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 (1)

1. 脹滿敘論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又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又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腹滿䐜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

又曰:諸腹脹大,鼓之如鼓,皆屬於熱。《原病式》云: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

《針經》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或厥氣在下,榮氣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摶,乃合為脹也。

陰陽應象論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2. 脹滿鼓脹乃病之新久輕重之名

愚謂脹滿只是濕熱飲食,勞倦內傷,脾氣積滯之所始致,是為脹滿。苦積損既久,脾氣日虧,氣凝血聚,漸著不行,由脹滿而成鼓脹。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堅固難治,俗名單腹脹。以其四肢皆不腫,而惟腹中脹腫如鼓,乃氣血結成蠱毒之形,而不可解釋消散,故又名曰蠱。血化為蟲,因字之義而命名也。

生氣通天論曰: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不通也。)良醫弗為,此之謂也。

3. 脹滿與水腫不同

脹滿只是腹脹中滿,雖主於脾,有濕熱寒暑氣血之殊異,而非四肢腫脹,為水溢經絡皮膚之下。治以消水,《內經》所謂開鬼門,潔淨府者是也。水腫之病輕而易治,脹滿之病重而難治。學者詳之。

4. 脹滿病多緣七情內傷勞倦飲食濕熱所致

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則脾胃中土,主生萬物,雖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凡有七情思慮傷脾,及房勞過傷,飲食失節,則脾土之陰受虧,而轉輸之官失職,致使心肺之陽不降,腎肝之陰不升,而成天地不交之痞。清濁相淆,而成壅塞,濕氣不流,鬱而為熱。

濕熱積留,因成脹滿。

5. 腹脹有寒濕及外感之殊

經曰:臟寒生滿脹。《脈經》曰:胃中寒則脹滿。脾為陰中之至陰,故經曰:太陰所至為蓄滿。大抵脾濕有餘,無陽不能施化。如土久於雨水則為泥矣,豈能生化萬物?必待和風暖日,濕去陽生,自然生長矣。若此者,宜以辛熱藥治之。其有外感者,如東垣所謂八益之邪自外而入,感風寒之邪,傳入於裡,寒變為熱,作胃實,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病,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

五常政大論曰:下之則脹已是也。

6. 腹脹分三因

陳無擇云:臟氣不平,勝乘相因為病。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憂思結聚,本臟氣鬱,皆內所因。或冒寒暑風濕,隨經絡傳至陽明致脹者,皆屬外因。飲食飢飽,生冷甜酸,結聚不散,或作痞塊,膨脹滿悶,屬不內外因也。

7. 五臟各有脹

《靈樞經》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吐噦,四肢煩熱,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8. 脈候

《針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曰:關上脈虛則內脹。脈遲而滑者脹。脈盛而堅者脹。

嚴氏曰:脹脈浮者易治,虛者難治。

9. 治脹滿宜理脾土養肺金

夫脹滿之病,皆因脾失健運之常,須要補脾養肺,以制肝木,俾脾無賊邪之患,滋腎以制心火,使肺氣得清。兼以節飲食,戒慮念,無有不安者古方用禹餘糧丸,所以實脾制肝,若善用者,以之增減,因證使之,殊為切當。

10. 治腹脹有因利下之過

經曰:下之則脹已。此因濕熱飲食有餘脾胃充實者言也。如仲景治傷寒邪入三陰經,及入於裡而成內實,腹滿堅實,大便秘而不利者,宜以三承氣湯下之可也。若因脾虛內寒不足,而氣不能連化精微而成腹滿者,故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以辛熱,行其壅滯之氣,庶使脾土旺健而脹運行,斯可愈矣即經所謂塞因塞用,從治之法耳。醫者不察乎此,惟執下之脹已,急於獲效。

病者苦於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殊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腹脹愈甚,去死不遠。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運行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