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1)

1. 小便不利

膀胱主分津液。熱蓄於內,津液不下行,故不利也。有邪氣結於下焦,聚而不散,則小腹硬滿而痛,小便所以不利也。凡不利者宜導而滲泄之。若引飲過多,下焦蓄熱,或中濕發黃,水飲停留,皆先利小便。有汗下後亡津液,胃中干竭,則有利小便之戒。有小便不利而頭出汗者,乃為陰脫關革之疾也。

【和解】傷寒五六日,已汗復下,小便不利、心煩,桂枝湯、小柴胡湯。

【分利】太陽汗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而渴,五苓散。渴甚者,豬苓湯。

白話文:

膀胱主分津液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負責分離和排泄津液。當體內有熱氣積聚,津液無法順利下行,就會導致排尿不利。如果邪氣停留在下焦,聚而不散,則會造成小腹硬滿疼痛,進而影響小便的排泄。

對於排尿不利的狀況,應該採用導引和滲泄的方法來治療。若因飲水過多、下焦蓄熱、或濕氣鬱積發黃,導致水液停滯,則應先利小便。如果出汗過多,造成津液流失,胃中乾涸,則應注意避免利小便。

若出現小便不利,但頭部卻出汗的情況,可能是陰虛脫陷、關節疼痛的病症。

和解

傷寒病發病五六天,已經出過汗又出現腹瀉,小便不利,心煩,可用桂枝湯和小柴胡湯治療。

分利

太陽病出汗後,脈象浮緩,小便不利,伴隨輕微發熱口渴,可用五苓散治療。若口渴嚴重,可使用豬苓湯。

【清利】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滿者;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瘀熱在內必發黃,並用茵陳蒿湯。

【攻下】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胃中有燥糞也,大承氣湯,選用。有潮熱兼大便泄,小便不利,柴苓湯。

【溫】風濕自汗,身重不利者,陰氣也,甘草附子湯。

【熨法】小便不通,其因有二。熱鬱不通,用田螺搗朴硝,少加麝香如泥,貼臍上自通。寒凝小水不利者,用炒鹽熨臍下當通。然則寒熱不可不詳審也。

白話文:

傷寒發病七到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小便不順暢,腹部微微脹滿的;頭部流汗,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體內有瘀熱,必定會發黃,可以用茵陳蒿湯。

小便不順暢,大便時而困難時而輕鬆,身體微熱,胃裡有乾糞便的,選用大承氣湯。如果同時伴隨潮熱和腹瀉,小便不順暢,就用柴苓湯。

風濕引起的汗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的,這是陰氣不足,可以用甘草附子湯。

小便不通暢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熱氣鬱結不通,可以用田螺搗碎,混合少量硝石,再加入少許麝香,調成泥狀,貼在肚臍上,就會自然通暢。另一種是寒氣凝結導致小便不順暢,可以用炒鹽熨燙肚臍下方,就會通暢。所以,寒熱之症必須仔細辨別才能正確用藥。

【灸】陰寒甚而小便不通,陰囊縮入,腹痛欲死,灸石門穴,仍服四逆湯。

白話文:

如果身體非常寒冷且尿不出來,並且陰莖收縮進入陰囊,腹部疼痛得像快要死去一樣,可以使用艾灸石門穴位。同時也可以服用四逆湯。

2. 小便自利

傷寒小便自利,正因不當利而反自利也。如太陽陽明自汗者,不應利小便而反自利者,寒為膀胱不禁,熱為蓄血使然。是亦傷寒之一證也。津液竭則病危矣夫,安得不有治乎?

【和】太陽病小便自利,以飲水多,心下悸,桂枝茯苓甘草湯。

【血】太陽身黃,小便當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為下焦蓄血,抵當湯。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自利,為有血也,抵當丸。尿血,玄胡散。大便閉,小便自利,知其熱在內,微用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傷寒病人小便自利,其實是身體不應該利尿卻反倒自行利尿。比如說太陽陽明經證型的病人,本來就不應該利尿,卻反倒小便自利,這是因為寒邪導致膀胱失禁,或者熱邪導致血瘀積聚在膀胱所致。這也是傷寒病的一個症狀。當人體的津液耗竭,病情就會十分危急,怎麼能不趕快治療呢?

屬於太陽病的病人,小便自利,而且喝水較多,心悸,可以使用桂枝茯苓甘草湯治療。

屬於太陽病的病人,身體發黃,本應該小便不利,卻反倒小便自利,而且神志恍惚,這可能是下焦蓄血所導致,可以使用抵當湯治療。傷寒病人發熱,小腹脹滿,應該小便不利,卻反倒小便自利,這是因為有血瘀積聚在小腹,可以使用抵當丸治療。如果出現尿血的症狀,可以使用玄胡散治療。如果大便閉塞,小便自利,說明體內熱邪內蘊,可以使用微量承氣湯瀉下治療。

【溫】大便自通,小便清利,知其內虛寒也,四逆湯,真武湯去茯苓用。

【蜜導】陽明自汗,應小便不利,而反利,津液內竭也。糞雖硬不可攻,宜蜜導豬膽汁法。

白話文:

如果大便自然通暢,小便也清澈,就知道是內虛寒,可以服用四逆湯、真武湯,但要減去茯苓。

陽明經症狀是自汗,應該小便不利,但反而小便通暢,這就代表津液耗竭了。雖然大便乾硬,但不能攻下,應該用蜜導豬膽汁的方法。

3. 小便數

傷寒小便數者,乃小便頻來而短少也。腎與膀胱俱虛,客熱乘之,虛不能制水也。又有膀胱積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澀淋而數起也。若大便難,小便數,是為脾約。約者,儉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今胃強脾弱,約束不行,致小便數而大便難也。

【下】太陽汗吐下後,小便數而胃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大便硬者,小承氣湯。小便數,大便堅,脾約丸。

【溫】太陽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小便數者,不可行桂枝,宜與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

白話文:

傷寒病人如果小便次數多,就是指小便頻密但每次量少。這是因為腎臟和膀胱都虛弱,外來的熱邪乘虛而入,導致虛弱的腎臟無法控制水分。另外,膀胱積聚熱邪,也會導致小便排泄不暢,因此小便會變得澀而難解,導致頻頻起夜。如果大便困難,同時小便次數多,就屬於脾胃失調。脾胃失調指的是脾臟功能弱,脾臟負責消化食物並運化津液,而現在胃氣強盛,脾臟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津液,所以小便次數多而大便困難。

太陽病經過汗、吐、下治療後,如果小便次數多,胃口不佳,神志不清,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大便乾燥,可以服用小承氣湯。如果小便次數多,大便乾燥,可以服用脾約丸。

太陽病患者有自汗、四肢拘緊、難以活動、心煩、輕微畏寒、腳抽筋、小便次數多等症狀,則不能使用桂枝,應該服用甘草乾薑湯或芍藥甘草湯。

4. 發黃

傷寒發黃證,通身面目皆知如熏黃,如梅如橘。是因當汗不汗而生黃也,當利小便卻不利小便亦生黃也。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胸中水穀不消,太陰脾土應於肌肉濕熱所蒸而致肌黃。治須泄熱滲濕為先。有頭汗出,齊頸而還,渴飲水漿者,蓄血也。大抵不外表里鬱熱所致,其風寒所郁者,間而有之。

傷寒至於發黃,為病之已甚也,是以不治者多矣。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冷者不治。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為心絕,死。環口黧黑,柔汗發黃,為脾絕,死。

【發汗】發熱,一身盡痛,面目俱黃,太陽中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脈浮而緊發黃者,不可下,麻黃各半湯。身熱不去,瘀血在裡而黃,小便微利,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白話文:

傷寒病症發展到發黃,表示病情已經相當嚴重,因此很多患者無法治癒。如果脈象在手腕靠近手掌處摸不到,鼻子冰冷,就無藥可救。如果身體像被煙熏過一樣,直視前方搖頭,代表心臟停止跳動,會死亡。如果嘴唇周圍發黑,流出軟軟的黃色汗水,代表脾臟功能喪失,也會死亡。

發汗治療方面,如果發燒、全身疼痛、臉色發黃,屬於太陽經受濕邪侵襲,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等藥物煎湯服用。如果脈象浮緊且發黃,不可使用瀉下藥物,可以用麻黃等藥物各半煎湯服用。如果身體發熱不退,瘀血停留在體內導致發黃,小便量少,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等藥物煎湯服用。

【和解】往來寒熱,一分盡疼,小柴胡加梔子湯。脈浮弦,咳嗽短氣,無汗脅痛,鼻乾嗜臥,一身及面目盡潮熱,小便不利,柴苓湯。

【分利】發熱頭汗,渴欲飲水,小便利,大反快而黃者,五苓散加茵陳湯。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瘧,不欲飲,茵陳五苓散。服此而小便如皂莢汁,則黃從小便出也。

【陰黃當溫】傷冷中寒,脈弱氣虛,小便如常,變為陰黃,理中加茵陳湯。韓祇和云:因下太過,脾胃虛,津液竭,飲水自傷。此陰濕傷脾變黃,茵陳茯苓湯、茯苓橘皮湯、小茵陳湯、茵陳四逆湯、茵陳茱萸湯。

【搐鼻】初覺發黃,以瓜蒂散吹鼻內,口噙水搐之,鼻中出黃水驗。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反覆寒熱,身體疼痛,可以用小柴胡加梔子湯。脈象浮而弦,咳嗽氣短,沒有汗,肋骨疼痛,鼻子乾燥嗜睡,全身和臉部都很熱,小便不利,可以用柴苓湯。

如果發熱頭部出汗,口渴想喝水,小便量少而急,大便反而快且黃,可以用五苓散加茵陳湯。如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像瘧疾一樣,不想喝水,可以用茵陳五苓散。服用後,如果小便像皂莢汁一樣,就代表黃疸從小便排出來了。

如果出現陰黃,需要溫補。由於受寒,脈象虛弱,氣虛,小便正常,後來變成陰黃,可以用理中加茵陳湯。韓祇和說,是因為過度瀉下,脾胃虛弱,津液耗竭,喝水反而傷身。這是陰濕傷脾導致黃疸,可以用茵陳茯苓湯、茯苓橘皮湯、小茵陳湯、茵陳四逆湯、茵陳茱萸湯。

如果鼻子抽搐,剛開始出現黃疸,可以用瓜蒂散吹入鼻腔,用嘴含水吸氣,鼻子流出黃水就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