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九 (8)

1. 腹痛門

(第八)

2. 病機

小兒腹痛之病,誠為急切。凡初生二、三個月及一周之內,多有腹痛之患,無故啼哭不已,或夜間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熱二因:夫因於寒者,面白唇青,或瀉痢清白,以熱綿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於熱者,面赤唇紅,得暖啼甚即是熱也。一周之外,能吃飲食,則有傷食腹痛,或瀉、或不瀉,口渴而臭,面黃身熱,即是積痛。

久而不愈,必至成疳。除此三因之外,則如《內經·舉痛論篇》云:五臟卒痛,寒邪客經,其機不可不察也。若《類萃》、《小兒》等方概言寒邪而不及熱與積,是則以管窺豹,未見其全斑也。

3. 脈候

小兒脾胃脈弦,食積痛;脈遲微,為寒痛;陰弦則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實大者死。腹痛脈大而長者死。

4. 治法

腹痛乃邪正交攻,相擊而作也。挾熱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心熱見之;挾冷者,以面色青白見之,冷甚則變證,唇口黑,爪甲青矣。熱證黃芩芍藥湯四順清涼飲;冷證理中湯指迷七氣湯加桂,煎調蘇合丸。錢氏云:小兒積痛,面黃,目白無精光,多睡畏食,大便酸臭者,當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和胃。凡蟲痛多在心腹,口吐清水,安蟲散主之。

5. 藥方

理中湯,治小兒受寒腹痛。

人參白朮,炙甘草,炮乾薑

上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五分,熱服。

七氣湯,治七氣傷脾,結聚,大腹痛,不能乳食。

半夏(制一兩),人參(二錢),甘草(炙),桂心(各一錢),

上咀,每服二錢,薑、棗煎,食前服。

指迷七氣湯,治陰陽不升降,氣滯作痛。

青皮陳皮桔梗莪朮(炮),肉桂藿香益智仁香附子(制),半夏(制),甘草(各等分),

每服二錢,薑、棗煎。

桔梗枳殼湯,治諸氣痞悶,心腹疼痛。

桔梗,枳殼(各等分),甘草(減半),

每服二錢,姜煎服。

芍藥甘草湯,治熱腹痛,小便不通,及治痘疹肚痛。

芍藥(一錢),甘草(五分),

白水煎。加黃芩,名黃芩芍藥湯

四順清涼飲,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不寧,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脾胃不調,或濕吐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飲,欲發驚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瘍,目赤咽痛,餘毒,一切壅滯,並宜服之。

芍藥,當歸,甘草,大黃(各等分),

上咀,三歲兒服一錢,水半盞煎服。胃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目上視加獨活

平胃保和湯,即平胃加山楂麥芽

6. 積滯門

(第九)

7. 病機

《活幼心書》云:小兒所患之證,皆因乳哺不節,過食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積中脘;外為風寒所傷,或因夜臥失蓋,致頭痛,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嘔噦噫氣,吞酸,大便腥臭,此為沉積所傷。但凡小兒有積,面目黃腫,肚熱脹痛,好睏惡食,小便如漿,大便或秘、或溏,啼哭夜煩,便利無禁,糞白而酸,此皆積證也。然有乳積、有食積、有氣積,要當明辨。

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叫啼未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後即睡得之,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沫,此因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有時時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驚而後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小兒醫者,亦惟因其重輕虛實而治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