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八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八 (25)

1. 器物類第八

【古琴辨】古琴以斷紋為證。蓋琴不愈五百歲不斷,愈久則斷愈多然斷有數等,有蛇腹斷,有紋橫截琴,相去或一寸,或二寸,節節相似,如蛇腹下紋。有細紋斷,如發千百條,亦停勻多在琴之兩傍,而近岳處則無之,有面與底皆斷者。又有梅花斷,其絞如梅花頭,此為極古,非千餘載不能有也一應漆器無斷絞,而琴獨有之者,蓋他器用布漆,琴則不用;他器安閒,而琴日夜為弦所激,又歲久桐腐而漆相離破。斷紋隱處雖腐,磨礪至再,重加光漆,其紋愈見。

然真斷紋如劍鋒,偽則否。

【偽作斷紋】用信州薄連紙光漆一層,於上加灰,紙斷則有效。或於冬日以猛火烘琴熱,用雪罨激烈迸。或用刀刻畫於上,雖可眩俗眼,然決無劍鋒,亦易辨。

【古硯辨】世之論硯者,皆曰多用歙石,蓋未知有端溪。殊不知歷世以來皆採端溪,至南唐李主時,端溪舊坑已竭,故不得已而取其次,歙乃端之次,其失一也。近時好事者作硯譜,惟分端溪上中下三岩,而不知下岩有舊坑無新坑。上中二岩則皆有新舊坑,於歙亦然,其失二也。

世之論端溪者,惟貴紫色,而不知下岩舊沆,惟有漆黑青花種,初未嘗紫色,無他耳,未曾睹古硯,其失三也。余慮世人貴直鑑而無心賞,故述古硯辨。為說端歙二溪,而不他及,端歙或強以為硯,寧不羞見子墨客卿乎?是說非古於硯者,其孰知乎?

【古畫辨】古人遠矣。曹丕與吳道子近世人耳,猶不復見一筆,況顧陸之徒,其可得見之哉?是故論畫,當以目見者為準。若還指古人曰此顧也,此陸也,不獨欺人,實自欺耳。故言山水則當以李成、范寬。花果則趙昌、王友。花竹翎毛則徐熙、王筌、崔日、崔順之流。馬則韓伯時,牛則屬範二,道士、仙佛則孫太古,神怪則石恪,貓犬則何尊師、周炤。

得此數家,以為奇妙。士大夫家或有收其妙跡者,價亦千金矣。何必遠求太古之上,耳目所不及者哉?

【辨名畫】人物顧盼,語言花草,迎風帶露,飛禽走獸,精神如真。山水林泉,清澗幽曠,屋廬深邃,橋路往來。山腳入水,陸明水源,來歷分曉。有此數端,雖不知名,定妙手乎?

【磨古劍】勿用水及粗石,用香油就細石上慢磨去鏽,卻用打鐵爐邊打下鐵花三兩,入木炭一兩,水銀一錢,同研細末摻劍上,以布片蘸油擦,久磨令光,綿拭淨,以酥塗掛壁。

點銅斑法

硇砂,寒水石(各半兩),金絲礬(二錢),膽礬(三錢)

上為細末,以清鹽水調,先將銅器用綠礬和鹽水塗一次,火上燒。塗二次了卻上藥,令乾,再上掘地作一坑,炭火燒令紅,用醋以沃之,乃入銅器於內,以醋糟蓋其上,乃掩以土。半月出之,洗乾,用黃蠟揩,自有諸般顏色。

白話文:

【古琴辨】 鑑定古琴的方法是以琴身的斷紋為依據。一般來說,琴如果不到五百年,是不會有斷紋的;時間越久,斷紋會越多。但斷紋也有不同的種類,有像蛇腹紋的,這種紋路橫貫琴身,間隔大約一寸或二寸,一節一節的,像蛇肚子下面的紋路。有細紋斷,像頭髮絲一樣,成千上百條,分佈均勻,多在琴的兩側,靠近岳山的地方則沒有。有的琴面和琴底都有斷紋。還有一種叫梅花斷,紋路像梅花的頭,這種斷紋非常古老,沒有一千多年是不會有的。一般漆器都沒有斷紋,只有琴才有,這是因為其他的漆器是用布來上漆,而琴不是;其他漆器閒置不用,但琴每天都被琴弦震動,加上時間久了,桐木腐爛,漆就會脫落破裂。斷紋隱藏在腐爛的地方,即使經過多次打磨,重新上光漆,斷紋也會更加明顯。 真正的斷紋像劍鋒一樣銳利,假的則沒有。

