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2)
卷之九十四 (2)
1. 草部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浸淘淨,以油鹽調食之。【治病】具見本草。
紅花葉,本草名紅藍花,一名黃藍。出梁漢及西域,滄魏亦種之,今處處有之。苗高二尺許,莖葉有毛似刺薊葉而潤澤,窊面。梢結梂匯亦多刺,開紅花,蕊出梂上,圃人採之,採已復出,至盡而罷。梂中結實百顆如小豆大,其花曝乾以染真紅,又作胭脂。味辛性溫無毒。葉味甘美。
【救飢】採嫩葉炸熟,油鹽調食。子可榨作油任用。【治病】具見本草。
萱草花,俗名川草花,本草一名鹿蔥。生山野,處處有之。花名宜男,《風土記》云:懷妊婦佩其花生男,故名宜男。人家園圃中多種,其葉就地叢生,兩邊分垂,葉似菖蒲葉而柔弱,又似粉條兒菜葉而肥大,葉間攛葶,開金黃花,味甘無毒。根涼亦無毒。葉味甘。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車前草,一名車輪菜,《詩經》名芣苢,一名蝦蟆衣,《爾雅》之馬舄,幽州人謂之牛舌草。生滁州及真定平澤,今處處有之。春初生苗,葉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長及尺余,又似玉簪,葉稍小而薄,葉叢中心攛葶三四莖。作穗如鼠尾,花甚密,青色微赤,結實如葶藶子,赤黑色,生道旁。味甘寒無毒。一云:味甘性平,葉及根味甘性寒。常山為之使。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浸去涎沫,淘淨。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黃耆,一名戴糝,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獨脂,一名百本,一名王孫。生蜀郡山谷及白水、漢中、河東、陝西。出綿上呼為綿黃舍。今處處有之。根長三尺,獨莖叢生枝幹,其葉扶疏作羊齒狀,似槐葉微尖小,又似蒺藜葉闊大而青白色,開黃紫花如槐花大,結小尖角,長寸許。味甘性微溫無毒。一云:味苦微寒。惡龜甲、白蘚皮。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換水浸淘洗去苦味。油鹽調食。藥中補益呼為羊肉。【治病】具見本草。
威靈仙,一名能消,出商州、上洛、華山並平澤,及陝西、河東、河北、河南、河湖、石州、寧化等州郡。不聞水聲者良。今密縣梁家沖山野中亦有之。苗高一二尺,莖方如釵股,四稜莖,多短茸白毛。葉似柳葉而闊,邊有鋸齒,又似旋覆花葉,其葉作層生,每層六七葉相對排,如車輪樣。有六層至七層者,花淺紫色或碧白色,作穗似蒲臺子,亦有似菊花頭者,結實青色,根稠密多須。味苦性渴無毒。惡茶及麵湯,以甘草、梔子代飲可也。
【救飢】採葉煨熟,換水浸去苦味,再以水淘淨,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馬兜鈴,根名雲南根,又名土青木香。生關中及信州、滁州、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皆有。今高阜(音⿱亡掌)去處亦有之。春生苗如藤蔓,葉如山藥葉而厚大,背白,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結實如鈴,作四五瓣,葉脫時鈴尚垂之,其狀如馬項鈴,故得名。味苦性寒。又云:平無毒。
白話文:
紅花葉
- 救飢: 採摘嫩葉炸熟,用水浸泡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 相關藥效記載於本草典籍。
紅花葉,本草名為紅藍花,又稱黃藍。原產於梁漢及西域,滄魏一帶也有種植,現在各地都有。植株高約兩尺,莖葉有毛,像刺薊葉但更潤澤,葉面凹陷。頂端結有帶刺的苞,開紅色花,花蕊突出於苞上。園丁採摘花朵後,會再次開花,直到開盡為止。苞中結有數百顆像小豆大小的果實。花曬乾後可作染料染成真紅色,又可製成胭脂。味道辛辣,性溫,無毒。葉子味道甘甜。
萱草花
- 救飢: 採摘嫩葉炸熟,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 相關藥效記載於本草典籍。
萱草花,俗稱川草花,本草名為鹿蔥。生長於山野,各地都有。花又名宜男,《風土記》記載:懷孕婦女佩戴其花可生男孩,因此得名宜男。人們家中園圃多有種植。葉子從地面叢生,兩邊分垂,像菖蒲葉但更柔弱,又像粉條兒菜葉但更肥大。葉間抽出花莖,開金黃色的花,味道甘甜,無毒。根部性涼,也無毒。葉子味道甘甜。
車前草
- 救飢: 採摘嫩苗葉炸熟,用水浸泡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 相關藥效記載於本草典籍。
車前草,又名車輪菜,《詩經》中稱為芣苢,又名蛤蟆衣,《爾雅》中稱為馬舄,幽州人稱之為牛舌草。生長於滁州及真定平原濕地,現在各地都有。初春長出嫩苗,葉子鋪在地上像湯匙面,多年生的植株長到一尺多,又像玉簪,葉子稍小而薄。葉子中心抽出三四根花莖,花穗像老鼠尾巴,花朵密集,青色帶微紅,結出的果實像葶藶子,呈赤黑色,生長在路旁。味道甘甜,性寒,無毒。另一說法是味道甘甜,性平,葉及根部味道甘甜,性寒。常山作為其輔助藥使用。
黃耆
- 救飢: 採摘嫩苗葉炸熟,換水浸泡洗去苦味。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 相關藥效記載於本草典籍。
黃耆,又名戴糝、戴椹、獨椹、芰草、獨脂、百本、王孫。生長於蜀郡山谷及白水、漢中、河東、陝西等地。綿上出產的稱為綿黃舍。現在各地都有。根部可長至三尺,獨莖叢生枝幹,葉子稀疏像羊齒狀,又像槐葉但更尖小,又像蒺藜葉但更寬大呈青白色。開黃紫色花,像槐花大小,結有小尖角,長約一寸。味道甘甜,性微溫,無毒。另一說法是味道苦澀,性微寒。忌與龜甲、白蘚皮同用。
威靈仙
- 救飢: 採摘葉子煨熟,換水浸泡去除苦味,再用水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 治病: 相關藥效記載於本草典籍。
威靈仙,又名能消,產於商州、上洛、華山和平原濕地,以及陝西、河東、河北、河南、河湖、石州、寧化等州郡。沒有水聲的地方生長的品質較好。現在密縣梁家沖的山野中也有。植株高約一兩尺,莖呈方形像釵股,四稜莖,有很多短絨白毛。葉子像柳葉但更寬,邊緣有鋸齒,又像旋覆花葉,葉子呈層狀生長,每層六七片葉子相對排列,像車輪一樣。有六層至七層的,花淺紫色或碧白色,花穗像蒲臺子,也有像菊花頭的,結青色果實,根部稠密,鬚根很多。味道苦澀,性渴,無毒。忌與茶及麵湯同用,可用甘草、梔子代替飲用。
馬兜鈴
- 救飢: 未提及。
- 治病: 相關藥效記載於本草典籍。
馬兜鈴,根部又名雲南根,又名土青木香。生長於關中及信州、滁州、河東、河北、江淮、夔、浙等州郡。現在高地上也有。春天長出藤蔓狀的嫩苗,葉子像山藥葉但更厚大,背面白色,開黃紫色花,很像枸杞花,結的果實像鈴鐺,呈四五瓣,葉子脫落時,果實仍然垂掛著,樣子像馬脖子上的鈴鐺,因此得名。味道苦澀,性寒。另一說法是性平,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