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2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 (27)

1. 瘰癧

瘰癧必起於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陽明,大抵食味之厚,鬱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招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補。以其三焦相火,氣多血少。婦人見此,月經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危矣。自非寡欲斷味,神仙不治也。

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或在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項,又或在頸下,連及缺盆,皆謂之瘰癧。或在胸前,及於兩脅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經之疾。少陽司相火,但凡女子、小兒,三焦火窒一經,蓄怒憂思驚恐,抑鬱氣逆,遂致痰火積於經,結核不散,而成瘰癧,至於發熱憎寒,煩渴盜汗,或寒熱往來,日漸羸瘦,邪熱寢盛,則必費調理,可不慎與?

又云: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刀形長如蜆蛤者,為馬刀。

脈澀者補血為主。

脈弱者補氣為主。

脈浮數者及腫痛,宜祛風清熱涼血。

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

鬱抑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

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之。

虛勞所致者,補之。

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

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治瘰癧結核及頭面諸瘡腫、胸肋間腫痛,必用此法始。

經曰:火淫所勝,治以鹹寒。先用食鹽一二兩炒過,以長流水一大碗煎,放溫,作三四次頓服,少時以雞翎於咽喉中探引吐涎三兩升,後服涼血通經如玉燭散、四物涼膈散、解毒湯之類。

地膽、斑蝥,制度如法,能攻瘰癧之毒,以其破瘰癧之根,從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漿汁,或如血塊爛肉,亦其驗耳。服此藥者,當以木通、滑石等為嚮導,不然,恐遺毒於小腸,膀胱也。

夏枯草,《本草》言大治瘰癧,散滯氣,而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經不言其能退寒熱,虛者儘可倚仗,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施艾灸,亦漸取效。此草三四月間開紫花,夏至時便枯,蓋稟純陽之氣,得榮則枯耳。此瘰癧中之要藥也。

桑椹,取極熟黑色者二斗,以布濾取自然汁,砂器內文武火慢熬,成薄膏。每日白湯點一匙,食後稍遠服,日三次。

散腫潰堅湯,治馬刀結硬如石,沿在耳下至缺盆或肩上肋下者,皆手足少陽經分,或頰或頰車堅硬如石,乃陽明經分,或二經瘡已破,流膿,並皆治之。

柴胡梢(四錢),桔梗(半兩),升麻,龍膽草,黃芩梢(半生,半酒炒),連翹(各三錢),炙甘草,白芍藥,當歸尾(各三分),黃連(二錢),黃柏,知母(炒),栝蔞根(酒浸),葛根,昆布(酒洗),廣朮(酒浸,微炒),三稜(酒拌濕,炒透,二錢)

上咀,每服六七錢,水二盞,浸大半日,煎一盞,熱服。臥宜去枕,頭低腳高,每噙一口作數次咽,留一口送下後項丸藥,服畢臥。藥在膈上停留,以制上病故也。若能食,糞硬者,加至七八錢一劑,前藥取半料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用本湯下。

白話文:

瘰癧這種病,通常從少陽經開始,如果沒有注意禁忌,就會擴散到陽明經。大多是因為飲食太過油膩、氣鬱積滯所導致。可以說是毒、風、熱這三種因素,互相影響變化而引起的。必須區分是虛證還是實證,實證比較容易治療,虛證則可以補養。這是因為三焦的相火旺盛,氣多而血少。女性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會導致月經不調,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如果時間久了,還會轉為潮熱,那就很危險了。如果不能減少慾望、清淡飲食,就算神仙也難以治療。

瘰癧,就是結核,它可能長在耳朵後面、前面或下面,蔓延到下巴和脖子,也可能在脖子下方,延伸到鎖骨上方。長在胸前和兩側肋骨的,稱為馬刀,這些都是手足少陽經的疾病。少陽經主管相火,無論是女性還是小孩,三焦的火氣如果堵塞在某一條經絡,加上長期生氣、憂慮、驚恐,導致氣鬱不順,就會造成痰火積聚在經絡裡,結成核塊而無法消散,形成瘰癧。甚至會出現發熱、怕冷、口渴、盜汗,或者忽冷忽熱,身體逐漸消瘦。如果邪熱越來越盛,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調理,不得不謹慎啊!

