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 (1)

1. 久病火鬱吐酸宜辛溫發散

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夫久病人脾胃虛弱,屬郁者多。此吐酸宜從東垣安胃之治,是則熱因熱用之法也。或謂東垣以吐酸寒,誠不知東垣者也。予觀前人立論,如《局方》以溫熱之劑治酸,不能使人不致疑於寒,是未審經旨專為熱證也。知此熱者,惟劉河間一人耳。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肝氣鬱結要疏通,火氣鬱結要發散。」長久生病的人,多半脾胃虛弱,這種情況的鬱結也很多。這種吐酸的情況應該參考李東垣安養脾胃的治療方法,這就是以熱藥來治療熱性疾病的方法。有人說李東垣用寒涼藥來治療吐酸,這實在是不了解李東垣的醫理。我看前人的論述,像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溫熱藥來治療吐酸,會讓人懷疑是不是寒證,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仔細研究《黃帝內經》中專門針對熱證的治療原則。真正了解這種熱性吐酸的,只有劉河間一人而已。

2. 新病吐酸當從寒味

丹溪云:凡吐酸吞酸,皆屬於熱,必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炒黃連、炒梔子為必用之藥。此則火以病酸而出治也。故只從寒味,須用茱萸,亦順其火而折之者也。知東垣者,其惟丹溪乎?

吞酸證有火鬱宿食痰飲,所因不同,故有吐酸吞酸之異。食鬱有痰,二陳湯加南星、黃芩治之。

白話文:

朱丹溪說:所有吐酸、吞酸的症狀,一般都認為是屬於熱證,所以一定要用吳茱萸這種溫性的藥來順著它的性質去制伏它,搭配炒過的黃連、炒過的梔子是必須要用的藥。這是因為火熱之邪導致胃酸過多而出現的病症,所以要用寒性的藥物來治療,必須用到吳茱萸,也是要順著火熱的性質去制伏它。能夠了解李東垣想法的,大概只有朱丹溪了吧?

吞酸這種症狀,有因為火鬱、宿食、痰飲等不同的原因所造成,因此才會出現吐酸和吞酸的不同。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造成的,並且有痰,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南星、黃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