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3)
卷之九十四 (3)
1. 草部
【救飢】採葉炸熟,水浸去苦味,淘淨。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旋覆花,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上黨田野人呼為金錢花。《爾雅》云復盜唐。出隨州。生平澤川穀,今處處有之。苗多近水旁,初生大如紅花葉而無刺,苗長二三尺以上,葉似柳葉稍寬大,莖細如蒿干,開花似菊花,如銅錢大,深黃色花。味鹹甘,性溫微冷,利有小毒。葉苦味性平涼。
【救飢】採葉炸熟,水浸去苦味,淘淨。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防風,一名銅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蕳根,一名百蜚。生同州沙苑川澤,邯鄲、琅邪、上蔡、陝西、山東處處皆有。今中牟田野中有之。根土黃色,與蜀葵根相類稍細短,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葉似青蒿葉闊大,又似米蒿葉而稀疏,莖似茴香。開細花白色,結實似胡荽子而闊大。味甘性辛溫無毒。殺附子毒,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又有石防風,亦療頭風眩痛。又有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
【救飢】採嫩苗葉作菜茹,炸熟可食,極爽口。【治病】具見本草。
郁臭苗,本草茺蔚子是也。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貞蔚,皆云蓷,益母也,亦謂蓷,臭穢。生海濱池澤,今田野處處有之。葉似荏子葉,又似艾葉而薄小,色青莖方,節節開小白花,結子黑,茶褐色,三稜細長。味辛甘微溫。一云微寒,亦無毒。
【救飢】採苗葉炸熟,水浸淘淨,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澤漆,本草一名漆莖,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澤及冀州、鼎州、明州,今處處有之。苗高二三尺,科叉生莖,紫赤色,葉似柳葉微細短。開黃紫花,狀似杏花而瓣頗長。生時摘葉有白汁出,亦能齧(音咬)人,故以為名。味苦辛性微寒無毒。一云有小毒,一云性冷微毒。小豆為之使,惡薯蕷。令嘗葉味帶澀苦,食過回味甜。
【救飢】採葉及嫩莖炸熟,水浸淘淨,以油鹽調食。採嫩葉蒸過曬乾作茶吃亦可。【治病】具見本草。
酸漿草,本草名酢(與醋字同)漿草。一名醋母草,一名鳩酸草,俗為小酸芽。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生道旁砂濕地。葉如初生小水萍,每莖端皆叢生三葉,開黃花結黑子。南人用苗揩鍮(哥偷)石器,令白如銀色光豔。味酸性平,葉無毒。
【救飢】採嫩苗葉生食。【治病】具見本草。
蛇床子,一名蛇粟,一名蛇米,一名棗棘,一名牆蘼。《爾雅》一名盱。生臨淄川穀田野,今處處有之。苗高二三尺,青碎作叢似蒿枝葉,似小葉蘼蕪,又似藁本葉,每枝上有花頭百餘,結同一窠,開白花加傘蓋狀,結子半黍大,黃褐色。味苦辛甘無毒,性平。一云有小毒。惡牡丹皮、巴豆、貝母。
白話文:
草部
旋覆花,又名戴椹、金沸草、盛椹。上黨地區的農民稱它為金錢花。《爾雅》中記載為復盜唐。產於隨州。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山谷,現在各地都有。幼苗多靠近水邊生長,剛長出來時像紅花葉子一樣大,但沒有刺。苗長到二三尺以上,葉子像柳葉,稍微寬大一些。莖細得像蒿草的莖桿,開的花像菊花,如同銅錢般大小,花色為深黃色。味道鹹甘,性質溫和,略帶寒性,具有輕微毒性。葉子味道苦澀,性質平和偏涼。
【救飢】採摘葉子炸熟,用水浸泡去除苦味,再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治病】具體功效記載於本草書籍中。
防風,又名銅芸、茴草、百枝、屏風、蕳根、百蜚。產於同州沙苑的河流沼澤,邯鄲、琅邪、上蔡、陝西、山東各地都有。現在中牟的田野中也有生長。根部呈土黃色,與蜀葵的根相似,但稍微細短。莖葉都是青綠色,莖的顏色深,葉子顏色淡。葉子像青蒿的葉子一樣寬大,又像米蒿的葉子,但比較稀疏。莖像茴香。開白色的小花,結的果實像胡荽子,但比較寬大。味道甘甜,性質辛溫,沒有毒性。可以解附子毒,但與乾薑、藜蘆、白蘞、芫花相剋。還有一種石防風,也可以治療頭痛眩暈。另有一種分叉的防風,分叉在上的會使人發狂,分叉在下的則會使舊病復發。
【救飢】採摘嫩苗葉作為蔬菜食用,炸熟後味道極其爽口。【治病】具體功效記載於本草書籍中。
郁臭苗,本草中所說的茺蔚子就是它。又名益母、益明、大札、貞蔚,都稱作蓷,指的是益母草,又被稱作蓷,帶有臭味。生長在海邊的池塘沼澤,現在田野各地都有。葉子像荏子葉,又像艾葉,但更薄更小,顏色青色,莖是方形的,每節都開出白色小花,結的果實是黑色的,帶有茶褐色,呈三稜形細長。味道辛甘,性質稍微溫和。有一種說法是微寒,也沒有毒性。
【救飢】採摘苗葉炸熟,用水浸泡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治病】具體功效記載於本草書籍中。
澤漆,本草中又名漆莖,也就是大戟的苗。產於太山一帶的河流沼澤以及冀州、鼎州、明州,現在各地都有。幼苗長到二三尺高,莖部分叉生長,呈紫紅色。葉子像柳葉,但比較細短。開黃紫色的花,形狀像杏花,但花瓣比較長。生長時摘下葉子會有白色的汁液流出,也能咬人,因此得名。味道苦辛,性質稍微寒冷,沒有毒性。有一種說法是略有毒性,也有說性質寒涼且有微毒。與小豆同用效果更好,與薯蕷相剋。嘗葉子味道帶有澀苦,吃過後會回味甘甜。
【救飢】採摘葉子和嫩莖炸熟,用水浸泡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採摘嫩葉蒸過曬乾後,可以泡茶喝。【治病】具體功效記載於本草書籍中。
酸漿草,本草中又名酢漿草。又名醋母草、鳩酸草,俗稱小酸芽。以前的記載沒有提到產地,現在各地都有。生長在路旁潮濕的沙土地上。葉子像剛長出來的小浮萍,每根莖的頂端都叢生三片葉子,開黃色花,結黑色果實。南方人會用它的苗擦拭鍮石器,使其光亮如銀。味道酸,性質平和,葉子沒有毒性。
【救飢】採摘嫩苗葉直接食用。【治病】具體功效記載於本草書籍中。
蛇床子,又名蛇粟、蛇米、棗棘、牆蘼。《爾雅》中又名盱。產於臨淄一帶的河流山谷和田野,現在各地都有。幼苗長到二三尺高,枝葉青翠細碎,叢生,像蒿草的枝葉,又像小葉蘼蕪,還像藁本的葉子。每根枝條上都有上百個花頭,聚成一簇,開白色傘狀花,結的果實像半個黍米大,呈黃褐色。味道苦辛甘,沒有毒性,性質平和。有一種說法是略有毒性。與牡丹皮、巴豆、貝母相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