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四 (1)

1. 草部

刺薊菜,本草名小薊,俗名青刺薊,北人呼為千針草。出冀州,生平澤中,今處處有之。苗高尺余,葉似苦苣葉,莖葉俱有刺,而葉不皺,葉中心出花,頭如紅藍而青紫色。性涼無毒,一云味甘性溫平。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甚美。能除風熱。【治病】具見本草。

大薊,奮不著所出州土,云生山谷中。今鄭州山野間亦有之。苗高三四尺,莖五稜,葉似大花苦苣菜,莖葉俱多刺。其葉多皺,葉中心開淡紫花,味苦性平,無毒。根有毒。

【救飢】採嫩苗葉炸熟,水淘淨,去苦味,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牛膝,一名山莧菜,一名百倍,俗名接骨草,一名鼓槌草,一名對節菜。生河內川穀及江椎、閩粵、吳越皆有之。苗高二尺,莖方青紫色,其莖有節如鶴膝,又如牛膝,又如鼓槌,以此名之。葉似莧菜葉而長頗尖,䶎對節而生,開花作穗。根味苦酸,性平無毒。葉味甘微酸。惡螢火、陸英、龜甲,畏白前。

【救飢】採苗葉炸熟,換水浸去酸味,淘淨,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款冬花,一名橐石,一名顆冬,一名虎鬚,一名免奚。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關中、蜀北、岩昌、秦州、雄州皆有。今鈞州、密縣山谷間亦有之。莖青微帶紫色,葉似葵葉甚大而叢生。又似石葫蘆葉頗團,開黃花,根紫色。《圖經》云:葉似荷而鬥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數合。俗為蜂鬥葉,又名水斗葉。此物不避冰雪,最先春前生,雷中出花,世謂鑽凍。又云:有葉似萆薢,開黃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實,無子。陶隱居所謂出高麗、百濟者,近此類也。其葉味苦,花味辛甘,性溫無毒。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荑、麻黃、黃芩、黃連、青葙子。

【救飢】採嫩葉炸熟,水浸淘淨,去苦味,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萹蓄,一名萹竹,生東萊山谷。今在處有之,布地生道旁。自似石竹,葉微闊,嫩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間花出甚細,淡桃紅色。結小細子,根如蒿根。苗葉味苦,性平。一云:味甘苦無毒。

【救飢】採苗葉炸熟,水浸淘淨,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大藍,生河內平澤,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中多種。苗高尺余,葉類白菜,葉微厚而狹窄,尖㾴淡粉青色。莖叉梢間開黃花,結小莢,其子黑色。本草謂菘藍,可以為靛染青,以其葉似菘菜故名菘藍,又名馬藍,《爾雅》謂之葳馬藍。味苦性寒平無毒。

【救飢】採葉炸熟,水浸去苦味,以油鹽調食。【治病】具見本草。

瞿麥,又名石竹子,一名苣句麥,一名大菊,一名大蘭,又名燕麥。生太山川穀,今處處有之。苗高一尺以上。葉似獨掃葉而尖小。又似小竹葉而細窄。莖亦有節,梢間開紅白花而結實,內有小黑子。味苦辛,性寒平無毒。蓑草、牡丹為之使,惡螵蛸。

白話文:

[草部]

刺薊菜,本草名稱是小薊,俗稱青刺薊,北方人稱它為千針草。產於冀州,生長在平坦的濕地,現在各地都有。植株高約一尺多,葉子像苦苣菜的葉子,莖和葉子都有刺,但葉子不皺縮,葉子中心長出花朵,花頭像紅藍花,顏色是青紫色。性質寒涼,沒有毒性,有一說法是味道甘甜,性質溫和。

【救飢】採摘嫩苗和葉子,用油炸熟,用水浸泡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味道很棒,能去除風熱。 【治病】功效詳見本草書籍。

