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 (2)

1. 止血劫劑

香梅丸,治腸風下血,服之即止。

烏梅肉(燒,存性),香白芷,百藥煎(燒,存性,等分),

上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聖金丸,治同前。

百藥煎(一味),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椿皮丸,治同前。

椿根白皮(一味)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白話文:

香梅丸,治療腸風下血(痔瘡出血或腸道出血),服用後就能止血。

藥材: 烏梅肉(燒至炭化,保留藥性)、香白芷、百藥煎(燒至炭化,保留藥性),三種藥材等量。

做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聖金丸,治療與香梅丸相同的症狀。

藥材: 百藥煎(單味藥材)。

做法: 將百藥煎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椿皮丸,治療與香梅丸相同的症狀。

藥材: 椿樹根部的白色樹皮(單味藥材)。

做法: 將椿樹根部的白色樹皮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2. 溫理脾胃收腸劑

_理中湯_治腸風下血,久不愈,服諸藥不效。(方見脾胃門。)

不換金正氣散(平胃而腸風自愈,血自歸。)

_參苓白朮散_治同前。(二方並見瀉門。)

_補中益氣湯_治腸風虛損,血不得升,宜服此。(方見內傷門。)

(《拔萃》)結陰丹,治腸風臟毒下血。

枳殼,威靈仙,黃耆,何首烏,椿根白皮,陳皮,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入醋少許送。

胃風湯(方見胃風門。)治風熱乘虛入於腸胃。下瘀血或如豆汁。

當歸和血散,治大腸濕毒下血。

槐花,青皮,當歸身,升麻(各一錢),川芎,荊芥穗,熟地黃,白朮(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寶鑑》)平胃地榆湯,治陰結便血。

蒼朮,厚朴,乾葛,甘草,白朮,人參,陳皮,當歸,芍藥,升麻,茯苓,地榆,神麯,乾薑(炮),香附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加薑棗煎,空心服。

(《拔萃》)升陽和血湯,治腸澼下血。作泒,其血即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去濕毒,取血而愈。

生地黃,梔子,生甘草,炙甘草,牡丹皮,黃耆,當歸身,秦艽,蒼朮,陳皮,升麻,芍藥(等分),肉桂(少許)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越桃散,治下血痢血。

梔子仁,槐花,大棗,乾薑(炮,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東垣)椿皮散,治血痢及腸風下血神效。

椿根白皮(二兩),槐角子(四兩),枯白礬(二兩),炙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濟生》)烏梅丸,治大便下血如神。

殭蠶(炒,一兩),烏梅肉(一兩半),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空心醋湯下。

(《本事》)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穗,枳殼(麩炒)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東垣)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

側柏葉,生地黃,當歸,川芎(各八分),枳殼(麩炒),荊芥穗,槐花(炒),甘草(各一分),地榆,條芩,防風(各六分),烏梅(肥大者,二枚)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枳殼湯,治大便腸風下血。

枳殼(二兩,炒黃色),大黃連(一兩,淨,同槐花四兩炒焦,去槐花不用)

上水濃煎,空心溫服。

槐花丸,治五種腸風下血,並痔漏脫肛。

槐角(二兩,炒),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麩炒),

上等分,為細末,酒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米飲送下極效。

白話文:

溫理脾胃收腸劑

  • 理中湯:治療腸風下血,很久都沒好,吃很多藥也沒效果。(藥方在脾胃門裡。)

  • 不換金正氣散:能平和腸胃,腸風自然會好,血也會回到正常。(意指血會停止流失)

  • 參苓白朮散:治療的情況跟上面一樣。(這兩個藥方都在瀉門裡。)

  • 補中益氣湯:治療腸風導致的虛損,血無法上升,應該服用這個。(藥方在內傷門裡。)

  • 結陰丹:治療腸風引起的臟毒下血。 藥材:枳殼、威靈仙、黃耆、何首烏、椿樹根白皮、陳皮、荊芥穗(每種藥材等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酒調成糊狀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顆,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並加入少許醋。

  • 胃風湯:(藥方在胃風門裡)治療風熱趁虛進入腸胃,導致排出瘀血或像豆汁一樣的液體。

  • 當歸和血散:治療大腸濕毒引起的下血。 藥材:槐花、青皮、當歸身、升麻(各一錢)、川芎、荊芥穗、熟地黃、白朮(各五分)。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調服。

  • 平胃地榆湯:治療陰結導致的便血。 藥材:蒼朮、厚朴、乾葛、甘草、白朮、人參、陳皮、當歸、芍藥、升麻、茯苓、地榆、神麯、乾薑(炮製過)、香附子(每種藥材等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薑和棗一起煎煮,空腹服用。

  • 升陽和血湯:治療腸澼下血,大便時血會噴射而出,像篩子一樣四散。這是因為春天二月時,腸胃中積聚的熱毒衝擊導致的,應該去除濕毒,血才能止住。 藥材:生地黃、梔子、生甘草、炙甘草、牡丹皮、黃耆、當歸身、秦艽、蒼朮、陳皮、升麻、芍藥(每種藥材等量),肉桂(少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杯半煎煮至七分,飯前服用。

  • 越桃散:治療下血痢。 藥材:梔子仁、槐花、大棗、乾薑(炮製過,每種藥材等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調服。

  • 椿皮散:治療血痢和腸風下血效果很好。 藥材:椿樹根白皮(二兩)、槐角子(四兩)、枯白礬(二兩)、炙甘草(一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調服。

  • 烏梅丸:治療大便下血效果很好。 藥材:殭蠶(炒過,一兩)、烏梅肉(一兩半)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醋調成糊狀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四十五顆,空腹時用醋湯送服。

  • 槐花散:治療腸風臟毒引起的下血。 藥材:槐花(炒過)、側柏葉(搗爛)、荊芥穗、枳殼(麩炒過,每種藥材等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米湯調服。

  • 加減四物湯:治療腸風下血。 藥材:側柏葉、生地黃、當歸、川芎(各八分)、枳殼(麩炒過)、荊芥穗、槐花(炒過)、甘草(各一分)、地榆、條芩、防風(各六分)、烏梅(大的,兩顆)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兩杯,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空腹溫服。

  • 枳殼湯:治療大便腸風下血。 藥材:枳殼(炒至黃色,二兩)、大黃連(淨,一兩,與槐花四兩一同炒焦,去掉槐花不用)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加水濃煎,空腹溫服。

  • 槐花丸:治療五種腸風下血,以及痔瘡脫肛。 藥材:槐角(炒過,二兩)、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麩炒過,每種藥材等量)。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酒和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顆,空腹時用清米湯送服,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