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7)

1. 許智藏

高陽人,以母疾博覽醫方,遂成名醫,仕陳為散騎侍郎。陳滅,隋文帝以為員外散騎侍郎。煬帝即位之明年,有疾,令中使輿迎入便殿,登御床,醫之輒有奇效。

2. 孫思邈

京兆華原人,七歲日誦千言,及長盛談百家莊老之說,精究醫方。隋文帝徵為國子博士,不就。唐高宗召拜諫議大夫。著有《千金方》三十卷,《脈經》一卷,今行世。

3. 王冰

寶應中為太僕令,號啟玄子。篤好醫方,得先師所藏《太素》及全元起者,大為次注《素問》,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又著《玄珠》十卷,《昭明隱旨》三卷。

4. 韋慈藏

姓韋,名訊,道號慈藏,善醫術,常帶黑犬隨行,施藥濟人。玄宗重之,擢官不受。世仰為藥王。

5. 王方慶

太原人,博學多文,雅有才度,篤好經方,精於醫藥。出《唐史》。

6. 張文仲

洛陽人,以醫名。則天時,為侍御醫,尤善療風疾,則天令撰療精方,奏曰:風有一百二十種,春末夏初秋暮,得通泄則不至困劇。

7. 許胤宗

常州宜興人,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益沉而禁。胤宗曰:口不下藥,宜以湯藥蒸,令藥氣入腠,周時可瘥。遂制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如其言,便得語。拜義興太守,或勸其著言貽後世者。答曰:醫特意耳,思慮精則得之。

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病與藥值,惟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今之人,不善為脈,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其功,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一藥偶得他味相制,不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脈之妙處不可傳,虛著方劑,終無益於世。

此吾所以不著書也。

8. 元珠先生

不知何郡人,洞明《素問》,極究微奧,時太僕令王冰識其為異人,乃師事之,遂以妙旨授冰,冰由是大注《素問》,今行世。

9. 秦鳴鶴

不知何郡人,為唐高宗時太醫侍御。

10. 孟詵

汝州人,舉進士,垂拱初,累遷鳳閣舍人,少好醫方,惟以濟人為事。撰補《養生必效方》行世。並出《唐書》。

11. 劉元賓

號通真子,精醫,撰有《通真子脈訣》,行於世。

12. 李世績

以醫鳴唐,注本草藥性為有功。

13. 狄仁傑

字懷英,太原人,好醫方,尤妙針術。為唐名臣,位極宰相。顯慶中應制入關,路逢富室,有小兒鼻端生贅如拳,綴鼻,根如箸,痛楚危急。公為腦後下針,疣贅應手而落。父母輦千縑酬奉,公不顧而去。

14. 紀朋

唐玄宗時,能觀顏色,談笑便知人病深淺,玄太后召入掖,重之。

15. 王伯彥

荊州人,為道士,善醫,尤精診候,知生死。一公子暴病,諸醫不識,延伯彥診之,良久曰:無疾。煮散數味,入口而愈。或問其狀,伯彥曰:中無腮鯉魚毒耳,子因食膾而得。或者不信,乃以膾與左右食之,其病悉同,醫者莫不驚服。

16. 劉禹錫

字夢得,彭城人,唐貞元間舉進士。篤好醫方,濟人甚眾,詔修本草、經方,集有《傳信方》行世。

17. 李云卿

不知何郡人,博通經史,善醫,隱廬山,以濟人為心,千里之外來求療病者如市。後唐同光二年八月,白日飛昇。

18. 劉翰

滄州臨津人,世習醫業。初攝護國軍節度巡官。後周顯德初,詣闕獻經用方書三十卷,《全體治世論》二十卷,世宗嘉之。宋太宗詔詳定《本草》,翰與道士馬志、醫官翟煦、張景、吳復珪、王光佑、陳昭遇等同修集上之。

19. 吳復珪

淳化間為太宗侍御醫,與劉翰齊鳴。太宗召修《本草》及《太平聖惠方》,書中多其所集,行世。

20. 王光佑

太平興國間為太醫,奉詔同修《本草》,裒集方書,廣心醫學。

21. 馬志

初為道士,得《海上方》,深察藥性,治療輒效。太宗時奉詔同修《本草》,為御醫,名著當代。

22. 陳昭遇

嶺南人,善醫,太宗時為翰林醫官,治療病多效。奉敕同修《本草》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