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0)

1. 足太陽膀胱經穴圖

【主治】腹滿水腫食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可俯仰。

肓門,在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叉肋間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痛。

志室,在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九分,灸三壯。

【主治】陰腫陰痛,背脊強,兩脅痛,霍亂吐逆不食。

胞肓,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痛,腹堅腸鳴,大小便不利。

秩邊,在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澀。

合陽,在約文中下二寸。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䯒酸腫,寒疝偏墜,女子崩帶下不止。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背拘急腋腫,大便秘,五痔,腨酸腳跟痛,轉筋霍亂。

承山(一名魚腹),在兌腨腸中分肉間陷中,一雲腿肚下分肉間。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痔腫大便難,膝腫脛酸,跟痛轉筋不立。

飛揚(一名厥揚),外踝骨上七寸。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痔痛不得起坐,腳痠腫不能立,歷節風不得屈伸,癲疾寒瘧。

跗陽,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陽蹺脈郄。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霍亂轉筋,腰痛不能立,髀樞股䯒痛,痿厥風痹不仁,頭重䪼痛,四肢不舉。

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火。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尻腳氣,足腨腫不得步,頭痛肩拘急,咳喘目眩,產難包衣不下,小兒發癇瘛瘲。

僕參(一名安邪),在足跟骨上陷中,拱足得之,陽蹺之本。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足痿不收,足跟痛,霍亂轉筋吐逆,屍厥癲癇,狂言見鬼,膝腫。

申脈(即陽蹺),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陽蹺脈所出。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風眩腰腳痛,䯒酸不能立,氣逆,腿膝不能屈伸,婦人氣血痛。

金門(一名梁關),在外踝下,申脈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䯒酸不能立,小兒張口搖頭身反。

京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陷中。足太陽脈所過為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項強不能回顧,筋攣,瘧寒熱,目內眥赤爛,頭痛如破。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腸癖泄瀉,瘧痔癲狂,發背癰疔,頭痛目眩,腰脊痛,項強不可回顧。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圖]

**【主要治療】**腹部脹滿、水腫、吃不下東西,怕冷、背脊疼痛,無法彎腰或後仰。

_肓門_穴,位於第十三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距離脊椎中心三寸的凹陷處。取穴時,讓患者端正坐好,此穴與肋骨交界處及胸骨下方相對應。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心下疼痛,大便乾硬,婦女乳房疼痛。

_志室_穴,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距離脊椎中心三寸的凹陷處,取穴時,讓患者端正坐好。針刺九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陰部腫脹疼痛,背脊僵硬,兩側脅肋疼痛,霍亂引起的嘔吐和無法進食。

_胞肓_穴,位於第十九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距離脊椎中心三寸的凹陷處,取穴時讓患者俯臥。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腰背疼痛,腹部堅硬且腸鳴,大小便不順暢。

_秩邊_穴,位於第二十胸椎下方,脊椎兩側各距離脊椎中心三寸的凹陷處,取穴時讓患者俯臥。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腰痛,痔瘡,小便赤澀。

_合陽_穴,位於膕橫紋下兩寸處。針刺六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腰背僵硬牽引腹痛,大腿內側發熱,膝關節酸痛腫脹,寒疝偏墜,婦女月經崩漏不止。

_承筋_穴(又名腨腸、直腸),位於小腿肚中央的凹陷處,從腳跟向上七寸處。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腰背拘急、腋下腫脹,大便秘結,痔瘡,小腿肚酸痛、腳跟疼痛,轉筋、霍亂。

_承山_穴(又名魚腹),位於小腿肚肌肉分開的凹陷處,一說在小腿肚下方肌肉分開處。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痔瘡腫脹、大便困難,膝蓋腫脹、小腿酸痛,腳跟疼痛、轉筋、站立困難。

_飛揚_穴(又名厥揚),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處,是足太陽經絡脈別走足少陰經的地方。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痔瘡疼痛不能坐立,腳踝酸痛腫脹不能站立,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癲癇、寒熱病。

_跗陽_穴,位於外踝上方三寸,在足太陽經前方、足少陽經後方的筋骨之間,是陽蹺脈的郄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霍亂轉筋,腰痛不能站立,髖關節、股骨疼痛,痿證、厥證、風痹麻木不仁,頭部沉重、頭痛,四肢無力。

_崑崙_穴,位於足外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處,可感覺到細脈跳動。是足太陽膀胱經經氣運行處,屬火。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腰骶部、腳氣,腳踝腫脹不能行走,頭痛、肩部拘緊,咳嗽喘息、頭暈目眩,難產、胎盤不下,小兒驚風抽搐。

_僕參_穴(又名安邪),位於足跟骨上方的凹陷處,將腳弓起取穴,是陽蹺脈的根本。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足部痿軟無力,足跟疼痛,霍亂引起的轉筋、嘔吐,屍厥、癲癇,狂言胡語、見鬼,膝蓋腫脹。

_申脈_穴(即陽蹺穴),位於外踝下方五分處的凹陷中,指甲邊緣的皮膚交界處,是陽蹺脈所發出的地方。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風眩、腰腳疼痛,膝關節酸痛不能站立,氣逆,腿部和膝關節不能彎曲伸直,婦女氣血疼痛。

_金門_穴(又名梁關),位於外踝下方,申脈穴下一寸處。是足太陽經的郄穴,陽維脈的別屬。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關節酸痛不能站立,小兒張口、搖頭、身體反弓。

_京骨_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後方,大骨下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氣經過的部位,屬原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腰脊疼痛如折斷,髖關節不能彎曲,頸項僵硬不能轉動,筋脈拘攣,瘧疾寒熱,內眼角紅腫潰爛,頭痛如裂。

_束骨_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後方,紅肉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是足太陽經氣所注入的部位,屬俞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腸道疾病引起的泄瀉,瘧疾、痔瘡、癲狂,背部癰瘡,頭痛目眩,腰脊疼痛,頸項僵硬不能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