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一 (1)
卷之二十一 (1)
1. 治熱有表裡之分
《病機機要》曰: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有暴熱而為熱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溫藥而為熱者,有惡寒戰慄熱者。及其治也,小熱之氣,涼以取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以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制之。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
苦者治臟,臟屬陰而居內;辛者治腑,腑屬陽而在外。故內音下之,外者發之。又宜養血益陰,其熱自愈。
白話文:
《病機機要》說:有發散在外的熱,稱為表熱;沒有發散在外的熱,稱為裡熱。有突然發生的熱,是因為身體鬱積很久,氣機不通暢所導致。也有因為服用溫熱藥物而產生熱,以及發冷顫抖後發熱的情況。至於治療方面,輕微的熱,用涼性的藥物來處理;較嚴重的熱,用寒性的藥物來處理;非常嚴重的熱,用發汗的方式來處理。發汗若沒完全退熱,就用反向的方式來抑制熱。抑制熱若沒完全退熱,就找出熱的歸屬來削弱它。
苦味的藥物能治療臟,臟屬於陰且在身體內部;辛味的藥物能治療腑,腑屬於陽且在身體外部。所以內部的病要用往下疏導的方式處理,外部的病要用發散的方式處理。另外,也應該滋養血液、補充陰液,熱自然就會消退。
2. 治熱有補血補氣之宜
東垣曰: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者,或無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非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非瀉熱補水之比。
當細分之,不可概論。如言煩躁,虛煩亦與實煩不同。如傷寒煩者,為真陽內郁,陰中伏陽之證,與陰虛燥熱,病本亦異。
白話文:
李東垣說:發燒且怕熱,口渴非常嚴重,煩躁不安且肌肉發熱,不想穿衣服,脈搏洪大但按下去卻無力,或者沒有眼睛痛、鼻子乾燥等症狀,這就不是白虎湯證了。這是因為血虛導致的煩躁發熱,應該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火氣鬱結導致的發熱,像是食慾不振且發熱,會自汗、呼吸急促的,這是虛證,要用甘涼的藥物來瀉熱並補氣。這不同於能吃但發熱,口舌乾燥,大便困難的實熱證,實熱證要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熱。這裡的瀉熱和補充水分的方式也不一樣。
所以要仔細區分,不能一概而論。像說到煩躁,虛煩和實煩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傷寒引起的煩躁,是因為體內陽氣鬱結,屬於陰中伏陽的證候,和陰虛燥熱,病因也不同。
3. 虛熱發汗之戒
東垣曰:仲景論內外不足發熱、自汗之證,大禁發汗。若飲食勞倦,雜病發熱,身汗,表虛之證認作有餘,便用發汗,則表益虛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張仲景在討論內外虛損導致發熱、自汗的病症時,特別告誡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或是其他雜病引起的發熱、身體出汗,這些屬於體表虛弱的狀況,如果誤認為是實熱,就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只會讓體表更加虛弱。
4. 五臟熱治
心熱者,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證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實則瀉心湯,虛則硃砂安神丸。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西熱甚,乃皮毛之熱,其證必見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實則涼膈散,虛則人參白虎湯。
肝熱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當寅卯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者,瀉青丸。實則柴胡飲子。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熱在肌肉,過夜尤甚,其證必怠情,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瀉黃散。實則調胃承氣湯,虛則人參黃耆散。
