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8)

1. 洪蘊

潭州人,初出家。集方技之書,遊京師,以醫鳴。太祖召見,賜紫服袍,號廣利太師。後太宗召講醫方,蘊錄秘方以獻之。

2. 馮文智

幷州人,世以方技為業,太宗召為醫官。鹹平三年,太后不豫,文智侍藥,既愈。遷尚藥御醫,賜金紫衣,累遷翰林醫正。

3. 王懷隱

睢陽人,初為道士,好醫藥。太宗召歸俗,命為尚藥御醫,遷翰林醫官。太宗常留意醫方,藏有名方千首,至是詔翰林醫官等,俱各出家傳驗方以獻,又有萬首,命懷隱與副使王佑、鄭奇,醫官陳昭遇,參對編類,每證以巢元方《病源》冠首,而本方附後,共成一百卷。帝親制序,賜名《太平聖惠方》,刊布天下。

4. 趙自化

德州人,徙居洛陽,業醫。淳化中,從兄自正遊京師,以醫鳴,俱受醫官,累遷翰林醫副。

5. 許希

開封府以醫鳴,徵太醫院。仁宗不豫,侍御數藥不效。希診曰:針心下胞絡可立愈。左右為不可。諸黃門以身試無害,遂進針,帝即愈。命為翰林醫御之官,賜衣魚。著《神應針經要訣》行世。

6. 錢乙

字仲陽,上世錢塘人,曾祖徙北,家於鄆,幼業醫。神宗時,元豐中,醫公主有功,授翰林醫官,遷太醫丞,賜紫衣緋魚,治療有奇效。所著《傷寒指微》、《嬰孩論》若干卷。

7. 高保衡

熙寧間為國子博士,校正醫書,深明方藥病機。神宗詔修《內經》有功,賜緋魚,加上騎都尉。

8. 林億

熙寧間為光祿卿直秘閣,同高保衡校正《內經》,醫名大著。

9. 龐安常

蘄水人,性敏穎,好學,精於醫,讀《素問》、《靈樞》、《甲乙》,深達奧妙。著書立言,發前人之未發。表述人迎氣口之脈,在手在喉,上下齊等,引繩曰平,過勝即病,而有三陰三陽之分,甚是詳切。

10. 僧智緣

徐州人,善醫,嘉祐中召至京師。診父母脈能知子之吉凶。時王安石、王珪俱在翰林,珪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視父知子,又何足怪哉?

11. 孫用和

不知何郡人,性識明敏,通經學,精醫方理,得黃岐之秘。治平間,為奉御太醫令。

12. 範九思

不知何郡人,業醫善針,沉疴悉能起。一人患喉內生蛾,諸醫不能愈,且畏針。範與末藥,計以筆搽之,遂暗針於內,刺之即愈矣。

13. 許叔微

字知可,白沙人,舉紹興壬子鄉試,篤好醫方,遂造其妙。有患奇怪疾者,能療取。平生治效,集成一書,名《本事方》。又撰《傷寒歌》、《仲景脈法圖》行世。

14. 僧道廣

西蜀人,好醫,得不傳之秘。乾德中,有人病,肌瘦如癆,唯好食米,闕之則口吐清水,食米則快,諸醫不辨。道廣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炒末,以水調頓服。良久,吐出如米形,遂愈,《病源》謂米瘕者是也。

15. 吳源

字德信,新安休陽人。宋孝宗時,以詩文醫學著名。遇道人,傳以金匱玉函之秘,尤能起死回生,人稱其神醫。後徵為翰林醫官。

16. 楊文修

字仲理,諸暨人。幼以孝聞,因母疾究醫,造其妙。朱晦翁聞其名,就見,與談通夕,所著有《醫術地理撥沙圖》。

17. 吳廷紹

為太醫令,烈祖好食飴,喉中噎,國醫莫能治。廷紹獨謂當進楮實湯,服之果愈。或叩之,答曰:咽因甘起,故以楮實湯。

18. 江嘉

字明遠,新安婺源人,以醫鳴世,十五代至嘉,以儒通醫,活人尤著。宋理宗不豫,召至,一進藥,遂安。

19. 初虞世

為宋朝醫,有超見,論病源皆深究《素》、《難》之理,所著有《養生必用》。

20. 蘇澄

宋良醫,人病應聲者求療。澄云:古無此方,惟以本草藥名盡呼之,每呼一聲,腹中輒應,唯一藥即不應,再三呼之,無聲,即此藥為主,治之痊愈。

21. 朱肱

號無求子,吳興人,善醫,尤邃於《傷寒》,潛心數十年,窮經義之要,而成《活人書》,奏進。道君朝授奉議郎、醫學博士。

22. 張擴

字子充,新安古歙人,精研醫學,聞有長於己者,雖千里求之不憚。時聞蘄水龐安常醫名,遂往從之。又聞蜀中王樸太素脈,亦往師之,得其秘而歸。術益高而名益著,江右縉紳士夫咸往就診。

23. 裴宗元

以醫名越,專用成方。及丹溪出,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勢不能以盡合,故其方書,遂不盛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