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 (2)
卷之三十 (2)
1. 腹脹治法當察其所因
若因內傷飲食厚味,大實大滿,氣滯,脈洪大實者宜下之。若因過服下藥瀉利後所致,或脾胃素弱,不能運化者,皆宜補益助脾行濕。蓋此時正氣已衰矣,況積而脹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而致者,當以血藥治之。寒者熱之,熱者清之,結者散之,清濁混淆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其邪,皆宜適事為故可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內傷,飲食過於油膩厚重,造成身體積累過多的食物,導致氣機阻塞,脈象洪大而有力,就應該使用瀉下藥物來去除積滯。
如果因為過度服用瀉藥或利尿藥物導致身體虛弱,或是脾胃原本就虛弱,無法正常運化食物,就應該使用補益藥物來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身體運化濕氣。因為此時正氣已經衰弱,更何況還有積滯在體內,所以需要平調身體的狀態。
如果因為血瘀或積血導致疾病,就應該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治療。寒症用溫熱藥物治療,熱症用清熱藥物治療,身體有結塊的用散結藥物治療,清濁混淆的用分清濁的藥物治療。
無論是升降氣機,還是消導邪氣,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2. 治案
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嗜酒,病瘧半年患脹。診其脈弦而澀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狀。予教以參、術為君,當歸、川芎、芍藥為臣,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生甘草些小作濃湯飲之,一日定三次。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後瘧愈,又半年小便長而脹愈。中間雖稍有加減,大意只是補氣行濕。
一人年四十餘,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春間患脹,色黑腹大,形如鬼狀,脈澀而數重似弱,以四物湯加苓、連、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作湯與之,一月而安。一補氣,一補血,余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或曰:氣無補法,今何補氣而安?曰:氣無補法,俗論也。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自運。
白話文:
丹溪医治一位五十岁的酒鬼,他患了半年疟疾,腹胀。脉象弦涩沉重,说明疟疾尚未痊愈,手脚瘦弱,腹部却像蜘蛛一样大。丹溪开方以人参、白术为主药,当归、川芎、芍药为辅药,黄连、陈皮、茯苓、厚朴为佐药,再加少许生甘草,煎成浓汤,一天喝三次。病人严格遵守禁忌,一个月后疟疾痊愈,半年后小便通畅,腹胀也消退了。治疗过程中虽略有增减,但主要还是以补气行湿为主。
另一位四十多岁的酒鬼,大便带血,春天患了腹胀,脸色黑沉,肚子很大,形如鬼魅,脉象涩数重而虚弱。丹溪用四物汤加茯苓、黄连、木通、白术、陈皮、厚朴、生甘草煎汤服用,一个月后病就好了。一个补气,一个补血,其他药物大多有所增减,但最终都治好了。有人问:“气虚无法补,你为何补气反而好了?”丹溪回答说:“气虚无法补,是世俗的看法。痞闷壅塞,看似难以补气,但实际上正气虚弱,无法自行运行,所以需要补气。”
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若不補氣,邪何由行?
一人年近五十,得腹脹,自制禹餘糧丸服之。其脈弦澀而數。丹溪曰:此丸新制,煅煉之火邪尚存,溫熱之藥味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方。病者曰: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中出黑血,骨立而死。患腹脹按之不痛者為虛,按之痛者實也。腹中滿不減,不驚人,此當下之。舌黃沫下者,下之黃自去,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以溫藥。
腹滿口中苦幹燥,腹中有水,是飲也。跗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下部閉塞,大便難,兩腳下疼痛。此虛氣寒氣從下向上,當以溫藥服之取瘥。腹滿轉痛來趣小腹,為欲自下利也。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身體强壮的人,氣血流通就能康复,体弱的人,邪气停滞就会生病。如果不补充气血,邪气怎么能够去除呢?
