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十 (1)
卷之六十 (1)
1. 內經敘論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又曰: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又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甲乙經》曰:邪在小腹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上衝肝肺,客冷散於胸,結於臍,控引睪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則衝於心胸,蓋其經絡所繫屬也。啟玄子曰:控,引也。睪丸,陰丸也。
《靈樞經》曰:邪在小腸,連睪系屬腎,貫肝絡肺繫心,氣盛厥氣上衝也。
又曰:疝㿗者,陰連小腹急痛也。
《巢氏病源》云: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不調,氣血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裡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
白話文:
《內經》說:當任脈發生疾病時,男子會出現內部結成七種疝氣,女子則會有帶下和瘕聚的症狀。
另外說到:肝脈如果過於緊急或者沉滯,都會導致疝氣。
還說:小腹部疼痛連接到睪丸並牽引腰部和脊椎,向上沖擊心臟,會吐出清水,以及打呃逆,嚴重的話會影響到心臟,容易忘事並且容易感到悲傷。《甲乙經》提到:這是邪氣在小腹部的表現,小腸有病時,會有小腹疼痛並牽引腰部和脊椎,貫穿肝臟和肺部。當這條經絡虛弱不足時,風寒就會趁虛而入。邪氣一旦進入人體,就会上衝肝肺,在胸部聚集,在肚臍處結成塊,牽引睪丸使其上升而不下降,疼痛會深入腹部,嚴重的話會衝擊心胸,因為這是與該經絡相關聯的症狀。啟玄子說:牽引的意思是拉扯,睪丸就是陰囊中的丸狀物。
《靈樞經》提到:邪氣在小腸時,會連接到睪丸,屬於腎部,貫穿肝臟絡於肺部並連接心臟,氣血旺盛時,逆氣會向上衝擊。
另外說:疝气,是指陰囊連同小腹急痛的症狀。
《巢氏病源》說:各種疝氣是因為體內陰氣積聚,再加上受到寒氣的影響,使得營養和防禦功能失調,氣血虛弱,所以風寒進入腹部形成疝氣。疝氣的主要特徵是疼痛,可能會出現小腹疼痛無法排便或排尿,或是手腳冰冷,肚臘周圍疼痛,自汗,或是寒氣逆向上衝心腹,引起心痛或是腹部緊急且疼痛。這些症狀有多種表現形式,所以稱為各種疝氣。
《難經》曰: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
《原病式》曰:㿗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氣連小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足厥陰之脈也。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
白話文:
《難經》說:任脈生病,內部就會痛苦地結塊,男人就會得七疝。
《原病式》說:疝氣,就是少腹部位睪丸疼痛腫脹,而且絞痛,這是因為寒氣主導收縮的緣故,寒氣極盛就會化為土氣來剋制它,所以就腫脹滿盈了。經書上說:男人得疝氣,就是陰氣連著小腹急痛,所以才這樣說。女人少腹腫脹,都是足厥陰脈的病變。經書的註解說:寒氣聚積就會導致疝氣。
2. 疝病有寒有熱
經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壅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㿗疝。夫熱在外,寒在內,則累垂,此九夏之氣也;寒在外,熱在內,則卵縮,此三冬之氣也。足太陽膀胱之脈逆上,迎手太陽小腸之脈下行,至足厥陰肝之脈不得伸,其任脈並厥陰之脈逆,則如巨川之水,致陽氣下墜,是風寒濕熱下出囊中,致而睪腫大謂之曰疝,大甚則為㿗。
足厥陰肝之木,與太陽膀胱寒水之脈同至前陰之末,傷寒家說足厥陰肝經為病,煩滿囊縮,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以瀉大熱。
《玉機微義》云:以平康不病之人論之,夏暑大熱,囊卵累垂,冬天大寒,急縮收上。與前三說若不同也,乖耶?否耶?答曰:傷寒家囊卵縮,大熱在內,宜承氣湯急下之,與經筋說囊卵縮大寒在外亦是熱在內,與傷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之人以證之。冬天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亦應之,故寒在外則皮急,皮急則囊縮。
白話文:
經書上說,三陽經的病症會發寒熱,下焦則會出現壅腫,以及痿厥、腨㾓等症狀,這些病症傳變下去會變成索澤,再傳變下去會變成㿗疝。如果熱在體表,寒在內裡,就會出現累垂的現象,這是夏季的氣候特徵;如果寒在體表,熱在內裡,就會出現卵縮的現象,這是冬季的氣候特徵。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逆行向上,迎合手太陽小腸經的脈氣向下,到達足厥陰肝經時就無法伸展,而任脈也隨著厥陰經的脈氣逆行,就像巨川之水一樣,導致陽氣下墜,於是風寒濕熱之氣就會從囊中下泄,導致睪丸腫大,稱為疝氣,嚴重時就會變成㿗。
