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3)

1. 治痹疏痰諸劑

茯苓湯,治肢體手足麻痹,多唾眩冒。

赤茯苓,半夏(制),橘紅(各一錢),枳實(麩炒),桔梗,甘草(各五分)

上水盞半,生薑七片,煎服。

芎活湯,治水飲停留高,注入經絡,背痛皆因脾土有虧,平日多飲水漿不能傳化所致。

川芎,獨活,半夏,陳皮(去白),茯苓,甘草(炙),枳殼,白朮(各一錢)

白話文:

茯苓湯用來治療四肢手腳麻木、口水多、頭暈目眩的症狀。

藥方:赤茯苓、半夏(制)、橘紅(各一錢)、枳實(麩炒)、桔梗、甘草(各五分)。

用法:以上藥材用水煎服,用量為半杯水,加入七片生薑。

芎活湯用來治療水飲停留在高處,滲入經絡,導致背痛,這是因為脾土虛弱,平時喝太多水漿無法消化代謝造成的。

藥方:川芎、獨活、半夏、陳皮(去白)、茯苓、甘草(炙)、枳殼、白朮(各一錢)。

上水二盞、姜七片,煎八分,半飢溫服。

茯苓丸,治痹痛,兩臂不能舉,左右時復轉移,由伏痰飲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行,上與氣搏,四肢不用。

茯苓(二兩),半夏(四兩),枳殼(麩炒,一兩),風化朴硝(三錢)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控涎丹,治人忽患胸背,手腳腰胯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意謂走注是風,用藥、針、灸皆無效。又疑風毒欲結癰疽,亂以藥敷,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胸膈上下,變為此疾。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臥喉中如鋸聲,口角流涎,手腳重,腿冷痹,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但以此藥,不過數服,其病如失。

白話文:

將兩盞水和七片薑片一起煮沸,煮到八分滿,半飢時溫溫地喝下。茯苓丸可以治療痺痛,症狀是雙臂無法舉起,左右手時常反覆轉移,這是因為體內有伏痰飲積聚,中脘停滯,脾氣運行不暢,向上衝擊氣機,導致四肢無力。茯苓丸由茯苓、半夏、枳殼、風化朴硝組成,將它們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控涎丹可以治療突然發生的胸背、手腳、腰胯疼痛難忍,連筋骨都牽引著痛,坐立不安,經常走動不定。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像是風邪入體,但針灸和藥物都無效。有些人懷疑是風毒要化成癰疽,就亂用藥物敷治,這也不對。其實這是因為痰涎停留在胸膈上下,轉化成了這種疾病。患者可能伴隨頭痛無法抬頭、神志昏沉嗜睡、飲食無味、痰液稠黏、夜間睡覺時喉嚨像鋸子一樣發出聲音、嘴角流口水、手腳沉重、腿部冰冷痺痛、氣脈不通。有些人誤以為是癱瘓,其實不是。只要服用控涎丹,通常服用幾次後,病症就會消失。

甘遂,大戟,白芥子

上等分為末,糊丸,食後臨臥薑湯下五七丸或十丸,量人用。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藥材名稱和使用方法是:

  • 甘遂、大戟、白芥子:三種草本植物,被當作中草藥來使用。在這裡,它們被合在一起製成了「糊丸」。
  • 上等分為末:把這些草藥均勻地研磨成粉末狀。
  • 糊丸:將這個粉末與一些黏性物質(如米漿)混合起來,做成小球形狀的丸劑。

接下來是如何服用這種丸劑的方法:

  • 食後臨臥薑湯下五七丸或十丸:在吃過飯之後,躺著喝一碗加了薑片的熱水,然後吞服五到七粒或者十粒丸劑。
  • 量人用:根據個人身體狀況決定每次服用多少顆丸劑。

需要注意的是,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自行服用任何草藥都存在風險,因此不推薦這樣做。此外,由於缺乏詳細的信息,我們無法確定這種丸劑是否安全有效。如果你對某個特定疾病有疑問,請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2. 血痹

防風湯,治血痹,皮膚不仁。

防風(一錢半),獨活,當歸,川芎,秦艽,赤芍藥,黃芩(各七分),甘草(炙,五分),細辛,杏仁(各一錢)

上水二盞、生薑五片,煎服。

萆薢丸,治血痹手足𤸷麻不仁,遊走無定,風痹等症。

白話文:

防風湯

功效: 治療血痹,皮膚麻木無知覺。

藥方:

  • 防風(一錢半)
  • 獨活、當歸、川芎、秦艽、赤芍藥(各七分)
  • 黃芩(七分)
  • 甘草(炙,五分)
  • 細辛、杏仁(各一錢)

用法: 以上藥材用水二盞,加入生薑五片,煎煮服用。

萆薢丸

功效: 治療血痹導致手足麻木不仁,症狀遊走不定,以及風痹等疾病。

萆𤸷(炙),山芋,牛膝(酒洗),山茱萸(去核),熟地黃(焙),澤瀉(各一兩),狗脊(去毛),地膚子(炒),白朮(各五錢),乾漆(炒煙盡),天雄(炮去皮臍),車前子,蠐螬(各三錢),茵芋(去皮臍,一錢)

上除蠐螬生研外,搗為細末,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空心溫酒下。

白話文:

將萆薢(炙)、山芋、牛膝(酒洗)、山茱萸(去核)、熟地黃(焙)、澤瀉(各一兩)、狗脊(去毛)、地膚子(炒)、白朮(各五錢)、乾漆(炒煙盡)、天雄(炮去皮臍)、車前子、蠐螬(各三錢)、茵芋(去皮臍,一錢)等藥材,除了蠐螬需要生研之外,其餘全部搗成細末,混合均勻,再用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到十五粒,空腹溫酒送服。

黃耆酒(一名小黃耆酒),治血及諸痹甚者,四肢不遂,風寒濕痹,舉體腫滿,疼痛不仁。兼治風虛痰癖,四肢偏枯,兩腳軟弱,手不能上頭,或小腸縮痛,脅下攣急,心下有伏水,脅下有積飲,夜夢悲愁不樂,恍忽善忘。由風虛,五臟受邪,或久坐,腰痛耳聾,率起眼眩,頭重,或舉體腫痛,胸中痰滿,心下寒疝及治婦人產後余疾並治。

黃耆,獨活,防風,細辛,牛膝,川芎,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川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各三兩),川烏(炮去皮臍),山茱萸肉,秦艽,乾葛(各二兩),官桂(去粗皮),當歸(各二兩半),大黃(生銼),白朮,乾薑(炮。各一兩)

白話文:

黃耆酒

(又名小黃耆酒)用於治療血虛和各種痺症嚴重的患者,表現為四肢麻痺、不能活動,風寒濕痺、全身腫脹、疼痛麻木。同時也適用於風虛痰癖、四肢枯瘦、雙腳無力、手抬不到頭頂、或小腸絞痛、脅肋攣縮、心下積水、脅肋積飲、夜夢悲傷愁苦不悅、精神恍惚易忘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是由於風虛導致五臟受邪,或久坐不動導致腰痛耳聾、經常頭暈眼花、頭重,或全身腫痛、胸中痰多、心下寒疝,以及婦女產後餘疾。

方藥:

  • 黃耆 三兩
  • 獨活 三兩
  • 防風 三兩
  • 細辛 三兩
  • 牛膝 三兩
  • 川芎 三兩
  • 附子(炮去皮臍) 三兩
  • 甘草(炙) 三兩
  • 川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 三兩
  • 川烏(炮去皮臍) 二兩
  • 山茱萸肉 二兩
  • 秦艽 二兩
  • 乾葛 二兩
  • 官桂(去粗皮) 二兩半
  • 當歸 二兩半
  • 大黃(生銼) 一兩
  • 白朮 一兩
  • 乾薑(炮) 一兩

上㕮咀,以生絹袋盛之,清酒一斗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初服二合,日二次,夜一次。漸增以微醉為度。虛者加肉蓯蓉二兩。多忘加石斛、菖蒲、紫石英各一兩,下痢加女蕤仁二兩,心下多忘加人參、遠志、茯苓二兩。酒儘可更以酒二斗,重浸服之。渣曬乾為末,酒調二錢。

白話文:

將上好的覆盆子,用生絹袋盛裝,浸泡在清酒中,一斗酒為量。浸泡時間:春秋季節五天,夏季三天,冬季十天。

初次服用時,每次服用兩合(約100毫升),每日兩次,晚上一次。逐漸增加用量,以微醉為度。

體虛者,可加入肉蓯蓉兩兩。健忘者,可加入石斛、菖蒲、紫石英各一兩。下痢者,可加入女貞子兩兩。心下煩悶、健忘者,可加入人參遠志茯苓各兩兩。

酒喝完後,可以用兩斗酒重新浸泡覆盆子,反覆服用。將浸泡過的覆盆子渣晒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酒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