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8)

1. 不可吐

凡怯弱與房勞內傷虛證,與夫胎而產後,血氣俱虛,脈沉而弱者,不可吐。若膈上有寒而乾嘔者,宜溫不宜吐。諸四逆病,但有厥逆者不可吐。

白話文:

凡是體質虛弱、因性生活過度或內傷導致虛證,以及懷孕或生產後,氣血都虛弱,脈象沉而無力的情況,都不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如果胸膈有寒氣而乾嘔,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不宜催吐。所有四肢厥冷的疾病,只要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都不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

2. 可下

傷寒汗後不解,蒸蒸發熱,或渴而嘔,邪在胃腑。可下。(調胃承氣湯)。潮熱腹痛者可下。(大柴胡湯)。嘲熱脈實可下。(大承氣湯。)汗後潮熱不惡寒,腹滿而喘,陽明胃經病可下。(大小承氣湯。)下後潮熱,不大便,腹硬,(大柴胡湯。)陽明若多汗,胃中必有燥糞,大便硬,譫語者可下。

(小承氣湯。)嘲熱,手足濈濈汗出,大便難,譫語者,可下。(大承氣湯。)傷寒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躁煩,發作有時者,必有燥糞也,可下。(調胃承氣湯)凡吐後腹滿者可下。(同上。)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硬者可下。(小承氣湯)或腹滿不減者可下。(同上。

)脈沉有力,內實潮熱不解,可下。(大柴胡湯。)病者無表裡證,發熱六七日,脈雖浮數可下。(大柴胡湯。)凡以手按臍腹硬者。或痛不可按者,可下。(大小承氣湯。)太陽證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即愈,小腹急結者可下。(桃仁承氣湯。)下後不解,再按臍腹有無痛處,若有硬處,手不可按者,可再下之。

太陽結胸,潮熱,脈不浮,可下。(大陷胸湯。)少陰失下而咳逆,大便實,可下。(小承氣湯。)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大柴胡湯、小承氣湯。)太陽證,身黃脈沉結,小腹堅,小便不利,為無血;小便自利,人如狂者,血證候也,(抵當湯下之。)陽明證,其人喜忘,必有瘀血,屎雖堅,大便必黑,(抵當湯下之。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必中懊憹,必發黃,可下。(大承氣合茵陳湯。)

白話文:

傷寒病發汗後沒有好轉,反而出現持續發熱,或是口渴想吐,這是邪氣跑到胃裡了,可以用瀉下藥。(調胃承氣湯)如果出現潮熱、腹痛,可以用瀉下藥。(大柴胡湯)如果出現潮熱、脈搏有力,可以用瀉下藥。(大承氣湯)發汗後出現潮熱但不怕冷,腹脹且呼吸急促,是陽明胃經的病症,可以用瀉下藥。(大小承氣湯)如果瀉下後仍有潮熱,沒有大便,肚子硬,可以用瀉下藥。(大柴胡湯)如果是陽明病,多汗,胃裡一定有乾結的大便,大便硬,且出現胡言亂語,可以用瀉下藥。(小承氣湯)如果出現潮熱,手腳濕黏多汗,大便困難,胡言亂語,可以用瀉下藥。(大承氣湯)傷寒病五六天沒有大便,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發作時間不定,一定是有乾結的大便,可以用瀉下藥。(調胃承氣湯)凡是嘔吐後腹脹的,可以用瀉下藥。(同上)嘔吐或瀉下後感到輕微煩躁,小便頻繁,大便硬,可以用瀉下藥。(小承氣湯)如果腹脹沒有減輕,可以用瀉下藥。(同上)

脈搏沉而有力,體內有實熱且持續發熱沒有好轉,可以用瀉下藥。(大柴胡湯)生病的人沒有表證和裡證的區別,發熱六七天,即使脈搏浮數,也可以用瀉下藥。(大柴胡湯)凡是用手按壓肚臍腹部時感覺很硬,或者痛到不能按壓的,可以用瀉下藥。(大小承氣湯)太陽病的症狀沒有解除,熱邪結在膀胱,人會像發狂一樣,如果出血就會好轉,小腹急結的,可以用瀉下藥。(桃仁承氣湯)瀉下後沒有好轉,再按壓肚臍腹部看有沒有痛的地方,如果有硬塊,且不能按壓,可以再次使用瀉下藥。

太陽病結胸,出現潮熱,脈搏不浮,可以用瀉下藥。(大陷胸湯)少陰病誤用瀉下藥反而咳嗽氣逆,大便實,可以用瀉下藥。(小承氣湯)少陰病腹瀉,排出清稀青色的糞便,心下一定會痛,口乾舌燥,可以用瀉下藥。(大柴胡湯、小承氣湯)太陽病,身體發黃,脈搏沉結,小腹堅硬,小便不利,這是沒有瘀血;如果小便正常,人像發狂一樣,這是瘀血的症狀,(用抵當湯瀉下)陽明病,如果出現健忘,一定是體內有瘀血,即使大便看起來是硬的,但排出來一定是黑色的,(用抵當湯瀉下)陽明病無汗,小便不順暢,一定會感到胸悶煩躁,一定會出現黃疸,可以用瀉下藥。(大承氣湯合茵陳湯)

3. 不可下

傷寒惡寒惡風者不可下。凡腹中時滿時減者不可下。凡腹脹可揉可按而愈者不可下。臍左右有動氣者不可下。陰虛勞倦內傷多,手足冷者不可下。脈浮有表證者,尺脈弱者,俱不可下。少陰脈微,裡寒外熱,乾嘔者不可下。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脅痛發熱不可下。陽明病,面赤色,心下硬滿不可下。

