【溫】慄而不戰,陰氣內熱,正不勝邪,姜附四逆湯。桂苓白朮甘草湯。韓氏治下汗後戰,救逆湯。微減,與羊肉湯,再投而戰解。
白話文:
傷寒發抖戰慄,是疾病快要痊癒的徵兆。發抖是因為身體的正氣戰勝了邪氣,戰慄則是因為邪氣勝過了正氣。這是體內陰陽兩種氣在互相爭鬥,所以身體才會搖動。邪氣在體外與正氣爭鬥時,就會出現發抖的現象;邪氣在體內與正氣爭鬥時,就會出現戰慄的現象。發抖如果能出汗就會痊癒,戰慄則不會發抖,只會下巴抖動,接著就會變成寒邪逆流的危險情況,大多難以痊癒,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陽氣虛弱無法戰勝邪氣所導致。只有當正氣將要充實,邪氣想要排出時,病人本身體質虛弱,邪氣與正氣互相爭鬥,身體會輕微震動,而出現發抖的現象,這是正氣戰勝邪氣的表現,所以表示疾病快要痊癒。
【溫病】戰慄卻不發抖,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熱,正氣無法戰勝邪氣,可以使用姜附四逆湯。或桂苓白朮甘草湯。韓醫師治療一位病人,在大量流汗後出現發抖的情況,使用救逆湯治療,症狀稍有減輕,再給予羊肉湯,接著再投藥後,發抖的情況就解除了。
4. 振
傷寒振者,森然欲寒,聳然欲動是也,近乎戰也,皆責其虛寒,下後復發汗,必振寒,表裡俱虛也。亡血家發汗,寒慄而振者,血氣俱虛也,其振欲仆地。有身為之振搖者,皆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振搖也。
【溫】太陽病發汗後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心瞤,動振欲擗地,真武湯。吐下后里虛,氣上逆,眩,脈沉緊,身為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小建中湯。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發抖,是身體感到寒冷,好像要顫抖的樣子,類似於發冷的戰慄。這些情況多半是因為體虛寒冷造成的。如果使用瀉下藥後又發汗,一定會出現發抖的狀況,這是因為身體內外都虛弱。失血的人發汗後,出現寒冷顫抖,是因為氣血都虛弱,甚至會抖到想倒在地上。孕婦出現發抖的情況,也都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使得經脈虛弱,無法控制身體,所以身體才會顫抖。
【溫病】太陽病發汗後沒有好轉,病人仍然發熱,心下悸動,頭暈眼花,心跳加速,顫抖到想跌倒在地上,可以用真武湯治療。如果是因為嘔吐或瀉下導致體內虛弱,氣向上衝逆,感到眩暈,脈象沉而緊,身體顫抖,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或小建中湯治療。
5. 悸
傷寒悸者,心中築築然動,怔仲不能自安者也。其證有二,為氣虛,為停飲。其氣虛者,陽氣內弱,心中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也;其停飲者,由飲水過多,停留心下,心火畏水,不能自安而為悸也。又有汗下之後,正氣內虛,亦令人悸,與氣虛而悸者,則有甚也。治停飲而悸,必分水氣,雖有餘邪,亦先治悸,免致水氣散走而為他證也。
《活人書》云:悸有八九證,皆屬三陽。
【和解】飲水多而心下悸,雖有他邪,亦先治水,恐水溢為喘為腫為咳為噦為利也,茯苓甘草湯。往來寒熱,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煩喜嘔,小柴胡湯。少陽發汗,譫語悸動,小柴胡湯。
【溫】少陰病,四逆,心下悸,四逆散加桂。汗後臍下悸,又作奔豚,茯苓桂甘大棗湯。
【補中】虛則心下悸,脈結代,心悸動,炙甘草湯。傷寒三四日,心下悸而煩,小建中湯。發汗過多,其人胸中陽氣不足,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汗多怔仲不定,益榮湯、養心湯。心神不寧,怔仲不得眠,安神丸。
【鎮固】脈浮,因火逼劫之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所以固陽收脫,鎮其浮氣也。
白話文:
心悸,指的是心中感覺到明顯的跳動,好像有東西在裡面撞擊,讓人覺得心神不定、坐立難安。這種情況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氣虛,二是體內有水飲停滯。
氣虛的心悸,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導致心臟內部空虛,正氣活動時就會產生心悸;水飲停滯的心悸,是因為喝太多水,水停留在胃部下方,心火受到水的壓制,感到不安而產生心悸。此外,發汗或瀉下後,正氣虛弱也會引起心悸,而且比氣虛引起的心悸更嚴重。治療水飲停滯引起的心悸,必須先處理體內的水濕,即使有其他邪氣,也要先治好心悸,以免水濕亂跑而引起其他疾病。
《活人書》說,心悸有八九種情況,都與三陽經有關。
【和解】因為喝水太多而引起的心下悸,即使有其他邪氣,也要先處理水的問題,以免水向上溢出導致氣喘、水腫、咳嗽、呃逆或腹瀉,可以服用茯苓甘草湯。如果出現忽冷忽熱、心下悸、小便不順暢、心煩想吐的情況,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少陽病發汗後出現胡言亂語、心悸動,也可以服用小柴胡湯。
【溫】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心下悸,可以服用四逆散加桂枝。發汗後出現肚臍下方跳動、甚至像奔豚一樣衝上來,可以服用茯苓桂甘大棗湯。
【補中】虛弱導致心下悸、脈搏不規律或時快時慢、心跳動不安,可以服用炙甘草湯。傷寒三四天,出現心下悸和煩躁,可以服用小建中湯。發汗過多,導致胸中陽氣不足、心下悸動想按壓,可以服用桂枝甘草湯。如果出汗過多、心悸不安,可以服用益榮湯或養心湯。如果心神不寧、心悸睡不著,可以服用安神丸。
【鎮固】如果脈象浮盛,是因為火熱逼迫導致驚狂,讓人坐立不安,可以服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來鞏固陽氣、收斂虛脫,鎮定浮躁的氣息。