足厥陰肝經屬木,與太陽膀胱經的寒水之脈在生殖器部位相遇,傷寒學說認為足厥陰肝經有病,會出現煩滿囊縮的症狀,應該用大承氣湯急下治療,以瀉去體內的大熱。
《玉機微義》說:以平時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夏季天氣炎熱,陰囊會下垂,冬季天氣寒冷,陰囊會縮上,這與前面三種說法似乎有所不同,是矛盾的嗎?不是矛盾的。傷寒學說認為陰囊縮小,體內有熱,應該用承氣湯急下治療,而經筋學說認為陰囊縮小,是因為體表寒冷,但體內也有熱,這與傷寒學說相同,所以再舉出健康的人來證明這一點。冬季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體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所以寒在體表就會導致皮膚緊縮,皮膚緊縮就會導致陰囊縮小。
夏月陰氣在內,陽氣在外,人亦應之,故熱在外則皮緩,皮緩則囊垂,此㿗疝之象也。三文殊,皆一理也。
《原病式》云:㿗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器連少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足厥陰肝之脈也。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經言五臟皆主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也,然寒則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斯從寒也。
如疝脈緊急洪數則為熱痛,經言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煩冤而痛出白蠱,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熱內結銷爍脂肉如蠱之食,故名曰蠱也。然經之復言熱為疝瘕,則亦不止言為寒,當以脈證辨之。
白話文:
夏季時陰氣藏於體內,陽氣則外發,人體也隨之,所以天氣炎熱時皮膚鬆弛,皮膚鬆弛就容易導致睪丸下垂,這就是疝氣的徵兆。三種疝氣,都屬於同樣的道理。
《原病式》中說:疝氣是因為少腹處控制著睪丸,腫脹且劇烈絞痛,這是寒氣收縮所導致的。寒氣極度收縮,就會導致土氣化生來制約它,所以才會腫脹。經書上說男人患疝氣,是指陰部連同少腹劇烈疼痛,所以才會這麼說。女人少腹腫脹,都是足厥陰肝經的病症。經書注釋說:寒氣積聚就會導致疝氣。又根據經書所說,五臟都可能導致疝氣,但脈象一定是急促的。注釋說脈象急促是寒氣的表現,然而寒氣應該會導致脈象細小且緩慢,現在卻說脈象急促,並不是指脈象快速而有力,而是源於寒氣。
如果疝氣脈象急促有力且頻數,就是熱痛,經書上說脾經傳導到腎經,病症叫做疝瘕,少腹煩悶且疼痛,並排泄出白色的蟲狀物,注釋說少腹疼痛,小便排出白色液體。有一種說法是客熱內結,銷蝕脂肪和肉,像蟲子一樣吞噬,所以叫做蠱。雖然經書上說熱氣會導致疝瘕,但也不僅僅是寒氣,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
3. 南方疝氣屬濕熱者多
丹溪曰:疝痛甚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自《素問》以下皆以為寒,蓋經絡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世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以通之可也,亦有踢冰涉溺不病疝者,以其素無熱也。因而思之,疝病始於濕熱在經遏至久,又感外寒,濕熱收鬱而作痛,若只作寒論,恐有未備。
或曰:此證多客厥陰一經,濕熱之積何由而致?曰:夫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本經。火鬱之久,濕氣便成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肝屬木,惟速急,火性暴,為寒束,宜其痛甚而暴也。古方以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其效亦速,後因此方隨形證加減無有不應。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
疝痛症狀嚴重時,睪丸會連著小腹劇烈疼痛,疼痛有時會伴隨腫塊,有時則沒有,有時伴隨聲音,有時則沒有。從《素問》以來,都認為疝痛是由於寒氣引起的,因為經絡受寒就會收縮,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產生疼痛。
但世上有些人受寒卻沒有疝痛,也有人踢冰、涉水卻沒有患疝痛,這是因為他們體內本來就沒有熱氣。因此我仔細思考,疝痛病症的根源,其實是濕熱停滯在經絡中,時間久了又受到外寒的影響,濕熱就會收縮鬱積,進而引起疼痛。如果單純以寒氣論之,恐怕就會有所遺漏。
有人會問:這種病症大多屬於厥陰經的病變,濕熱積聚又是怎麼造成的呢?
