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7)

1.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遇。腕骨陽谷可養老,支正少海肩貞走。臑俞天宗及秉風,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天容上顴髎,卻入耳中循聽宮。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總共有十九個穴位,從手上的少澤穴開始,接著是前谷穴、後谿穴。手腕部位有腕骨穴和陽谷穴,可以養生保健的養老穴也在這裡,然後是支正穴、少海穴,一路往上到肩貞穴。接著是臑俞穴、天宗穴以及秉風穴,還有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再往上是天窗穴、天容穴,一直到臉頰的顴髎穴,最後進入耳朵裡面的聽宮穴。

2. 手太陽經步穴歌

手小指端為少澤,前谷外側本節索。節後陷中尋後谿,腕骨陷前著外側。腕中骨下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少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胛下兩解間,臑俞大骨之下保。天宗骨下在陷中,秉風髎後舉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後一寸從。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頰下動脈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銳端量。聽宮耳端大如菽,此為小腸手太陽。

白話文:

手小指的指端是少澤穴,前谷穴在小指外側的掌指關節處。掌指關節後的凹陷處是後谿穴,手腕外側骨頭凹陷處是腕骨穴。腕骨下方凹陷處是陽谷穴,手腕上約一寸處是養老穴。支正穴在手腕後量起五寸的地方,少海穴在手肘尖端五分處。肩貞穴在肩胛骨下方兩個交接處之間,臑俞穴在肩胛骨下方大骨頭的下方。天宗穴在肩胛骨下方凹陷處,秉風穴在肩胛骨上髎骨後方舉起手臂時出現的空隙處。曲垣穴在肩部中間肩胛骨凹陷的地方,肩外俞穴在肩胛骨後緣一寸處。肩中俞穴在肩胛骨內緣二寸,與大杼穴平行,天窗穴在臉頰下方動脈搏動的地方。天容穴在耳朵下方彎曲臉頰的後方,顴髎穴在臉頰骨突起的地方。聽宮穴在耳朵前端,形狀像豆子一般大小,以上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

3. 膀胱腑形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為黑腸。諸書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無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竅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竅以出溺,上皆由泌別滲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於氣之施也。在上之氣不施,則注入大腸而為泄,在下之氣不施則急脹澀澀,若不出而為淋。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

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一名淚空),在目內眥,《明堂》云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針一分半,灸三壯。

【主治】目視不明,見風淚出,拿肉攀睛,白翳眥癢,頭痛目眩。

白話文:

膀胱,是如同地方行政長官的器官,負責儲存體內的水液。當氣化功能正常時,水液就能順利排出。古籍中又稱膀胱為「黑腸」。關於膀胱的描述,各家說法不一。有的說它只有上方的入口,沒有下方的出口;有的說它上下都有出口;還有的說它只有小孔負責排泄。這些說法都不正確。膀胱只有下方的出口負責排尿,而上方是透過泌別滲入膀胱的。水液的進出,都取決於氣的運行。如果上方的氣無法順利運行,水液就會流入大腸,導致腹瀉;如果下方的氣無法順利運行,就會造成膀胱脹痛、排尿不暢,如果尿液無法排出,就會形成淋病。

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眼內角的睛明穴,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它的一條分支,從頭頂到耳朵上方;它的主幹,從頭頂進入大腦,再出來往下到後頸部,沿著肩膊內側,挾著脊椎到達腰部,深入腰椎兩側肌肉,連繫腎臟,歸屬於膀胱。它的一條分支,從腰部往下貫穿臀部,到達膝蓋後方的膕窩;它的另一條分支,從肩膊內側左右分開向下貫穿肩胛,挾著脊椎內側,經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後側向下,匯合於膕窩,再向下貫穿小腿肚內側,出來到外踝後方,沿著京骨到小腳趾外側末端。

足太陽膀胱經脈共有六十三個穴位,左右兩側加起來共有一百二十六個穴位。

睛明穴(又名淚空),位於眼內角,書中記載,在眼內角頭外一分,凹陷處。此處是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蹺脈、陽蹺脈五條經脈交會之處。針刺一分半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治症狀:**視力模糊、迎風流淚、眼角長出息肉、眼白長出翳膜、眼角發癢、頭痛、眼睛昏花。

4. 足太陽膀胱經穴圖

攢竹(一名始元,一名元柱,一名光明),穴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針三分,炙三壯。

《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眼目大明。又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視䀮䀮,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赤痛及瞼瞤動不臥。

曲差,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不明,頭痛,鼻塞鼽衄,頂巔痛,身體煩熱。

五處,夾上星旁一寸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脊強反折,瘛瘲顛疾,頭風目眩目不明。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五分。又云一寸。針三分,禁灸。

【主治】頭風風眩,嘔吐心煩,鼻塞不利。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旋耳鳴,狂走瘛瘲,恍惚青肓,內障目無所見。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胸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旋口喎,鼻塞,項腫,癭瘤。

玉枕,在絡卻後一寸五分,夾腦戶旁一寸三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痛如脫,不能遠視,頭項痛,鼻塞不聞。