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人患了腹胀,自己按照方子服用禹餘糧丸。他的脉象弦涩而数。丹溪说:这种丸药是新制成的,炼制时火毒还未完全消除,温热药物的味道太浓,应该自己根据情况加減,不能死守方子。病人却说:这个方子不能加減。服用了一个月后,口鼻中流出黑血,骨瘦如柴而死。患腹胀按之不痛的是虚证,按之痛的是实证。腹中胀满而不减,不伴有其他症状,就应该泻下。舌头黄苔有唾沫的,泻下后黄苔就会消失,腹胀也会减轻,但很快又恢复原状,这是寒证,应该用温热药物治疗。
腹胀口干苦燥,腹中有水,这是饮证。跗阳脉微弦,按理来说应该伴有腹胀。如果没有腹胀,一定是下部闭塞,大便秘结,两脚疼痛。这是虚寒之气从下往上走,应该用温热药物服用,逐渐使病情减轻。腹胀转为疼痛,并且向小腹转移,这是要腹泻的征兆。
3. 脹滿通用調理諸劑
(《濟生》)紫蘇子湯,治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脹滿,喘促嘔逆,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紫蘇子(一兩),大腹皮,草果,半夏,厚朴,木香,陳皮,木通,白朮,枳實,人參,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濟生》中記載的紫蘇子湯,用於治療因過度憂思而損傷脾胃,導致心腹脹滿、呼吸急促、噁心嘔吐、腸鳴氣走、排泄不暢等症狀,脈象虛弱緊澀。方劑由紫蘇子一兩,大腹皮、草果、半夏、厚朴、木香、陳皮、木通、白朮、枳實、人參、甘草各半兩組成。
上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濟生》)大正氣散,治脾胃怯弱,為風寒濕氣所傷,遂致心腹脹滿,有妨飲食。
白朮,陳皮(各二錢),半夏(制),藿香葉,厚朴(姜炒),桂枝,枳殼(炒),檳榔,乾薑(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時溫服。
(《濟生》)平肝飲子,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浮而弦。
白話文:
每服藥五錢,用半碗水、三片薑、一顆紅棗,煎煮至七分即可服用。這方出自《濟生》,名為「大正氣散」,主治脾胃虛弱,因受風寒濕氣侵襲而導致心腹脹滿,影響食慾。
藥方成分包含白朮、陳皮(各二錢)、半夏(制)、藿香葉、厚朴(姜炒)、桂枝、枳殼(炒)、檳榔、乾薑(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將所有藥材混合,用兩碗水、三片薑、一顆紅棗煎煮至八分,溫熱時服用。此方出自《濟生》,名為「平肝飲子」,主治喜怒無常,肝氣不順,邪氣乘虛入侵脾胃,導致心腹脹滿、頭暈嘔吐、脈象浮弦。
防風,枳殼,桔梗,赤芍藥,桂枝(各一錢),木香,人參,檳榔,川芎,當歸,陳皮,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不時服。
(《濟生》)強中湯,治食啖生冷,過飲酒漿,有傷脾胃,以致腹脹。
人參,青皮,陳皮,丁香(各錢半),白朮(一錢),附子(制),草果仁,乾薑(各七分),厚朴(薑製),甘草(炙。各五分),
白話文:
防風、枳殼、桔梗、赤芍各一錢,桂枝、木香、人參、檳榔、川芎、當歸、陳皮、甘草各五分,加水兩碗、薑三片,煎至七分,不時服用。此方名為強中湯,主治因食用生冷食物或過量飲酒,傷脾胃導致的腹脹。人參、青皮、陳皮、丁香各錢半,白朮一錢,制附子、草果仁、乾薑各七分,薑製厚朴、炙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嘔者加半夏。食麵腹脹者加籮卜子。
(《秘方》)大異香散,治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食不能暮食,病名殼脹。
三稜,蓬朮,青皮,半夏曲,陳皮,藿香,桔梗,枳殼(炒),香附(炒),益智(各一錢),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局方》)紫沉通氣湯,治三焦氣澀,不能宣通,腹脹便澀。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分成兩份,每份加水半盞、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如果嘔吐,加半夏;如果吃麵後腹脹,加蘿蔔子。另外,也有治失飢傷飽、痞悶停酸、食不下嚥的方子,名為“大異香散”,需要將三稜、蓬朮、青皮、半夏曲、陳皮、藿香、桔梗、枳殼(炒)、香附(炒)、益智(各一錢)、甘草(炙,三分)研磨成粉,分兩份,每份加水半盞、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還有治療三焦氣滯、腹脹便秘的方子,名為“紫沉通氣湯”。
