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8)

1. 足太陽膀胱經穴圖

【主治】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心腹脹,口乾苦嘔吐,骨蒸勞熱。

脾俞,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痃癖,積聚,肋下滿,痰瘧寒熱,黃疸不食。

胃俞,在十二椎下,兩勞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寒吐逆,翻胃霍亂,腹脹支滿,肌膚疲瘦,不嗜食,脊痛筋攣。

三焦俞,在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臟腑積聚,脹滿不飲食,羸瘦,傷寒頭痛吐逆,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水穀不化,下利腸鳴目眩。

腎俞,在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正坐取之。

經曰: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肝之俞也。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腰痛,夢遺精滑,腳膝拘急,身重振寒。

大腸俞,在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腹脹,繞臍痛,腸鳴腸癖,瀉痢不化,大便難。

小腸俞,在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膀胱三焦津液少,便赤不利,淋瀝遺尿,小腹脹滿,瀉痢膿血,腳腫,婦人帶下。

膀胱俞,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小便不利,遺溺,腹痛滿,陰瘡,腳膝無力,女子癥瘕。

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在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夾脊胂起肉,伏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腎虛消渴,腰脊強不得俯仰,腸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脅腹脹。

白環俞,在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疝痛,手足不仁,便不利,溫瘧,筋攣痹縮,虛熱閉塞。

上髎,第一空腰踝下一寸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大小便不利,嘔逆,膝冷寒熱瘧,陰挺出,白帶。

次髎,第二空夾脊陷中。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大小便不利,腰痛足清,疝氣下墜,腸鳴瀉泄,白帶。

中髎,三空夾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五勞七傷,二便不利,腹脹飧泄,帶下月經不調。

下髎,四空夾脊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腸鳴瀉泄,二便不利,腰痛引小腸急痛。

會陽(一名利機),陰尾尻骨兩旁。針八分,灸五壯。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圖

【主要治療】 頭痛、發冷發抖、不出汗、腋下腫脹、心腹脹滿、口乾口苦、嘔吐、骨蒸勞熱(指像骨頭裡發熱的感覺)。

脾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五分處,正坐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痃癖(腹部腫塊)、積聚(腹內腫塊)、肋下脹滿、痰瘧寒熱(瘧疾引起的寒熱)、黃疸、不思飲食。

胃俞: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五分處,正坐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寒性嘔吐、反胃、霍亂(急性腸胃炎)、腹部脹滿、肌肉消瘦、不愛吃東西、脊椎疼痛、筋脈攣縮。

三焦俞:位於第十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五分處,正坐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臟腑積聚(腫塊)、腹脹不思飲食、身體消瘦、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嘔吐、肩背僵硬、腰脊僵硬無法彎腰後仰、消化不良、腹瀉腸鳴、頭暈目眩。

腎俞:位於第十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五分處,與肚臍平齊,正坐時取穴。

古書說:要知道背部的俞穴位置,先測量兩乳頭之間的距離,將其對摺,再用草桿量取一半的長度,然後將草桿兩端相接,用草桿量取背部,使其一端對準脊椎最高的椎骨(大椎),兩端在下,下面的端點即為肺俞穴;再往下一個點為心俞穴;再往下一個點為肝俞穴;再往下一個點為脾俞穴;再往下一個點為腎俞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身體虛弱消瘦、耳聾、腎虛引起的腰痛、遺精滑精、腿腳拘攣僵硬、身體沉重發冷。

大腸俞:位於第十六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五分處,俯臥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脊椎僵硬不能彎腰後仰、腰痛、腹脹、繞肚臍疼痛、腸鳴腸癖(腸道疾病)、腹瀉消化不良、大便困難。

小腸俞:位於第十八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五分處,俯臥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膀胱三焦(三焦:中醫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津液不足、小便赤黃不利、淋漓不盡、尿失禁、小腹脹滿、腹瀉膿血便、腿腳腫脹、婦女白帶過多。

膀胱俞:位於第十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五分處,俯臥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小便不暢、遺尿、腹痛腹脹、陰部潰瘍、腿腳無力、婦女腹部腫塊。

中膂內俞(又名脊內俞):位於第二十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五分處,脊椎兩側肌肉隆起處,俯臥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腎虛消渴(糖尿病)、腰脊僵硬不能彎腰後仰、腸胃寒冷、赤白痢疾、疝氣疼痛、不出汗、脅腹脹滿。

白環俞:位於第二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椎中心各一寸五分處,俯臥時取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腰脊疼痛、疝氣痛、手腳麻木、大便不暢、溫瘧(瘧疾的一種)、筋脈攣縮麻痹、虛熱閉塞。

上髎:位於第一腰椎下,腰椎兩側凹陷處。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絡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

【主要治療】:大小便不暢、嘔吐、膝蓋發冷寒熱瘧疾、子宮脫垂、白帶過多。

次髎:位於第二腰椎兩側凹陷處。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

【主要治療】:大小便不暢、腰痛腿腳發冷、疝氣下墜、腸鳴腹瀉、白帶過多。

中髎:位於第三腰椎兩側凹陷處。是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五勞七傷(形容身體虛弱)、大小便不暢、腹脹、消化不良腹瀉、帶下病、月經不調。

下髎:位於第四腰椎兩側凹陷處。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腸鳴腹瀉、大小便不暢、腰痛牽引小腹疼痛。

會陽(又名利機):位於尾椎骨兩旁。針刺八分深,艾灸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