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0)

1. 郝兌

博陵人,精於醫術,治療有神效,人以為神授。診脈預知生死,推測運氣,如四方之疾,當預告人,使其慎而防之,累驗。

白話文:

這個人是博陵人,精通醫術,治療效果非常好,人們認為他是得到了神的授予。他能通過診脈預知人的生死,還能推算出疾病的運行規律,對於各地的疾病,他會提前告知人們,讓大家小心防範,屢次驗證都非常準確。

2. 竇漢卿

為金太師,善醫,妙於針,有死去經日者,若胸前稍溫,輒針立活。著有《針經指南》、《標幽賦》,誠為古今之軌範。

白話文:

他是金朝的太醫,擅長醫術,尤其精通針灸,對於已經去世但胸前仍有些微溫暖的人,他能通過針灸立即讓其甦醒。他撰寫了《針經指南》和《標幽賦》,確實是古今醫學的典範。

3. 成無己

世習儒醫,無己尤該博群書,有敏質,祖述仲景傷寒,辨析表裡虛實,極其旨趣,著有《傷寒論》《明理論》,凡數十卷行世。

白話文:

這個人世代從事儒學和醫學,特別是張無己,他讀過很多書,天資聰敏,繼承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學說,能夠明確分辨病症的表裡虛實,深入研究其精髓,並且寫下了《傷寒論》和《明理論》等著作,總共有數十卷流傳於世。

4. 劉守真

名完素,河間人,遂號河間。洞徹醫方,詳明《內經·熱論》,多病於火,所著《運氣要旨》、《精要宣明》等論,《素問玄機原病式》行於世。

白話文:

名叫完素,是河間人,因此有河間這個號。他對醫學非常精通,特別是詳細研究了《內經·熱論》,認為很多疾病是由火引起的。他寫了《運氣要旨》、《精要宣明》等著作,《素問玄機原病式》流傳於世。

5. 張元素

字潔古,易州人,今稱易老,八歲善屬文,舉進士。好醫方,夜夢神人鑿開胸腹,納書於中,自是洞徹病源。活潑施藥,不泥古方,其言運氣不齊,古今易轍,舊方新病難相合附,所貴因時制宜之妙耳。

白話文:

他是易州人,名叫易老,八歲的時候就擅長寫文章,後考中了進士。他喜歡醫術,有一天晚上夢見神人打開他的胸腹,把書放進去,從此他就能夠清楚地了解疾病的根源。他靈活使用藥物,不拘泥於古方,認為氣運變化不一致,古今情況不同,舊的藥方難以適用新的疾病,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應變。

6. 張璧

元素之子,得父業,號云岐子,名著當時,有《脈談》行世。

白話文:

這個人是中醫學的傳人,繼承了父親的事業,被人稱為云岐子,當時很有名,有一本叫《脈談》的書流傳於世。

7. 張子和

名從正,字子和,睢州人,精於醫,法河間之方,邃《素問》之旨,著有《汗下吐三法》,用之當者如神,立可以回生起死。世人不知病源,不察脈候,妄施其法,不能用其當然之妙,而反謗其法之不善,此大可笑者也。

白話文:

名從正是個精通醫術的人,他是睢州人,擅長使用河間的療法,深入理解《黃帝內經素問》的精髓,他寫了一本書叫做《汗下吐三法》,如果恰當地使用這些方法,效果會非常神奇,甚至能救人於生死之間。但是,現在有很多人不明白病因,也不仔細檢查脈搏,隨便使用這些療法,因此無法體會到它真正的妙處,反而會誹謗說這些療法不好,這是非常可笑的。

8. 麻九疇

字知幾,莫州人,三歲識字,七歲能書,長通經史。因疾,從子和學醫,遂盡得其妙,濟活甚多。

白話文:

他知道很多,是莫州人,三歲時就認識字,七歲就能寫字,長大後精通經史。因為生病,他跟隨子和學習醫術,於是完全掌握了醫術的精髓,救活了很多人。

9. 李杲

字明之,號東垣,幼明敏,性好醫。聞易老張元素以醫鳴,攜千金往從之,數年盡得其妙。而謂病因脾胃所生者良多,故主內虛則諸邪併入,著《脾胃論》補中益氣等方。為王道之本,而實為醫家之宗主。

白話文:

李東垣,小時候聰明敏捷,天性喜愛醫學。聽說張元素因為醫術高明而聞名,便帶上千金去拜他為師,幾年後完全掌握了張元素的醫術精髓。他認為許多疾病是由脾胃產生的,因此主張人體內部虛弱時各種邪氣就會侵入,並撰寫了《脾胃論》,提出了補中益氣等方法。這成為了醫學的根本原則,實際上也成為了醫學界的宗師。

10. 王好古

字進之,號海藏,古趙人,性明敏,通經史,好醫方。師李明之,所著《醫壘元戎》十二卷、《醫家大法》三卷、《仲景詳辨活人節要歌》、《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斑疹論》、《光明論》、《標本論》、《傷寒辨惑論》等書行世。

白話文:

這位醫家名叫字進之,號稱海藏,是古代趙國人。他天資聰穎,博通經史,熱愛醫藥方術。師從李明之學習醫術,著有《醫壘元戎》十二卷、《醫家大法》三卷、《仲景詳辨活人節要歌》、《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斑疹論》、《光明論》、《標本論》、《傷寒辨惑論》等著作流傳於世。

11. 羅天益

字謙甫,真定人,東垣弟子,潛心苦學,真積力久,居束垣門下十餘年,盡得其妙。著有《衛生寶鑑》二十四卷行世。

白話文:

他的名字叫字謙甫,是真定人,他是東垣的弟子,用心學習,長時間積累努力,在東垣門下學習了十多年,學會了所有的精髓。他寫了一本書叫《衛生寶鑑》,共有二十四卷,流傳於世。

12. 吳恕

號蒙齋,圖述《傷寒指掌》。

白話文:

名叫蒙齋的人,用圖表的方式闡述了《傷寒指掌》這本書。

13. 李慶嗣

洛陽人,少舉進士,不第,遂業醫學。洞徹玄機,活人甚多,所著《傷寒類證》、《訂活人書》及《針經》。

白話文:

這個人是洛陽人,年輕時參加進士考試但沒有考中,於是專心從事醫學。他精通醫術,救活了很多人,著作有《傷寒類證》、《訂活人書》以及《針經》。

14. 範益

燕京人,醫甚精,尤神於脈。年七十時,有老嫗居西山,請診其女,益以倦騎乘為辭。嫗出,頃之攜二少女至,益診而詰之曰:此非人脈,乃妖質耳。嫗跪告曰:妾本狐類,久住世間,得日月之精氣。故能變幻人形。二女偶患疾苦,知君仁厚,存活為心,故敢求藥。君既洞察,詎敢欺乎?益遂與藥,隨扣其所以往來禁城,如入無人之境,何也?嫗曰:此時真主已在濠梁京城,諸神俱已往彼,是故得以出入也。逾年,太祖果克燕京,元帝北遁。

若益者真神醫也。

白話文:

燕京有一位醫術精湛的醫生,名叫益,他尤其擅長把脈。當他七十歲時,西山住著一位老婦人,她請益去看她女兒的病。老婦人說她女兒最近容易疲倦,騎馬也不舒服。婦人離開後,不久便帶著兩個女兒回來,益診完脈後問婦人道:「這不是人的脈象,而是妖物的體質。」婦人跪下懇求道:「我本是狐妖,在人間生活了很久,吸收了日月精華,所以能變化人形。兩個女兒偶爾生病,知道您心善仁厚,希望能活下去,所以才敢來求醫。您既然看穿了真相,又怎會欺騙我們呢?」

益於是開了藥方,順便問婦人是如何進出禁城,就像沒有人看守一樣的。婦人回答道:「現在真主已經在濠梁京城,諸神都已經前往那裡,所以我們才能自由出入。」

過了一年,太祖果然攻下了燕京,元帝往北逃亡。

看來益的確是一位神醫啊!

