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二 (3)
卷之四十二 (3)
1. 溫理脾胃收腸劑
伏龍肝散,治便血。內外有感,凝停在胃,隨氣下通。
甘草,伏龍肝,白朮,黃芩,阿膠,干生,地黃(各等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服。
結陰便血生地黃膏
生地黃(汁),小薊(汁),砂糖(熬膏約一大碗),阿膠(一兩),側柏葉,地榆(各末一兩),
上用四味汁熬成膏,方入柏葉、地榆末,和勻空心米飲調下三匙許。
黃連湯,治便後下血,腹不痛,名溫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
聚金丸,治酒毒下血,大腸蓄熱。
黃芩,防風(各二兩),黃連(四兩,半生半酒炒),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御藥》)阿膠丸,治腸風下血。
黃連,阿膠(炒成珠),赤茯苓(各等分),
上將連茯為末,調阿膠,酒熬,眾手和丸。食前米湯送下三十丸。
胡桃散,治腸風下血,老人更宜服。
胡桃仁(去油四兩),皂角刺(炒焦,二兩),故紙(微炒,兩半),槐花(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或湯調下。
卷柏丸,治臟毒下血神效。
卷柏(生石上老柏為妙),取葉用。
上為丸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送下。
白話文:
伏龍肝散,治療便血。無論是身體內或外感受到病邪,導致血凝滯停留在胃部,隨著氣機運行而下行。
藥材:甘草、伏龍肝、白朮、黃芩、阿膠、乾薑、地黃(各等份)。
用法: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七分,在飯後服用。
結陰便血生地黃膏
藥材:生地黃汁、小薊汁、砂糖(熬成膏約一大碗)、阿膠(一兩)、側柏葉、地榆(各磨成粉末一兩)。
用法:將前四味藥汁熬成膏狀,再加入柏葉、地榆粉末,攪拌均勻。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三匙左右。
黃連湯,治療大便後出血,肚子不痛的情況,此為溫熱毒邪導致的下血。
藥材:黃連、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
用法: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聚金丸,治療因酒毒引起的下血,導致大腸積熱。
藥材:黃芩、防風(各二兩)、黃連(四兩,一半生用,一半用酒炒過)。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阿膠丸,治療腸風下血。
藥材:黃連、阿膠(炒成珠狀)、赤茯苓(各等份)。
用法:將黃連和茯苓磨成粉末,再用酒熬化阿膠,將三者混合搓成藥丸。飯前用米湯送服三十丸。
胡桃散,治療腸風下血,特別適合老年人服用。
藥材:胡桃仁(去油,四兩)、皂角刺(炒焦,二兩)、補骨脂(微炒,二兩半)、槐花(炒,一兩)。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或溫開水送服。
卷柏丸,治療臟腑毒邪引起的下血,效果顯著。
藥材:卷柏(生長在石頭上的老卷柏最好),取其葉使用。
用法:將藥材製成藥丸或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