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 (2)

1. 疝有七疝五疝三因之不同

古有七疝,曰厥、症、寒、盤、氣、附、狼也。其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曰厥疝。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腎曰症疝。因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曰寒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曰氣疝。其痛在臍傍曰盤疝。腹中臍下有積聚曰附疝。小便與陰相引,大便難曰狼疝。

其證發時則可驗。又有石疝、血疝、陰疝、氣疝,妒疝,此五者有名而無形也。外有心疝、寒疝、肌疝、疝癖數者,其名不同,病則大同小異,世俗呼為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橫弦、豎弦、偏墜、木腎、腎余、陰腫,由疝之為病,其名別也。至於張子和論七疝,曰寒、水、筋、血、氣、狐、㿗七者是也。

白話文:

古時候有七種疝氣,分別稱為厥疝、症疝、寒疝、盤疝、氣疝、附疝、狼疝。

厥疝的症狀是胸口疼痛,腳冰冷,吃什麼都吐不下去。症疝的症狀是肚子突然脹起來,胸口下方劇烈疼痛,氣積聚在腎臟附近。寒疝的症狀是因為吃了冷的東西,就感到肋骨下方和肚子劇烈疼痛。氣疝的症狀是肚子時脹時消,而且疼痛。盤疝的症狀是疼痛位於肚臍旁邊。附疝的症狀是肚臍下方有腫塊。狼疝的症狀是小便和陰部相連,大便困難。

這些疝氣發作的時候,都可以透過這些症狀來辨認。

另外還有石疝、血疝、陰疝、氣疝、妒疝,這五種疝氣雖然有名字,但沒有實際形狀。

除此之外,還有心疝、寒疝、肌疝、疝癖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病症都大同小異。民間俗稱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橫弦、豎弦、偏墜、木腎、腎余、陰腫,其實都是因為疝氣而造成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張子和在論述七種疝氣的時候,則將其分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一共七種。

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之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風冷,內多房事,宜溫劑下之,久則無子。水疝者,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之於飲水醉酒使內,亦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冷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

筋疝者,其狀陰莖腫脹,或潰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有白物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血疝者,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傍、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內,使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白話文:

寒疝是指阴囊冰冷且硬如石头,阴茎不能勃起,或是疼痛牵连睾丸。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在潮湿的地方坐卧,或者在寒冷季节涉水,遇到雨雪天气,或者是坐在冷风中,再加上过度性生活所致,应该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导致不孕。水疝是指肾囊肿胀且疼痛,阴部常出汗,有时阴囊肿胀透明如水晶,或者阴囊瘙痒抓后流出黄水,或者是轻压小腹会听到水声。这种情况通常是因饮酒过量或劳作后出汗遇到风寒湿气,湿气聚集在阴囊中,因此感觉寒冷而导致急性疝气,应该使用利尿的药物治疗。

筋疝是指阴茎肿胀,有时溃烂流脓,或者疼痛并伴有筋缩,或者是阴茎内疼痛,痛到极点时会有瘙痒感,或者阴茎持续勃起无法收回,有时会有白色物质随尿液排出,长时间下来是因为性生活过度或受到邪术影响所致,应该使用降火的药物治疗。血疝是指在小腹两侧,靠近髋骨的地方出现类似黄瓜形状的肿块,俗称便痈。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春夏炎热时节受了风热,加上体内劳累,使得气血外溢,渗入膀胱区域,滞留不散,形成肿块,其中脓少血多,应该使用调和血液的药物治疗。

氣疝者,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脹,怒哭既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灸之。

狐疝者,其狀如丸,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令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經流氣之藥下之。㿗疝者,其狀陰囊大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多有之,宜以去濕之劑下之。

白話文:

氣疝的症狀包括疼痛延至腎部,下至陰囊,有時由於哭泣或憤怒而引起氣脹。情緒平靜後,氣則散去。可以用針刺的方法放氣治療,但針刺有風險,適合服用疏散氣滯的藥方。有些小兒也會患此病,俗稱偏氣,因父親年老或年少時陰氣衰弱,因而導致胎兒發病。此種疝氣不易根治,唯一有效的方式是灸築賓穴。

狐疝的症狀是陰囊在臥下時進入小腹,行走或站立時則下墜至陰囊。此病狀與狐狸的行為相似,因此稱為狐疝。它與氣疝大同小異,可服用逐經調氣的藥物治療。㿗疝的特徵是陰囊腫大如升斗,無癢痛。此病多由潮濕地氣引起,江淮一帶較為常見,適合服用去濕的藥方。

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溫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藥下之,以苦堅之。雖然,疝之名不同,大抵不過寒濕熱之邪氣,分三因盡之矣。稟生於胎氣者,此不內外因也。冒寒涉濕而得者外因也,酷好酒面內濕下著者內因也。總不外此三因法也。