大薊,不確定產於哪個州郡,據說是生長在山谷中。現在鄭州的山野間也有。植株高約三四尺,莖有五個稜角,葉子像大花苦苣菜,莖和葉子都有很多刺。它的葉子多皺縮,葉子中心開出淡紫色的花,味道苦,性質平和,沒有毒。根部有毒。

【救飢】採摘嫩苗和葉子,用油炸熟,用水洗淨,去除苦味,用油鹽調味食用。 【治病】功效詳見本草書籍。

牛膝,又名山莧菜、百倍,俗稱接骨草,又名鼓槌草、對節菜。生長在河內山谷以及江淮、福建、廣東、吳越等地。植株高約二尺,莖是方形的,青紫色,莖上有像鶴的膝蓋、牛的膝蓋或鼓槌一樣的節,因此而得名。葉子像莧菜葉,但比較長而尖,在節上對生,開花像穗狀。根部味道苦酸,性質平和,沒有毒。葉子味道甘甜,略帶酸味。忌諱螢火蟲、陸英、龜甲,畏懼白前。

【救飢】採摘嫩苗和葉子,用油炸熟,換水浸泡去除酸味,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治病】功效詳見本草書籍。

款冬花,又名橐石、顆冬、虎鬚、免奚。生長在常山的山谷以及上黨水邊,關中、四川北部、岩昌、秦州、雄州等地都有。現在鈞州、密縣的山谷間也有。莖是青色,略帶紫色,葉子像葵葉,很大而且叢生。也像石葫蘆的葉子,比較圓,開黃色花,根是紫色的。《圖經》記載:葉子像荷葉,但直立,大的可以容納一升,小的可以容納數合。俗稱蜂鬥葉,又名水斗葉。這種植物不畏懼冰雪,在春天前最先長出,雷雨時開花,世人稱為鑽凍。還有一說法是葉子像萆薢,開黃色花,青紫色的萼片,去掉土一二寸,剛長出來時像菊花,萼片直而肥大,沒有種子。陶弘景所說產於高麗、百濟的,與此類似。它的葉子味道苦,花朵味道辛甘,性質溫和,沒有毒。杏仁可以增強它的藥效,和紫菀一起使用效果更好,忌諱皂莢、硝石、玄參,畏懼貝母、辛夷、麻黃、黃芩、黃連、青葙子。

【救飢】採摘嫩葉,用油炸熟,用水浸泡洗淨,去除苦味,用油鹽調味食用。 【治病】功效詳見本草書籍。

萹蓄,又名萹竹,生長在東萊山谷。現在各地都有,在地面上生長,路旁常見。形狀像石竹,葉子稍微寬一些,嫩綠色像竹子,紅色的莖像髮釵,節間開出非常細小的花,淡桃紅色。結出很小的種子,根像蒿根。苗和葉子味道苦,性質平和。有一說法是味道甘苦,沒有毒。

【救飢】採摘苗和葉子,用油炸熟,用水浸泡洗淨,用油鹽調味食用。 【治病】功效詳見本草書籍。

大藍,生長在河內平坦的濕地,現在各地都有。人們的園圃中多有種植。植株高約一尺多,葉子像白菜,葉子稍微厚且狹窄,頂端尖,顏色是淡粉青色。莖分叉處開黃色花,結出小莢果,種子是黑色的。本草稱它為菘藍,可以用來染青色,因為它的葉子像菘菜,所以叫做菘藍,又名馬藍,《爾雅》稱之為葳馬藍。味道苦,性質寒冷平和,沒有毒。

【救飢】採摘葉子,用油炸熟,用水浸泡去除苦味,用油鹽調味食用。 【治病】功效詳見本草書籍。

瞿麥,又名石竹子、苣句麥、大菊、大蘭、燕麥。生長在泰山山谷,現在各地都有。植株高約一尺以上。葉子像獨掃葉,但比較尖且小。也像小竹葉,但比較細窄。莖也有節,頂端開紅白色花,並結出果實,裡面有黑色的小種子。味道苦辛,性質寒冷平和,沒有毒。蓑草、牡丹可以增強它的藥效,忌諱螵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