(《局方》)沉香降氣湯,治中脘脹滿,時復脅肋肚痛,每要噫氣則快,不噫則不快,日漸面浮。磨檳榔入紫蘇同煎,下保神丸尤妙。
(《局方》)木香流氣飲,調榮衛,利三焦,行痞氣,消脹滿。(三方並見諸氣門。)
(《拔萃》)木香順氣湯,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木香,草豆蔻(麵包煨),蒼朮(制。各二分),厚朴(制,四分),當歸(五分),青皮,益智仁,白茯苓,陳皮,澤瀉,乾薑,吳茱萸(泡,半夏(各二分),升麻,柴胡(各一分),
白話文:
《局方》記載的沉香降氣湯,用於治療中脘脹滿、偶爾伴隨脅肋肚痛,每次想打嗝卻打不出來,打不出來就覺得不舒服,臉色逐漸浮腫的症状。將檳榔磨成粉末與紫蘇一起煎服,再加入保神丸效果更佳。
《局方》中的木香流氣飲,能調和營衛、通利三焦、行氣消痞,解除脹滿。這三種方劑都適用於氣機不通的症狀。
《拔萃》記載的木香順氣湯,用於治療濁氣上逆,導致胸腹脹滿的病症。
方劑中的藥材包括:木香、草豆蔻(用麵包煨)、蒼朮(制)、厚朴(制)、當歸、青皮、益智仁、白茯苓、陳皮、澤瀉、乾薑、吳茱萸(泡)、半夏、升麻、柴胡。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服。忌生冷硬物,惱思房勞。
《內經》曰: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運行陽分為君;以生薑、半夏、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熱,消散中寒為臣;以厚朴、木香、蒼朮、青皮苦辛大溫,通順滯氣;以當歸、陳皮、人參之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之苦熱泄之者也。
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茯苓、甘草平,澤瀉鹹平氣薄,引導濁陰之氣自天而下,故以為佐。氣味相合,散之泄之,
上之下之,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範天睞夫人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䐜脹尤甚。大抵陽主運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陽氣不能運化精微,故為脹滿。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陽道,又以前藥助之,使濁陰之氣自此而降矣。
白話文:
服用藥方一劑,用水兩杯煎煮服用。忌食生冷堅硬的食物,避免煩惱思慮、房事勞累。
《內經》說:「留著的要讓它運行,結塊的要讓它散開。」方中柴胡、升麻苦味平性,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運行陽氣為君藥;生薑、半夏、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熱,消散中寒為臣藥;厚朴、木香、蒼朮、青皮苦辛大溫,通順滯氣;當歸、陳皮、人參辛甘溫性,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以苦味瀉之,吳茱萸之苦熱瀉之。
氣之輕薄者為陽氣中的陰氣。茯苓、甘草平性,澤瀉鹹平性薄,引導濁陰之氣從上而下,故為佐藥。氣味相合,散之泄之,由上而下,使清濁之氣各歸其位。
範天睞夫人先前因勞役飲食不節,加上憂慮思慮導致氣結,患心腹脹滿,早晨吃東西卻無法晚上吃,兩脅刺痛,診其脈弦細。至夜間濁陰之氣應該下降而不降,腹脹尤甚。總之,陽氣主運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陽氣不能運化精微,故而脹滿。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導胃中生髮之氣上行陽道,再用藥物輔助,使濁陰之氣由此下降。
(《拔萃》)人參芎歸湯,治腹脹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曰血脹。