【偽造斷紋】 用信州薄紙上光漆,再在上面加灰,等紙斷裂就會有斷紋的效果。或者在冬天用猛火烘烤琴身,再用雪覆蓋使其急速冷卻,琴身就會裂開。也可用刀在琴身上刻畫,雖然可以迷惑外行人,但絕對沒有劍鋒一樣的銳利感,很容易辨認。

【古硯辨】 現在評論硯台的人都說歙硯好,卻不知道還有端硯。實際上,歷代以來都是採集端硯,到了南唐李後主時期,端硯的老坑已經枯竭,不得已才用次一等的歙硯。這是第一個錯誤的認知。近來有些愛好者編寫硯譜,只將端硯分為上、中、下三岩,卻不知道下岩有老坑和新坑之分。上、中二岩都有新舊坑,歙硯也是如此。這是第二個錯誤的認知。

現在評論端硯的人,只看重紫色,卻不知道下岩老坑只有漆黑青花的種類,從來就不是紫色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見過真正的古硯。這是第三個錯誤的認知。我擔心世人只會盲目追求表面,不懂得欣賞,所以寫下關於古硯的辨別方法。只談論端硯和歙硯,而不涉及其他,如果將端歙勉強當作硯台,豈不是讓文人墨客感到羞愧嗎?這些說法都偏離了古硯的真實情況,又有誰真正了解呢?

【古畫辨】 古人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曹丕和吳道子是比較接近我們時代的人,但他們的真跡都已經看不到了,更何況顧愷之和陸探微的作品呢?因此,評論畫作應該以親眼所見的為準。如果有人指著一幅畫說是顧愷之或者陸探微的作品,不僅是欺騙別人,也是在自欺欺人。因此,論山水畫,應該以李成、范寬的作品為標準;論花果,應該以趙昌、王友的作品為標準;論花竹翎毛,應該以徐熙、王筌、崔白、崔順等人的作品為標準;論馬,應該以韓幹的作品為標準;論牛,應該以范二的作品為標準;論道士、仙佛,應該以孫太古的作品為標準;論神怪,應該以石恪的作品為標準;論貓犬,應該以何尊師、周昉的作品為標準。

如果能得到這些名家的作品,就已經非常珍貴了。士大夫家中如果有收藏他們的真跡,價值也高達千金。何必遠求太古時代那些我們連看都看不到的作品呢?

【辨識名畫】 好的畫作,人物的眼神和動作生動傳神,花草迎風搖曳,鳥獸活靈活現,都像真的一樣。山水林泉,清幽曠遠,房屋深邃,橋路往來自然。山腳的走勢延伸到水中,陸地和水源的來龍去脈都清晰明白。如果畫作能達到以上幾個標準,即使不知道作者是誰,也一定是出自名家之手。

【打磨古劍】 不要用水和粗糙的磨刀石,用香油塗在細磨刀石上慢慢磨去鏽跡,然後用打鐵爐邊的鐵花三兩、木炭一兩和水銀一錢,一起研磨成細末,塗在劍上,用布蘸油擦拭,長時間打磨使其光亮,再用棉布擦乾淨,最後塗上酥油掛起來。

【點銅斑法】 材料:硇砂、寒水石(各半兩),金絲礬(二錢),膽礬(三錢)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用清鹽水調勻。先將銅器用綠礬和鹽水塗抹一遍,然後用火烤。塗抹兩遍後,再塗上藥粉,等它乾燥。接著,在地上挖一個坑,用炭火燒紅,倒入醋,然後放入銅器,用醋糟蓋住,最後用土掩埋。半個月後取出,洗乾淨,用黃蠟擦拭,銅器就會出現各種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