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4)
1. 積熱沉寒論
人之所藉以生者,氣也。氣者何?陰陽是也。夫陰與陽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攝與否,吉凶於是乎歧之。夫惟攝之不能以皆善也,故偏寒偏熱之病,始莫逃於乖否之餘矣。雖然,寒也,熱也,苟未至於甚,粗工為之而不難。設熱積而寒沉,良工猶弗能以為計,況其下乎?奈之何俗尚顓蒙,恪恃方藥,愈投愈盛,迷不知反。豈知端本澄源,中含至理,執其樞要,眾妙俱呈。
且以積熱言之,始而涼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則因熱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苦寒煩歲而弗停。又以沉寒言之,始而溫和,次而熱取;熱聚不愈,則因寒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辛熱比年而弗止。嗟夫!寒涼益深,而積熱彌熾;辛熱太過,而沉寒愈滋。
苟非大聖慈仁,明垂樞要,生也孰從而全之?經曰: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屬也者,其樞要之所存乎?斯旨也,王太僕知之,故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籲!混乎萬言千語之間,殆猶和璧之在璞也。其寶久湮,豈過焉者石之而弗鑿乎?余僭得而推衍之。
夫偏寒偏熱之病,其免者固千百之一二,而積熱沉寒,亦恐未至於數見也。然而數見者,得非粗工不知求屬之道,不能防微杜漸,遂至滋蔓難圖以成之歟?夫寒之而熱者,徒知以寒治熱,而不知熱之不衰者,由乎真水之不足也;熱之而寒者,徒知以熱治寒,而不知寒之不衰者,由乎真火之不足也。
不知真水火不足,泛以寒熱藥治之,非惟臟腑習熟,藥反見化於其病,而有者弗去,無者反至矣。故取之陰,所以益腎水之不足,而使其制夫心火之有餘;取之陽,所以益心火之不足,而使其勝夫腎水之有餘也。其,指水火也。屬,猶主也,謂心腎也。求其屬者,言水火不足,而求之於心腎也。
火之源者,陽氣之根,即心是也;水之主者,陰氣之根,即腎是也。非謂火為心而原為肝,水為腎而主為肺也。寒亦益心,熱亦強腎。此王太僕達至理於規矩準繩之外,而非迂士麴生之可以跂及矣。彼迂士麴生不明真水火於寒熱之病,有必制必勝之道,但謂藥未勝病,久遠期之。
是以恪守方藥,愈投愈盛,卒至殞滅而莫之悟。嗚呼,甚矣!余見積熱沉寒之治,每蹈於覆轍也,因表而出之以勸。
白話文:
人之所以能活著,靠的是「氣」。那什麼是「氣」呢?就是陰和陽。陰陽可以調和平衡,也可以失衡產生問題,能不能好好調養,關係到人的吉凶禍福。但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做得很好,所以偏寒或偏熱的疾病,終究難免會發生。
不過,如果寒或熱的程度不嚴重,普通醫生處理起來並不難。但如果熱氣累積成「積熱」,寒氣深伏成「沉寒」,就算是高明的醫生也可能束手無策,更何況是醫術更差的醫生呢?可嘆的是,現在社會風氣普遍無知,只知道死守著藥方,越吃藥病情越嚴重,卻不知道要反省。他們哪裡知道,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其中蘊含著至深的道理,掌握了關鍵,就能展現各種奇妙的治療方法。
先說「積熱」的情況,一開始可能用涼性的藥物就能緩和,接著可能要用寒性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寒性藥物沒效,就改用熱性的藥物去治療,如果還是無效,那就沒辦法了,於是就陷入長期吃寒涼藥,卻無法停止的困境。再說「沉寒」的情況,一開始可能用溫性的藥物就能緩和,接著可能要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熱性藥物沒效,就改用寒性的藥物去治療,如果還是無效,那就沒辦法了,於是就陷入長期吃辛熱藥,卻無法停止的困境。唉!寒涼藥吃多了,反而讓積熱更嚴重;辛熱藥吃太多,反而讓沉寒更嚴重。
如果不是聖賢大慈大悲,明確指出治療的關鍵,人們怎麼可能好好活下去呢?醫書上說:「用寒涼藥卻反而發熱的,要用滋陰的方法治療;用溫熱藥卻反而發冷的,要用補陽的方法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求其屬」。這個「屬」指的就是治療的關鍵所在。這個道理,王太僕(王冰)明白,所以他說:「要增強火的來源,來消除陰氣的障礙;要強壯水的根本,來抑制陽氣的過盛。」他又說:「治療心臟的問題不一定要用熱藥,治療腎臟的問題不一定要用寒藥,只要增強心陽,寒氣也能暢通;只要強壯腎陰,熱氣也能被控制。」
