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八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八 (24)

1. 文房

【調朱書碑石法】凡就石書丹,須用皂角煎湯調銀硃,方寫得上。

【書套紙匣打骨用糊法】糯米浸軟擂碎,濾出漿,去渣。頭用淨漿,再入豆粉、石灰少許,打成糊表紙骨做器匣外面裝裹,仍用麵糊敷乾處,勿令發蒸。一年後其堅如石,極妙。

白話文:

【調配紅色顏料書寫碑文的方法】凡是在石頭上書寫文字,必須用皂角煮水,然後用這個水來調和銀朱這種紅色顏料,這樣才能寫得上去。

【製作書套紙匣時用來黏合骨架的漿糊方法】將糯米浸泡軟化後搗碎,濾出米漿,去除殘渣。第一次使用時,用純米漿,之後再加入少許豆粉和石灰,攪打成漿糊。用這種漿糊裱糊紙骨,用來製作器匣的外部包覆。在乾燥的地方再塗抹麵糊,防止發霉。一年之後,這個紙匣就會堅硬如石頭,效果非常好。

2. 器物類第八

【古鐘鼎彝器辨】三代之制,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其制器亦然。商器質,質素無文。周器雕篆細密,此固一定不易之論。而夏器獨不然。余常見夏琱戈於銅上,鑲嵌以金,其細如髮,夏器大抵皆然。歲久金脫,則成陰竅,以其刻畫處成凹也。鑲嵌金,俗訛為商嵌,追逐其章,金玉其相。

【水土傳世三等古銅器】銅器入土千年,純青如鋪翠,其色後稍淡。午後乘陰,翠潤欲滴。間有土蝕處,或穿或剝,並如蝸篆自然,或有斧鑿痕,則偽也。銅器墮水千年則純綠色,而瑩如玉朱,及千年綠而不瑩,其蝕處如前。今人皆以此二品體輕者為古。殊不知器大而厚者,銅性卒未盡,其重止減三分之一,或減半。

器小而薄者,銅性為水土蒸淘易盡。至有鋤擊破處,並不見銅色,惟翠綠徹骨。或其中有一線紅色如丹,然尚有銅聲傳世,古則不曾入水土,惟傳人間。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者,其斑突起,如上頂辰砂,入釜以沸湯煮之,良久,斑愈見。偽者,以漆調朱為之,易辨。

【銅醒】三等古銅並無醒氣,惟土古,新出土尚帶土氣,久則否。若偽作者,熱摩手心以擦之,銅腥觸鼻可畏。

【識文】夏用鳥跡篆,商用蟲魚篆,周用蟲魚大篆,秦用大小篆,漢以小篆、隸書,三國用隸書,晉宋以來用楷書,唐秦用楷隸。三代用陰識,謂之偃囊字,其字凹入也。漠以來或用陰識,其字凹,間有凹者,或用刀刻如鐫碑。蓋陰識難鐫,陽識易成。陽識決非古物也。

【款文】識款,篆字以為功。所謂銘書鐘鼎,款乃花紋,以易識古器。款居外而凸,識居內而凹,夏周器有款有識,商器多無款無識。

【款識真偽】古人作事心精緻,工人預四民之列,非若後世賤丈夫之事,故古器款必細如髮,而勻整分曉,無纖毫模糊。識文筆畫,宛宛如仰瓦,而欲深淺如一,亦明淨分曉,無纖毫模糊。此蓋用銅之精者,並無砂類,一也;良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謂三。設有古器所識,精成模糊,必是偽造。其體質、顏色、臭味亦自不同。

【偽古銅器】其法以水銀雜錫末,即今磨鏡藥是也。先上在新銅器上,令勻。然後以釅醋、硇砂末蘸勻上,候如蠟茶色,急入新汲水浸,即成蠟茶色,候如漆色,急入新水浸,即成漆色,浸稍緩則變色矣。若不入水,即成純翠色。三者並以新布擦,令光澤。其銅腥為水銀所匱,並不發露。然古銅聲微而清,新銅聲洪而濁,難逃識者之見。

【古銅靈異】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實,若水秀傳世,古則爾。陶器入水千年亦然。

【古銅多能避祟】人家宜蓄之。蓋山精水魅之能為祟,以歷年多耳。三代鍾鼎彝器,歷年又過之,所以能避祟。范文正公家有古鏡,背具十二時,如博棋子,每至時辰則博棋中明如月,循環不休。又有士人家,藏十二時鐘,能應時自鳴。此皆古器之靈也。

白話文:

【古代鐘鼎彝器的辨識】

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各有側重,夏朝崇尚忠誠,商朝崇尚質樸,周朝崇尚文采。製作器物也是如此。商朝的器物質地樸素,沒有紋飾。周朝的器物雕刻精細,紋飾繁複,這是一定的道理。但夏朝的器物並非如此。我常見到夏朝的銅戈,上面鑲嵌著細如髮絲的金絲,這幾乎是夏朝器物的特色。經過歲月侵蝕,金絲脫落,就會留下凹陷的孔洞,因為是刻畫的地方凹下去的緣故。這種鑲嵌金絲的工藝,俗稱「商嵌」,實際上是後人追逐仿效的,將金玉裝飾在一起。

