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1. 卷之八十九
2. 幼幼彙集(中)
3. 脾胃門(第一)
4. 病機
蓋小兒臟腑怯弱,乳食過度則傷脾胃,貴乎調理得中,無有太過不及。否則脾胃受傷,面恍無色,口中涼氣,不思乳食,嘔吐肌瘦,虛弱,腹中作痛,則當補脾益胃。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胃氣有虛有實,虛則有嘔吐不食之證,實則有痞滿內熱之證。虛者益之,實者瀉之,欲得其平則可矣。平胃散、觀音散、益黃散之劑皆壯胃之要藥,可對證而調治之。
白話文:
小孩的臟腑功能比較虛弱,如果餵食過多奶水或食物,就會傷害到脾胃,最重要的是要調理得恰到好處,不能過多或不足。不然的話,脾胃受到損傷,臉色會蒼白沒有光澤,嘴裡會有涼氣,不想喝奶或吃東西,容易嘔吐、身體消瘦、虛弱無力,肚子會疼痛,這時就應該補養脾胃。一般來說,人的健康根本在於胃氣,治療疾病也是一樣。胃氣有虛弱和實證兩種情況,虛弱會有嘔吐、不想吃東西的症狀,實證則會有腹脹、發熱的症狀。虛弱的要補養,實證的要瀉去,讓胃氣恢復平衡就好了。「平胃散」、「觀音散」、「益黃散」這些藥方都是強壯胃氣的重要藥物,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來選用治療。
5. 脈候
關脈弦數為食積,溫熱傷脾;沉微者為冷,不思飲食。未滿三歲,看虎口脈紋。
白話文:
關脈如果摸起來像琴弦一樣繃緊且跳動快速,代表有飲食積滯,或是溫熱之邪傷到脾胃;如果摸起來沉在底下又微弱,代表身體虛寒,不想吃東西。未滿三歲的小孩,要看虎口上的脈紋來判斷病情。
6. 治法
脾胃虛寒或腹痛不食,理中湯主之;有傷食腹脹而或痛,以消食丸導之;有熱者,仁齋保和丸之屬。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如果因為脾胃虛弱、寒冷而導致腹痛、吃不下東西,就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吃太多東西、消化不良導致肚子脹氣或疼痛,就用消食丸來幫助消化;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熱引起的,就用像是仁齋保和丸這類的藥方來治療。
7. 藥方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疼痛,口苦無味,嘔噦噁心,噫氣吐酸,面色痿黃,體弱肌瘦,肚腹泄瀉,並服之。
厚朴(去皮,姜炒),陳皮(去白。各三兩),蒼朮(五兩,浸二日),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二片、棗二枚,水煎。空心,入鹽少許調服。常服,快氣暖胃,化宿食,消痰。
快膈消食丸,寬中快膈,消乳食,正顏色。
砂仁,橘紅,三稜(煨),莪朮,神麯(炒),麥櫱(炒。各半兩),香附子(一兩,炒),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溫脾湯,治脾胃不和,腹脅虛脹,不進乳食,困倦無力。
訶子(炮),人參(七錢半),木香,桔梗(各半兩),茯苓,藿香(洗),陳皮,黃耆,甘草(各二錢半),白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煎。
四君子湯,調理脾胃,進乳食,止泄瀉。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薑、棗煎,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
和中湯,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噁心,冷熱不調,減食泄瀉,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厚朴,白朮,乾薑,甘草(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二片,水八分煎,乳食前溫服。
(仁齋)保和丸,治小兒食傷發熱,欲成疳證。常服,益脾胃,食則不傷。
白朮(五兩),茯苓,半夏(制),山楂,神麯(炒。各三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二兩),蒼朮(制),枳實(炒),香附子(制),厚朴(制),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打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七、八十丸,食後茶湯下。
加減觀音散,調理脾胃,常服,正顏色,消飲食。
白朮(炒),人參,扁豆(炒),茯苓,麥芽(炒),黃耆(炙),甘草,山藥,神麯(炒),香附子(炒),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飲下。
調中散,治脾胃不和。
人參,茯苓,木香,白朮,甘草(炙),乾薑(煨),藿香(洗),香附子,砂仁,丁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湯下。
白話文:
平胃散,主要治療脾胃功能失調,導致不想吃東西(尤其是嬰幼兒),腹部疼痛,口中苦澀無味,想吐、噁心,打嗝、吐酸水,臉色蠟黃,身體虛弱消瘦,肚子腹瀉等症狀,都可以服用。