唉!這些道理夾雜在千言萬語之中,就像是玉石還沒被雕琢一樣。它的寶貴價值長久被埋沒,難道不應該像開採玉石一樣把它發掘出來嗎?我斗膽把這些道理進一步闡述。
偏寒或偏熱的疾病,能避免的人固然不多,而積熱沉寒的病症,可能也不常見。但之所以會變成常見的疾病,難道不是因為庸醫不知道「求其屬」的道理,不能防微杜漸,才導致病情蔓延難以收拾嗎? 用寒涼藥反而發熱的,只知道用寒涼藥去治療熱,卻不知道熱之所以不退,是因為體內真水不足;用溫熱藥反而發冷的,只知道用溫熱藥去治療寒,卻不知道寒之所以不退,是因為體內真火不足。
不知道真水和真火不足,就胡亂用寒熱藥來治療,不僅讓臟腑習慣了這些藥性,藥效反而被疾病所轉化,本來有的問題沒解決,反而產生了新的問題。所以「取之陰」就是要補充腎水的不足,讓腎水可以控制過盛的心火;「取之陽」就是要補充心火的不足,讓心火可以勝過過多的腎水。這裡的「其」指的是水和火,「屬」指的是主導,就是指心和腎。「求其屬」的意思是說,當體內水火不足時,要從心腎這兩個地方去尋求解決之道。
火的源頭是陽氣的根本,就是指心;水的根本是陰氣的根本,就是指腎。不是說火是心,它的根源是肝,水是腎,它的主宰是肺。寒證也可以用來補益心陽,熱證也可以用來強壯腎陰。這是王太僕在傳統理論之外所領悟的至深道理,不是那些迂腐淺薄的讀書人所能理解的。那些迂腐淺薄的讀書人,不明白寒熱病中真水和真火的道理,認為一定要用藥才能制服疾病,只說藥效不夠,需要長期服用。
因此,他們死守著藥方,越吃藥病情越嚴重,最後導致死亡卻沒有醒悟。唉!真是太可悲了!我看見積熱沉寒的治療,常常重蹈覆轍,所以將這些道理寫出來勸誡世人。
2. 春宣論
春,蠢也,陽氣升淨,草木萌芽,蠢然而動。前哲謂春時人氣在頭,有病宜吐。又曰:傷寒大法,春宜吐。宣之為言揚也,謂吐之法自上出也。今之世俗往往有瘡痍者,有膈滿者,有蟲積者,以為不於春時宣瀉以毒藥不可愈也。醫者遂用牽牛、巴豆、大黃、枳殼、防風輩為丸,名之曰春宣丸,於二月三月服之,得下利而止。
於初瀉之時,臟腑得通,時暫輕快,殊不知氣升在上,則在下之陰甚弱,而用利藥戕賊其陰,其害何可勝言?況仲景用承氣湯等下藥,必有大滿大實堅,有燥糞轉矢氣下迫而無表證者,方行此法。可下之證未悉具,猶須遲以待之。泄利之藥,其可輕試乎?
余伯考形肥骨瘦,味厚性沉,五十歲輕於聽信,忽於三月半服春宣丸一帖,服之下兩三行,每年率以為常。至五十三歲,時七月初,炎熱之甚,無病暴死。此其非妄認春宣為瀉而致禍耶?自上召下曰宣,宣之一字吐也,明矣。張子和已詳論之,昔賢豈妄言哉?(丹溪)
白話文:
春天,是蠢動的意思,因為陽氣向上升發,草木開始萌芽,萬物都蠢蠢欲動。以前的哲人說,春天人體的氣血集中在頭部,如果有病適合用催吐的方式治療。又說:治療傷寒病的重要原則,春天適合用催吐法。所謂的「宣」,是發揚的意思,指的是催吐的方法是讓體內的病邪從上往外排出的。現在的世俗之人,常常有人身上長瘡,有人胸腹脹滿,有人體內有寄生蟲,就認為不在春天用瀉藥把體內的毒素排出去就無法治癒。於是醫生就用牽牛子、巴豆、大黃、枳殼、防風之類的藥材做成藥丸,稱之為「春宣丸」,在二月、三月服用,吃完拉肚子就停止。
剛開始腹瀉的時候,可能因為腸胃一時通暢而感到暫時的輕鬆,卻不知道陽氣都升發在上面,下面的陰氣就變得非常虛弱,還用瀉藥來傷害陰氣,造成的危害哪裡說得完呢?況且張仲景使用承氣湯等瀉藥,一定是病人有大滿、大實、堅硬的症狀,有乾燥的糞便,而且腸道中有氣體向下衝迫,又沒有表證的情況,才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如果可以瀉的症狀還不完全符合,就應該再等一等。瀉利的藥,可以輕易嘗試嗎?
我的朋友伯考,體型肥胖但骨骼瘦弱,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個性又比較沉穩。五十歲的時候,輕易聽信傳言,在三月中旬服用了一帖春宣丸,吃下去拉了兩三次肚子,他每年都這樣做。到五十三歲的時候,七月初,天氣非常炎熱,沒有任何疾病就突然暴斃了。這難道不是因為誤以為春宣丸是用來瀉下而導致的禍患嗎?從上往下排叫作「宣」,「宣」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催吐,這不是很明顯嗎?張子和已經詳細論述過這個道理了,古人難道會隨便說說嗎?(朱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