天柱,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針二分,灸七壯。

【主治】頭旋胸痛,鼻塞項強。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手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項強,痎瘧頭痛,咳嗽身熱,癲疾筋攣。

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發背癰疽,身熱咳逆,胸背痛,嘔吐傷寒,頭痛項強,胸中熱。

肺俞,在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坐正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有灸百壯。),

【主治】五勞傳屍,骨蒸肺痿,咳嗽,嘔吐,支滿,腰脊強痛,寒熱,癭氣,黃疸。

厥陰俞(一名闕俞),在四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咳逆,牙痛心痛,胸滿嘔吐。

心俞,在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心氣亂恍惚,中風,偃臥不得,冒絕發癇,嘔吐咳血,發狂健忘,小兒氣不足,數歲不語。

膈俞,在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痃癖,咳逆,四肢怠惰嗜臥,骨蒸,熱病汗不出,食不下腹脅脹滿。

肝俞,在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氣短,咳血,多怒,黃疸,鼻酸,熱病後目出淚,疝氣筋痙相引轉筋入腹。

膽俞,在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素問》云:深刺中膽者一日死。愚謂背俞俱不宜剌深,恐中臟腑皆死。),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圖

攢竹(又名始元、元柱、光明),位於兩眉頭內側凹陷處。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3個艾柱。

《明堂》記載,用細三稜針刺此穴,可以疏散熱氣,使眼睛明亮。也適合針刺0.3公分出血。

【主要治療】視力模糊、流淚、頭暈目眩、瞳孔搔癢、眼睛紅腫疼痛、眼瞼跳動難以入睡。

曲差,位於神庭穴旁1.5寸,進入髮際內。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視力不明、頭痛、鼻塞、流鼻涕、鼻出血、頭頂疼痛、身體煩躁發熱。

五處,位於上星穴旁1.5寸。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脊椎僵硬向後彎曲、抽搐、癲癇、頭風頭暈、視力不明。

承光,位於五處穴後方1.5寸,也有說法是1寸。針刺入約0.3公分,不可艾灸。

【主要治療】頭風頭暈、嘔吐、心煩、鼻塞不通暢。

通天,位於承光穴後方1.5寸。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頭暈耳鳴、狂躁奔走、抽搐、精神恍惚、青盲內障(眼睛看不見)。

絡卻(又名強陽、胸蓋),位於通天穴後方1.5寸。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頭暈、口眼歪斜、鼻塞、頸部腫脹、癭瘤(甲狀腺腫大)。

玉枕,位於絡卻穴後方1.5寸,在腦戶穴旁1.3寸。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眼睛疼痛像要脫出、不能看遠、頭頸疼痛、鼻塞聽力下降。

天柱,位於後頸髮際下方大筋(斜方肌)外側凹陷處。針刺入約0.2公分,可艾灸7個艾柱。

【主要治療】頭暈胸痛、鼻塞、頸部僵硬。

大杼,位於後頸部第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中心1.5寸凹陷處,正坐取穴。此穴為督脈別絡與手足太陽少陽經交會處。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7個艾柱。

【主要治療】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直、傷寒不出汗、腰背痛頸部僵硬、瘧疾、頭痛、咳嗽、身體發熱、癲癇抽搐。

風門(又名熱府),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中心1.5寸,正坐取穴。針刺入約0.5公分,可艾灸5個艾柱。

【主要治療】背部癰疽、身體發熱咳嗽、胸背痛、嘔吐、傷寒、頭痛頸部僵硬、胸中發熱。

肺俞,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中心1.5寸,用手搭背,左手取右邊,右手取左邊,中指末端所指處即為穴位,正坐取穴。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5個艾柱(也有說法可以灸百壯)。

【主要治療】肺癆傳染病、骨蒸潮熱、肺虛咳嗽、嘔吐、胸悶、腰背僵硬疼痛、寒熱病、癭氣、黃疸。

厥陰俞(又名闕俞),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中心1.5寸,正坐取穴。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7個艾柱。

【主要治療】咳嗽氣逆、牙痛心痛、胸悶嘔吐。

心俞,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中心1.5寸,正坐取穴。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心神不定恍惚、中風昏厥、不能平躺、暈厥發作、嘔吐咳血、發狂健忘、小兒氣血不足、數歲不語。

膈俞,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中心1.5寸,正坐取穴。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3個艾柱。

【主要治療】心痛、身體麻痺、吐食、反胃、痃癖(腹部腫塊)、咳嗽氣逆、四肢無力嗜睡、骨蒸潮熱、熱病無汗、食不下腹部脹滿。

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中心1.5寸,正坐取穴。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7個艾柱。

【主要治療】呼吸短促、咳血、容易發怒、黃疸、鼻酸、熱病後眼睛流淚、疝氣、肌肉痙攣。

膽俞,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兩旁各距離脊椎中心1.5寸,正坐取穴。針刺入約0.3公分,可艾灸3個艾柱。(《素問》說:深刺中膽者一日死。我認為背部的俞穴都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臟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