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9)

1. 望而知之謂之神

凡望五色,以知其病,如面青肝病,面赤心病,面黃脾病,面白肺病,面黑腎病。此知病之屬也。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青,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凡望病人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氣短促而冷者,陰病也。病人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鼻息長而皆熱者,陽病也。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三日中死。久病人耳目及顴骨赤者五日死。病人目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四日死。望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將愈。

病人面目俱黃者不死。病人面唇青黑者俱死。望建人及病人面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白話文:

觀察臉色就能知道疾病,這可以稱作「神」。

一般來說,觀察臉上的五種顏色,就能知道他得了什麼病。例如臉色發青,是肝臟有病;臉色發紅,是心臟有病;臉色發黃,是脾臟有病;臉色發白,是肺臟有病;臉色發黑,是腎臟有病。這些是從臉色來判斷疾病的方法。

觀察臉上的五種顏色與其他部位的異常脈象,例如臉色發黃,眼睛卻發青;臉色發黃,眼睛卻發紅;臉色發黃,眼睛卻發白;臉色發黃,眼睛卻發黑,這些情況都不會死。但如果是臉色發青,眼睛也發青;臉色發紅,眼睛卻發白;臉色發青,眼睛卻發黑;臉色發黑,眼睛卻發白;臉色發紅,眼睛卻發青,這些情況都是死亡的徵兆。

觀察病人的眼睛,如果眼神黯淡無光,鼻子呼吸微弱,幾乎感覺不到氣息出入,呼吸短促且帶有寒意,這是屬於陰證的病。如果病人的眼睛明亮有神,鼻子呼吸順暢,氣息可以正常地出入,呼吸較長且帶有熱意,這是屬於陽證的病。如果正常人或病人的臉色,像黑色滲入白色般,從眼睛、嘴巴或鼻子周圍開始出現,三日內就會死亡。久病的人,如果耳朵、眼睛周圍以及顴骨出現紅色的情況,五日內也會死亡。病人眼睛沒有神采,臉色像泥土一樣黯淡,並且不吃不喝,四日內就會死亡。如果病人兩眼內外眼角出現黃色的情況,表示疾病將要痊癒。

病人臉色和眼白都發黃,不會死亡。如果病人臉色和嘴唇都發青發黑,就表示快要死亡。觀察正常人或病人的臉色,如果像馬肝一樣的顏色,遠看像青色,近看卻像黑色,就表示快要死亡。

2. 聞而知之謂之聖

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如經云: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中盛臟滿,聲如從室中言,此中氣之濕也。因於暑汗,煩渴而喘,靜則多言。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病人尋衣縫譫語者不可治。內傷飲食勞倦證,不欲言,縱強言之,聲必怯弱而低微,內傷不足之驗。

外傷風寒證,言語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其聲壯厲而有力,乃有餘之驗也。

凡聲嗄,其言響如從甕中出,前輕而後重,高揭而有力,皆傷風氣盛之驗也。

痰火咳嗽,久而聲嘶啞,而漸至不出聲者必死也。聞病人言語無力,甚不欲言,氣難布息者,內傷也。病人言語有力,動言不厭者,外傷也。病人陰陽俱絕,失錯不能言者,三日死。病人妄言錯亂,及不能言,不治;熱病者可治。

白話文:

聽聲音就能知道疾病,這可以稱得上是聖明的醫者。

聽患者發出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就能分辨出他的疾病。就像醫書說的:說話聲音很小,要說一整天才勉強說完,這是氣不足的表現。如果聲音聽起來像從房間裡發出來的,表示體內濕氣很重,可能是脾胃脹滿。因為暑熱出汗,導致煩躁口渴而喘氣,安靜時反而話多;衣服不穿好,說話不分好壞,也不管親疏,這是精神錯亂的表現。如果患者五臟已經虛弱,精神也無法守住,聲音嘶啞就代表快要死了。如果患者不停地找衣服縫,並且說胡話,就表示無法醫治了。

內傷(如飲食不當、勞累)的患者,通常不想說話,就算勉強說話,聲音也會虛弱低微,這是體內氣血不足的徵兆。

外感(如風寒)的患者,說話聲音會先輕後重,而且聲音高亢有力,這表示體內還有餘力。

凡是聲音沙啞,說話聲音像從甕裡發出來一樣,而且先輕後重、高亢有力的,都是外感風邪很盛的表現。

痰火引起的咳嗽,如果久了導致聲音嘶啞,甚至到最後發不出聲音,就表示快要死了。聽患者說話有氣無力,很不想說話,而且呼吸困難,這是內傷的表現。如果患者說話有力,不停地講個不停,這是外感疾病的表現。如果患者陰陽氣都耗盡,意識錯亂說不出話,三天內就會死亡。如果患者胡言亂語,或說不出話,通常無法治癒;但如果是由於發熱引起的,還有機會治癒。

3. 問而知之謂之工

經曰: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各切循其脈。

《素問·疏五過篇》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又曰: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

《靈樞》云: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慎之至也。

又云:凡診病者,必問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徵四失篇》曰: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凡百病問其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問其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問其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則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病名陰陽交變。陰陽交變者死矣。

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甲乙經》云:所問病者,問所思何也,所懼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問之要,察陰陽之虛實,辨臟腑之寒熱。疾病所生,不離陰陽。臟腑寒熱虛實,辨之分明,治無誤矣。

王海藏曰:常人求診,拱默,唯令切脈,試其能知病否。且脈,人之氣血,附於經絡。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得病之由及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之乎?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

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

蘇東坡云:脈之難明,古今所患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死生之異。士夫多秘所患,以驗醫之能否。吾平生有疾請療,必盡告以所患,使醫瞭然知疾之所在。虛實寒熱,先定於胸中,然後診脈,疑似不能惑也。吾求愈疾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