人參,木香,辣桂,五靈脂(炒),烏藥,蓬朮(煨),甘草(炙),砂仁(各五分),川芎(一錢半),當歸,半夏(泡。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紫蘇葉四個,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躁寒厥,奔豚不收並治之。
白話文:
《拔萃》中的人參芎歸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虛汗、昏厥、小便赤色、大便黑色,稱為血脹。
藥方如下:人參、木香、肉桂、五靈脂(炒)、烏藥、蓬朮(煨)、甘草(炙)、砂仁(各五分)、川芎(一錢半)、當歸、半夏(泡,各一錢)。
以上藥材混合製成一劑,用兩碗水,加入五片薑、一枚紅棗、四片紫蘇葉,煎煮至八分,於飯前服用。
《拔萃》中的中滿分消湯,用於治療胸腹滿悶、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冰冷、食入即吐、下焦虛寒、胸腹滿悶、心下痞塊、躁寒昏厥、奔豚氣逆等症狀。
益智,半夏(制),木香,茯苓,升麻(各一錢),人參,青皮,川烏(制),當歸,柴胡,乾薑,蓽澄茄,黃連(各六分),黃耆,黃柏,吳茱萸,草豆蔻,厚朴,麻黃,澤瀉(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忌戒酒色漿面,食生冷硬物。
(《拔萃》)廣朮潰堅湯,治胸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便小水帶滯,氣促上喘,面色痿黃。
白話文:
益智、半夏(制)、木香、茯苓、升麻(各一錢)、人參、青皮、川烏(制)、當歸、柴胡、乾薑、蓽澄茄、黃連(各六分)、黃耆、黃柏、吳茱萸、草豆蔻、厚朴、麻黃、澤瀉(各五分),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製成一服藥,用半碗水、三片薑、一枚棗煎煮八分,飯前服用。忌酒、色、漿、面,以及生冷硬的食物。這方藥叫做潰堅湯,主治胸悶腹脹,腹部有堅硬如石的積塊,讓人坐臥不安,大便小便不通暢,氣喘上氣,面色萎黃。
廣朮(煨),黃連,柴胡,甘草,神麯(炒),澤瀉(各一錢),黃芩,吳茱萸,青皮,升麻(各五分),陳皮,草豆蔻,厚朴(制),當歸尾,益智(各五分),紅花(二分),半夏(制,五分),乾葛(二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先浸藥少時,煎至一盞,禽遠服。忌灑面。中滿服後漸減,積塊未遺,再服半夏厚朴湯。
半夏厚朴湯
半夏(一錢),厚朴(八分),神麯(六分),桃仁(十四粒),黃芩(生用),澤瀉,紅花,白茯苓,橘紅,蘇木,青皮,吳茱萸,蒼朮,草豆蔻,黃連,當歸尾,豬苓,三稜,升麻(各四分),乾生薑,肉桂,甘草,柴胡,昆布,乾葛(各三分),
白話文:
「廣朮(經過炙烤處理)、黃連、柴胡、甘草、神麯(經過炒製)、澤瀉(各份量為一錢)、黃芩、吳茱萸、青皮、升麻(各份量為五分)、陳皮、草豆蔻、厚朴(經過制備處理)、當歸尾、益智(各份量為五分)、紅花(份量為二分)、半夏(經過制備處理,份量為五分)、乾葛(份量為二分),以上所有材料一起組合成一份藥方,使用兩盞水先浸泡藥材一段時間,然後煮沸至剩下一盞,一次服用。避免在飲食時使用油膩食物。如果感到胃部飽滿,應減少服用量。若胃內積聚物質尚未清除,可再次服用半夏厚朴湯。
半夏厚朴湯的配方如下: 半夏(份量為一錢)、厚朴(份量為八分)、神麯(份量為六分)、桃仁(份量為十四粒)、黃芩(使用生品)、澤瀉、紅花、白茯苓、橘紅、蘇木、青皮、吳茱萸、蒼朮、草豆蔻、黃連、當歸尾、豬苓、三稜、升麻(各份量為四分)、乾生薑、肉桂、甘草、柴胡、昆布、乾葛(各份量為三分)。」
請注意,這些藥方是根據中醫理論設計的,具體適用情況需由專業醫師評估並指導使用。對於任何藥物療法,都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服。
(《良方》)沉香散,治腹脹氣喘,坐臥不得。
沉香,木香(各二錢),枳殼,蘿蔔子(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直指》)香橘湯,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子,橘皮,半夏(各二錢),甘草(六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通口服。
