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四 (4)

1. 草部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浸淘冷,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夏枯草,本草一名夕句,一名乃東,一名燕面。生蜀郡川穀及河淮、浙滁平澤,今祥符西田野中亦有之。苗高二三尺,其葉對節,葉似旋覆葉而極長大,邊有細鋸齒,背白,上多氣脈紋路,葉端開花作穗,長二三寸許。其花紫白,似丹參花。葉味苦微辛,性寒無毒。土瓜為之使。俗又謂之郁臭苗,非是也。

【救飢】採嫩葉炸熟,換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桔梗,一名利如,一名房圖,一名白樂,一名梗草,一名薺苨。生嵩高山谷及冤句、和州、解州,今鈞州、密縣山野亦有之。根如手指大,黃白色。春生苗,莖高尺余,葉似杏葉而長橢,四葉相對而生,嫩時亦可煮食,開花紫碧色,頗似牽牛花,秋後結子,葉名隱忍,其根有心。無心者,乃薺苨也。根葉味辛苦,性微溫有小毒。一云味苦性平無毒。節皮為之使,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畏白芨、龍眼、龍膽草。

【救飢】採葉炸熟,換水,浸去苦味,淘洗淨,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茴香,一多蘹香子,北人呼為土茴香。茴蘹音相近故云耳。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中多種。苗高三四尺,莖粗如筆管,旁有淡黃袴葉抪莖而生,袴葉上發生青色細葉,似蓬葉而長極疏,細如系髮狀,袴葉間分生叉枝,梢頭開花,花結如傘蓋,黃色。結子如蒔蘿子微大而長,亦有線瓣。味微苦辛,性平無毒。

【救飢】採苗葉炸熟,換水淘淨,油鹽調食。子調和諸般食味香美。【治病】具見本草。

藁本,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莖。生崇山山谷及西川、河東、兗杭州。今衛輝、輝縣、栲栳圈山谷間亦有之。俗名山園荽,莖高五七寸,葉似芎藭葉細小,又似園荽葉而稀疏,莖比園荽莖頗硬直。味辛微苦性平溫微寒無毒。惡䕡茹,又畏青葙子,故也。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浸洗淘冷。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川芎,一名芎藭,葉名蘼蕪,一名茳蘺。生武功川穀、科谷、西嶺、雍州川澤及冤句。其關陝、蜀川、江東山川亦多有。以蜀川者為勝,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多種,苗葉似芹而葉微細窄,卻有花叉。又似白芷葉亦細,又如園荽葉微壯。又有一種葉似蛇床子葉而亦粗壯,開白花。其芎人家種者,形塊大重實多脂潤,其里色白。味辛甘性溫無毒。山中出者,瘦細,味苦甘,節大莖細。狀如馬御,謂之馬御芎。狀如雀腦者,謂之雀腦芎,此最有力。白芷為之使,畏黃連。其蘼蕪味辛香,性平溫無毒。

【救飢】採葉炸熟,換水浸去辛味,淘淨。以油鹽調食,亦可以煮飲,甚香。【治病】具見本草。

白話文:

[草部]

夏枯草

【救飢】採摘嫩苗葉,炸熟後,用冷水浸泡清洗,再用油鹽調味食用。 【治病】相關藥效請參考本草典籍。

夏枯草,在《本草》中又名夕句、乃東、燕面。生長於蜀郡的川谷、以及河淮、浙滁一帶的平原,現在祥符縣西邊的田野也有。苗高約二三尺,葉子對生,形狀像旋覆花的葉子但更長大,邊緣有細小的鋸齒,背面是白色的,上面有很多像氣脈紋路。葉子的末端開花,花穗長約二三寸。花朵是紫白色的,像丹參花。葉子的味道是苦中帶點辛辣,性質寒涼無毒。土瓜是它的藥引。俗稱郁臭苗,其實不是。

桔梗

【救飢】採摘嫩葉,炸熟後,換水浸泡,去除苦味,再用油鹽調味食用。 【治病】相關藥效請參考本草典籍。

桔梗,又名利如、房圖、白樂、梗草、薺苨。生長於嵩山山谷、以及冤句、和州、解州一帶,現在鈞州、密縣的山野也有。根像手指那麼粗,呈黃白色。春天長出幼苗,莖高一尺多,葉子像杏葉但較長呈橢圓形,四片葉子對生,嫩的時候也可以煮食。開的花是紫碧色的,很像牽牛花。秋天結子,葉子又名隱忍,它的根有心。沒有心的,是薺苨。根和葉子的味道是辛苦的,性質微溫,有小毒。另有說法是味道苦,性質平和,沒有毒。節皮可以作為藥引,和牡蠣、遠志一起使用,可以治療惱怒,和硝石、石膏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傷寒。忌與白芨、龍眼、龍膽草一起使用。

茴香

【救飢】採摘葉子,炸熟後,換水浸泡去除苦味,洗淨後,用油鹽調味食用。 【治病】相關藥效請參考本草典籍。

茴香,又名蘹香子,北方人稱它為土茴香。因為茴蘹的發音相近,所以這樣稱呼。現在到處都有,人們的菜園裡也多有種植。苗高三四尺,莖粗如筆管,旁邊有淡黃色的褲葉包著莖生長,褲葉上長出青色的細葉,像蓬葉但比較長而且稀疏,細得像髮絲一樣。褲葉之間分生出叉枝,梢頭開花,花像傘蓋一樣,是黃色的。結的果實像蒔蘿子一樣稍大而長,也有線狀的花瓣。味道微苦辛,性質平和無毒。

【救飢】採摘嫩苗葉,炸熟後,換水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它的果實可以調和各種食物,使其味道更加香美。【治病】相關藥效請參考本草典籍。

藁本

【救飢】採摘嫩苗葉,炸熟後,用冷水浸泡清洗。再用油鹽調味食用。【治病】相關藥效請參考本草典籍。

藁本,又名鬼卿、地新、微莖。生長於崇山的山谷以及西川、河東、兗杭州一帶。現在衛輝、輝縣、栲栳圈的山谷間也有。俗稱山園荽,莖高五七寸,葉子像芎藭的葉子但比較細小,又像園荽的葉子但比較稀疏,莖比園荽的莖硬挺。味道辛辣帶點苦味,性質平和溫和,微微帶寒,沒有毒。忌與䕡茹一起食用,也畏懼青葙子。

川芎

【救飢】採摘葉子,炸熟後,換水浸泡去除辛辣味,洗淨後,用油鹽調味食用,也可以煮水喝,很香。【治病】相關藥效請參考本草典籍。

川芎,又名芎藭,葉子又名蘼蕪,又名茳蘺。生長於武功的川谷、科谷、西嶺、雍州的川澤以及冤句一帶。關陝、蜀川、江東的山川也很多。其中以蜀川的品質最好,現在到處都有。人們的菜園裡也多有種植。幼苗的葉子像芹菜,但葉子更細窄,並且有花叉。又像白芷的葉子,也比較細,也像園荽的葉子,但稍微粗壯。還有一種葉子像蛇床子的葉子,也比較粗壯,開白花。人們種植的川芎,根塊大而重,飽含油脂,裡面是白色的。味道辛甘,性質溫和無毒。山裡生長的,比較瘦細,味道苦甘,節大莖細,形狀像馬的禦鞍,稱為馬御芎。形狀像麻雀的腦袋,稱為雀腦芎,這種藥效最強。白芷是它的藥引,畏懼黃連。它的蘼蕪味道辛香,性質平和溫和,沒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