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刺避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環死,其動為噫;中肝者,五曰死,其動為語;中脾者,十日死,其動為吞,中腎者,六日死,其動為嚏;中肺者,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膽者,一日死,其動為嘔;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刺足跗,中大肺,血出不止者,死。刺面上,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大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足下布絡,中脈,血出不止,為腫。刺郄中,(委中穴也)。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氣衝,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刺脊間,中髓,為傴。

刺乳中,中乳房,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渴人。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無刺病與脈相逆者。新內勿刺,已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

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大驚大怒,必定其氣,乃刺之。闚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臂大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脈,為喘逆仰息。刺胕中,內陷,氣歸之,不得屈伸。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滿。刺腨腸內陷,為腫;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液出,不得屈伸。

白話文:

凡是針刺胸部和腹部,必須避開五臟。如果刺中心臟,當場死亡,症狀是打嗝;如果刺中肝臟,五天後死亡,症狀是說話不止;如果刺中脾臟,十天後死亡,症狀是不停地吞嚥;如果刺中腎臟,六天後死亡,症狀是打噴嚏;如果刺中肺臟,三天後死亡,症狀是咳嗽;如果刺中膽,一天後死亡,症狀是嘔吐;如果刺中膈膜,雖然也屬於內傷,即使病症痊癒,通常活不過一年也會死亡。針刺時避開五臟,要知道何者為逆,何者為順。所謂順,就是針刺靠近膈膜、脾臟和腎臟的部位,如果不懂得避開,就會導致相反的結果。

針刺足背時,如果不慎刺中大脈,導致出血不止,會造成死亡。針刺面部時,如果不慎刺中細小的絡脈,會導致失明。針刺頭部時,如果不慎刺中腦戶穴並深入腦部,會立即死亡。針刺舌下時,如果不慎刺中大脈且刺得過深,導致出血不止,會變成啞巴。針刺足底散佈的絡脈時,如果不慎刺中血管,導致出血不止,會造成腫脹。針刺委中穴時,如果不慎刺中大脈,會使人昏倒,面色蒼白。針刺氣衝穴時,如果不慎刺中血管,如果沒有出血,會造成腫脹,類似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針刺脊椎之間時,如果不慎刺中脊髓,會造成駝背。

針刺乳房時,如果不慎刺中乳房內部,會造成腫脹,甚至乳腺潰爛。針刺缺盆穴過深,會導致氣體外洩,使人氣喘、咳嗽、呼吸不順。針刺手掌大魚際處,如果刺得過深,會造成腫脹。

不要在人大醉時針刺,這會使人氣機紊亂;不要在人大怒時針刺,這會使人氣逆上行。不要針刺過度勞累的人,不要針刺剛吃飽的人,不要針刺非常口渴的人。不要針刺體溫過高、脈搏混亂、大汗淋漓的人,不要針刺病症與脈象相反的人。剛行房後不要針刺,針刺後不要行房;喝醉後不要針刺,針刺後不要喝醉。剛發怒後不要針刺,針刺後不要發怒;剛勞動後不要針刺,針刺後不要勞動。吃飽後不要針刺,針刺後不要吃飽;飢餓時不要針刺,針刺後不要飢餓。

口渴時不要針刺,針刺後不要口渴。如果是乘車遠道而來的人,要讓他躺下休息,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後才能針刺;如果是步行而來的人,要讓他坐下休息,大約行走十里路的時間後才能針刺。如果病人大驚或大怒,必須先安定他的情緒,才能進行針刺。如果病人在門縫裡偷看時進行針刺,他會在自己家中死亡;如果病人在進入房間後進行針刺,他會在廳堂上死亡。針刺大腿內側時,如果不慎刺中大脈,導致出血不止,會造成死亡。針刺客主人穴時,如果刺得過深並刺中血管,會造成內出血和耳聾。針刺膝蓋骨並流出液體,會造成跛腳;針刺手臂太陰肺經的大脈,如果出血過多,會立即死亡。

針刺足少陰腎經時,如果不慎刺傷過重造成出血,會導致說話困難;針刺胸部時,如果刺得過深並刺中血管,會造成氣喘、呼吸急促、仰臥呼吸。針刺小腿肚時,如果刺得過深,會導致氣血壅滯,不能屈伸。針刺大腿內側下方三寸處,如果刺得過深,會導致遺尿。針刺腋下肋骨之間,如果刺得過深,會導致咳嗽;針刺小腹時,如果不慎刺中膀胱,會導致尿液外流,使人小腹脹滿。針刺小腿肚時,如果刺得過深,會造成腫脹;針刺眼眶上方,如果刺到骨頭並刺中血管,會造成流淚和失明。針刺關節時,如果流出關節液,會導致不能屈伸。

2. 五奪不可瀉

形容已脫,一奪也:大脫血之後,是三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二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白話文:

形體容貌極度消瘦,是第一種不宜攻瀉的情況;大量出血之後,是第二種不宜攻瀉的情況;大量出汗之後,是第三種不宜攻瀉的情況;嚴重腹瀉之後,是第四種不宜攻瀉的情況;剛生產完大量出血之後,是第五種不宜攻瀉的情況。以上這些情況都不可以使用攻瀉的治療方法。

3. 下針法

《金針賦》云: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先呼氣,初針刺至皮肉,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

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復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之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

若關節阻滯,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馳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掐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再停歸地部,待氣候針沉。氣若不來至,指甲切其經。次提針向病,針退地天人。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遂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

瀉欲迎經取,吸則納其針。吸則須右轉,他次進天人。轉針仍復吸,依法再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

白話文:

下針的方法,《金針賦》中說:先要用指甲按壓穴位,重重地切壓,然後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下針。

如果是用補法,要讓病人先呼氣,開始下針時刺到皮肉,稱為「天才」;稍微停留再進針,刺到肌肉內,稱為「人才」;再停留進針,刺到筋骨之間,稱為「地才」。這是針刺的最深處,在這裡就可以用補法了。再停留一會兒,就要把針退回到「人才」的位置,等到經氣調和,針下感覺沉緊時,將針尖轉向病灶,或進或退,或來或往,飛經走氣的方法都在這裡面了。

如果是用瀉法,要讓病人吸氣時開始下針,刺到「天才」的位置稍作停留,然後進針直到「地才」的位置,得氣後就可以用瀉法了。再停留一會兒,就要把針退回到「人才」的位置,等到經氣調和,針下感覺沉緊時,將針尖轉向病灶,方法和前面一樣。

至於調氣的方法,下針到「地才」的位置後,退回到「人才」的位置,如果想讓經氣向上走,就把針向右捻轉;如果想讓經氣向下走,就把針向左捻轉。如果用補法,要先呼氣後吸氣;如果用瀉法,要先吸氣後呼氣。如果經氣不來,可以用手沿著經絡按摩,用指甲切壓、掐按穴位,搖動針體,或者捻轉、搓動、彈擊針柄,直到經氣到來。

用龍虎升騰的方法,按壓針刺部位的前面,使經氣向後走;按壓針刺部位的後面,使經氣向前走。引導經氣到達疼痛的部位,用納氣的方法,扶著針柄直接插入,再向下按納,使經氣不回流。

如果關節阻塞,經氣不通,可以用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的方法,來運行經氣。再配合按摩、指甲切壓等方法,沒有不應驗的,這是通往神仙境界的奧妙。

先說平針法,先把針含在口中溫熱。按摩穴位使經氣消散,用指甲切壓穴位使針能刺得更深。把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把針刺到「天才」的位置,停留一會兒再刺到「人才」的位置。再停留一會兒刺到「地才」的位置,等待經氣到來,針下感覺沉緊。如果經氣沒有來,就用指甲切壓經絡。然後把針提起來朝向病灶,把針依次退回到「地才」、「天才」、「人才」的位置。用補法一定要順著經絡刺,讓病人不斷地吹氣。隨著吹氣一邊向左捻轉針,一邊依次回到「地才」、「人才」、「天才」的位置。得氣後停留一會兒,彈針三次,再用溫熱的物品熨燙穴位。出針時讓病人吸氣,然後迅速按閉針孔。

用瀉法要逆著經絡刺,病人吸氣時下針。吸氣時要向右捻轉針,然後依次進針到「天才」、「人才」的位置。轉針時還要繼續吸氣,按照前面的方法再停留一會兒。出針時讓病人吹氣,並搖動針孔使之擴大。

4. 出針法

《金針賦》云: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當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

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劉宗厚曰: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三四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

白話文:

《金針賦》中提到:當病情有所減輕時,針感會變得輕微而鬆動。如果病情沒有減輕,針感會像植物的根一樣牢固。推它也推不動,轉也轉不動。這是因為邪氣吸附住針,而真正的正氣還沒有到達,此時不可以拔出針。如果拔出針,病情會馬上復發,需要再次進行補法。應當留針等待,直到針感變得輕微鬆動,才可以將針稍稍拔出一點,然後搖動並停住。補法時,應在患者吸氣時快速出針,並且迅速按壓針孔;瀉法時,應在患者呼氣時緩慢出針,且不要按閉針孔,目的是讓肌膚緊密,然後在吸氣時完成出針。

所以說:進針時應當慢,太快會損傷血脈;出針時應當緩,太快會損傷元氣。劉宗厚說:出針不可以猛然拔出,必須分三四次,慢慢地旋轉著拔出針,這樣就不會出血;如果猛然拔出針,一定會出血。

5. 金針辨義

古云:金針者,貴之也。金為五金之總名,鋼鐵金銀皆是也。《本草》云:馬銜鐵無毒,可作針。以馬屬午,屬火,火剋金,解鐵毒,故以作針。

白話文:

古書上說:「金針」,這個名稱是指針很貴重。金,是五金的總稱,鋼、鐵、金、銀都屬於金。《本草綱目》說:馬口中銜的鐵沒有毒性,可以拿來製作針。因為馬在地支屬「午」,五行屬「火」,火能剋金,可以解除鐵的毒性,所以可以用馬銜鐵來製作針。

6. 煮針法

煮針一法,《素問》原無,今世用之,欲溫而澤也,是亦有益而不害,故從之。危氏書用烏頭、巴豆各一兩,硫黃、麻黃各五錢,木鱉子、烏梅各十個,同引入水,用砂鍋內或罐煮一日,洗擇之。再用止痛藥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於犬肉內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松子油塗之。常近人氣為妙。

白話文:

煮針這個方法,《黃帝內經·素問》裡原本沒有記載,現在有人使用,目的是為了讓針溫潤而光滑,這也有益無害,所以我也贊同。危亦林的《得效方》中記載,用烏頭、巴豆各一兩,硫黃、麻黃各五錢,木鱉子、烏梅各十個,一起放入水中,用砂鍋或罐子煮一天,然後清洗挑選。再用止痛藥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再次像之前那樣用水煮一天,取出後用皂角水清洗,再放到狗肉裡煮一天,仍然用瓦片碎屑打磨乾淨。要保持針的端正筆直,並塗上松子油。經常讓針靠近人體,保持人氣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