我說:勞累就會導致筋脈中產生熱氣,飲酒過度、飽食就會導致胃中產生熱氣,房事過度就會導致腎中產生熱氣,大怒也會導致本經產生熱氣。熱氣鬱積時間久了,濕氣就會變成濁液,凝結起來進入血脈,最後流入厥陰經。肝屬木,性急,而火性暴烈,遇到寒氣就會被束縛住,所以疝痛才會這麼劇烈且突然發作。
古方以烏頭和梔子等量煎湯服用,效果也很快。後世以此方為基礎,根據不同的症狀加減藥物,沒有不奏效的。
又須分濕熱多少而治之,但腫多為濕㿗是也。卻有水氣而腫,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朮為君而佐以疏導,診其脈沉緊而豁大是也。若不以補瀉兼施,但行決裂之法,禍不旋踵。
《辨疑錄》云:每見男子小腸疝氣,痛不可忍,陰曩腫大,或偏墜一邊,發作之時小腸捫之聲如青蛙,狀如桃李木瓜,衝上則面黑,墜下則仆地。病者不勝痛苦,諸醫治療莫測其機。有云:疝本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恐為未備之說。原夫疝氣,肝經屬本,心腎屬標。疝者多濕熱怒氣傷肝,房勞過傷心腎,胞絡鬱結,小腸皮裡膜外氣聚而無出,以致如斯。
白話文:
治療濕熱引起的腫脹要根據濕熱的程度來決定,大多數腫脹是由於濕熱引起的。但也有一些腫脹是由於水氣積聚或虛弱導致的,這時應該以人參、白朮為主藥,輔以疏導之法治療,脈象通常沉緊而洪大。如果只用破散之法,不考慮補瀉兼施,就會很快出現不良後果。
《辨疑錄》說:我經常見到男性患有小腸疝氣,疼痛難忍,陰囊腫大,或偏向一邊,發作時小腸摸起來像青蛙叫,形狀像桃子或木瓜,向上衝則面色發黑,向下墜則倒地不起。病人痛苦不堪,許多醫生都無法掌握治療方法。有人說:疝氣屬於肝經,與腎經無關,這種說法恐怕不全面。其實疝氣,肝經是根本,心腎是標誌。疝氣大多是濕熱怒氣傷肝,房勞過度傷心腎,導致胞絡鬱結,小腸的皮裡膜外積聚氣體而無法排出,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或曰:以心腎為標,今以房勞過傷,是獨言其腎也,譬如小兒偏墜,無房勞,斯疾何由而作也?曰:小兒因稟父母濕熱,氣鬱小腸而成遍墜,皆不作疼痛。至於中房勞過度戕其真氣,胞絡氣虛,腎邪衝上,往來疼痛,故發作無度。今世俗作寒氣或作鬱結而治,每用香燥,及用大黃、牽牛、巴霜利其大便,元氣轉傷而病愈甚。
余考小腸多氣少血之經,心氣鬱結則腑受邪,肝氣一盛則子亦盛矣,故二氣攻入小腸、膀胱而痛病者,但手捫之可忍,殊不知皮膜漸寬,其氣愈熾,服藥不能避忌,年遠根深,故難治救。每用五苓散內加行氣之藥獲效者多,不利小便出邪,愈者鮮矣。
白話文:
有人說,把心和腎作為主要因素,現在只提到因為性生活過度傷身,這只是單獨強調腎的作用。比如小孩子疝氣,並沒有性生活過度的情況,這種病怎麼會發生呢?回答是,小孩子因為遺傳了父母的濕熱體質,氣滯留在小腸,因而形成疝氣,通常不會感到疼痛。而如果是因為性生活過度損傷了真氣,導致胞絡氣虛,腎臟的邪氣上沖,並且會有陣痛,所以發作時沒有定時。現在人們常常把這種情況當作寒氣或是氣滯來治療,常用一些芳香燥烈的藥物,以及使用大黃、牽牛、巴豆等來通便,這樣反而會讓元氣更受損,病情更加嚴重。
我考察到小腸是一條氣多血少的經脈,如果心氣郁結,那麼腑就會受到邪氣影響,一旦肝氣旺盛,那麼子臟也會跟著旺盛,因此這兩種氣影響到小腸和膀胱,導致疼痛病症,雖然用手摸感覺可以忍受,但其實皮膜逐漸變寬,氣越來越旺盛,如果不忌口吃藥,時間久了,病根更深,就難以治療。常用五苓散加上行氣的藥物來治療效果較好,如果不利尿排出邪氣,能夠痊癒的人很少。
按藥性,豬苓、澤瀉分理陰陽,以和心與小腸之氣;白朮調脾,並利臍腰間濕及死血;茯苓淡利膀胱水;桂能伐肝邪;茴香善治小腸之氣;金鈴子、橘核去膀胱之氣;檳榔下氣,少加木通以為導引小腸之火出也,屢用屢驗。
白話文:
根據藥性來說,豬苓和澤瀉可以分清陰陽,調和心和小腸之氣;白朮能調和脾胃,同時排除臍腰間的濕氣和瘀血;茯苓能溫和地利通膀胱的水分;桂皮可以驅除肝臟的邪氣;茴香擅長治療小腸的氣滯;金鈴子和橘核可以排除膀胱中的氣體;檳榔可以下降氣機,少量添加木通可以引導小腸的熱氣排出。此方多次使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