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九 (5)

1. 丁奚哺露

(第三)

白話文:

第三

2. 病機

丁奚哺露者,皆因脾胃久虛,不能克化水穀,以榮氣血,故肌肉消瘦,腎氣不足,漸致肉枯骨露。亦有胎中受病於母,手足極細,項小骨高,腹大臍突,或生谷瘕,是為丁奚。若往來蒸熱,顱囟分開,吐乳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此蓋疳證之極而因其形以名之也。

白話文:

丁奚和哺露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脾胃長期虛弱,無法消化水穀精微,來滋養氣血,所以肌肉消瘦,腎氣也跟著不足,慢慢就變成皮包骨的樣子。也有些是胎兒在母親體內就受到病邪影響,導致手腳非常細小,脖子短而骨頭突出,肚子很大肚臍也凸出來,或是肚子裡長了腫塊,這種情況就稱為丁奚。如果出現忽冷忽熱,頭頂的囟門分開,吐奶或吐出蟲子,感到煩躁口渴、噁心想吐,就稱為哺露。這些都是疳積病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所以才根據它們的樣子來命名。

3. 藥方

十全丹,治小兒丁奚哺露。

青皮,陳皮,莪朮(炮),川芎,五靈脂,白豆蔻,檳榔,蘆薈,木香,使君子,蝦蟆(各二錢。炙)

上為末,豬膽汁浸膏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大蘆薈丸,治前證。(方見疳門。)

白話文:

十全丹,治療小兒丁奚哺露的病症。

藥材包含:青皮、陳皮、莪朮(炮製過)、川芎、五靈脂、白豆蔻、檳榔、蘆薈、木香、使君子、蝦蟆(各二錢,炙烤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浸泡過的膏狀物和成糊狀,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大蘆薈丸,也治療上述的病症(藥方在疳門中可見)。

4. 嘔吐門

(第四)

白話文:

(第四)講述的是嘔吐的相關內容。

5. 病機

嘔者,有聲也。吐者,吐出乳食也。凡小兒乳哺不宜過飽,若滿則溢,故令嘔吐。乳母無知,但欲速得兒長,更無時度,或兒睡著而強乳,自此受病之源,漸至日深,遂成嘔吐。甚者,宜漸斷乳。先令乳母服調氣之劑,兒服消食丸,化乳壯胃為上。蓋吐乳嘔乳證有數般,有冷吐,有熱吐,當辨審之。

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不能消化,滿而則溢,此非病也,當服消乳丸。熱吐則頭額溫或有黃涎,五心熱,小便赤少或唇乾而煩渴,多是暑月傷暑成此證。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兒服香薷湯、五苓散。冷吐則清涎夾乳吐出,小便清而多。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致令風冷之氣入乳,令乳變敗。

兒飲之則冷氣入胃,故嘔吐也。乳母宜捏去舊宿乳,服理中湯快氣助胃之劑,次用釀乳法,茯苓半夏湯、加減觀音散快胃之藥。又有風痰吐者,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久必生風,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風化痰之劑。

白話文:

嘔吐是指有聲音的吐,吐是指吐出奶水或食物。一般來說,小孩子喝奶不應該過飽,如果喝太飽就會溢出來,造成嘔吐。有些哺乳的母親不懂得節制,只想要小孩快快長大,沒有注意餵奶的時間和次數,甚至在小孩睡著時還硬要餵奶,這就是生病的根源,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嘔吐。嚴重的話,應該慢慢斷奶。先讓哺乳的母親服用調理氣的藥物,小孩服用幫助消化的藥丸,化解奶水、強健脾胃是最好的方法。嘔吐的原因有很多種,有冷吐,也有熱吐,應該仔細辨別。

如果吐出來的奶水從嘴角流出,這是因為奶喝太多,無法消化,滿出來的緣故,這不是病,應該服用幫助消化的藥丸。熱吐的症狀是頭部或額頭發熱,可能有黃色的口水,手心腳心發熱,小便量少顏色偏紅,或者嘴唇乾燥、煩躁口渴,大多是夏天中暑造成的。哺乳的母親應該服用香薷散、五苓散;小孩服用香薷湯、五苓散。冷吐的症狀是吐出清澈的口水夾雜奶水,小便清澈且量多。這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在風中受涼,導致寒氣進入乳汁,使乳汁變質。

