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四 (1)
卷之三十四 (1)
1. 痞塊敘論
痞,痞塞不通之義也,由氣血鬱滯,凝結而作塊,堅硬而成形,致於寒熱作痛,嘔吐脹悶,甚者飲食不入,令人漸漸黃瘦。始因脾胃所傷,或因瘧久而成,謂之瘧母,右關脈弦而緊細者是也。
丹溪謂在中為痰飲,在左為死血,在右為濕痰氣結,極是。但堅積既久,非尋常氣血痰藥所能消除,必須內外兼攻,《內經》所謂留者攻之,堅者削之。使愈過半,隨即調理氣血,然後復攻,方可保十全之效也。痞證甚者可與癥積門參看施治。凡婦人有痞塊,多是血塊。
白話文:
痞,指的是阻塞不通的意思。它是由於氣血鬱積停滯,凝結而形成團塊,堅硬而有形狀,導致發冷發熱、疼痛、噁心嘔吐、腹脹胸悶,嚴重時會吃不下東西,使人逐漸消瘦蠟黃。一開始是因為脾胃受損,或是因為瘧疾久病不癒而形成,這種因瘧疾造成的痞塊稱為「瘧母」,它的特徵是右關脈呈現弦而緊細的脈象。
朱丹溪說,痞塊如果長在中間是痰飲所致,長在左邊是死血造成的,長在右邊是濕痰與氣結所造成的,這個說法非常正確。但這種堅硬的積塊既然存在很久了,就不是一般調氣血、化痰的藥物所能消除的,必須內外兼治,《內經》說的「積滯要攻散它,堅硬的要消磨它」。等到病情好轉超過一半,就要馬上調理氣血,然後再繼續攻積,這樣才能確保有十全十美的療效。痞證嚴重的可以參考癥積的治療方式。凡是婦女有痞塊,多半是血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