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歷世聖賢名醫姓氏
3. 五帝
4. 太昊伏羲氏
伏羲氏以木德王,風姓,蛇首人身,生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因始有妊,生帝,都於陳。其理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於人,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作二十七絃之琴,三十六絃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所以六氣六腑、五臟五行,陰陽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類推。炎帝因斯,嘗百草,以制九針,以拯夭札矣。
白話文:
伏羲氏以木德稱王,姓氏為風,有著蛇的頭和人的身體,天生就具備聖人的德行,像日月般光明,所以被稱為太昊。他的母親住在華胥的湖邊,踩到巨人的腳印,因此開始懷孕,生下伏羲,建都於陳地。他治理天下時,抬頭觀察天象,低頭觀察地理,從人身上觀察萬物,研究鳥獸的紋路和土地的適宜性,近的就從自身取材,遠的就從外物取材,開始畫出八卦,用來溝通神明的德行,歸納萬物的特性。他創造了文字,取代了原先用繩子打結記事的方法。
他製作了二十七弦的琴和三十六弦的瑟,用來修養身心、涵養性情,回歸天真。因此,六氣、六腑、五臟、五行、陰陽、水火的升降等,都能夠有對應的形象;各種疾病的道理,也都能夠依此類推。炎帝因此受到啟發,親自嘗試各種草藥,製作出九針,用來拯救早夭的疾病。
5. 炎帝神農氏
按《通鑑》《帝王世紀》及《本草》序,炎帝以火德五,生於姜水,因而姓姜,有聖德,始教天下耕種五穀,故曰神農。味草木之滋,察寒熱溫平之性,辨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而化之,作方書以療民疾,立醫道救民夭札,著《本草》四卷。至梁,陶弘景以《名醫別錄》加之為七卷。
至唐,李績、許孝崇等奉詔更復採摭,去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繆,纂修為二十卷,於今行焉。炎帝救民,澤及當時,恩垂萬世,何休哉!
白話文:
根據《通鑑》、《帝王世紀》和《本草》的序言記載,炎帝屬於火德,出生於姜水,因此姓姜。他具有聖人的德行,開始教導天下人民耕種五穀,所以被稱為神農。他親自品嚐各種草木的味道,觀察它們的寒、熱、溫、平的屬性,辨別藥物中君、臣、佐、使的配伍關係。據說他曾經一天之內就嘗遍了七十二種毒,都能神奇地化解。他因此著作成方書來治療人民的疾病,建立醫學來拯救人民的夭折和疾病,並撰寫了《本草》四卷。到了梁朝,陶弘景將《名醫別錄》加入其中,使之成為七卷。
到了唐朝,李績、許孝崇等人奉旨重新採集和整理,去除陶弘景的錯誤之處,辨別民間用藥的謬誤,編纂修訂為二十卷,一直沿用至今。炎帝拯救人民,恩澤惠及當時,恩情流傳萬世,這是多麼偉大的功績啊!
6. 黃帝有熊氏
按《通鑑》《帝王世紀》《九鼎丹經》,黃帝姓公孫,諱軒轅,有熊國君之子,長於姬水,故又姓姬。生而神靈,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見日月星辰之象,著星官之書,占鬥綱所建,始作甲子。帝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蕩之於外,喜怒攻之於內,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咨於岐伯,而作《內經》。覆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處方餌,而人得以盡年。
受青牛紫府先生,三皇天文以效,萬神至具。適崆峒,問廣成子,受以自然經。登玉闕,得玄女九鼎神丹。至茅山,採禹餘糧烹之,得銅,還荊山之下,鼎湖之上。三爐定藥,九鼎丹成。黃龍下迎,黃帝上升。群臣從上者七十餘人。萬姓仰望,故後世因名其處為鼎湖云。
白話文:
根據《通鑑》、《帝王世紀》、《九鼎丹經》等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有熊國君的兒子,在姬水邊長大,所以又姓姬。他天生就聰明有靈性,從小就練習使用武器,並用武力討伐不服從的部族。他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寫成關於星官的書籍,研究北斗七星的指向,開始制定甲子曆法。黃帝認為人出生時,背部朝陰,懷抱陽氣,需要飲食來滋養,並且會受到外在的寒冷暑熱影響,內在則會有喜怒等情緒波動。他觀察天地間五種氣的變化,制定五運的規律,了解人的性情和生命,記錄陰陽的變化。他向岐伯請教,寫成《內經》。又命令俞跗、雷公觀察人體穴位,研究脈搏的變化,讓巫彭、桐君開藥方,人們因此可以安享天年。
黃帝從青牛紫府先生那裡學到三皇時期觀測天象的方法,並讓眾多神仙輔助他。他到崆峒山拜訪廣成子,學習自然的道理。登上玉闕,得到玄女傳授的九鼎神丹。他又到茅山採集禹餘糧來煉製,得到銅,然後回到荊山腳下、鼎湖之上。黃帝設了三個爐鼎來煉藥,終於煉成九鼎神丹。黃龍降下迎接,黃帝就升天而去,跟隨他一起升天的臣子有七十多人。百姓都仰望著,所以後世就將黃帝升天之處命名為鼎湖。
7. 僦貸季
按《素問》,黃帝時人,岐伯師也。岐伯相為問答,著為《內經》云。
白話文:
根據《素問》記載,僦貸季是黃帝時代的人,他是岐伯的老師。岐伯與他互相問答的內容,被記錄下來成為《內經》的一部分。
8. 天師岐伯
按《內經》序,岐伯為黃帝之臣。帝師之,問醫,著為《素問》《靈樞》,總為《內經》十八卷。唐太僕王冰次注,為醫之祖書,脈理、病機、治法、針經、運氣,靡不詳盡。真天生聖人,以贊化育之書也,今行世。
白話文:
根據《內經》的序言記載,岐伯是黃帝的臣子。黃帝以他為老師,向他請教醫學,岐伯將其記錄下來,撰寫成《素問》、《靈樞》,合起來就是《內經》,共有十八卷。唐朝的太僕王冰加以註解,使《內經》成為醫學的開山祖師之作,其中對於脈象的道理、疾病的機制、治療的方法、針灸的經典、以及氣運的變化等,都講解得非常詳盡。岐伯真是天生的聖人,他的著作是輔助天地化育的寶典,如今廣為流傳於世。
9. 伯高氏
黃帝臣,未詳其姓。佐帝論脈經,窮究義理,附《素問》中。
白話文:
伯高是黃帝的臣子,他的姓氏已經不可考。他輔佐黃帝一起探討脈象的經典,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他的論述被附在《黃帝內經·素問》之中。
10. 鬼臾區
黃帝臣,未詳其姓。佐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有問對難經,究盡義理,以為經綸。自到於今賴之。
白話文:
鬼臾區是黃帝的臣子,他的姓氏已經不可考。他輔佐黃帝發明了五行學說,詳細論述了脈象的經典,並且著有問答形式的《難經》,深入探討了其中的義理,並將其作為重要的理論依據。從古至今,我們都受益於他的貢獻。
11. 俞跗
黃帝臣也,善醫術。治病不以湯液醪醴、鑱石矯引、湯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乃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煉精蕩形,以去百病。
白話文:
俞跗是黃帝的臣子,擅長醫術。他治病不用湯藥、酒醴、針石、按摩導引、熱敷等方法,只要撥開皮膚就能看見疾病的癥結所在,然後根據五臟的脈絡,就割開皮膚、分解肌肉,疏通阻塞的脈絡、解開糾結的筋絡,清洗腸胃,漱洗五臟,提煉精氣、蕩滌形體,以此來去除各種疾病。
12. 少俞
黃帝臣,俞跗弟也,其醫術多與其兄同。
白話文:
黃帝的臣子,名叫俞跗的弟弟,他的醫術大多和他的哥哥相同。
13. 少師桐君
按《本草》序,為黃帝臣。撰《藥性》四卷及《採藥錄》,紀其花葉形色,論其君臣佐使,相須相反,及立方處治寒熱之宜,至今傳之不泯。
白話文:
根據《本草》的序文記載,桐君是黃帝的臣子。他撰寫了《藥性》四卷和《採藥錄》,記錄藥草的花、葉形狀和顏色,並論述藥物間的君臣佐使關係、相輔相剋的道理,以及開立藥方處理寒熱病症的原則,這些內容至今仍然流傳,沒有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