(《聖惠》)木通散,治胸腹膨脹,脅肋刺痛,小便赤澀,大便不利,或腫。
白話文:
將藥材磨碎,做成一劑,用兩杯水煎煮成一杯,飯後服用。沉香散用來治療腹部脹氣喘不過氣,坐臥不安。沉香、木香各兩錢,枳殼、蘿蔔子各三錢,磨碎做成一劑,用兩杯水、三片薑煎煮七分,不限時間服用。香橘湯用來治療七情所傷,心窩不舒服,腹部兩側脹滿。香附子、橘皮、半夏各兩錢,甘草六分,磨碎做成一劑,用半杯水、三片薑、一顆棗煎煮七分,溫熱服用。木通散用來治療胸腹膨脹,脅肋刺痛,小便顏色深紅,大便不順暢,或身體腫脹。
木通,紫蘇莖,陳皮,甘草(炙。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煎一盞,不拘時通口服。
(《良方》)甘露散,治脾虛水濕不利,腹脹中滿。
人參,白朮,茯苓,豬苓(各半兩),滑石(六兩),澤瀉(半兩),甘草(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前滾白湯調下。
(《良方》)撞關飲子,治關格不通,氣不升,脹滿。
丁香(不見火),沉香(不見火),砂仁,白豆蔻,三稜(炮),香附米,烏藥(各一錢半),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木通、紫蘇莖、陳皮、甘草各兩錢,一起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藥。用兩碗水、三片生薑、一枚紅棗、十根燈心草煎成一碗藥汁,不分時間飲用,可以治療脾虛水濕不利的症狀,例如腹脹、腹滿。
人參、白朮、茯苓、豬苓各半兩,滑石六兩,澤瀉半兩,甘草四錢,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前用滾燙的白湯調服,可以治療關格不通、氣不升、脹滿的症狀。
丁香、沉香、砂仁、白豆蔻、炮製好的三稜、香附米、烏藥各一錢半,甘草五分(炙),一起研磨成粉末,可以治療氣滯不通的症狀。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溫服。
(《良方》)溫胃湯,治憂思聚結,脾肺氣凝,陽不能正,大腸與胃氣不平,脹滿上衝咳,食不下,脈虛而緊澀。
附子(制),厚朴,當歸,白芍藥,人參,甘草(炙),陳皮(各一錢),乾薑(一錢),川椒(去合口,炒出汗,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前服。
(《拔萃》)中滿分消丸,治中滿腹脹,氣脹水脹熱脹。
厚朴(制,一兩),半夏,枳實(炒。各半兩),黃芩,乾薑,知母(各四錢),茯苓,砂仁,澤瀉,陳皮(各三錢),豬苓,人參,薑黃,白朮,甘草(各一錢),黃連(四錢),
白話文:
先將藥材按照比例配好,然後取兩杯水加入三片薑,將藥材煎煮至剩下半杯,飯前服用,可以治療憂思鬱結、脾肺氣凝、陽氣不足、大腸與胃氣不和、腹脹上衝咳嗽、食慾不振、脈象虛弱且緊澀的症狀。
另外,用厚朴、半夏、枳實、黃芩、乾薑、知母、茯苓、砂仁、澤瀉、陳皮、豬苓、人參、薑黃、白朮、甘草和黃連等藥材按比例配好,可治療中滿腹脹、氣脹水脹熱脹等症狀。
上為細末,湯泡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熱食後熱湯送。寒因熱用,故焙服。
(《聖惠》)木香拓氣丸,治中滿腹脹,下虛損者。
木香,胡椒,草豆蔻(麵包煨),青皮(各三錢),蘿蔔子(炒),陳皮(各五錢),蠍梢(二錢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忌油膩,只吃白粥百日為佳,量人大小與之。
苦陰囊腫者,以青鹽白麵乾薑為末,水調敷上。
(《和劑》)禹餘糧丸,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熱湯泡過的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後用熱湯送服。由於是寒症用熱藥,所以要焙熱服用。
木香拓氣丸可以治療腹部脹滿、下虛損。
藥材包括木香、胡椒、草豆蔻、青皮、蘿蔔子、陳皮、蠍梢。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溫米飲送服。忌食油膩,最好只吃白粥,連續服用一百天,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用量。
苦陰囊腫,可以用青鹽、白麵、乾薑研磨成粉末,用清水調和後敷在患處。