腎熱者,輕手重手俱不熱。如重手按至骨分,其蒸熱手如火,其人骨蘇蘇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實則滋腎丸,本滋陰法也。無實不可瀉。氣實脈盛,身熱煩擾,宜三一承氣湯、涼膈散等藥下之。熱在中,四順清涼飲,在下八正之類。夜熱多,或有汗,或鼻衄,身熱而便難,四物去芎加黃連、生地、地骨皮之類。
日熱多,熱在氣分,柴胡飲子、白虎湯。有輕手按之熱甚,重手取之不甚熱,此熱在肌表,宜清之。竹茹、竹葉、地骨皮、麥門冬之類。有神氣怫鬱而熱,宜清神散。熱在上而陰水不升,陰火騰沸,宜升陽瀉火法,虛者補之。初病陽證而失於下,至變似陰,而不可用白虎湯之類。
有食傷太陰而熱,或停食而下之,痰液不散,鬱結成熱,宜導開之。因積滯而蓄熱,當先損積而熱自退。有丹毒熱腫,氣鬱結滯,並可解散,隨證用藥。此候欲發瘡毒,分六淫治。墜浮留之火,須紫雪、硃砂、琥珀、犀角之類。陰虛精滑,元氣脫者,用滋陰藥,燥者潤之。(方法見燥門。
)有蓄血證者,宜下之。汗下後,元氣虛而下陷,陰陽之氣揭薄而不起,為虛熱,宜與來復丹、靈砂丹之類。汗下後,脈燥、身熱、大渴飲水不已者,先掘井泉,取水飲之。有鬱冒諸風為熱,宜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之類。有肺燥鬱熱,或火乘之者,宜清之,白虎湯加地骨皮。
元氣不足,胃氣下陷為熱,宜補中益氣湯,血虛者加血藥。從治,藥使酒煎,或濕熱為佐使;反治,蜜煎鳥頭之類。其候欲發斑疹、身熱者,升麻湯之類發之。
白話文:
五臟熱症的治療
**心熱:**輕輕按壓皮膚下、肌肉上的位置,才能感覺到熱,如果按到皮膚表面反而不熱,代表熱在血管中。症狀有心煩、心痛、手掌發熱和打嗝。治療:實熱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虛熱用硃砂安神丸。
**肺熱:**輕輕按壓才能感覺到熱,稍用力就感覺不到熱,且下午發熱明顯,代表熱在皮膚表面。症狀一定會有喘咳。輕微的寒熱可用瀉白散;實熱用涼膈散;虛熱用人參白虎湯。
**肝熱:**用力按壓,在肌肉下到骨頭上的位置才感覺到熱,尤其在清晨時段更明顯。脈象呈現弦狀,四肢感到脹悶、排便困難、抽筋、容易發怒、驚嚇、四肢困乏發熱、筋脈萎軟無力無法起床。治療:瀉青丸;實熱用柴胡飲子。
**脾熱:**輕輕按壓不熱,用力按壓到筋骨也不熱,在輕重按壓之間的位置(肌肉層)才有熱感,且夜晚更明顯。症狀一定會有精神疲憊、嗜睡、四肢無力、不想活動。治療:瀉黃散;實熱用調胃承氣湯;虛熱用人參黃耆散。
**腎熱:**輕壓和重壓都不覺得熱,但如果用力按壓到骨頭的位置,會感覺到像火烤一樣的發熱感,並且骨頭有螞蟻啃食般的酥麻感,骨頭感到困乏發熱,無法起床。治療:實熱用滋腎丸,以滋陰為主,沒有實熱則不可用瀉法。如果氣盛脈搏強勁,身體發熱煩躁,可服用三一承氣湯、涼膈散等藥來通便。熱在中焦用四順清涼飲,熱在下焦用八正之類的藥。如果晚上發熱明顯,可能會有出汗、流鼻血、身體發熱且排便困難,可用四物湯去除川芎,加入黃連、生地、地骨皮等藥。
**白天發熱明顯:**代表熱在氣分,可使用柴胡飲子、白虎湯。如果輕按熱感強,重按熱感減弱,代表熱在皮膚表面,應該用清熱的藥物,例如竹茹、竹葉、地骨皮、麥門冬等。如果精神鬱悶而發熱,可用清神散。如果熱在上而陰液無法上升,導致虛火上炎,應該用升陽瀉火的方法,虛弱者則要補養。初期是陽證,但因治療不當轉變成類似陰證,此時不宜使用白虎湯等藥。
**飲食傷及脾胃導致的發熱:**可能是因為停食而用瀉藥,導致痰液無法散開,鬱積成熱,應該用導開的方式來治療。因積食而蓄熱,應該先消除積食,熱自然就會退去。如果是丹毒熱腫,氣鬱結滯,也可以用解散的方式治療,並根據症狀用藥。如果出現要發瘡毒的徵兆,要根據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來治療。對於浮游的虛火,需要使用紫雪、硃砂、琥珀、犀角之類的藥物來降火。陰虛精液滑脫,元氣虛脫者,要用滋陰藥物,乾燥者則要潤燥。(方法請參考燥門。)
**有蓄血症狀者:**應該用通便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發汗或通便後,元氣虛弱下陷,陰陽之氣衰弱無法提昇,導致虛熱,可使用來復丹、靈砂丹等藥物。如果發汗或通便後,脈搏乾燥、身體發熱、口渴難耐,應先飲用井水(比喻滋陰降火)。如果因鬱悶、感受風邪而發熱,可用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等藥。如果是肺燥鬱熱,或被火邪侵襲,應該用清熱的方法,如白虎湯加地骨皮。
**元氣不足,胃氣下陷導致發熱:**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血虛者則要加入補血藥。順應病勢治療,藥物用酒煎,或加入濕熱性質的藥材做輔助。反向治療則用蜜煎烏頭等藥。如果出現要發斑疹、身體發熱的徵兆,可用升麻湯之類的藥物來促使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