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凡例 (1)
凡例 (1)
1. 凡例
一、是書之編,目曰《古今醫統》。撰取歷代醫源,肇自羲皇,流於斯世,翰衍相承,其來尚矣。凡聖賢立法制方,足為天下後世準繩者,今悉考其事蹟,例於卷首,俾後學得以溯流窮源云。
一、諸名醫史書所載及出各家文集,學本《內經》,方法醇正者,錄之無闕。若涉於幻誕理法之外,如《晉書》所載佛圖澄、單道開,金之馬宗素、程德齋之流,不敢悉錄。其有名,如矯氏、俞氏輩,皆醫之宗,雖無傳亦錄之。
一、纂是書以黃帝《內素》為宗,及史書諸子之集,凡有一節之所長,可以羽冀醫學者,悉探而附之。其畔經背理,如馬宗素之《鈐法》、高陽生之《脈訣》、趙氏之《精要》、彭氏之《類編》,則反滋醫之惑也,並不載錄。然古今醫書,天下廣博,殆非一人所能遍睹,若會其極而該其全,則有俟於博雅君子。
一、《內經素問》為醫書之祖,誠古先聖人立言立法之准者也。其後諸賢悉宗其義而發明之,未有舍《內經》而成良醫者。自唐太僕啟玄子註釋,得失相半,嗣以滑氏《鈔》而陳之,尚未足以盡善。今纂其要旨,集為一卷,俾業醫者熟誦玩味,自有以契其玄。而凡臨病諸說之同異,故不能亂其真也。
一、先哲立論切於證治之可法者,廣博兼該,而非一隅之說。如王安道、朱彥修輩,《本草衍義》、《病治八要》、《奇效良方》、《藥用君臣》等論,則凡可以翼醫者,通考附前,便於觀覽。
一、醫道以脈為先,苟不明脈,則無以別證。今世醫言脈者,多以《脈訣》七表八里九道為名,左心小腸為宗。部位錯亂,而診候必不準矣。今辨叔和《脈訣》之謬,取《內經》診候之法,合為一卷。
一、病證各分門類,首論病源,一主《內經素問》;次以脈候,較以王氏《脈經》、滑氏《樞要》;次以治法,歷取名家之所長;次以藥方,精選經史之必效。出自某集,紀別各條之下,庶有所據而知其本云。
一、病機祖《內經》,述巢氏,區別表裡虛實寒熱之源,則類藥方,亦按表裡虛實寒熱繼之於後。庶對證檢方,如方圓之就規矩,自有不容少戾者。
一、各病宜於針灸,其經穴隨附本證之後。古人針灸,並書卷首,以其有神速功。今人畏而不用,為醫殆亦鮮精。竟不知奇功偉績,立可起死回生;對證取穴,無不應手獲效,豈小補哉?
一、凡不可治證,醫所當知。病有一臟之氣絕者,藥必不能以強生。如黑色見於耳及命門懸壁間如煙煤,是腎氣以絕,死;肉脫身不去者,死;脈無胃氣者,死。皆其元氣絕亡,斷不可治。今人不工望聞問切,而惟以問之一端,多有不識死候而藥之。此醫之大弊也。扁鵲之於齊桓,醫緩之於晉景,皆莫能生之證。今以死候類編脈法之後,例之無惑。
白話文:
這本書的編纂,目標是《古今醫統》。內容蒐集歷代醫學的源頭,從伏羲時代開始,流傳至今,經過不斷發展傳承,歷史相當悠久。凡是聖賢所制定、足以成為後世遵循的法則和方劑,現在都詳細考察其事蹟,放在卷首,讓後學者可以追溯源頭。
各代名醫,其事蹟記載在史書或各家文集中,學問根基於《黃帝內經》,方法純正的,都完整收錄。如果涉及虛幻怪誕、不符合醫理的,例如《晉書》所載的佛圖澄、單道開,金代的馬宗素、程德齋之流,就不敢全部收錄。有些名醫,如矯氏、俞氏等人,是醫學的宗師,即使沒有傳記也收錄。
編纂這本書,以《黃帝內經》為根本,並參考史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凡是有任何可取之處,能幫助醫學者,都加以探討並附錄。那些違背經典、不合醫理的,如馬宗素的《鈐法》、高陽生的《脈訣》、趙氏的《精要》、彭氏的《類編》等,反而會增加醫者的迷惑,所以不予收錄。然而古今醫書,天下廣博,並非一人所能全部讀遍,若要融會貫通、全面掌握,則有待於學識淵博的君子。
《黃帝內經素問》是醫學的始祖,確實是古代聖人立論立法之準則。後來的賢人,都遵循其理論而加以闡發,沒有人能捨棄《內經》而成為良醫。自唐代太僕啟玄子註釋《內經》,有對有錯,之後滑氏又加以整理,但仍未能盡善盡美。現在整理其要點,彙集成一卷,讓學醫的人熟讀體會,自然能夠領悟其中的奧妙。對於各種病症的不同說法,就不會被混淆,能辨別真偽。
前代賢人所提出的理論,切合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內容廣泛且全面,並非只是一隅之見。如王安道的《本草衍義》、朱彥修的《病治八要》、《奇效良方》、《藥用君臣》等論述,凡是可以幫助醫學的,都加以考證,並附在前面,方便讀者閱覽。
醫學以脈診為先,如果不明瞭脈象,就無法辨別病證。現在的醫生談論脈象,多以《脈訣》所說的七表八里九道為依據,以左手心和小腸為中心。這種部位錯亂,診斷一定不準確。現在辨明叔和《脈訣》的錯誤,採用《內經》的診脈方法,合併為一卷。
各種病症分門別類,先論述病因,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主要依據;其次論脈象,參考王叔和的《脈經》和滑氏的《樞要》;再論治法,廣泛採用各家所長;最後論藥方,精選經史中確有療效的藥方。這些藥方出自哪本書,都詳細標明,讓讀者有所依據,知道其來源。
病機的理論,以《內經》為依據,並參考巢元方的著作,區分表裡、虛實、寒熱的病因,然後根據病因分類,將藥方按表裡、虛實、寒熱的順序排列在後。這樣,就能夠對應病證選擇藥方,就像用圓規和矩尺來畫圓畫方一樣,準確無誤。
各種疾病適合針灸的,其經絡穴位都附在病症之後。古人將針灸寫在書的首卷,是因為它療效迅速。現在的人畏懼而不使用,這樣學醫恐怕難以精通。其實不知道針灸的奇效,可以起死回生,對症取穴,無不應手見效,怎麼能說是小補呢?
凡是無法治癒的疾病,醫生應當知道。病人的五臟有一臟之氣已絕,藥物一定無法使其恢復生機。例如,如果耳朵和命門之間出現像煙煤一樣的黑色,代表腎氣已絕,會死亡;如果身體肌肉脫落,但未完全消退,也代表會死亡;如果脈象中沒有胃氣,也代表會死亡。這些都是元氣耗盡,無法救治的。現在的醫生不精通望、聞、問、切,只依靠詢問病人,很多人不認識死症,還給病人開藥,這是醫學上的大弊病。扁鵲對於齊桓公、醫緩對於晉景公,都是無法救治的病症。現在將死症的徵兆整理在脈法之後,讓大家不會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