藥材包括:厚朴(去掉外皮,用薑炒過)、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各用三兩),蒼朮(用五兩,浸泡兩天),甘草(用一兩,烤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兩片、紅棗兩枚,加水煎煮。在空腹時,加入少許鹽調味後服用。經常服用可以幫助腸胃蠕動,使腸胃溫暖,消化積存的食物,消除痰液。
快膈消食丸,主要作用是使胸膈舒暢,消除積滯的乳食,使氣色變好。
藥材包括:砂仁、橘紅、三稜(用煨過)、莪朮、神麯(炒過)、麥櫱(炒過。各用半兩),香附子(用一兩,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一般。飯後用紫蘇湯送服二十丸。
溫脾湯,主要治療脾胃功能失調,導致腹部和脅部虛脹,不想吃東西(尤其是嬰幼兒),疲倦無力。
藥材包括:訶子(炮製過)、人參(用七錢半),木香、桔梗(各用半兩),茯苓、藿香(洗過)、陳皮、黃耆、甘草(各用二錢半),白朮(用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紅棗煎煮後服用。
四君子湯,主要調理脾胃功能,幫助進食,止瀉。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烤過。各用等量)。
將以上藥材磨碎,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紅棗煎煮後服用。加入陳皮、半夏就稱為六君子湯。
和中湯,主要治療小兒脾胃功能失調,導致嘔吐、噁心,忽冷忽熱,食慾不振、腹瀉,腹痛、腸鳴,沒力氣、想睡覺。
藥材包括:厚朴、白朮、乾薑、甘草(各用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兩片,加水煎煮八分,在吃飯前溫服。
保和丸(仁齋的方子),主要治療小兒因飲食不當而發熱,可能會演變成疳積的狀況。經常服用可以健脾養胃,進食時就不容易傷到腸胃。
藥材包括:白朮(用五兩),茯苓、半夏(製過)、山楂、神麯(炒過。各用三兩),陳皮、連翹、蘿蔔子(各用二兩),蒼朮(製過)、枳實(炒過)、香附子(製過)、厚朴(製過)、黃芩(用酒炒過)、黃連(用酒炒過。各用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薑汁和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一般。每次服用五十丸,逐漸增加到七、八十丸,飯後用茶湯送服。
加減觀音散,主要調理脾胃功能,經常服用可以使氣色變好,幫助消化。
藥材包括:白朮(炒過)、人參、扁豆(炒過)、茯苓、麥芽(炒過)、黃耆(烤過)、甘草、山藥、神麯(炒過)、香附子(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空腹用米湯送服。
調中散,主要治療脾胃功能失調。
藥材包括:人參、茯苓、木香、白朮、甘草(烤過)、乾薑(煨過)、藿香(洗過)、香附子、砂仁、丁香(各用等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紅棗湯送服。
8. 疳證門
(第二)
白話文:
(第二) 是指小兒疳證的第二個部分或方面,但具體內容需要看原文的上下文才能理解。
9. 病機
丹溪曰: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皆因飲食不調,肥甘無節而作也。或嬰幼乳缺,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延及歲月,五疳病成。錢氏曰:疳皆脾胃耗傷,亡津液之所作也。故小兒臟腑柔脆,有疾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凡有可下,置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致為疳也。
但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喜冷地,愛食泥土,瀉痢無常,肚腹脹滿,耳鼻生瘡,頭髮作穗,腳弱項小,極瘦,飲水,甚至丁奚哺露,有曰無辜,至於疳證,皆其候。
白話文:
朱丹溪說:小孩子的臟腑非常柔嫩,吃太飽就容易受傷。餵奶、飲食,只要稍微不正常,很少不會變成疳病的。這些都是因為飲食不調,吃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沒有節制所造成的。或是嬰幼兒時期奶水不足,太早吃粥飯,消耗損傷了身體的精氣,那麼疳病的根源就會延續到日後,形成各種疳病。錢乙說:疳病都是因為脾胃虛弱、津液耗損所造成的。所以小孩子的臟腑非常脆弱,生病不可以猛烈地攻擊,如果用藥過於峻猛地瀉下,必定會造成津液的耗損。凡是有需要用瀉下的藥物,要衡量病情的大小、虛實才能用,這樣就不會導致形成疳病。
如果看到眼睛乾澀或是長出白膜,嘴唇紅、身體發黃,喜歡躺在冰冷的地方,喜歡吃泥土,腹瀉和便秘不規律,肚子脹滿,耳朵鼻子長瘡,頭髮像稻穗一樣分叉,腳軟弱無力,脖子細小,極度消瘦,喜歡喝水,甚至只想喝點母乳或露水,還說自己沒有犯錯,當出現這些情況,就可能是疳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