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6)
卷之八十 (6)
1. 治瘡瘍脈狀
身重脈緩,濕重除濕。身熱脈大、心燥、發熱、腫瘍、乍來乍去,除熱。諸痛眩運動搖、脈弦者,去風。脈澀,氣滯、燥渴亡津液。脈澀,瀉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入、便溺多、惡寒、脈緊細,瀉寒水。數脈時見,必生惡瘡。諸浮數脈,應發熱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癰疽。
脈滑而數,滑則為寒,數則為熱,滑為榮,數為衛,榮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癰膿。
東垣曰:瘡瘍憑脈。今世外科,只視瘡形,並不察脈,所以不辨虛實,而誤人者多矣。
白話文:
身體感覺沉重,脈搏緩慢,這是體內濕氣太重,要去除濕氣。身體發熱,脈搏強大,感到心煩意亂,發燒,腫瘤時好時壞,這是體內有熱,要去除熱邪。各種疼痛、頭暈、身體搖晃,脈搏像弓弦一樣繃緊,這是有風邪,要去除風邪。脈搏運行不暢,表示氣機不順暢、身體乾燥口渴,津液不足。脈搏運行不暢,要疏通氣機並補充血液。如果寒邪過盛,脈搏會浮在表面,並且會出現吃不下飯、大小便次數多、怕冷、脈搏繃緊細小的症狀,要去除體內寒水。如果脈搏頻率加快,有時出現,表示容易長惡瘡。各種浮在表面又頻率加快的脈象,應該會有發燒卻又怕冷的症狀,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很可能會長癰疽。
脈搏滑順且頻率快,滑脈表示體內有寒,快脈表示體內有熱。滑脈是營養(榮氣)的表現,快脈是防禦(衛氣)的表現。榮氣和衛氣相遇,就會結成癰,熱邪所過的地方,就會形成癰膿。
李東垣說:瘡瘍的診斷要依據脈象。現在的外科醫生,只看瘡瘍的形狀,卻不診察脈象,所以無法分辨虛實,因此造成很多誤診。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