白話文:

女性陰戶突出雖然也屬於此類,但其實是因體內熱氣過盛,無法收斂固護所致。不可直接認為是虛寒而用溫補的方式治療,它其實是叫做瘕的病症,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瀉下,以堅固之。雖然疝氣的病名不同,但基本上都脫不了寒濕熱三種邪氣的影響,只要針對這三種病因來治療即可。從胎氣就帶有的體質屬於內外因,因冒寒涉濕而引起的屬於外因,而因過度嗜酒、面食等造成體內濕氣下沉者則屬於內因。總而言之,疝氣的病因不外乎這三種。

2. 脈候

《內經》曰:肝脈急大沉皆為疝。心脈滑搏急為心疝。肺脈沉搏急為肺疝。三陽急為瘕疝。三陰急為脾疝。三陰脾脈則病脾風疝。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浮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浮則病肝風疝。寸口脈弦而緊,弦緊相搏則為寒疝。趺陽脈虛遲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

白話文:

《內經》中記載:肝臟經脈搏動急促且有力,並且沉陷,都是疝氣的症狀。心臟經脈滑利而搏動急促,則是心疝。肺臟經脈沉陷而搏動急促,則是肺疝。三陽經脈急促,則為瘕疝。三陰經脈急促,則為脾疝。三陰經脈中的脾臟經脈病變,則患上脾風疝。陽明經脈滑利,則患上心風疝。太陽經脈浮於表面,則患上腎風疝。少陽經脈浮於表面,則患上肝風疝。

寸口脈弦緊,且弦緊相搏,則為寒疝。趺陽脈虛弱遲緩,也為寒疝,伴隨繞臍疼痛,發作時會自汗出,手足冰冷。

3. 治疝不宜先補

許學士云:疝疾雖因虛而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行,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邪,然後補益,斯其治也。

白話文:

許學士說,疝氣這種疾病虽然是因為體虛才會得到,但是不能因為體虛就馬上進補。經典上有說,邪氣之所以能聚集在某個地方,一定是那裡的正氣已經虛弱了。但是如果邪氣停留而不流通,病情就會變得實際存在。所以一定要先清除體內蓄積的邪氣,然後再進行補養,這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4. 疝本肝經宜通勿塞

《靈樞經》治疝,必曰取厥陰以下之,言足厥陰肝經病則遺溺、癃閉。狐疝主腎與膀胱、小腸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且《內經》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而肝主筋,睪者乃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是厥陰與衝任督之所會也。

《靈樞》言足厥陰之經筋聚於陰器,其病疝。傷於寒則陰縮,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臥溫陰器,故陽明與太陰、厥陰之筋皆會於陰器,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諸厥陰。

丹溪曰:疝氣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有云肝為相火者,有瀉無補,肝只有余,腎只不足,有以龍膽瀉肝湯治疝而效甚速者可知矣。或曰:自《素問》以下皆為寒治何也?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郁之既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故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末備。

白話文:

《靈樞經》認為治療疝氣,必須考慮足厥陰肝經,因為肝經病變會導致遺尿、小便不通。狐疝則主要涉及腎、膀胱和小腸三經,並不直接指出疝氣的病灶,而是認為它與肝有關。古代醫學認為,男子宗筋是束縛骨骼的交匯點,而肝主筋,睪丸只是囊袋中的球狀物,雖然與外腎相關,但並非足厥陰肝經的範圍。它環繞著陰莖,與陰莖的伸縮無關。女子則有篡戶,分內外兩部分,一為廷孔,二為窈漏,它們是足厥陰肝經、衝脈、任脈和督脈的交匯點。

《靈樞經》指出足厥陰肝經的經筋集中在陰器,其病變會導致疝氣。寒邪侵襲會導致陰器收縮,熱邪侵襲則會導致陰器鬆弛且無法收縮。治療方法在於保持陰器溫暖,並進行適當的臥姿。陽明經、太陰經和厥陰經的筋脈都匯聚在陰器,但只有厥陰經主筋,因此疝氣必須從足厥陰肝經入手治療。

丹溪先生認為,疝氣是指睪丸連接到小腹,疼痛難忍。疼痛位置可能在睪丸或五樞穴附近,都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圍。有人認為肝為相火,瀉而不補,導致肝有餘而腎不足。有些人用龍膽瀉肝湯治療疝氣,效果非常快。有人問,為什麼從《素問》開始,都用寒邪治療疝氣呢?其實,疝氣最初是由於濕熱停留在經絡中,久而久之,又受到寒邪外束,無法散發,才會導致疼痛。如果只從寒邪角度論治,恐怕不夠全面。