婦科產後,先問坐草難易,惡露多少,飲食遲早,生子存亡。蓋形傷血傷之不同,補氣補血之有異。飲食失節,宜調中;生子不存,兼開鬱。問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熱者知為寒,欲冷者知為熱;如好靜惡動者,知其為虛;煩躁不寧者,知其為實;惡食知傷食,惡風知傷風;好食甘為脾虛,好食辛者為肺病,好食酸者為肝虛,好食鹹者為腎弱,嗜食苦者為心病。此皆順應而易治。

白話文:

經書上說:必須詳細詢問病人最初發病的原因,以及現在的病情狀況,然後再分別仔細地診斷脈象。

《素問·疏五過篇》中說:凡是還沒診斷的病人,一定要問他過去的生活狀況,例如從富貴到貧賤的變化。即使沒有外感邪氣,疾病也可能從體內產生,這種情況稱為「脫營」;從富有到貧窮,稱為「失精」。體內五種氣機運行不暢,疾病會相互影響。如果醫生診斷時,沒有發現病變在臟腑,也沒有身體外形的改變,診斷後卻感到疑惑,不知道是什麼病。病人身體日益消瘦,氣虛無力,病情加深而且呼吸微弱,時常感到驚恐。這是因為身體的精氣向外耗散在衛氣,向內耗散在營氣。即使是醫術高明的醫生也會因為不了解病情而誤診。又說:診斷有三個原則,必須詢問病人的身份地位,例如是否曾經是達官貴人、遭受過挫折或曾經想成為國王。

《靈樞》說:進入一個國家要了解當地的風俗,進入一個家庭要了解他們的忌諱,進入廳堂要了解禮儀,探望病人要了解他們的需求,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細節。

又說:凡是診斷疾病,一定要問清楚病人的飲食起居、突然的快樂或痛苦、以及先快樂後痛苦的經歷,這些都會損傷人的精氣。《徵四失篇》中說:診斷疾病不先詢問病情的起因,例如憂慮、飲食失調、起居過度、或是接觸到有毒物質,如果沒有事先了解這些,就直接把脈,怎麼可能知道病因呢?

通常百病,如果白天病情加重,晚上則安靜,這屬於陽病有餘,是氣病而不是血病。如果晚上病情加重,白天則安靜,這屬於陰病有餘,是血病而不是氣病。如果白天發熱,晚上則安靜,這是因為陽氣在白天陽分旺盛。如果白天安靜,晚上則發熱煩躁,這是因為陽氣下陷進入陰分,稱為「熱入血室」。如果白天和晚上都發熱煩躁,這是屬於重陽無陰,應該立刻瀉其陽氣,並大力補其陰氣。

如果白天怕冷,晚上則安靜,這是因為陰血在夜晚陰分旺盛。如果晚上安靜,白天則怕冷,這是因為陰氣上溢到陽分。如果白天和晚上都怕冷,這是屬於重陰無陽,應該立刻瀉其陰氣,並大力補其陽氣。如果白天怕冷,晚上則煩躁,而且吃不下飯,這種病叫做陰陽交變,陰陽交變的人會死亡。

要關閉門窗,讓病人安靜休息。多次詢問病人的情況,並順從他的意願。精神狀態好的就會好轉,精神狀態差的就會死亡。

《甲乙經》中說:詢問病人,要問他思考什麼、害怕什麼、想要什麼、以及懷疑什麼。詢問的要點是:觀察陰陽的虛實,辨別臟腑的寒熱。疾病的產生,不離陰陽的變化。如果能明確分辨臟腑的寒熱虛實,治療就不會出錯。

王海藏說:一般人求診時,總是保持沉默,只讓醫生把脈,想藉此考驗醫生的能力,看能不能知道他們的病。然而,脈象是人體氣血的表現,附著在經絡上。熱盛時脈搏加快,寒盛時脈搏減慢;實證時脈搏有力,虛證時脈搏無力。至於疾病的原因和損傷的物質,怎麼可能只靠把脈就得知呢?所以醫生不能不詢問病因,病人也不能不說出病情的來龍去脈。

孫思邈說:診斷前先詢問,是最準確的方法。

蘇東坡說:脈象很難搞清楚,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問題。虛證可能會呈現實證的假象,實證也可能有虛弱的表現。在這些疑難之間,往往關係到病人的生死。許多士大夫會隱瞞病情,以此來考驗醫生的能力。我生病請醫生治療時,一定會詳細說明我的病情,讓醫生清楚知道疾病的所在,並在心中先確定虛實寒熱,然後再診脈,這樣就不會被假象所迷惑。我求醫是為了治好病,並不是要為難醫生!

婦科在產後診治時,要先詢問產婦生產時是否順利、惡露的量有多少、飲食的時間早晚、以及胎兒是否存活。這是因為形體損傷和氣血損傷不同,補氣和補血的方法也不同。如果飲食失調,應該調養脾胃;如果胎兒沒有存活,也要兼顧開解產婦的鬱悶。詢問病人想要什麼,可以了解他的病情,例如想吃熱的,就表示體內有寒;想吃冷的,就表示體內有熱;喜歡安靜不喜歡動,表示身體虛弱;煩躁不安,表示身體實證。不喜歡吃飯,表示有傷食;怕風,表示是風邪所致。喜歡吃甜的,表示脾虛;喜歡吃辣的,表示肺病;喜歡吃酸的,表示肝虛;喜歡吃鹹的,表示腎虛;喜歡吃苦的,表示心病。這些都是順應病情來治療的簡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