【出土、傳世古銅器的三種品級】

銅器埋入土中千年,會呈現純青色,如鋪上翡翠一般,之後顏色會稍微變淡。在午後陰涼時觀看,青色會更加潤澤,彷彿要滴下來。有些地方因為土壤侵蝕,可能會出現穿孔或剝落,形狀像蝸牛的篆文,自然形成。如果出現人工斧鑿的痕跡,那就是偽造的。銅器如果沉入水中千年,會呈現純綠色,而且像玉石一樣晶瑩,如果千年後綠色而不晶瑩,其腐蝕的痕跡則和土埋的相同。現在的人都以這兩種銅器中體積小且輕的為真品,卻不知道體積大而厚重的器物,其銅的特性還沒完全耗盡,重量只會減少三分之一,或減少一半。

體積小而薄的器物,銅的特性容易被水土蒸發殆盡。甚至有被鋤頭敲擊破損的地方,也看不到銅的顏色,只有翠綠色貫穿。或者其中有一條紅色的線,像丹砂一樣,但依然有銅的聲音。如果器物是傳世的古物,則沒有入水土,只在人世間流傳。它的顏色呈紫褐色,並有硃砂斑點,嚴重的,斑點會突起,像附著辰砂一樣。放入沸水中煮一段時間,斑點會更加明顯。如果是偽造的,用漆調和硃砂塗上去,很容易辨識。

【銅器腥味】

三種品級的古銅器都沒有腥味。只有新出土的土埋古銅器,會帶有土氣,時間久了就沒有了。如果是偽造的,用手心摩擦發熱,再用鼻子聞,會有令人厭惡的銅腥味。

【文字辨識】

夏朝使用鳥跡篆,商朝使用蟲魚篆,周朝使用蟲魚大篆,秦朝使用大小篆,漢朝使用小篆和隸書,三國時期使用隸書,晉宋以來使用楷書,唐朝和秦朝使用楷隸。三代時期使用陰刻文字,稱為「偃囊字」,意思是文字是凹進去的。漢朝以後,有時使用陰刻文字,文字凹進去,有的會用刀刻,像石碑上的文字。因為陰刻難以製作,陽刻容易形成。陽刻的絕對不是古代器物。

【款文辨識】

款識,用篆字來表達功用。所謂銘刻在鐘鼎上的文字,款指的是花紋,用來辨識古代器物。款在外側且凸起,識在內側且凹陷。夏朝和周朝的器物有款有識,商朝的器物大多沒有款識。

【款識真偽】

古人做事非常細緻,工匠地位等同於士農工商,不像後世工匠地位低下。所以古代器物上的款字必然細如髮絲,而且均勻整齊,清晰分明,沒有絲毫模糊。識字的筆畫,宛如仰放的瓦片,深淺一致,也明淨分明,沒有絲毫模糊。這是因為,一是使用的銅很精純,沒有雜質;二是工匠精湛巧妙;三是不吝惜工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如果古代器物上的款識,精緻卻模糊不清,那一定是偽造的。它的質地、顏色、氣味也自不同。

【偽造古銅器】

偽造的方法是用水銀和錫末混合,也就是現在磨鏡子的藥。先均勻塗在新銅器上,然後用濃醋和硇砂末蘸上,等顏色像蠟茶色時,立刻放入新汲的水中浸泡,就成了蠟茶色。等顏色像漆色時,再立即放入新水中浸泡,就成了漆色。如果浸泡慢一點就會變色。如果不入水,就會變成純翠色。這三種顏色都用新布擦拭,使其光亮。銅的腥味被水銀抑制,就不會散發出來。但是古銅器的聲音微弱而清脆,新銅器的聲音洪亮而渾濁,這難逃識貨人的辨識。

【古銅器的靈異】

古銅器埋入土中多年,吸收了土壤的精氣,用它來養花,花色會鮮豔明亮。比如花枝上的花朵會開得快,凋謝得慢,或者凋謝後會在瓶中結果。如果是傳世的器物,則會呈現這種現象。陶器在水中浸泡千年也會如此。

【古銅器能避邪】

家裡應該儲存一些古銅器。因為山精水怪之所以能作祟,是因為它們活的年歲較多。三代的鐘鼎彝器,經歷的年歲更長,所以能夠避邪。范仲淹家裡有一面古鏡,背面有十二個時辰的標誌,像棋子一樣,每到哪個時辰,棋子就會明亮如月,循環不息。還有一位士人家裡,收藏了一個十二時辰的鐘,能按時自動鳴叫。這些都是古代器物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