今世用烏頭、梔子作湯服之甚效甚捷,是亦以烏頭疏通寒邪,梔子利其濕熱,亦通之之法,豈必用硝、黃、巴、牽之類,而方謂之通乎?夫寒也,熱也,濕也,故皆宜於通也,疏散、分利、針灸者,皆通之法也,善醫者宜擴充之。

丹溪云:凡七疝多用熱藥而獲效者,則《內經》從治之法耳。須用寒涼藥監製之,不可純用大熱之劑,如用烏、附之類,令人久服多服,必變劇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陳湯加枳實、山楂、橘核、梔子等藥煎,入薑湯汁熱辣飲之。

白話文:

現在很多人用烏頭和梔子煮湯喝,效果又快又好。這是因為烏頭可以疏通寒邪,梔子能利濕熱,都是通利的方法,為何一定要用硝石、黃連、巴豆、牽牛之類的藥,才算通呢?寒、熱、濕都是需要通的,疏散、分利、針灸都是通利的方法,好的醫生應該要懂得擴充這些方法。

丹溪先生說:很多疝氣患者用溫熱藥物治療就有效,這其實是《內經》中從治的方法。但是一定要用寒涼藥物來控制,不能只用大熱的藥,像是烏頭、附子之類,如果長期大量服用,就會變成嚴重的病症,難以治療。最好用二陳湯加枳實、山楂、橘核、梔子等藥煎煮,加入薑湯,趁熱喝下去。

諸疝發時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薑汁入湯調服,亦治心痛,因清痰而作痛者。

凡疝氣挾虛者,必以參、術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川楝子、小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類。

諸疝定痛速效,枳實、山楂各炒,濕盛者加荔枝核炒為末,丸服或用長流水調末空心服一二錢。一本有川楝肉。

陽明經受濕熱傳入大腸,惡寒發熱,小腸連毛際結核悶痛不可忍,用山梔、枳實、桃仁、山楂等分,入薑汁煎,熱服。

白話文:

疝氣發作時,可以將海石和香附磨成粉,用薑汁調成湯服用,也能治療因痰濕引起的胸痛。

如果疝氣伴隨虛弱,一定要用人參、黃芪做主藥,搭配川楝子、小茴香、枳實、山楂、梔子等藥物,以疏導氣血。

想要快速止痛,可以用枳實、山楂各炒制,如果濕氣重,再加入炒過的荔枝核磨成粉,做成丸劑服用,或者用長流水調成粉末,空腹服用一到兩錢。有些版本還會加入川楝肉。

如果陽明經受濕熱影響,傳入大腸,出現惡寒發熱,小腸連毛際結核悶痛難忍,可以用山梔、枳實、桃仁、山楂等量,加薑汁煎煮,熱服。

肥人疝腫作痛,惡寒發熱,五苓散加茴香煎服,神驗。

木腎是濕熱頑痹結硬如痰核之類,反不痛是也,治宜溫散利逐之。

㿗疝有四,一云不痛者是㿗,《三因》論腸㿗因房室過度,原臟虛冷,腸邊膋系不收,墜入㿗中上下,難治。氣疝因七情臟氣下墜,陰㿗腫脹急痛,易治。卵㿗因勞役坐馬,致卵核腫脹,或偏有大小,上下無常,此難治也。外有婦人陰門挺出,名曰㿗病,但治不同耳。

凡㿗非斷房事與厚味不可用藥。

㿗不痛者,以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之屬。

治七疝須先灸三陰交、大敦穴,然後服藥,無不愈者。

白話文:

體重較重的人如果出現腹股溝腫脹疼痛,伴有畏寒發燒的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加上茴香煎煮服用,效果非常顯著。

如果是因為濕熱導致的生殖器硬化像痰核一樣,但卻不感到疼痛,治療時應該使用溫熱散寒和利尿排滯的方法。

癰疝有四種情況,一種說法是不痛的就是癰疝。《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到腸癰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體內虛寒,腸邊的組織不能收縮,垂入到癰疝中,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氣疝則是由於情緒波動導致體內氣機下降,會出現陰囊腫脹急痛,這種相對容易治療。勞力過度或是長時間騎馬導致睪丸腫脹,或者是一側睪丸比另一側大,這種情況則比較難治。另外還有一種是女性的陰道膨出,也被稱為癰疝,但是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對於癰疝,如果不斷絕性生活和避免食用濃厚的食物,單靠藥物是無法痊癒的。

對於不痛的癰疝,可以用蒼朮、神麴、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等藥材來治療。

治療各種疝氣疾病時,應先灸療三陰交和大敦穴,再配合藥物治療,這樣沒有不痊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