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二 (7)
卷之四十二 (7)
1. 止血劫劑
香梅丸,治腸風下血,服之即止。
烏梅肉(燒,存性),香白芷,百藥煎(燒,存性,等分),
上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聖金丸,治同前。
百藥煎(一味),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椿皮丸,治同前。
椿根白皮(一味)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白話文:
香梅丸,治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或腸道出血),服用後就能止血。
藥材: 烏梅肉(燒至炭化,保留藥性)、香白芷、百藥煎(燒至炭化,保留藥性),三種藥材等量。
做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聖金丸,治療與香梅丸相同的症狀。
藥材: 百藥煎(單味藥材)。
做法: 將百藥煎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椿皮丸,治療與香梅丸相同的症狀。
藥材: 椿樹根部的白色樹皮(單味藥材)。
做法: 將椿樹根部的白色樹皮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2. 溫理脾胃收腸劑
_理中湯_治腸風下血,久不愈,服諸藥不效。(方見脾胃門。)
不換金正氣散(平胃而腸風自愈,血自歸。)
_參苓白朮散_治同前。(二方並見瀉門。)
_補中益氣湯_治腸風虛損,血不得升,宜服此。(方見內傷門。)
(《拔萃》)結陰丹,治腸風臟毒下血。
枳殼,威靈仙,黃耆,何首烏,椿根白皮,陳皮,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入醋少許送。
胃風湯(方見胃風門。)治風熱乘虛入於腸胃。下瘀血或如豆汁。
當歸和血散,治大腸濕毒下血。
槐花,青皮,當歸身,升麻(各一錢),川芎,荊芥穗,熟地黃,白朮(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寶鑑》)平胃地榆湯,治陰結便血。
蒼朮,厚朴,乾葛,甘草,白朮,人參,陳皮,當歸,芍藥,升麻,茯苓,地榆,神麯,乾薑(炮),香附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加薑棗煎,空心服。
(《拔萃》)升陽和血湯,治腸澼下血。作泒,其血即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去濕毒,取血而愈。
生地黃,梔子,生甘草,炙甘草,牡丹皮,黃耆,當歸身,秦艽,蒼朮,陳皮,升麻,芍藥(等分),肉桂(少許)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越桃散,治下血痢血。
梔子仁,槐花,大棗,乾薑(炮,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東垣)椿皮散,治血痢及腸風下血神效。
椿根白皮(二兩),槐角子(四兩),枯白礬(二兩),炙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濟生》)烏梅丸,治大便下血如神。
殭蠶(炒,一兩),烏梅肉(一兩半),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空心醋湯下。
(《本事》)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穗,枳殼(麩炒)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東垣)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
側柏葉,生地黃,當歸,川芎(各八分),枳殼(麩炒),荊芥穗,槐花(炒),甘草(各一分),地榆,條芩,防風(各六分),烏梅(肥大者,二枚)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枳殼湯,治大便腸風下血。
枳殼(二兩,炒黃色),大黃連(一兩,淨,同槐花四兩炒焦,去槐花不用)
上水濃煎,空心溫服。
槐花丸,治五種腸風下血,並痔漏脫肛。
槐角(二兩,炒),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麩炒),
上等分,為細末,酒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米飲送下極效。
伏龍肝散,治便血。內外有感,凝停在胃,隨氣下通。
甘草,伏龍肝,白朮,黃芩,阿膠,干生,地黃(各等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服。
結陰便血生地黃膏
生地黃(汁),小薊(汁),砂糖(熬膏約一大碗),阿膠(一兩),側柏葉,地榆(各末一兩),
上用四味汁熬成膏,方入柏葉、地榆末,和勻空心米飲調下三匙許。
黃連湯,治便後下血,腹不痛,名溫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
聚金丸,治酒毒下血,大腸蓄熱。
黃芩,防風(各二兩),黃連(四兩,半生半酒炒),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御藥》)阿膠丸,治腸風下血。
黃連,阿膠(炒成珠),赤茯苓(各等分),
上將連茯為末,調阿膠,酒熬,眾手和丸。食前米湯送下三十丸。
胡桃散,治腸風下血,老人更宜服。
胡桃仁(去油四兩),皂角刺(炒焦,二兩),故紙(微炒,兩半),槐花(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或湯調下。
卷柏丸,治臟毒下血神效。
卷柏(生石上老柏為妙),取葉用。
上為丸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