15. 潘璟

不知何郡人,善醫,診視有異見。一婦懷孕二歲,一婦孕十四月,俱不產。璟診視曰:非孕也,疾也。作劑飲之。孕二歲者,下肉塊百餘,孕十四月者,下大蛇。二婦俱得活。

白話文:

有個醫生擅長醫術,診治時有獨到的見解。有一位婦女懷孕兩年,另一位婦女懷孕十四個月,都沒有生產。醫生診斷後說:這不是懷孕,而是疾病。於是配製藥劑讓她們服用。那位懷孕兩年的婦女,排出一百多塊肉塊,而懷孕十四個月的婦女,則排出一條大蛇。兩位婦女都因此獲救。

16. 紀天錫

字齊卿,泰安人,業醫,有活人之妙,注《難經》五卷。泰定上其書,授醫學博士。

白話文:

名叫齊卿,是泰安人,從事醫藥工作,有救死扶傷的高明技藝,註解了《難經》五卷。在泰定時期呈上他的著作,被授予醫學博士的職位。

17. 王珪

字均章,號中陽老人,吳郡人。志行高潔,見道真明,尤邃於醫學。屏世慮,隱居吳之虞山,人稱隱君。所著方書,超出群表,自幼及壯至老,調攝有序,論證有旨。至於諸痰諸飲挾火為患,悉究精詳,制有滾痰丸,最神效,名《泰定養生主論》。

白話文:

字均章,號中陽老人,是吳郡人。他品行高潔,對道學理解透徹,尤其精通醫術。他摒棄世俗煩惱,隱居在吳郡的虞山,人們稱他為隱君。他所著的醫書,超越一般水平,從年輕到壯年再到老年,他都懂得調養身體,論證也十分精妙。對於各種痰飲夾雜著火氣而造成的病症,他都研究透徹,並研製了滾痰丸,療效十分神奇,他的著作名為《泰定養生主論》。

18. 許國禎

字進之,為元祖翰海留守,掌醫藥,醫邁常人,藥有奇效。世祖足疾,進藥,味苦不飲,禎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世祖然之,遂飲藥而愈。

白話文:

這個人是元朝的翰海留守,負責醫藥事宜,他的醫術超出一般人,所開的藥也非常有效。當世祖患有腳病時,他進獻藥物,但因為藥味太苦,世祖不想喝。他便說,良藥雖苦卻對病情有益,忠言雖逆耳卻有利於行動。世祖聽後認為有道理,於是喝了藥,最終病癒。

19. 羅知悌

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精於醫術,得金劉完素之傳,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書,有異見。惟好靜僻,厭與人接,惟丹溪為得意弟子,遂儘教以其所學云。

白話文:

這個人名叫子敬,世人稱他為太無先生,他精通醫術,得到了金代劉完素的真傳,同時也研究了張從正和李杲兩家的著作,有自己的見解。他喜歡清靜,不喜歡與人交往,只有丹溪是他非常滿意的弟子,因此他把自己所學的都教給了丹溪。

20. 朱震亨

字彥修,號丹溪,浙之義烏人。自幼好學,日記千言。業舉子,講道八華山,拜許文懿公。一日公謂以己疾久之,非精於醫者,弗能起,子多敏穎,其遊藝於醫而濟人乎?於是丹溪復致力於醫方。既而悟曰:執古方以療今病,其勢難全,必也參之以《素》、《難》,活潑權衡,乃能濟世。遂出遊求師,渡浙走吳,歷南徐建業,皆無所遇。

及還武林,聞太無先生,往拜之,數謁弗得接,求見愈篤,先生始接之。以劉張李三家之書為之敷揚其旨,彥修受教而醫益神,名益著,四方求療者,輻輳於道。按證施方,錄為醫案可考,又著《格致餘論》發其秘云。

白話文:

字彥修,號稱丹溪,是浙江義烏人。他從小就喜歡學習,每天都寫上千字的文章。原本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後來在八華山講學,拜了許文懿公為師。有一天,許文懿公對他說:「我這個病已經很久了,只有精通醫術的人才能治好。你天資聰穎,不如學醫來救濟世人吧?」於是丹溪便重新專注於醫術。

後來他悟出一個道理:用古代的方子治療現代的病,不一定能完全治好,一定要參考《黃帝內經》、《難經》,靈活運用,才能救治病人。於是丹溪便四處遊歷求醫,渡過浙江,前往吳地,再到南徐建業,但都未能找到滿意的師傅。

回到杭州後,他聽說太無先生醫術高超,便前去拜訪,多次拜訪都未能見面,但他求見的決心越來越堅定,太無先生終於接見了他。太無先生將劉完素、張元素、李杲三家醫學著作的精髓傳授給他,彥修受益匪淺,醫術精進,名聲大振,四方求醫的人絡繹不絕。他根據患者的病情施以藥方,並將這些病例記錄下來,稱為醫案,可以作為參考。他也寫了《格致餘論》一書,將自己的醫術心得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