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 (7)

1. 瘡瘍五善七惡

醫瘡,概舉五善七惡,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之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載之於後。

五善者:動息自寧,飲食知味,為一善;大小便調,為二善;膿潰腫消,水鮮不臭,為三善;神彩精明,語聲清亮,為四善;體氣平和,為五善。七惡: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既潰,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服藥,食不下,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亦回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又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知善,又或證合五善,皮緩虛而知惡,此又在人詳審。大抵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當自痊。

瘡瘍膿潰後尚煩痛,脈洪大滑數者,難治,微弱遲緩者,易痊。

白話文:

治療瘡瘍,大致可以歸納出五種好的情況和七種不好的情況,這裡特別指的是腸胃內部,以及臟腑長瘡或腫毒的情況。至於發背、腦疽等病症,它們的好壞情況有所不同,會在後面另作說明。

五種好的情況:呼吸平穩,沒有不適,而且食慾正常,能分辨食物的味道,這是第一種好的情況;大小便正常順暢,這是第二種好的情況;膿液排出後,腫脹消退,流出的水液清澈不臭,這是第三種好的情況;精神飽滿,神采奕奕,說話聲音清晰洪亮,這是第四種好的情況;身體氣息平和,沒有異常,這是第五種好的情況。

七種不好的情況:煩躁不安,時常咳嗽,肚子疼痛,口渴嚴重,或者腹瀉不止,或者小便像淋雨般滴瀝不盡,這是第一種不好的情況;膿液排出後,腫脹發炎更加嚴重,膿液顏色敗壞且有惡臭,疼痛到無法靠近,這是第二種不好的情況;眼睛視線不正,眼黑部分緊縮變小,眼白部分呈現青色或紅色,瞳孔向上翻,這是第三種不好的情況;呼吸急促,氣短,精神恍惚,昏昏欲睡,這是第四種不好的情況;肩膀和背部不靈活,四肢沉重無力,這是第五種不好的情況;無法正常服藥,吃不下東西,失去味覺,這是第六種不好的情況;聲音沙啞,氣色敗壞,嘴唇和鼻子呈現青色或紅色,臉部和四肢浮腫,這是第七種不好的情況。

在五種好的情況中,如果出現一兩種好轉的徵兆,病情就會好轉。在七種不好的情況中,如果出現一兩種不好的徵兆,就應該非常警惕。另外,有的情況雖然符合七種不好的情況,但皮膚緊繃,反而表示情況良好;或者情況看似符合五種好的情況,但皮膚鬆弛虛弱,反而表示情況不好,這些都需要醫生仔細辨別。總體來說,體虛的人出現不好的徵兆,就難以救治;體質強壯的人沒有不好的徵兆,通常可以自行痊癒。

瘡瘍膿液排出後,如果仍感到煩躁疼痛,脈象呈現洪大滑數,就難以治療;脈象呈現微弱遲緩,就容易痊癒。

2. 諸瘡五逆

白睛青,黑眼小,服藥則嘔,腹痛渴甚,肩項中不便,聲嘶色脫,是為五逆。其熱渴利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故不治。

白話文:

眼睛的眼白變成青色,黑眼珠變得小小的,吃了藥就想吐,肚子痛又非常口渴,肩膀和脖子僵硬不舒服,聲音沙啞,臉色憔悴,這就是所謂的「五逆」的現象。如果發熱、口渴、腹瀉、嘔吐,這應該是毒氣進入體內,傷害到內臟,這樣的情況就無法醫治了。

3. 定癰死地分

一伏兔,二腓腨,三背,四五臟俞,五項,六腦,七髭,八髩,九頤。

白話文:

癰瘡長在以下這些部位,可能會致命:第一是伏兔(大腿前側肌肉隆起處),第二是腓腨(小腿肚),第三是背部,第四是五臟俞穴(背部對應五臟的穴位),第五是脖子,第六是頭部,第七是鬍鬚周圍,第八是鬢角,第九是下巴。

4. 背上九處不可患癰

第一、入髮際為玉枕,亦為舌本。第二、頸項節。第三、椎為崇骨。第四、大椎為玉臟。第五、脊骨兩邊肺俞穴。第六、夾脊兩邊脾俞及肝俞穴。第七、夾脊兩邊腎俞二穴。第八、後心對鳩尾。第九、鳩尾骨穴。

白話文:

背部有九個地方不可以長癰瘡:

第一、後髮際的地方叫做玉枕,也連通舌頭的根部。

第二、脖子後面的關節處。

第三、脊椎骨稱為崇骨的地方。

第四、第七頸椎(低頭時脖子後方最突出的骨頭)稱為玉臟的地方。

第五、脊椎骨兩側的肺俞穴。

第六、脊椎骨兩側的脾俞穴和肝俞穴。

第七、脊椎骨兩側的兩個腎俞穴。

第八、背後中心對應胸骨劍突(鳩尾)的地方。

第九、劍突(鳩尾)下方骨頭的穴位。

5. 正面五處不可患癰

第一、喉骨為垂膺。第二、胸為神舍。第三、心鳩尾。第四、當兩乳穴。第五、當臍中為神闕。第六、臍下二寸為腸屈間。

白話文:

第一,喉嚨的骨頭是身體的要害部位。第二,胸部是精神所寄託的地方。第三,心臟下方的鳩尾穴。第四,兩乳頭所在的穴位。第五,肚臍中央的部位叫做神闕穴。第六,肚臍下方兩寸的位置是腸子彎曲的地方。

6. 側面三處不可患癰

耳下近耳後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臍下一穴,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腨腸。

白話文:

耳朵下方接近耳後的牙關尖處,有個凹陷的地方,是喉脈的一個穴位。肚臍下方有一個穴位,對應的是肩骨。承山穴上方三寸的地方有一個穴位,對應的是小腿肚。

7. 癰發有不可治

腦上諸陽所會,穴則髓出。頸項近咽喉,一有所礙,藥食莫進。腎俞與腎相抵,命之所關,穴則透空。此三處有疽,並難治。

發背透膜者不治。(此言肝俞以上。)未潰,肉陷、面青唇黑、便瘀者,死。(此言臟壞便血。)右頤後一寸三分毒銳者,不治。潰喉者,不治。陰入腹者不治,入囊者,死。鬢深及寸余者,不治。瘡瘍,腰背強急、瘛瘲,皆不治。

白話文:

癰這種病如果長在某些地方是無法治癒的:

頭頂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如果那裡的穴位潰爛,就會傷到腦髓。脖子靠近咽喉,只要稍微有點阻礙,藥物和食物都難以下嚥。腎俞穴與腎臟相連,關係到生命,如果那裡的穴位潰爛就會穿透內部。這三個地方如果長癰,都很難治好。

背部癰如果潰爛穿透筋膜,就無法醫治。(這裡指的是肝俞穴以上的部位。)如果還沒潰爛,但出現肌肉凹陷、臉色發青、嘴唇發黑、大便帶血的狀況,就會死亡。(這裡指的是內臟壞死導致便血。)右邊腮幫子後面一寸三分的地方,如果癰的毒性很強,就無法醫治。癰如果潰爛到喉嚨,也無法醫治。癰如果侵入腹部,就無法醫治,如果侵入陰囊,就會死亡。鬢角如果深入超過一寸,也無法醫治。如果長瘡瘍,又出現腰背僵硬、抽搐等症狀,也都是無法醫治的。

8. 發背治之難易

疽發背上,以兩手上搭著者,謂之左右搭,頭多如蜂窠者,易治。

以兩手下搭著者,謂之腰疽,亦易治。以兩手上下俱搭不著者,謂之發背,此證最重。(以上所言地分,皆脈絡所會,內系臟腑,患者得而早言,醫者審證,按法治之,皆為不死。設不早治,治不對證,雖發於不死地分,恐亦誤死也。)

白話文:

長在背部的癰疽,如果用兩隻手往上搭可以碰到,稱為左右搭,這種情況如果頭部很多像蜂窩一樣,就比較容易治療。

如果用兩隻手往下搭可以碰到,稱為腰疽,也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兩隻手無論往上或往下都搭不到,稱為發背,這個病症最嚴重。(以上所說的部位,都是經脈交會的地方,內部連接臟腑,患者如果能及早說出來,醫生仔細診斷病情,按照方法治療,通常都不會死。假設沒有及早治療,或治療不對症,即使長在比較容易治癒的部位,恐怕也會因為延誤而死亡。)

9. 占色候生死

病人目中赤,脈從上下貫瞳人,一脈一年死,二脈二年死,若脈下者,療之瘥。而上忽多赤,貫上下,如脂;赤色從額上下至鼻;黑色出額上,大如指,及連鼻上至肩,併為死候。

白話文:

病人眼睛裡出現紅色,脈搏從眼珠的上下貫穿過去,如果只有一條脈貫穿,一年內會死亡,兩條脈貫穿,兩年內會死亡。如果脈搏向下延伸,還可以治療痊癒。如果眼睛上方突然出現很多紅色,貫穿上下,像油脂一樣;或者紅色從額頭上下延伸到鼻子;又或者額頭上方出現像手指頭一樣大的黑色,甚至連到鼻子、肩膀,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