小孩喝了之後,寒氣進入胃部,就會造成嘔吐。哺乳的母親應該擠出舊的乳汁,服用理中湯等幫助腸胃蠕動的藥物,之後用釀乳的方法,服用茯苓半夏湯、加減觀音散等幫助腸胃消化的藥物。還有一種風痰引起的嘔吐,是因為感冒沒有痊癒,吐出的奶水中夾雜痰液,時間久了就會生風,應該服用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等疏散風邪、化解痰液的藥物。

6. 脈候

寸口脈沉遲冷吐,脈浮洪數者熱吐,脈微細不語者難治。小兒乳後便嘔吐,更兼脈亂無憂慮。

白話文:

寸口脈如果摸起來是沉、遲、而且冰冷的,會吐;脈象是浮、洪、而且數快的,是熱引起的嘔吐。脈象微弱細小,病人又說不出話的,就難以醫治。小孩子喝奶後就吐,如果再加上脈象紊亂,就不用太過擔心。

7. 治法

小兒嘔吐,難以概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乳吐。朱奉議以半夏、生薑為主,亦有食滯心肺之分,為邪食不得下而反出者。鄭氏云:但吐不瀉為逆吐,而有痰發驚者危,治之當斷乳,但與稀粥食。傷乳吐者,哺乳後即吐,此因乳食無度,脾氣弱不能運化故也。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更當節乳。

小兒吐乳身熱,而吐乳成片,是胃熱,積熱恐生風。吐乳不化,夾清水,是胃冷,必面青唇白者是也。食生冷或傷宿乳,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寒,除宿冷,宜理中湯、定吐飲。如諸藥不效者,以參香飲治。

冷吐者,冬月多有感冒風寒,由乳母感受寒氣,承寒便乳兒,冷氣入兒胃中,嘔吐喜熱,惡寒,四肢悽清,寒吐必夾清涎吐出,以溫中藥,服丁香丸、藿香正氣散加丁香、四君子湯加丁香、橘紅、乾薑、炮生薑、棗去核同煎,食前服。寒極者,理中湯加附子,炮去皮、尖、臍,量虛實治之。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快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去桂五苓散及香薷飲治之。又熱吐即似驚吐,有黃涎夾乳食成片,頭額溫,五心熱,小便赤少,或乾嘔無物,夏、秋間多有此,五苓、二陳治之。

白話文:

小兒嘔吐的原因很多,難以一一列舉。有因為受寒引起的嘔吐、因為發熱引起的嘔吐、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嘔吐、還有因為吃乳汁不消化引起的嘔吐。朱奉議認為治療嘔吐主要用半夏和生薑,也區分是因為食物積滯在心肺,導致食物無法下行反而吐出來的情況。鄭氏說,只有吐而沒有腹瀉的嘔吐稱為逆吐,如果還伴隨痰多和驚嚇的,情況就很危險,治療時應當先停止餵奶,只給予稀粥食用。因為吃乳汁不消化引起的嘔吐,通常是餵奶後立刻就吐,這是因為餵奶過量,加上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造成的。就像小容器裝東西,裝滿了就會溢出來一樣,應該要節制餵奶。

小兒吐奶時身體發熱,吐出來的奶成片狀,這是因為胃裡有熱,積熱嚴重的話恐怕會生風。吐出來的奶沒有消化,夾雜著清水,這是因為胃裡有寒,通常會面色發青、嘴唇發白。如果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未消化的舊乳汁,導致身體不接受而吐出來,應該用溫胃的方法,祛除風寒、消除積滯的寒氣,適合用理中湯、定吐飲來治療。如果這些藥都沒有效果,就用參香飲來治療。

受寒引起的嘔吐,在冬天比較常見,通常是因為感冒風寒,或乳母受寒,將寒氣傳給嬰兒,寒氣進入嬰兒胃中,嘔吐時會喜歡溫熱的環境,怕冷,四肢冰涼,吐出來的必定夾雜著清稀的口水,可以用溫中藥治療,服用丁香丸、藿香正氣散(加入丁香),四君子湯(加入丁香、橘紅、乾薑、炮製過的生薑),以及去核的棗一起煎煮,在飯前服用。如果寒氣非常嚴重,可以用理中湯加上附子(要炮製過,去除皮、尖、臍),根據身體虛實情況來治療。