禹餘糧丸可以治療腹部脹滿氣喘,以及水氣腫脹。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鐵銚盛入炭火中煅,與鐵銚子一樣通紅鉗出,將藥傾入醋碗中淬之,候冷研極細末),真針砂(五兩,水淘淨控干,銚內炒入禹餘糧一處,用水醋二升就銚內煮令醋乾為度,卻用銚子同一藥入炭火中煅令通紅鉗出銚子,傾藥在淨磚上,候冷研極細),禹餘糧(三兩,同入針砂內製。
上三品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木香,牛膝(酒浸),莪朮(炮),白蒺藜(炒),桂心,川芎,白豆蔻,土茴香(炒),三稜(炮),羌活,茯苓,乾薑(炮),青皮,附子(炮),陳皮,當歸(酒浸一宿)
白話文:
將蛇含石(大個的,三兩重)放在鐵銚子裡,置於炭火中煅燒,直到鐵銚子和藥物都燒得通紅,然後取出,將藥物倒入醋碗中淬火,待冷卻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真針砂(五兩重)用水淘洗乾淨後控干水分,放入銚子中與禹餘糧一起炒,加入兩升水醋,在銚子裡煮至醋乾,然後將銚子連同藥物一起置於炭火中煅燒,直到通紅,取出後將藥物倒在乾淨的磚塊上,待冷卻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禹餘糧(三兩重)與針砂一起製備。
以上三種藥物為主,其次根據患者虛實情況,加入以下藥物:木香、牛膝(酒浸)、莪朮(炮)、白蒺藜(炒)、桂心、川芎、白豆蔻、土茴香(炒)、三稜(炮)、羌活、茯苓、乾薑(炮)、青皮、附子(炮)、陳皮、當歸(酒浸一宿)。
上各半兩。虛人老人用半兩。壯實之人隨意減之。共為細末拌勻,以湯泡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忌鹽並咸物,犯此則發病愈甚。
(《拔萃》)木香分氣丸,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脅膨喘咳,乾嘔,咽喉不利,飲食不化。服此最效。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三稜,莪朮(炮),乾薑,薑黃,玄胡索,赤茯苓,白朮,枳殼,肉豆蔻(各等分),秋分加丁香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忌生茄、馬齒莧。
白話文:
以上藥材各取半兩,虛弱的老人用半兩,強壯的人可以適當減少用量。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水浸泡蒸餅,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溫酒送服。忌食鹽和鹹味食物,若違反此忌諱,病情會加重。
此方名為木香分氣丸,擅長治療脾胃不和、心腹脹滿、脅肋膨脹、喘咳、乾嘔、咽喉不利、飲食不消化等症狀。服用此方效果最佳。
藥材包括:木香、檳榔、青皮、陳皮、三稜、炮製過的莪朮、乾薑、薑黃、玄胡索、赤茯苓、白朮、枳殼、肉豆蔻,秋分時節還需加入丁香,所有藥材等量。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忌食生茄子、馬齒莧。
(《良方》)十全丸,治心腹痞悶,脅肋脹滿食少。
丁香,木香(各一兩),枳殼(炒),三稜,蓬朮(炮),青皮,陳皮,砂仁,檳榔(各二兩),香附子(炒,四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集要》)蓽澄茄丸,治痞滿脹滿殼脹氣脹皆用。
蓽澄茄,白豆蔻,砂仁,青皮,蘿蔔子,木香(各三分),肉豆蔻,茴香(炒),辣桂,丁香(各一分半),陳皮(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空心陳皮煎湯下。
白話文:
《良方》中的十全丸,用於治療心腹痞悶、脅肋脹滿、食慾不振。藥方包含丁香、木香、枳殼(炒)、三稜、蓬朮(炮)、青皮、陳皮、砂仁、檳榔(各二兩)、香附子(炒,四兩),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集要》中的蓽澄茄丸,適用於治療痞滿、脹滿、殼脹、氣脹等症狀。藥方包含蓽澄茄、白豆蔻、砂仁、青皮、蘿蔔子、木香(各三分)、肉豆蔻、茴香(炒)、辣桂、丁香(各一分半)、陳皮(三分),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九丸,空腹時用陳皮煎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