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28)
卷之八十 (28)
1. 瘰癧
連翹散堅湯,治耳下或肩上及缺盆,瘡核如石,動之無根,或生兩脅,或未破潰,或已流膿成瘡,此手足少陽經分也。
柴胡(一兩二錢),當歸尾(酒洗),黃芩(生),廣朮(酒炒),三稜(酒炒),連翹,芍藥(各半兩),黃連(酒炒),蒼朮(各二錢),栝蔞根(一兩,酒炒),龍膽草(酒洗),黃芩(酒炒。各七錢),炙甘草(三錢)
上一半煎,如前法服,一半為丸,亦如前法服。
玉燭散,治瘰癧自消,和血通經。
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大黃,芒硝,黃芩,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每日食後一服,七日效。
升麻調經湯,治繞項結核或至頰車,此陽明胃經瘰癧也。手足少陽、足少陰腎經俱能結塊,此藥並治。
升麻(一錢),連翹(半兩),葛根,龍膽草(四錢),桔梗(半兩),條黃芩(六錢),當歸尾(一錢),芍藥(三錢),生黃芩(四錢),黃柏(七錢),知母(一錢),廣朮,三稜,黃連炙,甘草(各半兩)
上藥一半煎服,一半蜜丸,煎藥吞下如前法。
救苦化堅湯,治瘰癧,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經,或入缺盆,乃手足少陽經分,其在頰間或頰車,乃足陽明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今將二證合而治之。
升麻(一錢),葛根(五分),真漏蘆(五分,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連翹(一錢,諸瘡必用之藥,瀉十二經之邪火,十二經瘡藥不可無,能散諸氣聚血結),丹皮(五分,涼血,散滯血),歸身(三分),生地(三分以上,和血涼血),白芍藥(三分,夏月焙之。腹痛必用之藥,味酸能收散氣),黃耆(一錢,固皮毛腠理,補表之元氣,及能活血脈,生血,散火邪,瘡家聖藥),肉桂(三分,大辛熱,能散結積,陽證瘡瘍,須少用之。
又曰寒因熱用,或有煩躁者去之),麥芽(一錢,治腹中急縮,兼能消食補胃),柴胡(八分),鼠黏子(一五分,若無馬刀挾癭,不在少陽者,去柴胡一味),防風(五分,凡瘡在上部,雖無手足太陽經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有脊痛項強,加羌獨活),昆布(二分,味大咸。
瘡堅硬者用之,以咸能軟堅也),廣朮(三分,煨),三稜(三分,煨。二味削堅積、瘡毒堅硬者用之,不甚堅者減),人參(三分,氣弱,氣短者加),黃柏(三分,有熱、煩躁,腎中有伏火,或腳無力者,加倍),益智仁(二分,或嘔吐,胃不和,及腹脹者,更加厚朴),曲末(炒,三分),炙甘草(五分,能調諸藥,瀉火,助胃調中,除邪氣),黃連(三分,瀉心火,治諸瘡)
上為極細末,滾湯泡,蒸餅和勻,捻作餅子,日中曬乾,搗如米粒大。每服一錢或二錢,白湯送下。量病人虛實,無令藥多妨其飲食,此治之大法也。
白話文:
連翹散堅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耳朵下方、肩膀上、鎖骨凹陷處出現的瘡核,這些瘡核摸起來像石頭一樣堅硬,可以移動但沒有根,有時會長在兩側肋骨,可能還沒破潰,或者已經化膿形成瘡瘍。這些都屬於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範圍。
藥方組成:柴胡(1兩2錢)、當歸尾(用酒洗過)、生黃芩、廣朮(用酒炒過)、三稜(用酒炒過)、連翹、芍藥(各半兩)、黃連(用酒炒過)、蒼朮(各2錢)、栝蔞根(1兩,用酒炒過)、龍膽草(用酒洗過)、黃芩(用酒炒過,各7錢)、炙甘草(3錢)。
用法:將一半藥材用水煎煮,像一般煎藥的方法服用;另一半藥材製成藥丸,也像一般服用藥丸的方法服用。
玉燭散
這個方子是治療瘰癧自然消退,有活血通經的作用。
藥方組成: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大黃、芒硝、黃芩、甘草(各等份)。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3錢,用一碗半水,加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七分,溫服。每天飯後服用一次,七天就會見效。
升麻調經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脖子周圍長結核,或者蔓延到面頰骨的部位,這是屬於陽明胃經的瘰癧。手少陽經、足少陰腎經也可能長結核,這個藥方都可以治療。
藥方組成:升麻(1錢)、連翹(半兩)、葛根、龍膽草(4錢)、桔梗(半兩)、條黃芩(6錢)、當歸尾(1錢)、芍藥(3錢)、生黃芩(4錢)、黃柏(7錢)、知母(1錢)、廣朮、三稜、黃連(炙)、甘草(各半兩)。
用法:將一半藥材煎煮服用,另一半藥材用蜂蜜製成藥丸,煎好的藥湯送服藥丸,用法和前面一樣。
救苦化堅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瘰癧,以及像馬刀一樣腫大的淋巴結,這些腫塊從耳朵下方或耳後,沿著脖子一直到鎖骨凹陷處,屬於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範圍。如果腫塊長在臉頰或面頰骨部位,則屬於足陽明經的範圍。這些病症都是因為心脾之邪導致的。現在將這兩種情況合併治療。
藥方組成:升麻(1錢)、葛根(5分)、真漏蘆(5分,這三味藥都是足陽明經的藥)、連翹(1錢,各種瘡瘍都必須要用的藥,能瀉十二經的邪火,治療十二經的瘡瘍都不可缺少,能散各種氣血鬱結)、丹皮(5分,涼血,散瘀血)、歸身(3分)、生地(3分以上,和血涼血)、白芍藥(3分,夏天要烘焙一下,腹痛必須用到的藥,味道酸能收斂散氣)、黃耆(1錢,鞏固皮膚,補充表層的元氣,還能活血脈、生血、散火邪,是治療瘡瘍的聖藥)、肉桂(3分,大辛大熱,能散開結塊,陽性瘡瘍要少用。又說,寒證要用熱藥來治療,如果出現煩躁症狀,可以不用肉桂)、麥芽(1錢,治療腹中抽搐,還能消食健胃)、柴胡(8分)、鼠黏子(1.5分,如果沒有馬刀挾癭,而且不是少陽經的病,可以去掉柴胡這一味藥)、防風(5分,凡是長在上半身的瘡瘍,即使沒有手足太陽經的症狀,也應該使用,因為它能散結。如果有脊椎痛或脖子僵硬,可以加羌活和獨活)、昆布(2分,味道很鹹。瘡瘍堅硬的時候用,因為鹹味能軟化堅硬的組織)、廣朮(3分,煨過)、三稜(3分,煨過,這兩味藥能削弱堅硬的腫塊、瘡毒,如果瘡毒不是很硬可以減量)、人參(3分,如果體虛氣短,可以加人參)、黃柏(3分,如果有發熱、煩躁、腎有虛火、或腳無力,黃柏可以加倍使用)、益智仁(2分,如果出現嘔吐、胃不舒服、腹脹,可以加厚朴)、曲末(炒,3分)、炙甘草(5分,能調和各種藥性,瀉火,幫助腸胃消化,去除邪氣)、黃連(3分,瀉心火,治療各種瘡瘍)。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滾燙的開水沖泡,再用蒸熟的餅揉成團,捏成餅狀,在太陽下曬乾,然後搗成米粒大小。每次服用1錢或2錢,用白開水送服。根據病人體質的虛實情況調整用藥量,不要因為藥太多而影響食慾。這是治療此病症的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