6. 渴
傷寒發渴,大率有二。一則熱盛於內,津液為熱所耗,故令渴也;二則汗利過多,耗奪津液,亦令渴也。蓋傷寒在表,不甚作渴,六七日傳至厥陰為消渴者,渴飲水多,而小便少,乃熱能消水也。朱氏曰: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自利而渴屬少陰,至於厥陰,則熱之極矣。
太陽無汗而渴,忌白虎,宜柴胡。陽明多汗而渴,戒五苓,宜竹葉石膏湯。若先嘔後渴,則為欲解,當與水飲之。
【和解】太陽脈弦而渴,熱在半表裡,小柴胡湯加天花粉。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渴者,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湯。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湯。厥陰病消渴,氣上衝心疼熱,茯苓白朮甘草桂四物湯。汗下後往來寒熱,胸脅滿,小便不利,頭汗,心煩,渴而不嘔,柴胡桂枝幹薑湯。
【解肌生津】太陽脈浮,必用桂枝。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少陰下利,咳而嘔渴,煩不得眠,豬苓湯,汗多不可服。汗吐下後六七日不解,表裡俱熱,惡風大渴,舌上乾燥欲飲水,白虎加人參湯。太陽服桂枝湯,大汗出,煩渴;中暍,手足冷,汗出煩渴,四肢不收;汗後脈供大而渴;陽明脈長,有汗發熱而渴,並用白虎加人參湯。夏至左右虛煩而渴,發熱不惡寒,竹葉石膏湯。
【分利】小便不利而渴,必發黃,茵陳五苓散。汗後脈浮煩渴者,五苓散。辰砂天水散。
【與水】厥陰脈微欲飲水,宜少少與之,渴而常飲,勿極意也。
【溫】少陰自利而渴,小便清利,下焦虛寒也,甘草乾薑湯。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屬少陰,理中湯。《活人書》云:少陰自利而渴,白通湯加豬膽汁、通脈四逆湯、真武湯。
【下】陽明脈長而實,有汗而渴,調胃承氣湯,脈沉滑,熱實煩燥而渴,大陷胸湯。厥陰證煩滿囊縮,大小便不通,發熱引飲,尺寸脈俱微緩。《直指》云:厥陰屬肝,心之母也,裡熱已極,子乘母氣,挾心火以為煩。煩,消渴之兆也。
白話文:
因為傷寒而口渴,大致上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體內熱氣過盛,導致身體的津液被熱氣消耗,所以感到口渴;第二種是因為出汗或排泄過多,過度消耗了津液,也會導致口渴。一般來說,傷寒在表層時,不會太口渴,如果過了六七天傳到厥陰經,出現消渴症狀,就會大量喝水,但小便卻很少,這是因為熱氣能把水消耗掉。朱氏說:脈象浮而口渴屬於太陽病,有出汗而口渴屬於陽明病,腹瀉而口渴屬於少陰病,到了厥陰病,就表示熱已經到了極點。
太陽病無汗而口渴,忌用白虎湯,宜用柴胡湯。陽明病多汗而口渴,忌用五苓散,宜用竹葉石膏湯。如果先嘔吐後口渴,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可以給予水喝。
【和解】太陽病脈象弦而口渴,表示熱在半表半裡,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天花粉。如果太陽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而口渴,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半夏,加上栝蔞湯。如果脅下脹滿,手腳溫熱而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上人參和天花粉。厥陰病出現消渴,氣上衝心導致心痛發熱,可以用茯苓、白朮、甘草、桂枝這四味藥組成的湯劑。如果出汗或排泄後,出現時冷時熱、胸脅脹滿、小便不利、頭部出汗、心煩、口渴但不嘔吐,可以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解肌生津】太陽病脈象浮,必須用桂枝。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可以用豬苓湯。少陰病腹瀉、咳嗽、嘔吐、口渴、煩躁不安難以入睡,可以用豬苓湯,但如果汗多就不能服用。如果出汗、嘔吐、腹瀉後六七天還沒好,表裡都有熱,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想喝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太陽病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感到煩躁口渴;中暑、手腳冰冷、出汗煩躁口渴、四肢無力;出汗後脈象洪大而口渴;陽明病脈象長、有出汗發熱而口渴,都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夏至前後感到虛煩而口渴、發熱但不怕冷,可以用竹葉石膏湯。
【分利】小便不利而口渴,一定會出現黃疸,可以用茵陳五苓散。出汗後脈象浮、煩躁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或辰砂天水散。
【與水】厥陰病脈象微弱,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予,口渴時可以喝水,但不要過量。
【溫】少陰病腹瀉而口渴、小便清澈量多,是下焦虛寒的表現,可以用甘草乾薑湯。心煩只想睡覺,或是腹瀉而口渴,屬於少陰病,可以用理中湯。《活人書》記載:少陰病腹瀉而口渴,可以用白通湯加豬膽汁、通脈四逆湯或真武湯。
【下】陽明病脈象長而有力、有汗而口渴,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脈象沉滑、熱邪盛實、煩躁而口渴,可以用大陷胸湯。厥陰病出現煩躁腹脹、陰囊收縮、大小便不通、發熱口渴、寸脈和尺脈都微緩。《直指》記載:厥陰病屬於肝,是心臟的母親,體內熱邪已到極點,子(心)就乘著母(肝)的氣勢,挾帶著心火而感到煩躁,煩躁是消渴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