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9)

1. 足太陽膀胱經穴圖

【主治】腹中寒熱氣,泄瀉腸癖久痔,陰汗濕。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尻臀下陰股上文中,又云臀下陷文中。針七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引如解,久痔臀腫大便難,小便不利。

殷門,肉郄下六寸。針七分。

【主治】腰脊不可俯仰,泄注外股腫。

浮郄,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筋急,髀樞不仁。

委陽,承扶下一寸六分,屈伸取之。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三焦下輔俞,足太陽之別絡。針七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不可俯仰,引陰中不得小便,瘛瘲顛疾,小腹滿。

委中(一名血郄),在膕中央約文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土。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膝痛反拇指,腰夾脊沉沉,遺溺小腹堅,髀樞痛,熱病汗不出,大風發眉脫落,刺血出愈。

附分,在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夾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肘臂不仁,肩背拘急,風客腠理,頸痛不得回顧。

魄戶,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七壯。

【主治】肩膊痛,虛勞肺痿,三尸走注,項強喘逆。

膏盲俞,在四椎下近五椎上,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無令動搖取之。灸百壯,多至五百壯。當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

【主治】百病無所不療,五勞七傷諸病,咳逆痰火健忘。

神堂,在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強不可俯仰,灑淅,胸腹滿逆上時飴。

譩譆,肩膊內廉夾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人言譩譆應手。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大風汗不出,勞損不得臥,瘟瘧,胸腹脹悶,腰背脅拘急,目痛咳逆鼻衄。

膈關,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嘔吐飲食不下,胸中噎悶,大小便不利。

魂門,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屍厥走注,胸背連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鳴。

陽綱,在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闊肩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腸鳴痛,食不下,小便澀,身熱腹脹,泄痢。

意舍,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七壯。

【主治】背痛腹脹,大便泄,小便黃,嘔吐惡食,消渴。

胃倉,在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圖

**主治:**腹部冷熱不適,腹瀉,腸道疾病,長期痔瘡,陰部潮濕出汗。

承扶穴:(又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方、大腿內側上方,或說在臀部下方凹陷處。針刺七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腰背僵硬疼痛,像要解體一樣,長期痔瘡,臀部腫大,大便困難,小便不順暢。

**殷門穴:**在肉郄穴下六寸處。針刺七分深。 **主治:**腰背無法彎腰或後仰,腹瀉,大腿外側腫脹。

**浮郄穴:**在委陽穴上方一寸處,伸直膝蓋時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霍亂導致的抽筋,小腸發熱,大腸阻塞,筋脈拘攣,大腿根部麻木不仁。

**委陽穴:**在承扶穴下方一寸六分處,屈膝伸膝時取穴。位於足太陽經之前,足少陽經之後,在膝窩外側兩條筋之間,是三焦下俞穴的輔助穴,也是足太陽經的絡穴。針刺七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腰背疼痛無法彎腰或後仰,牽引到陰部導致小便困難,癲癇抽搐,腹部脹滿。

委中穴:(又名血郄),位於膝窩中央,在脈搏跳動的凹陷處,要病人面部朝下俯臥取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脈氣匯合的穴位。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膝蓋疼痛導致腳大拇指翹起,腰部兩側夾脊的地方感覺沉重,遺尿,小腹硬實,大腿根部疼痛,發熱性疾病汗不出,大風導致眉毛脫落,刺血可治癒。

**附分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下,靠近頸項內側,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處,正坐取穴。是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手肘手臂麻木不仁,肩背部拘攣僵硬,風邪侵入皮膚,頸部疼痛無法回頭。

**魄戶穴:**在附分穴下方三個椎骨處,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正坐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七壯。 **主治:**肩部疼痛,虛勞引起的肺虛萎縮,寄生蟲引起的疾病,頸部僵硬,呼吸喘促。

**膏肓俞穴:**在第四胸椎棘突下,靠近第五胸椎棘突上方,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正坐時彎曲背部,伸出手臂放在膝蓋前面,使手臂端正筆直,手大拇指與膝蓋頭齊平,用東西支撐住手肘,不要使其晃動取穴。艾灸一百壯,多則可至五百壯。應同時灸足三里穴以引導火氣向下。 **主治:**各種疾病都可治療,五勞七傷等各種疾病,咳嗽氣逆,痰火旺盛,健忘。

**神堂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腰背僵硬無法彎腰或後仰,發冷顫抖,胸腹脹滿,氣逆上衝,有時會想吃甜食。

**譩譆穴:**在肩胛骨內側邊緣,第六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正坐取穴。用手重按穴位,讓病人發出「譩譆」的聲音,感覺到應手即是。針刺六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大風導致汗不出,勞損導致無法入睡,瘟疫瘧疾,胸腹脹悶,腰背脅肋拘攣僵硬,眼睛疼痛,咳嗽氣逆,流鼻血。

**膈關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時打開肩膀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背部疼痛,怕冷,脊椎僵硬,無法彎腰或後仰,嘔吐,吃不下東西,胸中氣悶,大小便不通暢。

**魂門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突然昏厥,胸背連心疼痛,吃不下東西,腹中雷鳴。

**陽綱穴:**在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處,正坐時打開肩膀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腸鳴腹痛,吃不下東西,小便不暢,身體發熱,腹部脹滿,腹瀉痢疾。

**意舍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處,正坐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七壯。 **主治:**背痛腹脹,大便稀溏,小便黃,嘔吐厭食,消渴(糖尿病)。

**胃倉穴:**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距離脊椎中心各三寸處,正坐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