還有一種說法:結核連成一串的,叫做瘰癧;形狀像刀一樣長,像蛤蜊的,叫做馬刀。

脈象澀的,主要以補血為主。

脈象弱的,主要以補氣為主。

脈象浮數,並且有紅腫疼痛的,應該用祛風、清熱、涼血的方法治療。

腫塊堅硬不破潰的,主要以補氣血為主。

因情緒抑鬱導致的,應該解開鬱結,調理氣血。

破潰後傷口不癒合的,屬於氣血兩虛,應該大補氣血。

因為虛勞導致的,應該補養身體。

因為有核塊而傷口不癒合的,應該用藥腐蝕,然後再補養。

脈象實,傷口不癒合或者腫塊不消的,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治療瘰癧結核以及頭面部的瘡腫、胸肋部的腫痛,必須先用下面的方法開始。

古書上說:火氣太過,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先用一兩到二兩的食鹽炒過,用一大碗流動的水煎煮,放溫後分三四次喝完,過一會兒用雞毛輕輕地在喉嚨裡搔癢,引導吐出幾兩升的痰涎。之後再服用涼血、通經的藥,例如玉燭散、四物涼膈散、解毒湯之類的藥。

地膽和斑蝥,如果按照正確的方法炮製,可以攻破瘰癧的毒,因為它可以破壞瘰癧的根,讓毒素從小便排出,可能會像粉片或漿汁,也可能像血塊或爛肉,這就是藥效的驗證。服用這些藥的時候,應該以木通、滑石等藥為引導,否則,恐怕會把毒素遺留在小腸和膀胱。

夏枯草,《本草綱目》上說它能很好地治療瘰癧,能疏散滯氣,而且有補養肝經血脈的功效。但是古書上沒有說它能退寒熱,如果是虛證,可以完全依賴它,如果是實證,可以搭配一些行氣散結的藥,外用艾灸,也會逐漸有效。這種草在三四月開紫色的花,夏至的時候就會枯萎,是因為它秉承純陽之氣,陽氣旺盛就會枯萎。這是治療瘰癧很重要的藥物。

桑椹,要用非常成熟、顏色很黑的,用布過濾取汁,用砂鍋以小火慢慢熬煮,煮成薄膏。每天用開水沖服一匙,飯後稍微隔一段時間服用,每天三次。

散腫潰堅湯,可以治療馬刀,這種腫塊堅硬如石頭,從耳朵下面延伸到鎖骨上或肩膀、肋骨下,這些都是手足少陽經的部位;或是在臉頰或下巴堅硬如石頭,這是陽明經的部位;或是這兩條經絡的瘡已經破潰流膿,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柴胡梢(四錢)、桔梗(半兩)、升麻、龍膽草、黃芩梢(半生,半酒炒)、連翹(各三錢)、炙甘草、白芍藥、當歸尾(各三分)、黃連(二錢)、黃柏、知母(炒)、栝蔞根(酒浸)、葛根、昆布(酒洗)、廣朮(酒浸,微炒)、三稜(酒拌濕,炒透,二錢)。

把上面的藥材切碎,每次用六七錢,加兩碗水浸泡半天,煎成一碗,趁熱服用。睡覺的時候最好不要枕枕頭,讓頭低腳高,每次含一口藥湯,分幾次吞下,留一口送下後面的丸藥,服完藥後就躺下。這樣可以讓藥物停留在膈膜上方,以此來治療上部的疾病。如果食慾好,大便乾硬的,可以加到七八錢一劑。把前面的藥材取一半做成藥末,煉蜜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煎好的湯藥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