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回本書目錄

1.

2. 倉公淳于意

姓淳于氏,名意,齊太倉長,臨淄人。少好醫方,窮道,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醫愈高,視疾洞知生死。齊後疾,召診。曰:風癉客脬,難於大小便。意藥一飲溲即通;再飲病已。所以知後病者,診其脈,太陰之口濕然,風氣也;脈大而燥者,膀胱氣也;燥者,中有熱也。

白話文:

淳于氏,名叫意,是齊國的太倉長,臨淄人。他從小就喜愛醫學,深入研究醫道,拜同郡元里公乘陽慶為師。醫術越來越高明,看病時能清楚地知道病人的生死。後來齊王生病,召他去診治。淳于意說:「是風邪侵入膀胱,導致大小便困難。」淳于意給他服藥一劑,小便立刻就通暢;再服一劑,病就好了。他之所以知道齊王得這種病,是因為診他的脈時,發現太陰脈的部位濕潤,這是風邪的徵兆;脈搏強大而乾燥,是膀胱有熱氣;乾燥,表示體內有熱。

3. 淮南子劉安

性資天成,窮格事物之極,博覽群書,善醫藥。謂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王安道謂《淮南子》多寓言,夫豈不信?

白話文:

人的天性資質是天生就有的,他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極致,廣泛閱讀各種書籍,並且精通醫藥。書中說神農氏曾親自嘗試各種草藥,一天就遇到七十種毒。王安道說《淮南子》這本書裡有很多寓言故事,這難道不是真的嗎?

4. 蘇耽

桂陽人也,漢文帝時得道,人稱蘇仙公。公早喪所怙,鄉里以仁孝著聞。宅在郡城東北,距縣治百餘里。公與母共食,母曰:無鮓。公即輟箸起身取錢而去,須臾以鮓至。母曰:何所得來?公曰:縣市。母曰:去縣道往返二百餘里,頃刻而至,汝欺我也。公曰:買鮓時見舅氏,約明日至。

次日舅果至。一日,云間儀衛降宅。公語母曰:某受命仙錄,當違色養。母曰;我何存活?公以兩盤留,母需飲食扣小盤,需錢帛扣大盤,所需皆立至。又語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樹,患疫者,與井水一升、橘葉一枚,飲之立愈。後果然,求水、葉者遠至千里,應手而愈。

出《列仙傳》。

白話文:

蘇耽是桂陽人,漢文帝時得道成仙,人們稱他為蘇仙公。蘇仙公很早就失去了父親,在鄉里以仁愛孝順而聞名。他的家在郡城東北方,距離縣城一百多里。蘇仙公和母親一起吃飯時,母親說:「沒有醃魚。」蘇仙公立刻放下筷子起身拿錢離開,不久就帶著醃魚回來。母親問:「從哪裡買來的?」蘇仙公說:「縣城買的。」母親說:「去縣城的路來回有兩百多里,你轉眼之間就到了,你騙我吧?」蘇仙公說:「買醃魚時見到舅舅,約好明天來。」

第二天舅舅果然來了。有一天,天上的儀仗隊降臨到蘇仙公的家。蘇仙公告訴母親說:「我被仙界任命,將要離開您去修仙了。」母親說:「我該怎麼活下去啊?」蘇仙公留下兩個盤子,母親需要飲食就敲小盤子,需要錢財布帛就敲大盤子,需要的東西都會立刻出現。他又告訴母親說:「明年天下會發生瘟疫,家裡庭院中的井水和橘子樹,如果患了瘟疫的人,給他們一升井水和一片橘子葉,喝下去就會立刻痊癒。」後來果然如此,求井水和橘子葉的人從很遠的地方來,都立即痊癒。

出自《列仙傳》。

5. 公乘陽慶

山東人,得黃帝扁鵲之脈書,診病洞知人生死。

白話文:

公乘陽慶是山東人,他得到黃帝和扁鵲傳下來的脈學書籍,診斷疾病時能清楚知道病人生死。

6. 公孫光

淄川唐里人,好醫,為當時重。初,淳于意從,悉教之以妙方,乃曰:無以傳人。意曰:不敢。且曰:爾後必為國公,吾方盡矣。山東陽慶方甚奇,汝可師之,必得也。意遂辭光而師慶。出《史記》。

白話文:

淄川唐里人有個叫公孫光的人,他很喜歡醫學,醫術高明,在當時非常受人重視。起初,他跟隨淳于意學習醫術,淳于意將許多精妙的藥方都教給了他,並告誡他說:「這些藥方不可以隨便傳給別人。」公孫光回答:「我不敢。」淳于意接著說:「你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公級的人物,到那時我就把我的全部醫術都傳給你。」山東陽慶的醫術非常高明奇特,你可以去拜他為師,一定能學到精髓。於是,淳于意就辭別了公孫光,轉而拜陽慶為師。這段記載出自《史記》。

7. 樓護

字君卿,父為醫官。護少誦經方、本草萬言,有敏穎資,老者咸重之。謂之曰:以吾子之才,何不學宦。遂辭父學經,官為京兆尹,甚有聲譽。出《漢書》。

白話文:

樓護,字君卿,他的父親是位醫官。樓護從小就背誦醫方、本草等書籍,讀了上萬字,天資聰穎,年長的人都很看重他。有人對他說:「以你的才能,為何不學習做官?」於是,樓護就辭退了父親的教導,去學習經書,後來當上了京兆尹,很有聲望。這段事蹟出自《漢書》。

8. 秦信

不知何郡人,少敏有量,好經方本草,及究黃帝扁鵲之書。為當代良醫令。

白話文:

不知道是哪裡人,年輕時就聰明敏捷、有度量,喜歡研究經典的藥方和本草,並且深入鑽研黃帝、扁鵲的醫學著作。是當時一位優秀的名醫。

9. 王遂

不知何郡人,習經方,工於治療,學業精博,為齊王侍御醫。

白話文:

王遂不知道是哪個郡縣的人,他熟悉經方,擅長醫治疾病,學識精通廣博,曾擔任齊王的侍御醫。

10. 宋邑

臨淄人,志性愛人,酷尚醫術。就齊太倉公淳于意學五診脈論之術,為當世良醫。並出《史記》。

白話文:

臨淄這個地方的人,天性善良仁愛,非常喜愛醫學。他曾向齊國太倉長官淳于意學習診斷脈象的理論,成為當時有名的好醫生。這件事也記載在《史記》中。

11. 馮信

臨淄人,為齊太倉長,性好醫方,精於診治。臨淄王猶以其識見未深,更令學於淳于意,名遂著。

白話文:

馮信是臨淄人,擔任齊國管理太倉的長官,他天性喜愛醫藥方劑,精通診斷和治療。臨淄王認為他的見識還不夠深入,就讓他再去向淳于意學習,因此聲名更加顯赫。

12. 高期

仕濟北王太醫令,王以其術未精,令就淳于意學經脈,及奇絡結俞穴所在,定鑱石刺灸之法。歲余盡通,以此知名。

白話文:

王仕濟擔任濟北王的太醫令,但濟北王認為他的醫術還不夠精湛,就命令他去跟隨淳于意學習經脈、奇經八脈、穴道位置,以及確定用砭石、針刺、艾灸的治療方法。一年多以後,王仕濟完全通曉這些醫術,也因此而聞名。

13. 王禹

為濟北王太醫,王亦以其未盡善,令就學於淳于意,數歲悉通,遂名當代。

白話文:

王禹是濟北王的太醫,濟北王認為他的醫術還不夠精湛,就讓他去跟隨淳于意學習。幾年後,王禹完全通曉醫術,於是就成為當時很有名氣的醫生。

14. 唐安

臨淄人,言貌謙恭,風儀溫雅,好醫,就倉公學,乃馬齊醫令。

白話文:

唐安是臨淄人,他的言談舉止謙虛恭敬,風度儀態溫和文雅。他喜歡醫術,曾跟隨倉公學習,後來擔任馬齊的醫官。

15. 杜信

不知何郡人,謙柔好學,悉心於醫。受業於倉公,教以上下脈經、五診之法,亦以名知漢代。

白話文:

杜信,不知道是哪個郡縣的人,為人謙虛溫和、喜好學習,並且全心投入醫學。他曾跟隨倉公學習,倉公教導他上下脈經以及五診的方法,他也因此在漢代以醫術聞名。

16. 玄俗

河間人,餌巴豆,賣藥都市。河間王病瘕,服俗藥,下蛇數十餘頭而愈。王見玄俗立日中無影,以女配之。俗夜逃去,隱於常山中。

白話文:

河間地方有個人,他吃巴豆來賣藥,到處在都市裡販賣。河間王得了腹部腫塊的疾病,吃了他賣的普通藥,結果拉出了幾十條蛇而痊癒。河間王發現這個人站在太陽底下竟然沒有影子,就把女兒嫁給他。這個人晚上逃跑了,隱居在常山之中。

17. 張伯祖

南陽人,志性沉簡,篤好方書,精明脈證,療病十全,當時所重。張仲景從而師之。

白話文:

張伯祖是南陽人,個性沉穩簡樸,非常喜歡研究醫方書籍,對於診斷脈象和辨別病症非常精通,治病幾乎都能痊癒,當時受到人們的敬重。張仲景曾經跟隨他學習醫術,並尊他為老師。

18. 張機

字仲景,南陽人,受業張伯祖,醫學超群,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建安年間,病傷寒死者,十居其七。機按《內經》傷寒治法,存活甚眾。著論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為諸方之祖。凡移治諸證如神,後人賴之為醫聖。又有《金匱方》,亦其遺意。

白話文:

張機,字仲景,是南陽人。他向張伯祖學習醫術,醫學造詣非常高超,後來被推舉為孝廉,並當上了長沙太守。在建安年間,因為傷寒而死的人,十個裡面就有七個。張機根據《內經》中關於傷寒的治療方法,救活了很多人。他寫了二十二篇醫學著作,總共包含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是各種藥方的鼻祖。他運用這些方法治療各種疾病都非常有效,後人因此尊稱他為醫聖。另外還有《金匱方》,也是他留下的著作。

19. 涪翁

廣漢人,常釣魚於涪水,故號涪翁。善針,愈病應效,乃著《針經》、《脈法》傳於世。弟子程高師之,年久乃授之,高亦隱不出。

白話文:

廣漢有個叫涪翁的人,他常常在涪水邊釣魚,所以大家都叫他涪翁。他很擅長針灸,治病效果非常好,因此寫了《針經》、《脈法》這兩本書流傳於世。他的弟子程高向他學習針灸,學了很久才得到他的真傳。程高學成後也隱居起來,不出來行醫。

20. 程高

廣漢人,好醫,問道無倦,人有一藝長於己者,必千里伏膺。聞涪翁善醫,及《針經》、《脈診》,尋積年乃得之。名擅當代,為太醫丞。

白話文:

廣漢地方有個人,很喜歡醫術,求教醫理從不厭倦,只要有人有一技之長勝過自己,一定會不遠千里去虛心學習。他聽說涪翁擅長醫術,以及精通《針經》和《脈診》,便花了好幾年才學到這些醫術。他的名聲在當時非常響亮,後來當上了太醫丞。

21. 郭玉

和帝時太醫丞,帝令嬖臣美手者,雜於女子帷中,試玉診脈各一手,問其疾。玉云: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帝嘆息稱善。

白話文:

郭玉是漢和帝時期的太醫丞。當時,皇帝命令他寵愛的近臣中,那些手長得好看的人,混雜在女子們的帷帳之中,讓郭玉分別診察每個人左右手的脈象,並詢問她們的病情。郭玉診斷後說:「左手的脈象屬於陰,右手的脈象屬於陽,脈象中同時有男女的區別,這種情況很像異於常人。」皇帝聽了,感嘆稱讚他醫術高明。

22. 沈建

丹陽人,父為長史。建好道不仕,學導引服食延年之法,治病有奇效。後自絕谷,不食煙火,行步如飛,或去或來,如此三百年,後絕跡不知所之。出《列仙傳》。

白話文:

沈建是丹陽人,他的父親是位長史。沈建喜歡道術,不願做官,他學習導引和服食以求長壽的方法,治療疾病有奇效。後來他斷絕五穀,不吃熟食,走路像飛一樣快,有時離開,有時回來,這樣過了三百年,之後就再也沒有蹤跡,不知道去了哪裡。《列仙傳》有記載他的事蹟。

23. 杜度

不知何郡人,仲景弟子。識見宏敏,器宇沖深,淡於矯矜,尚於救濟。得仲景禁方,名著當時。

白話文:

不清楚他是哪個地方的人,是張仲景的弟子。他的見識非常廣博敏銳,氣度深遠沉穩,不喜歡矯揉造作,重視救助他人。他得到了張仲景的祕傳藥方,在當時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