凡脈沉不實不疾,或細而虛,按之無力者,不可下。咽中閉塞,虛家諸血逆厥,及亡血,經水適來適斷,或熱入血室,胎前產後崩漏,小便清白,以上皆不可下也。

白話文:

傷寒發冷怕風的人,不能使用瀉藥。凡是肚子時而脹滿、時而減輕的人,不能使用瀉藥。凡是肚子脹氣,可以通過揉按來緩解的人,不能使用瀉藥。肚臍左右有氣在跳動的人,不能使用瀉藥。陰虛勞累,內傷較多,手腳冰冷的人,不能使用瀉藥。脈象浮在表面,有表證的人,以及尺脈微弱的人,都不能使用瀉藥。少陰脈微弱,體內寒冷、體表發熱,還伴有乾嘔的人,不能使用瀉藥。表證還沒解除,心下有水氣,胸脅疼痛發熱的人,不能使用瀉藥。陽明病,臉色發紅,心下感覺硬滿的人,不能使用瀉藥。

凡是脈象沉在深處但不實在、不急促,或者細小而虛弱,按下去感覺無力的,都不能使用瀉藥。咽喉堵塞,體虛導致的各種血逆、暈厥,以及失血過多,月經剛來或剛結束,或是熱邪進入血室,懷孕前、生產後發生崩漏,小便清澈的,以上這些情況都不能使用瀉藥。

4. 火攻法

治傷寒不得汗者,以火燒地令赤,用鮮柏葉、桃葉鋪席熱地上,令病者臥之取汗;或燒火磚噴之以醋,紙包置被中熏之,或燒熱噴之以醋,紙包熨胸背四肢。(皆取汗之法也。)或以燒針刺之,或以艾火灸之,或以火置於床下,或向火於胸前。此皆逼迫寒氣而出汗者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卻無法發汗的,可以用火把地面燒紅,再用新鮮的柏樹葉、桃樹葉鋪在燒熱的地上,讓病人躺在上面來發汗;或者燒熱磚塊,噴上醋,用紙包好放在被子裡熏,或者燒熱後噴上醋,用紙包好來熨胸、背、四肢。(這些都是為了發汗的方法。)也可以用燒熱的針來刺,或者用艾草燃燒來灸,或者在床下放火,或者讓病人在胸前向著火。這些都是逼迫寒氣,使身體出汗的方法。

5. 水攻法

傷寒熱甚,欲飲水者,須察病人大小,壯怯,審其邪熱輕重淺深,酌量多少與之。若人壯熱深者多與之;人怯熱淺者少與之。須取新汲井水,味甘而涼者,以大碗盛則涼,若飲少,三五口而止;若飲多者,半碗一碗而止。待少時口渴欲飲,仍前汲新水與之。蓋頻以與之無妨,不宜一飲而極意也。

凡飲水後寒戰交作,汗出為美,此為欲解而即愈也。若欲飲水而不與之,則愈乾燥而熱愈熾,無由而作汗,必躁而悶亂,故以傷寒時欲飲水者為病解也。

熱盛者必用水漬法,以青布浸新汲水中,略忖干,置之胸膻,熱則易之。以手心按之而熱退,或以水噀其面,以不澆其身,或置病人於水中,或以水浸手與足,或浸舌漱口而不欲咽者,大抵陽證陽脈,內實熱甚,煩渴口乾,與水無疑。

有不當飲水而誤與之,則停心下,輕為支結,重為結胸。若應以汗解,誤以水漬,則熱不退而益煩。陰證與水,則咳逆。胃虛與之,為嘔噦。汗後與之,為發喘。或腹脹,或小便不利,或為寒慄,皆誤用水之過也。

白話文:

傷寒發熱很嚴重,想要喝水的人,必須觀察病人的體格大小、身體強壯或虛弱,仔細判斷病邪熱氣的輕重深淺,斟酌給予多少水。如果體格強壯、熱邪深入的病人,就多給他喝水;如果體格虛弱、熱邪較淺的病人,就少給他喝水。必須取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井水,味道甘甜又清涼的最好,用大碗盛裝會更涼爽,如果喝得少,喝三五口就停止;如果喝得多,喝半碗或一碗就停止。等一會兒,口渴想喝水時,再像先前一樣給他喝剛打上來的新鮮井水。大概像這樣頻繁給他喝水是沒有妨礙的,不應該一次喝到非常飽足。

凡是喝水後出現寒顫交替發作,並且出汗,這是好的現象,代表疾病即將緩解而痊癒。如果想要喝水卻不給他喝,就會越來越乾燥,發熱也會更加旺盛,無法發汗,一定會變得煩躁、悶悶不樂,所以說,傷寒的時候,如果病人想喝水,就表示病快好了。

熱邪旺盛的人,必須使用水漬法,用青布浸泡在剛打上來的井水中,稍微擰乾,放在胸口膻中穴的部位,如果布變熱了就換新的。用手心按壓胸口,熱度就會消退,或是用水噴灑他的臉,但不要澆濕全身。也可以把病人放在水中,或是用水浸泡他的手和腳,或是浸泡舌頭、漱口但不吞下去。大體來說,陽證、陽脈的病人,體內實熱很嚴重,煩躁口渴、口乾舌燥,給他水喝是沒有問題的。

有不應該喝水卻誤給他喝水的情況,水就會停留在心下,輕微的會形成支結,嚴重的會變成結胸。如果應該用發汗來治療,卻誤用了水漬法,那麼熱氣不但不會消退,反而會更加煩躁。陰證的病人給他喝水,就會咳嗽氣逆。胃虛的病人給他喝水,就會嘔吐。發汗後給他喝水,就會氣喘。或是腹脹,或是小便不通暢,或是發冷顫抖,這些都是誤用水的過失。