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一 (6)
卷之二十一 (6)
1. 衛生易簡方
一方:,治嗝氣,用大鯽魚一尾,自死者可用,活者不用。割腹去腸雜留鱗,用大蒜去淨皮薄切片,填入魚腹中,仍合定為一尾。用濕紙包定,以麻皮縛之,卻用熟黃泥厚固干,以糠火煨熟,取出去鱗刺骨,將肉入《局方》平胃散末,搗和為丸,梧桐子大,曬乾收貯,勿今泄氣。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一方:,治胸中氣噎,食不得下,喉中如有肉塊。用昆布一兩,洗去鹹水,小麥二合、水三盞煎熟,小麥爛去渣。不拘時每服一小盞,仍取淨昆布不住口含之二三片,津嚥下,有效。
一方:,治胸膈氣滯,食噎不下,以手中布包杵頭糠,時時拭齒,刮舂米杵頭細糠煎湯呷之亦可。
一方:,治男婦嗝噎極效。用雞嗉子兩個,帶宿食,用紙裹,外用黃泥固濟,炭火燒煙盡為度,取出去泥,嗉子內宿食不可動。木香、丁香、沉香各一錢,共為細末,用大棗煮熟,去皮核研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一方:,用馬瓠兒燒存性,陳米湯送下。(即野田瓜子,北方多有之。)
一方:,用吳茱萸、黃連、貝母、栝蔞子、牛轉草作丸服。
一方:,黃連(三錢,薑汁炒)、山楂肉(二錢)、保和丸(二錢),同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胚為衣,人參湯入竹瀝下五十丸。
一方:,用隔年炊飯干,不拘多少,以急流順水煎煮,糜爛取濃汁,時時飲之。待能食後,復用調脾胃之藥。
《金匱玉函》方:,治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蘆根五兩銼,水三盞煎二盞,不拘時溫服,時時服之尤效。
《外臺秘要》方:,用羚羊角屑一味,不拘多少,為末,米飲調服方寸匕,以角磨水亦佳。
一方:,用白豬肚連食烘乾為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
一方:,治噎食,用丁香一錢,煉滷梅取肉,以下香末為膏,噙化愈。
一方:,治嗝氣噎食服藥無效,巧婦窠燒灰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一窠可治一人,甚驗。
槿花散:,用千葉白槿花陰乾為末,老米湯調送一錢,三五口不轉,再將飲調藥送之。
白話文:
**第一方:**治療打嗝,用一條大鯽魚,死掉的可以使用,活的則不用。將魚剖開肚子去除內臟,但保留魚鱗,用大蒜去皮後切成薄片,塞入魚腹中,再將魚腹合攏恢復成一條魚的樣子。用濕紙將魚包好,再用麻繩綑緊,然後用熟黃泥厚厚地裹住,等泥乾後,用糠火慢慢煨烤熟。取出後,去除魚鱗、魚刺和骨頭,將魚肉加入《局方》平胃散的藥末,搗成泥混合均勻,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曬乾後收藏,注意不要讓藥丸洩氣。每次服用三十顆,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第二方:**治療胸口氣堵,食物無法下嚥,感覺喉嚨好像有肉塊堵住。用昆布一兩,洗去鹹味,加入小麥二合和水三碗一起煮熟,等到小麥煮爛後,去除雜質。不拘時間,每次服用一小杯,同時取乾淨的昆布含在口中二三片,慢慢吞嚥口水,效果很好。
**第三方:**治療胸膈氣滯,食物難以下嚥,用布包著杵頭糠,時常擦拭牙齒,或者煎煮舂米杵頭的細糠後飲用也可以。
**第四方:**治療男女打嗝,效果非常好。用雞嗉子兩個,連同裡面未消化的食物,用紙包好,外面用黃泥裹住,用炭火燒到冒煙為止,取出後去掉泥土,嗉子裡的食物不要動。加入木香、丁香、沉香各一錢,一起磨成細末,用煮熟去皮核的紅棗搗成泥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顆,用米湯送服。
**第五方:**用馬瓠兒燒成炭後研末,用陳米湯送服。(馬瓠兒就是野田瓜子,北方比較多。)
**第六方:**用吳茱萸、黃連、貝母、栝蔞子、牛轉草做成藥丸服用。
**第七方:**黃連(三錢,用薑汁炒過)、山楂肉(二錢)、保和丸(二錢),一起磨成細末,再用糊狀物做成藥丸,大小像麻子,外面裹上胭脂胚為衣,用人參湯加入竹瀝送服五十顆。
**第八方:**用隔年剩飯,不拘量多少,放入急流的水中煎煮,煮到糜爛後,取濃稠的汁液,時常飲用。等到能夠進食後,再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
**《金匱玉函》方:**治療心口氣滯,煩悶想吐,食物無法下嚥。蘆根五兩切碎,加水三碗煎煮成二碗,不拘時間溫服,時常服用效果更好。
**《外臺秘要》方:**用羚羊角屑,不拘量多少,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一小匙,用羚羊角磨水喝也很好。
**第九方:**用白豬肚連同食物烘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用酒調服。
**第十方:**治療噎食,用丁香一錢,將煉製過的滷梅取出果肉,用丁香末做成藥膏,含在口中慢慢融化即可治癒。
**第十一方:**治療打嗝、噎食,吃藥都沒效果的情況,用巧婦鳥巢燒成灰研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調服。一個鳥巢可以治療一個人,效果非常好。
**槿花散:**用一千瓣的白色木槿花陰乾後磨成粉末,用老米湯調服一錢,如果三五口氣息沒有好轉,再用飲品調藥服用。
2. 灸法
膏肓(二穴,在背第四椎兩旁各開三寸是穴,灸至百壯,以多為佳,灸時手搭膊上。),,膻中(一穴,在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灸七壯,禁針。),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灸七壯。),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兩筋間,灸三七壯。),膈俞(二穴,在背七椎下各開一寸半,灸七壯。
),心俞(二穴,在背五椎下各二寸半,灸七壯為度。),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灸七壯。),乳根(一穴,在乳頭下一寸六分,灸七壯。)
白話文:
灸法
膏肓穴(左右各一穴,位置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的地方,灸到一百壯,多多益善,灸的時候手要搭在肩膀上。)
膻中穴(一穴,位置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凹陷處,仰躺時取穴,灸七壯,不能針刺。)
中脘穴(一穴,位置在肚臍上方四寸的地方,灸七壯。)
足三里穴(左右各一穴,位置在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邊緣兩條筋之間,灸二十一壯。)
膈俞穴(左右各一穴,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半的地方,灸七壯。)
心俞穴(左右各一穴,位置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二寸半的地方,灸七壯即可。)
天府穴(左右各一穴,位置在腋下三寸的地方,灸七壯。)
乳根穴(一穴,位置在乳頭下方一寸六分的地方,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