因為發熱引起的嘔吐,通常會面色發紅、嘴唇發紅,嘔吐次數不多,但每次吐出的量卻很多,吐出來的奶片消化了,呈現黃色,全身發熱嚴重,可能是因為暑氣在胃裡,或吃了熱性的食物,精神不佳,容易煩躁,這就是熱吐。適合用去桂五苓散和香薷飲來治療。另外,熱吐有時看起來像受到驚嚇引起的嘔吐,會有黃色的口水夾雜著奶片,頭額溫熱,手心腳心發熱,小便短少發紅,或者乾嘔沒有東西吐出來,這種情況在夏秋兩季比較常見,可以用五苓散和二陳湯來治療。

8. 藥方

白豆蔻散,治小兒脾胃不和,憎寒壯熱,腹嘔吐熱,不納乳食。

枇杷葉,白豆蔻,陳皮(去白),黃耆(各半兩炙),木瓜,人參,甘草(各二錢半。炙),川芎(一錢),

上咀,每服一錢,薑、棗煎服,量兒大小加減。

平胃散,治吐逆頻並手足心熱,不進乳食。(方見脾胃門。)加藿香,名正氣散。(通治嘔吐。)

人參散,調中和氣,止嘔逆,遂除煩渴,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後燥渴不解。

乾薑(二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木香,甘草(炙二錢半),藿香(二錢半),

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煎服。

定吐紫金核,治男女小兒一切吐,神效。

半夏(制),人參,白朮,木香,丁香,藿香(各二錢半),

上為末,薑汁糊丸,李核大,外用沉香、硃砂各一錢,研末為衣,陰乾。每用一丸,以膠棗一枚去核入藥在內,濕紙包煨熟嚼服,與米飯壓之。食乳者,擂碎米湯加薑湯調服。

靈砂白丸子,治小兒吐乳不止,恐成脾風。

靈砂(一粒),青州白丸子(五粒,方見風門)

上用研末,薑湯米飲下,吐久虛甚者對停用。

益黃散,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痛泄利,不思乳食,嘔吐不止,困乏懶,心脅膨脹,顏色青黃,懨懨不醒。

丁香(半兩),橘紅(二兩),甘草(炙),訶子(炮去核),青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煎五分,食前服。量大小加減神效。

消乳丸,溫中快膈,止嘔,消乳食。脈沉者,傷食不化故也。

香附子(一兩),砂仁,陳皮,甘草(炙。各半兩),神麯(炒),麥芽(炒。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七歲兒丸綠豆大。食後薑湯吞下二、三十丸,可與消食丸參看,方見脾胃。

丁香散,治胃虛氣逆,嘔吐不定,精神不安,羸困霍亂。

人參(五分),丁香,藿香(各二錢半。洗)

上咀,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許,熱服。

半夏散,治小兒胃虛嘔吐,水穀不化。

半夏(一兩泡七次),陳糯米

上咀,姜五片,棗一枚同煎。

香薷散,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風冷之所傷,致令真氣相干,腸胃虛弱,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吐利,發熱頭疼,或嘔、或瀉、或轉筋拘急及寒暑。

香薷(一兩),厚朴(制),扁豆(各半兩。炒),

上咀,每服二錢,姜煎。一方加黃連治瀉痢;一方加芎芷香蘇散治霍亂吐瀉、暑月感冒傷暑之證。

竹茹湯,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乾葛(七錢半),半夏(半兩泡),甘草(一錢),

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茹一塊、姜五片煎。一方加茯苓。

丁蓮散,治吐乳傷食。

丁香,蓮肉(去心),枇杷葉(各等分。薑汁塗炙熟)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益胃散,快膈益脾,止嘔進食。

木香,丁香,藿香(洗),陳皮,砂仁,白豆蔻,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生薑、棗湯下。

茯苓半夏湯,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

半夏(制,兩半),茯苓(三兩),

上為咀,每服三錢,姜三片煎。

白話文:

藥方

白豆蔻散:治療小兒脾胃不和,怕冷發熱,腹部嘔吐發熱,不肯吃奶。 藥材:枇杷葉、白豆蔻、陳皮(去白)、黃耆(炙烤過,各半兩)、木瓜、人參、甘草(炙烤過,各二錢半)、川芎(一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紅棗一起煎煮服用。用量可根據小兒體型大小增減。

平胃散:治療嘔吐頻繁且手足心發熱,不肯吃奶。(此方見脾胃門)。 加藿香後,稱為正氣散,可通用於治療嘔吐。

人參散:調理脾胃之氣,止住嘔吐,消除煩躁口渴、昏睡不醒,食慾減少以及傷寒發熱時,胃氣不順,腹瀉停止後仍然口渴的症狀。 藥材:乾薑(二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木香、甘草(炙烤過,二錢半)、藿香(二錢半)。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服。

定吐紫金核:治療男女小兒各種嘔吐,效果顯著。 藥材:半夏(製過)、人參、白朮、木香、丁香、藿香(各二錢半)。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搓成李子核大小的丸子,外面裹上一層沉香、硃砂(各一錢)的粉末,陰乾。每次用一丸,用膠棗一枚去掉棗核,將藥丸放入棗中,用濕紙包好煨熟,嚼碎服用,再用米飯壓住。吃母乳的嬰兒,則將藥丸搗碎,用米湯加薑湯調服。

靈砂白丸子:治療小兒吐奶不止,擔心發展成脾風。 藥材:靈砂(一粒)、青州白丸子(五粒,此方見風門)。 用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湯或米湯送服。若嘔吐久虛弱嚴重,則停止使用。

益黃散:治療小兒脾胃虛弱,腹痛腹瀉,不思飲食,嘔吐不止,困倦乏力,心胸膨脹,面色青黃,精神萎靡不振。 藥材:丁香(半兩)、橘紅(二兩)、甘草(炙烤過)、訶子(炮製後去核)、青皮(各一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七分煎煮至五分,飯前服用。用量可根據體型大小增減,效果顯著。

消乳丸:溫暖脾胃,暢通胸膈,止住嘔吐,幫助消化乳食。脈象沉弱,表示是食物積滯不化所致。 藥材:香附子(一兩)、砂仁、陳皮、甘草(炙烤過,各半兩)、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各一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黍米;七歲兒童則將丸子做成綠豆大小。飯後用薑湯送服二三十丸。可參考消食丸(此方見脾胃)。

丁香散:治療胃虛氣逆,嘔吐不定,精神不安,虛弱無力,或霍亂。 藥材:人參(五分)、丁香、藿香(洗淨,各二錢半)。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半盞煎煮五至七沸,加入少許乳汁,趁熱服用。

半夏散:治療小兒胃虛嘔吐,水穀不化。 藥材:半夏(一兩,用清水浸泡七次)、陳糯米。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與生薑五片、紅棗一枚一同煎煮。

香薷散:治療臟腑陰陽失調,飲食不節制,風寒侵襲導致正氣受損,腸胃虛弱,心腹疼痛,霍亂氣逆,出現嘔吐、腹瀉、發熱頭痛,或抽筋等症狀,也可治療寒暑等症。 藥材:香薷(一兩)、厚朴(製過)、扁豆(炒過,各半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煎煮。其中一方加黃連,可治療腹瀉;一方加芎芷香蘇散,可治療霍亂吐瀉、暑月感冒的症狀。

竹茹湯:治療胃部受邪熱侵襲,心煩喜歡涼爽,嘔吐不止。 藥材:乾葛(七錢半)、半夏(半兩,用清水浸泡)、甘草(一錢)。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加入竹茹一塊、生薑五片煎煮。一方可加茯苓。

丁蓮散:治療吐奶或因飲食不當引起的嘔吐。 藥材:丁香、蓮子肉(去心)、枇杷葉(各等分,用薑汁塗抹後烤熟)。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

益胃散:暢通胸膈,健脾胃,止住嘔吐,促進食慾。 藥材:木香、丁香、藿香(洗淨)、陳皮、砂仁、白豆蔻、茯苓、甘草(各等分)。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紅棗湯送服。

茯苓半夏湯:治療各種嘔吐,胸口痞悶,膈間有水痰導致頭暈心悸。 藥材:半夏(製過,兩半)、茯苓(三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